配色: 字号:
105乙部
2021-02-02 | 阅:  转:  |  分享 
  
一划

乙部

乙1.九了乜2.卫也乞飞习乡3.夬予书厹5.乩买6.乱甬7.承乳亟10.乾

一画

乙(yǐ蚁)

象形。象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史记·律书》:“其於十母为甲乙。甲者,为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万物生轧轧也。”《说文》:“乙,草木冤曲而出也。”《白虎通》:“乙者,物蕃屈有节欲出。”

天干的第二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左传·哀公九年》:“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礼记·月令》:“其日甲乙。”

鱼腮骨。《礼记·内则》:“狼去肠…鱼去乙。”郑玄注:“乙,鱼体中害人者名也。今东海容鱼有骨,名乙,在目旁,状如篆乙,食之鲠不可出。”

九(jiǔ酒)

比八大一的基数。《易·震·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管子·五行》:“天道以九制。”《易·文言》传:“乾玄用九,乃见天则。”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皆指事也。二三四为积画,余皆变化其体。”

泛指多数。《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管子·幼官》:“五举而务轻金九。”《楚辞·离骚》:“虽九死其犹未悔。”刘良注:“九,数之极也。”《广雅·释诂四》:“九,究也。”

九德:九种德行。《书·皋陶谟》:“亦行有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九功:“水火金木土谷”称为“六府”,“正德、利用、厚生”称为“三事”。六府三事总称九功。《书·大禹谟》:“九功惟叙,九叙惟歌。”

九江:水名。《书·禹贡》:“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蔡传》:“九江,即今之洞庭也。”

九有:即九州。《书·咸有一德》:“厥德匪常,九有以亡。”《诗·商颂·玄鸟》:“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墨子·非乐上》:“上帝弗常,九有以亡。”

九天:天的最高处,形容极高。传说古代天有九重。也作“九重天”、“九霄”。现代天文学把大气层分为五大层,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逸层。平流层中又含臭氧层、均质层,热层中含D层、E层、F1层、F2层,实际共为九层。《楚辞·离骚》:“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唐李朝威《柳毅传》:“驰至九天。”

九牧:古代传说中国共有九个州,九牧即是指九州。《荀子·解蔽》:“此其所以丧九牧之地,而虚宗庙之国也。”

九野:《淮南子·天文训》将二十八宿分成九野:中央钧天:角宿、亢宿氐宿。东方苍天:房宿、心宿、尾宿、东北变天:箕宿、斗宿、牛宿。北方玄天:女宿、虚宿、危宿、室宿。西北幽天:壁宿、奎宿、娄宿、西方颢天:胃宿、昴宿、毕宿。西南朱天:觜宿、参宿、井宿。南方炎天:鬼宿、柳宿、星宿。东南阳天:张宿、翼宿、轸宿。

九猷(yóu由):虫名。《庄子·至乐》:“黄軦生乎九猷,瞀芮生乎腐蠸。”《列子·天瑞》:“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軦,食醯黄軦生乎九猷。”

九疑:即九嶷山。在今湖南省宁远县南部。《楚辞·离骚》:“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

了(liǎo撂)

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

助词,用在句子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变化,表示出现新的情况。

乜(miē咩)

汉以后字。



二画

卫(wèi胃)衛、衞

《易·大畜·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书·禹贡》:“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备一夕之卫。”《庄子·庚桑楚》:“趎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战国策·赵策》:“以卫王宫。”《说文》:“卫,宿卫也。”《玉篇》:“卫,护也。”诸葛亮《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这里用为防卫、护卫之意。

营卫:古代中国医学称人的肌肤下层为营,肌肤外表的皮毛为卫。《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体论》:“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吕氏春秋·士容论·审时》:“心意睿智,四卫变强,凶气不入。”

卫服:商周时期京师以外的行政区域之一。《书·武成》:“邦甸、侯、卫,骏奔走。”《荀子·正论》:“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卫侯:人名。周成王时期的大臣。《书·顾命》:“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

卫侯:指已死的卫戴公申。《诗·鄘风·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

卫: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一带。《诗·卫风·淇奥》。《左传·隐公元年》:“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

卫灵公:春秋时期卫国君主,名元。公元前534——493年在位。《韩非子·十过》:“昔者卫灵公将之晋,至濮水之上。”

