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十部
2021-02-03 | 阅:  转:  |  分享 
  
二划

十部

十1.千2.廿卅升午3.卉4.华协6.卓直阜卑卒卖7.南10.博22.矗



十(shí石)

十一月:指周历,夏历为九月。下句中的十二月指夏历十月。《孟子·离娄下》:“岁十一月,徒杠成。”

十年:损、颐、复、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传统用作表示次序的符号。也叫“十二支”。与“天干”相配表示年、月、日的次序,也用来记时。



一画

千(qiān牵)

古通“阡”。田间小路。《管子·四时》:“端险阻,修封疆,正千伯。”《管子·轻重戊》:“千谷也,蜂螫也,齿之有唇也。”《汉书·食货志上》:“坏井田,开千伯。”

二画

廿(niàn念)

汉以后字。

卅(sà飒)

汉以后字。

升(shēng生)陞

《易·升·辞》:“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吕氏春秋·孟秋纪》:“是月也,农乃升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高诱注:“升,进也。又《孟夏纪》:“是月也,驱兽无害五谷,无大田猎,农乃升麦。”高诱注:“升,献。”《文选·张衡〈西京赋〉》:“升觞举燧,既釂鸣钟。”李善注:“升,进也。”《集韵·蒸韵》:“升,进也。”这里用为进献、进奉之意。

升堂入室:升堂比喻刚刚入门,入室比喻更高境界。后比喻人学问和技艺深得师传、造诣精深;也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也作“登堂入室”。《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书·舜典》:“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书·毕命》:“道存升降。”《诗·小雅·无羊》:“麾之以肱,毕来既升。”《广雅》:“陞,上也。”这里用为登、上之意。

容器名。量酒的单位。《墨子》:“赐酒日二升,肉二斤。”《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小尔雅》:“两匊谓之升。”

午(wǔ五)

古通“仵”。违反、抵触。《左传·定公四年》:“晋重、鲁申、卫武、蔡甲午。”《荀子·富国》:“午其军、取其将…若是则为利者不攻也。”《礼记·哀公问》:“午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

地支的第七位,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尔雅》:“太岁在午曰敦羊。”

古通“迕”。《荀子·富国》:“午其军、取其将…若是则为利者不攻也。”《礼记·哀公问》:“午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这里用为抵触之意。



三画

卉(huì会)

草的总称。《书·禹贡》:“鸟夷卉服。”《诗·小雅·出车》:“卉木萋萋。”《诗·小雅·四月》:“百卉具腓。”《说文》:“卉,草之总名也。”



四画

华(huā花)(huá划)華

(huā花)古通“花”。《易·大过·九五》:“枯杨生华。”《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小雅·皇皇者华》:“皇皇者华,于彼原隰。”《诗·小雅·裳裳者华》:“裳裳者,其叶湑兮。”《诗·小雅·苕之华》:“苕之华,芸其黄矣。”《管子·幼官》:“秋行夏政叶,行春政华,行冬政耗。”《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说文》:“华,荣也。”《乐府诗集·长歌行》:“焜黄华叶衰。”这里用为花朵之意。

(huá划)《管子·侈靡》:“华若落之名,祭之号也。”《晏子春秋卷三·内篇问上》:“是以贤者处上而不华,不肖者处下而不怨。”《老子·三十八章》:“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庄子·知北游》:“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唐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况我大魏天王,个为华侈。”宋司马光《训俭示康》:“金银华美之服。”这里用为华丽、光彩美丽、豪华之意。

华发,灰白头发。《墨子·修身》:“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苏轼《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huá划)古通“哗”。喧哗。《晏子春秋卷三·内篇问上》:“不掩君过,谏乎前,不华乎外。”《荀子·子道》:“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

古通“划”。划开、剖开、切开。《孔子家语·曲礼上》:“为国君者华之,巾以綌。”

(huá划)华:华山,山名。又称太华山,古称西岳,在陕西华阴县南部。《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道。”

