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鸟翅2016.1.4-D
2021-02-03 | 阅:  转:  |  分享 
  
“鸟翅”(2016.1.4重写)我当我听到手中微微型的“PANDA熊猫”小音响放出李谷一那首“鸟翅”,美妙动听的歌声总会让我想起一件最难
忘却的往事:当年惊心动魄的徒手攀登二百一十米烟囱安装“防空警示灯”的过程。我经历的职业生涯如一叶“轻舟”,在平凡、平淡中“漂流”
。没有多少显靓成就,也少有扼腕的遗憾。不过,平淡如秋水的生活中,也有激起小小“涟漪”的时候:一九八三年四月,那次徙手攀爬荆门热电厂
主厂房210米烟囱,爬到相当于六十六层高楼的平台去执行安装任务,那攀登中途经历突发‘恐高症’感受‘生死’攸关的瞬间“恐惧”、攀爬
过程中瞻精竭力的体能考验、凝固一样的登高时间、攀登到荆门市最高构筑物时的激动、成功完成这次“绝无仅有”的任务后,内心难以言表的喜
悦,都成了毕生难忘的“记忆”。每当听到李谷一演唱的那首美妙动人的歌曲:“鸟翅”,看到荆门热电厂旧像片中箭一样的烟囱,都会“翻开”
这段难忘的回忆。这事还得从那年回到三局一公司开始:一九八二年秋,我带着全家从武汉姑嫂树中建三局三公司一队调回荆门,分配到一公司二处
。因为我的到来,二处特别成立了生产股领导下的水电班。从各个施工队抽调电工、管工、电焊、气焊、起重工共十几个工人配属到新设立的水电班
。我提出来的工具设备、仪器仪表、劳保用品二处都为我全数配齐了。当年的三局一公司,在张恩沛局长率领下,从荆门集中了全司最精锐的力量到
深圳“破局”,创造出深圳国贸大厦三天一层的施工纪录,誉满全国,号称“深圳速度”。在力保深圳的那些日子,荆门热电厂、荆门炼油厂、三
三0水泥厂等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都进入收尾或攻坚阶段。我带领的水电班为二处的安装项目起到了“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填补了公司安装处无
力顾及的许多安装项目,二处还把我带的水电班“借”给安装处,参与了洪可柱(局长)同志亲自指挥的三三0水泥厂五十天日夜不休的“突击工程
”。水电班创造的产值名冠全司荆门片区,名声大震。荆门热电厂收尾逐渐投入正式运行发电。但是主厂房那210米烟囱因为没有安装防空警示灯
一直无法通过验收。早在我回荆门之前,领导就已想尽了各种办法,苦于这种超高空作业危险性极大,各兄弟单位都回绝了。虽然只有六盏灯具,但
是需要从地面设定电源箱开始,沿烟囱布设电缆,在150米和205米检修平台各装三盏防空灯。整个施工过程都靠人工沿烟囱外壁徒手攀爬进行
作业,最高点相当于七十层高楼,而整个施工过程在当天天黑前必须完成,时间限制很紧。组织这种施工,除了要求参与者有熟练的操作技能,组织
策划这个方案还须具备十分“老道”的经验:必须在白天有限的时间内实施,还要严格执行规范标准,确保一次性成功,如果考虑不周,产生任何微
小的欠缺和闪失都可能前功尽弃和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准备时间不多,我调阅图纸了解详细的节点,又去热电厂主厂房现场实地查勘了几次,才发出
了“器材准备计划书”。人员挑选困难最大,除了我自已,班组里只有电工胡国兴适合此次超高空作业的要求。胡中等身材,体形稍瘦,但很结实,
虽没有干过外线工程施工作业,但没有“恐高”情况,体力好,又比我年轻很多,处处显示出浙江人的精明。他本人也愿意参加突击组,其他人都因
身体条件或其他原因不适合参加超高空作业。在领导大力协调支持下,还缺少的人选最终确定由工程处保卫干事王正明同志加入我们“三人突击组”
。王正明也是退伍军人,身体素质很好,为人热情,那次由他组织青年和退伍军人到东宝山参加民兵实弹射击活动,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我同三