也(yě野)

《荀子·大略》:“君子也者而好之,其人。其人也而不教,不祥。”《玉篇·畎部》:“也,乱也。”这里用为乱之意。

乞(qǐ起)

引申为请求,希望。《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免粟之食饱,士之一乞也。”《左传·隐公四年》:“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广韵》:“乞,求也。”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乞食于野人。”《论语·公冶长》:“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邻而与之。’”《庄子·盗跖》:“操瓢而乞者。”《春秋·僖公八年》:“郑伯乞盟。”《苍颉篇》:“乞,谓行匄也。”《谷梁传》:“乞者,处其所而请与也。”这里用为向人求讨之意。

飞(fēi非)飛

没有根据的言辞。《鬼谷子·内楗》:“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后汉书·梁松传》:“乃悬飞书诽谤,下狱死。”

疾速。《鬼谷子·飞箝》:“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乐府诗集·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飞鸟:《易·小过·辞》:“小过,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墨子·非攻下》:“赤鸟衔珪,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泰颠来宾,河出绿图,地出乘黄,武王践功,梦见三神曰:予既沉渍殷纣于酒德矣,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武王乃攻狂夫,反商之周,天赐武王黄鸟之旗。”这里所说的“黄鸟之旗”就是“鸟旟”之旗,是以天象作为标志的,意即指南方朱雀七宿。

飞廉:殷末时人,一作“蜚廉”。《孟子·滕文公下》:“三年讨其君,驱飞廉於海隅而戮之。”《荀子·儒效》:“刳比干而囚箕子,飞廉、恶来知政,夫又恶有不可焉?”《荀子·解蔽》:“纣蔽于妲己、飞廉而不知微子启。”《荀子·成相》:“飞廉知政任恶来。”

飞廉:传说中的风神。《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後飞廉使奔属。”

习(xí席)習

《易·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易·坎·辞》:“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书·大禹谟》:“龟筮协从,卜不习吉。”《管子·七法》:“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婴闻汩常移质,习俗移性,不可不慎也。”《左传·隐公五年》:“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易·兑·象》:“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荀子·劝学》:“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荀子·儒效》:“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韩非子·主道》:“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卢辩注:“生,谓性也;习。调节也。”这里用为调节之意。

《书·太甲上》:“兹乃不义,习与性成。”《管子·正世》:“圣人者,明于治乱之道,习于人事之终始者也。”《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荀子·大略》:“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这里用为习惯、习俗之意。

形容词。《诗·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文子·上仁》:“而亲习邪枉,贤者不能见也。”《韩非子·八奸》:“优笑侏儒,左右近习。”《韩非子·孤愤》:“凡当涂者之于人主也,希不信爱也,又且习故。”《吕氏春秋·任数》:“习者曰。”高诱注:“习,近也。”《汉书·五行志中之下》:“亲近习,长同类。”颜师古注:“习,狎也。”《后汉书·孝质帝纪》:“匪砥匪革,终沦嬖习。”这里用为亲信之意。

古通“悉”。《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孰谓晏子习于礼乎?”《战国策·秦策》:“不习于诵。”《韩非子·解老》:“使失路者而肯听习问知,即不成迷也。”《韩非子·显学》:“藏书策,习谈论,聚徒役,服文学而议说。”《战国策》:“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这里用为通晓、熟悉之意。

乡(xiāng相)(xiang向)鄉

(xiāng相)《周礼·大司徒》:“五州为乡。”《管子·立政》:“分国以为五乡,乡为之师。”《论语·乡党》:“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论语·阳货》:“子曰:‘乡愿,德之贼也!’”《礼记·王制》:“习乡尚齿。”《广雅》:“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说文》:“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这里用为行政区域名之意。

(xiāng相)古通“享”。《诗·小雅·采芑》:“于此中乡,方叔蒞止。”《管子·国蓄》:“有功利不得乡。大臣死于外。”《墨子·尚贤中》:“以上事天,则天乡其德。”《荀子·荣辱》:“亦呥呥而噍,乡乡而饱己矣。”《汉书·文帝纪》:“夫以朕之不德,而专乡独美其福,百姓不与焉。”这里用为享受之意。