(huā花)华虫:华,通花,花纹、花色。虫:古代称一切鸟兽均为虫。华虫即是指有花纹的鸟兽。《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

(huā花)华玉:五色玉。《书·顾命》:“黼纯,华玉,仍几。”

华周:人名,齐国大夫。《孟子·告子下》:“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华下:华阳为战国时期时韩国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密县东北。华下,即华阳城下。《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

华盖:指古星名。在五帝星座,今属仙后座。《楚辞·九怀》:“登华盖兮乘阳,聊逍遥兮播光。”《晋书·天文志》:“大帝上九星曰华盖,盖下九星曰杠,盖之柄也。”

协(xié鞋)協

《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书·洪范》:“协用五纪。”《书·康王之诰》:“惟新陟王毕协赏罚,戡定厥功。”《诗·小雅·正月》:“协比其邻,昏姻孔云。”《楚辞·天问》:“撰体协胁,鹿何膺之?”《说文》:“協,众之同和也。”《资治通鉴》:“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这里用为和睦、融洽之意。

《书·大禹谟》:“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书·微子之命》:“上帝时歆,下民祗协。”《庄子·列御寇》:“三命而名诸父。孰协唐许。”这里用为顺服之意。

《书·舜典》:“帝舜曰重华,协于帝。”《书·盘庚下》:“尔无共怒,协比谗言予一人。”《管子·弟子职》:“既拚反立,是协是稽。”《国语·周语》:“纪农协功。”这里用为合、共同之意。

《礼记·孔子闲居》:“协此四国。”这里用为调和、调整之意。



五画

芈(mǐ米)

春秋时楚国祖先的族姓。《国语》:“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



六画

卓(zhuó捉)

卓尔:高高直立的样子。多形容一个人的道德学问及成就超越寻常,与众不同。《论语·子罕》:“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超然独立,高明,高超。《关尹子·极》:“行虽至卓,不离高下。”《庄子·大宗师》:“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说文》:“卓,高也。”汉扬雄《法言》:“不胶者卓矣。”《汉书·成帝纪》:“使卓然可观。”

高远,遥远。《楚辞·九思》:“世既卓兮远眇眇,握佩玖兮中路躇。”《汉书·霍去病传》:“卓行殊远而粮不绝。”《汉书·刘辅传》:“必有卓诡切至。”《后汉书·祭遵传》:“卓如日月。”

卓齿:也写作淖齿。人名。战国时期楚国将领。公元前284年,燕、秦、楚等五国联合攻齐,燕将乐毅攻入齐国首都临淄,齐湣王逃到莒。后来楚国派卓齿率兵救齐,卓齿便做了齐湣王的相,接着他又杀掉湣王,与燕国瓜分掠夺到的土地和宝器。《韩非子·奸劫弑臣》:“卓齿之用齐也,擢湣王之筋。”

直(zhí执)

《易·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书·舜典》:“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诗·魏风·硕鼠》:“乐国乐国,爰得我直。”《诗·大雅·緜》:“其绳则直,缩版以载。”《诗·大雅·崧高》:“申伯之德,柔惠且直。”《管子·心术上》:“直人之言,不义不顾。”《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师直为壮,曲为老。”《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雍也》:“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孟子·滕文公上》:“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荀子·性恶》:“天下有中,敢直其身。”《韩非子·五蠹》:“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广雅·释诂二》:“直,义也。”《字汇·目部》:“直,正也。”这里用为正直、公正之意。

不弯曲,与“枉”、“曲”相对,笔直。《左传·襄公七年》:“正直为正,正曲为直。”《易·说卦》:“巽为绳直。”《荀子·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礼记·月令》:“先定准直。”《说文》:“直,正见也。”

《管子·四时》:“上见功而贱,则为人下者直。”《管子·七臣七主》:“故上惛则隟不计,而司声直禄。”《孟子·梁惠王上》:“不可,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下》:“直好世俗之乐耳。”《荀子·礼论》:“直无由进之耳。”这里用为只、仅仅之意。

价值相当于。《管子·山国轨》:“皆以谷准币,直币而庚之。”《管子·山权数》:“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史记·平淮书》:“为皮币,直四十万。”杜甫《惜昔诗》:“岂闻一绢直万钱?”