人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包括攀爬顺序,物资携带、操作配合细节、安全方面注意事项都议定好了。地面支援组由樊凤兰主任,施宝泉总工等领导同志
组织:工程处机关和后勤部门的人员参加,还特别指派解培志师傅和他的救护车参加地面支援小组,方便交通联络和临时材料调配。头一天材料部门
就派车把电缆盘运到了指定位置,班组的同事们把电缆盘架好,专等我们调令随时敷设。早晨,工作时间到了,支援组的同事提前架好了竹梯,因为
巨大的烟囱下面到检修爬梯有一段是光壁。王正明按预案负责携带500米缆绳(三分直径的白麻绳)和一捆铁丝第一位上,他把那捆缆绳盘成合
适的大小斜跨在身上,外面系上安全带,颈子上挂着军用跨包,里面装了水壶和干粮、毛巾等。很像即将出征的军人,在众人的簇拥下第一个登上爬
梯。胡国兴背上背了三个防空警示灯具,腰上还拴着三个一吨规格的开口滑轮,他把接灯具用的那一小捆软电缆也挂在脖子上,份量不轻,在安全帽
下面只能看到他笑咪咪的那张脸。隔开王正明一段距离后,在大家的推拥下他第二个开始攀爬上去。轮到我第三个上,这是因为我背负的三个灯具只
需要送到150米平台就要御下,我是今天的施工主要操作者,任务能不能在预定时间完成,就要看我的动作是不是顺利,他俩主要配合我和地面牵
引电缆的工作,递送工具、器材就可以了。我再次检查了所带的工具仪表和辅材用品都没遗漏,三个防空警示灯每个重七斤多,三盏灯具已经廿多斤
,加上装有摇表、万用表和各种工具的工具包、装有两餐干粮和饮水的跨包,相当沉重。四月的荆门已经满目青翠,大地正在迎来初春,晚冬的凉风
还迟迟不愿离去,考虑到200多米高处的风速很大,从烟囱上冒出巨大的白色烟霾可以判断,因此还特别备了件薄棉袄捆在灯具外面背在背上。准
备登梯,回首看看围着我的机关办公室的朋友们,驾驶员解师傅、医务室的何医生,注视着我的夫人…。耳边响起:“千万注意安全哟”!“不要
慌上慢点”,的召呼声响成一遍。我屏住呼吸一口气爬到检修爬梯的上面,低头看看,烟囱下面站满了人,电厂大门那边,也站了好多因为好奇在
观望的电厂工人,大家抬头观望我们三人的攀登“表演”。举目看看上面:老王和小胡正缓慢的一步步往上运动,离我已经有相当的距离。我知道
登高过程中一定不可停下脚步,再慢也要往上走,再次屏住呼吸一阵猛爬。不远处响起了鸽哨声,冷风中手已冻得冰冷,身上发热,稍停喘息一下吧
!一群鸽子在眼前稍远处飞过。我已爬到离检修爬梯防护罩(距地九十米)不远的位置了。回头望望下面:这一望非同小可,瞬间惊出满身大汗。我
距地面如此之高?下面的一切都变得那么“小”,我正孤悬在上不沾天、下不挨地的半空中,除了胸前的“抓手钢筋”,三面都是空空的悬景,“太
可怕了”!顿时感觉全身发软,不由自主地紧闭双眼,两腿不停的发抖,手腕不自觉的死死勾住胸前那不太粗的爬梯钢筋。参加工作也有十几
年了,外线施工作业是经常的事,爬过的电杆有多少已记不清,登杆已成“家常便饭”从来没有感到过害怕。但是外线施工最高的“龙门杆”,那
高度也就20来米。现在我是孤悬在大约七十多米的高度,风又很大,倍感“恐怖”。我知道发生了“恐高症”。如果不能迅速调整精神状态,从
恐惧中解脱出来,后果不堪设想。看看那群盘旋的鸽子,飞得如此的轻松,时不时从远处飞过。在心里不停的的告诫自已:“冷静、再冷静”!回想
起当年在部队时,一排长杜宜志少尉指挥我们反复演练的“单兵进攻”何曾想过前面有坡坡坎坎和水溏?当年苛严的军事训练要求一边跑一边喊“
杀”,累得几个人呕吐了也没停下来…,军人那有怕死的时候?短短的七八分钟过去了,思想慢慢重新集中起来,心中回想起当兵时的往事,内心不
断告诫自已:“决不能往下看,要吼出来”,要像当年冲锋那样,战士“冲锋”时一定会吼出:“杀”!“杀”!一样。鸽群飞得更高了,
鸽哨再次从耳边‘响’过来。看看鸽群,李谷一那首最好听的“鸟翅”好像又在耳边响起,我大声唱起“鸟翅”,其实也记不得歌词,乱‘吼
’就行,没谁能听到我“吼”的什么?重新积蓄起全身力量,往上爬,每攀爬一步都要吼出来一句“歌词”终于爬到九十米高度,进入防护罩里面