(xiang向)《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辉。”《管子·山国轨》:“以乡櫎市准曰。”《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乡师而哭。”《论语·颜渊》:“乡也,吾见於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孟子·告子下》:“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荀子·儒效》:“乡有天下,今无天下,非擅也。”这里用作动词,读向(xiang),意谓过去、刚才之意。

(xiang向)古通“向”,用作动词。《管子·形势》:“风雨无乡,而怨怒不及也。”《管子·霸形》:“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乡师而哭。”《庄子·山木》:“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荀子·非相》:“乡则不若,偝则谩之。”《荀子·仲尼》:“乡方略,审劳佚,畜积修斗而能颠倒其敌者也。”《荀子·王霸》:“主之所极然帅群臣而首乡之者,则举义志也。”《韩非子·十过》:“秦、韩为一以南鄕楚。”《史记·田单列传》:“东乡坐。”这里用为面对着之意。这里用为方向之意。

乡曲:乡里,亦指穷乡僻壤。形容识见寡陋。《庄子·胠箧》:“治邑屋州闾乡曲者。”《吕氏春秋·恃君览·行论》:“故布衣行此指于国,不容乡曲。”司马迁《报任安书》:“无乡曲之誉。”

乡师、乡正:古代地方行政官员。《管子·立政》:“分国以为五乡,乡为之师。”《左传·襄公九年》:“二师令四乡正敬享,祝宗用马于四墉。”



三画

夬(guai怪)

《易·履·九五》:“夬履,贞,厉。”《易·夬·辞》:“夬,扬于王庭,字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说文解字》:“夬,分决也,从又。”《释名·释言语》:“夬,决也。有所破坏决裂之于始终也。”这里用为“决断”之意。

予(yú于)

假借为“余”。《书·大禹谟》:“降水儆予,成允成功。”《诗·魏风·陟岵》:“予子行役,夙夜无已。”《诗·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诗·豳风·鸱鸮》:“今女下民,或敢侮予?”《诗·小雅·四月》:“先祖匪人,胡宁忍予。”《诗·大雅·大明》:“矢于牧野,维予侯兴。”《诗·大雅·緜》:“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尔雅·释诂下》:“予,我也。”《论语·卫灵公》:“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礼记·中庸》:“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这里用为“我”之意。

予美:我的好人。即妻子称亡去的丈夫。《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诗·鄘风·干旄》:“彼姝者子,何以予之?”《诗·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无罪。”《诗·小雅·菀柳》:“俾予靖之,后予极焉。”《诗·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诗·大雅·皇矣》:“帝谓文王,予怀明德。”《管子·宙合》:“主盛处贤,而自予雄也。”《管子·小匡》:“众必予之。”《论语·八佾》:“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论语·先进》:“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荀子·修身》:“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大略》:“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师旷。”这里用为赞许,称誉之意。

书(shū梳)書

指《尚书》。《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书写、记录、记载。《周礼·保氏》:“五曰六书。”《管子·霸形》:“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易·系辞》:“易之以书契。”《说文》:“書,著也。”

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论语·先进》:“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史记·韩非列传》:“申子、韩子皆著书。”《史记·礼书》:“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正字通》:“书,凡载籍谓之书。”

书社:古代封地的一种称呼,一社为二十五户,以社中人名书写在册上,即称书社。《管子·小称》:“公子开方以书社七百下卫矣,食将不得矣。”《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荀子·仲尼》:“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吕氏春秋·先识览·知接》:“卫公子启方以书社四十下卫。”

厹(qiú求)

中国春秋时诸侯国名,在今山西省阳泉市。《吕氏春秋·慎大览·权勋》:“中山之国有厹繇者。”



五画

乩(jī机)

汉以后字。

买(mǎi荬)買

《墨子·经说》:“买粥易也。”《庄子·逍遥游》:“请买其方百金。”《礼记·曲礼》:“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说文》:“买,市也。”这里用为买进、购进之意。



六画

乱(luàn娈)亂

《易·萃·初六》:“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无恤,往无咎。”《易·既济·辞》:“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管子·七臣七主》:“乱臣:多造钟鼓。”《孙子·势》:“乱生于治。”《广韵·换韵》:“乱,不理也。”《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这里用为动荡、不安宁之意。