《文子·下德》:“直性命之情,而知故不得害。”《礼记·投壶》:“马各直其算。”《仪礼·士冠礼》:“立阼阶下,直东序西面。”《史记·天官书》:“前列直斗口三星。”《史记·樗里子甘茂传》:“武库正直其墓。”这里用为当、面对着之意。

阜(fù副)

《诗·召南·草虫》:“趯趯阜螽。”《诗·郑风·大叔于田》:“叔在薮,火烈具阜。”《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荀子·赋》:“有物于此,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说文》:“阜,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广雅·释丘》:“无石曰阜。”这里用为土山之意。

《诗·秦风·驷驖》:“驷驖孔阜,六辔在手。”《诗·小雅·车攻》:“田车既好,四牡孔阜。”《诗·小雅·吉日》:“田车既好,四牡孔阜。”元虞集《赋卫节妇王妇人》:“泛泛淇右,有堂孔阜。”这里用为高大之意。

《书·周官》:“以倡九牧,阜成兆民。”《诗·小雅·頍弁》:“尔酒既旨,尔肴既阜。”《列子·汤问》:“其民孳阜无数。”晋常璩《华阳国志》:“是时世平道治,民物阜康。”这里用为丰富、富有之意。

卑(bēi杯)

《书·无逸》:“文王卑服。”《管子·水地》:“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易·系辞》:“天尊地卑。”《广雅》:“卑,庳也。”这里用为地位低微之意。

与“高”相对。《诗·小雅·正月》:“谓山盖卑。”《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以挠椽任重涂,此宜卑。”《礼记·乐记》:“卑高已陈。”《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闻长沙卑湿。”这里用为地势低下之意。

《管子·白心》:“强而卑义信其强,弱而卑义免于罪。”《列子·汤问》:“造父之始从习御也,执礼甚卑。”《史记·魏世家》:“卑礼厚币以招贤者。”这里用为谦恭之意。

《论语·泰伯》:“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孟子·公孙丑上》:“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国语·晋语四》:“何以卑我?”汉晁错《论贵粟疏》:“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里用为轻视之意。

古通“杯”。“椑”之古字,本义是圆搕,一种酒器。《楚辞·大招》:“小腰秀颈,若鲜卑只。”

卑陬:愧惧貌(李颐说)。《庄子·天地》:“子贡卑陬失色,顼顼然不自得。”

卑耳:山名,在山西平陆县西北。《管子·封禅》:“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史记·封禅书》:“上卑耳之山。”韦昭曰:“卑耳,即齐语辟耳。”

卒(cù促)(zú足)

(zú足)《诗·邶风·日月》:“父兮母兮,畜我不卒。”朱熹注:“畜,养。”《诗·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诗·豳风·鸱鴞》:“予所蓄租,予口卒瘏。”《诗·小雅·节南山》:“国既卒斩,何用不监?”《诗·小雅·楚茨》:“礼仪卒度,笑语卒获。”《诗·小雅·渐渐之石》:“渐渐之石,维其卒矣。”《论语·子张》:“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韩非子·解老》:“人始于生而卒于死。”这里用为终止、完毕之意。

(zú足)《左传·隐公元年》:“缮甲兵,具卒乘。”《荀子·议兵》:“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吕氏春秋·简选》注:“在车曰士,步曰卒。”这里用为步兵之意。

(cù促)古同“猝”。《韩非子·存韩》:“今赵欲聚兵士,卒以秦为事。”《战国策·燕策》:“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汉书·食货志》:“行西逾陇卒。”《汉书·成帝纪》:“兴卒暴之作。”《汉书·辛庆忌传》:“则亡以应卒。”这里用为仓促、急速之意。

卖(mài迈)賣

汉以后字。

七画

南(nán男)(nā纳)