。其实防护罩非常宽松,起不到实际的保险作用,防护罩的作用还是心理上的“安慰”。会让人感到四周都有了固定物的存在,没有孤悬无助的感觉
,心理上有了安全感。由从未到达过的“高度”产生的“恐高症”,在调整情绪和注意力集中之后缓解了。靠毅力的支撑,采用‘步步为营’的策
略,我慢慢攀登到150米检修平台,“终于可以缓缓气了”!取下背上的灯具,像御下了“万”斤重担,“无重一身轻啊”。重新整理好装具,把
小棉袄捆在腰上,喝口水消除一些紧张情绪,稍事休息,体力慢慢恢复。剩下的五十多米高度攀爬起来就不难了。四十多分钟后,我最后一个到达2
05米检修平台,三人都高兴得不行。看看地面,大家都在向上挥手、挥动手中的物品,猜想都在为我们终于安全登顶在欢呼吧。时间保贵,老王和
小胡去固定滑轮和展放缆绳,把500米长的绳子折半后放到地面,绳头捆着的两个一吨滑轮配重太轻,绳子被风吹出很远,好不容易才被下面的人
群抓住。我在巨大的砼圆型烟囱背风处选了一个安全位置,摊开带来的帆布,帆布铺在一根根由钢筋焊成的检修平台走道上。把背上来的所有工具仪
表、食品、带来的棉衣压在帆布上,慎防被风欣翻。接下来用卷尺在检修平台栏杆上测量出周长,确定了三个呈品字形的安装点,记下方位后马上动
手固定防空警示灯具,检查灯具接上引出电缆。地面的电力电缆已开始向上牵引,站在二百多米的高空往下看,地面上的人群正站成一条线,用“拨
河”的方式向上牵拉电缆。在等待电缆牵引到205米的时间,极目远望:四周无限美好的风光尽收眼中:郁郁葱葱的东宝山上矗立的古塔、远处龙
泉公园山顶的凉亭、近前的竹皮河弯弯曲曲,绕过一垄垄绿色的菜地,通过‘黑风口’悄悄流经我们一公司二处驻地:通过白庙路江山的坡坎下面,
向南而去。不远处荆门炼油厂一座座蒸溜塔、储油罐和一束束的管道隐显在绿色树丛中。机运站的水塔像一个守望的“士兵”矗立在路边,‘高压
工区’的办公楼快要封顶了…。这一切美景,更象展现在大地上美不胜收的“画卷”,唯有站在全荆门最高的地方才有幸观赏。电力电缆终于拉
上来了,接下来固定住电缆、检查电缆绝缘,做重复接地,分相连接灯具,处理电缆接头、做防腐工序(那一小罐防腐漆也是我历尽艰难背上来的)
…。205米平台上的全部工作终于结束了。天色渐晚,检查完现场,收拾好行装,再次抬头望望头顶上烟囱冒出的滚滚烟霾,漂向黑风口与化工厂
的方向、漂向那很远很远的地方。今天飞在天空的鸽群已经返巢了吧?别了,205米平台,为留在上面的灯具,电缆,还有留在记忆中如画的山河
美景,最后告别。远处白庙路旁的路灯已经亮起…。下来的过程很轻松,没有了重负,心情尤如胜利后凯旋而归的“战士”。天色渐暗,四周朦朦让
高度的感觉已经不太清淅,不能准确判定距地有多高?少了好多紧张的节奏。十几分钟后回到了地面,坚守的地面支援组的同志都围了过来,七咀八
舌的问候,热烈的交谈中大家踏上回江山驻地的路。第二天,有了前一天的经历,比较轻快的就登上了150平台,只用了半天就完成了任务。下午
再次检查了全部电气装置和线路,成功送电。晚上,我特地来到驻地江山通往荆门热电厂下坡路口,坐在路边石头上,久久地远眺主厂房210米烟
囱上闪闪发光的红色警灯,看“它”对我顽皮的不断“眨眼”,好像在说:“感谢你,让我守望荆门美丽的大好河山”。第三天,老王和胡国兴逐点
固定完205米垂下来的电缆,结束了这终身难忘的超高空安装任务。年底,中建三局给我记了三等功,那枚‘奖章’我从未拿出来配戴过,我会永远珍藏。更会铭记这次终身难忘的经过。广州白云山上的蹦极跳台上站着许多年轻人,蹦极是勇敢者的运动。为追寻那身心高度紧张带来的刺激。从蹦极跳台上飞跃而下,摆出如鸟飞翱的姿态。蹦极观望平台栏杆前挤满了观望的人群,随着青年跳出蹦极高台跃起的身影,人群不时发出“啊、哇”的惊叫声…。我用手中‘佳能’单反记录下了一张张飞跃的身影…。如果当年“万一”我抓不住那细细的爬梯手环,是不是也会象“蹦极”一样漂向天空呢?李廷浩写于广州二〇一六年一月四日站在荆门市城区长宁大道遥望远处的荆门热电厂。2015.5.26摄影
献花(0)
+1
(本文系HA0金秋十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