《书·无逸》:“乱罚无罪,杀无辜。”这里用为任意、随便之意。

《书·泰誓中》:“予有乱臣十人。”《诗·大雅·公刘》:“涉渭为乱,取厉取锻。”《管子·七臣七主》:“居为非母,动为善栋。”《尔雅·释诂下》:“乱,治也。”《论语·泰伯》:“予有乱臣十人。”这里用为治理之意。乱臣,即能治理国家的大臣。

《书·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淮南子·人间》:“居三年,白公胜果为乱。”这里用为叛乱、造反之意。

《书·禹贡》:“织皮、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尔雅·释水》:“正绝流曰乱。”郭璞注:“直横渡也。”这里用为横渡之意。

乐章的尾声叫做乱。辞赋里用在篇末,总括全篇思想内容的文字也叫乱。《楚辞·屈原·涉江》:“乱曰。”《论语·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韩非子·喻老》:“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后汉书·刘盆子传》:“恐其众与莽兵乱,乃皆朱其眉以相识别。”《释名·释言语》:“乱,浑也。”这里用为混淆、混杂之意。

甬(yǒng永)

汉以后字。



七画

承(chéng成)

《易·师·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书·益稷》:“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诗·秦风·权舆》:“于嗟乎,不承权舆。”毛传:“承,继也。”《诗·周颂·清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楚辞·招魂》:“朱明承夜兮,时不可以淹。”王逸注:“承,续也。”这里用为继承、承先启后之意。

《易·否·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易·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诗·鲁颂·閟宫》:“则莫我敢承,俾尔昌而炽。”《管子·侈靡》:“事道然后可以言名,然后可以承致酢。”《论语·子路》:“不恒其德,或承之羞。”《礼记·礼运》:“是谓承天之佑。”孔颖达疏:“言行上事得所,则承受天之佑福也。”《说文·手部》:“承,受也。”又“承,奉也。”《增韵·蒸韵》:“承,下载上也。”这里用为承受之意。

《易·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诗·小雅·鹿鸣》:“承筐是将。”《诗·商颂·玄鸟》:“龙旂十乘,大糦是承。”《说文·手部》:“承,奉也。”这里用为捧托,承载之意。

承担,担负,担当。《礼记·聘义》:“卿为上摈,大夫为承摈,士为绍摈。”

承田:管理畜牧的小官。《孟子·万章下》:“会计当而已矣;尝为承田矣。”

乳(rǔ汝)

《书·尧典》传:“乳化曰孽。”《尸子》:“胎生曰乳。”《吕氏春秋·音初》:“主人方乳。”《史记·扁仓传》:“菑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说文》:“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曰产。”《汉书·李广苏建传》:“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这里用为生产之意。

亟(qi气)(jí急)

(qi气)《诗·邶风·北风》:“其虚其邪?既亟只且!”《诗·小雅·何人斯》:“尔之亟行,遑脂尔车。”《诗·大雅·灵台》:“经始勿亟,庶民子来。”《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这里用为屡次之意。

(jí急)《诗·豳风·七月》:“亟其乘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亟言之。”《礼记·少仪》:“小饭而亟之。”《战国策·宋策》:“欲霸之亟成。”《孟子·梁惠王上》:“经始勿亟,庶民子来。”《韩非子·八说》:“古人亟于德,中世逐于智,当今争于力。”《商君书·更法》:“君亟定变法之虑。”《广雅》:“亟,急也。”这里用为快速、迅速之意。



十画

乾(qian前)

《易·乾·辞》:“乾,元,亨,利,贞。”《吕氏春秋·士容论·士容》:“乾乾乎取舍不悦,而心甚素朴。”《说文·乙部》:“乾,上出也。”徐灏注笺:“乾之本义,谓草木出土乾乾然强健也。”段玉裁注:“此乾字之本义也,自有文字以后,乃用为卦名。”在《易经》中,乾象征为天,有旋运不息、健行上出之意。这里用为旋旋不息的“天”之意。

乾溪:地名。即乾谿,地属楚国。位于今安徽毫县东南。《韩非子·十过》:“灵王饿而死乾溪之上。”

先秦古籍用字字典乙部









35

中国传统文化网www.chinactwh.comwww.chinactwh.com中国传统文化网







献花(0)
+1
(本文系解决人生问...原创)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