(nán男)指《诗经·风》篇中的《周南》、《召南》。《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以籥不僭。”《晋书》:“周始二《南》,《风》兼六代。”

(nán男)方位名。和“北”相对。《书·舜典》:“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诗·鲁颂·泮水》:“大赂南金。”《论语·雍也》:“雍也可使南面。”《楚辞·屈原·涉江》:“哀南夷之莫我知兮。”《庄子·天地》:“北面之祸也,南面之贼也。”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的位置为尊位,只有帝王才可以南北正向。老百姓建房虽然可以南北向,但都要偏一偏,不能正南北向。所以“南面”这个词往往就是帝王的代名词。

南仲:人名。周宣王时期的大臣。《诗·大雅·常武》:“南仲大祖,大师皇父。”

南容:孔子的学生。姓南宫,名适,字子容。春秋末鲁国人。又为孔子的侄女婿。《论语·公冶长》:“子谓南容。”《论语·宪问》:“南宫适问於孔子曰。”

南宫毛:人名,周成王时期的大臣。《书·顾命》:“太保命仲桓、南宫毛俾爰齐侯吕伋。”

南子:春秋时期卫国卫灵公的夫人。当时卫国的政权被她把持着。《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南吕:十二律,中国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之一。十二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古人把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其配合方法,从黄钟开始,依次为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

(nā纳)佛教用语,意思是合掌稽首,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常加于佛、菩萨名的前面,如“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八画

隼(sun损)

《易·解·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诗·小雅·采芑》:“鴥彼飞隼,其飞戾天。”《诗·小雅·沔水》:“鴥彼飞隼,载飞载止。”《管子·小匡》:“夫凤凰鸾鸟不降,而鹰隼鸱枭丰。”《尔雅·释鸟》:“鹰隼丑,其飞也翚。”隼,在我国有小隼、游隼、灰背隼、红脚隼等,是一种飞行速度最快的鸟类。



十画

博(bó薄)

大,与“小”相对。《诗·鲁颂·泮水》:“戎车孔博。”《管子·五辅》:“是故博带梨,大袂列。”《楚辞·招魂》:“倚沼畦瀛兮遥望博。”《礼记·学记》:“不学博依。”《淮南子·泛论》:“岂必褒衣博带。”《说文》:“博,大通也。”

《周礼·夏宫·环人》:“搏谍贼。”《老子·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老子·八十一章》:“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庄子·山水》:“螳螂执翳而搏之。”张衡《西京赋》:“摭紫贝,搏耆龟。”这里用为获取、捕捉之意。博亦有大、多的意思,凡学问大、多,亦称为博学。凡慈爱人民大、多,亦称为博爱。与“获取”之意就相通之处。

《管子·枢言》:“沌沌乎博而圜,豚豚乎莫得其门。”《论语·雍也》:“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荀子·儒效》:“亿万之众而博若一人。”《荀子·天论》:“风雨博施。”《增韵·铎韵》:“博,普也。”这里用为广泛、普遍之意。

《庄子·知北游》:“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荀子·强国》:“大事已博,大功已立。”《后汉书·皇后纪上·邓皇后》:“数选进才人,以博帝意。”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十部》:“博,凡取于人易为力曰博。”这里用为谋取之意。

《论语·阳货》:“不有博奕者乎。”《庄子·骈拇》:“则博塞以游。”《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以松柏之心为博,箭长八尺,棋长八寸。”《公羊传·庄公十二年》:“与闵公博。”《后汉书·王符传》:“或以游博持掩为事。”这里用为下棋博弈之意。

《博物志》:作者张华,西晋张华撰,笔记类,十卷,多取材于古书,分类记载异境奇物及古代琐闻杂事。



二十二画

矗(chù处)

汉以后字。

先秦古籍用字字典十部









43

中国传统文化网www.chinactwh.comwww.chinactwh.com中国传统文化网







献花(0)
+1
(本文系解决人生问...原创)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