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 质数和合数【教案】
2021-02-06 | 阅:  转:  |  分享 
  
3.质数和合数

第1课时质数和合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4例1,完成教科书P16“练习四”中第1~3题。

?1.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质数与合数,并能熟练判断20以内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3.在观察与思考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质数、合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准备

课件,百数表。

?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初步感知

1.学生独立找1~20各数的因数。

师:同学们都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吧?下面我们来找1~20各数的因数。

学生独立思考,找1~20各数的因数。

2.汇报交流,初步感知。

师:都找出来了吗?

学生汇报,课件展示1~20各数的因数。

师:仔细观察这些数的因数的个数,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情预设各个数的因数的个数不一样,并不是数越大因数的个数就越多等。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整数的因数的个数并不是都相同的,根据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我们可以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这也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质数和合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找一个数的因数入手,既复习旧知识,又认识到各个数的因数个数是不同的,为建立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二、建立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1.分类活动。

师:根据因数的个数,你能将1~20分类吗?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因数的个数分类,有的分成两类,即多于两个因数的数为一类,其余为一类;或者1只有1个因数,为一类,其余的为一类;有的分成三类,即1为一类,两个因数的为一类,多于两个因数的为一类。

师:同学们的分法都很有道理,数学家也把整数分为三类。课件出示分类结果。













2.揭示概念。

(1)感性认知。

师:按这三个标准分类,是不是所有的整数都能找到自己的类别?举例看看。

师:21在哪类?22呢?23呢?24呢?

(2)归纳概念。

师:像2、3、23这样的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板书)

师:像4、6、8、9这样的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3)理解概念。

师:仔细读一读这两个概念,想一想,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看什么?

学情预设关键看因数的个数。

师:在什么情况下,一个数一定是质数?

学情预设学生说“只有两个因数”教师及时追问:“什么叫只有?哪两个因数?”引导学生说出“1和它本身”。

师:什么样的数才是合数?

学情预设学生说“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教师追问:“合数至少有几个因数?3个因数中可以肯定的有几个?是哪个?”引导学生说出“1和它本身外,还有其他的因数”。

(4)揭示分类结果。

师:1有几个因数?

学情预设1只有1个因数,即它本身。

师:非零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几类?

学生表述,教师板书:非零自然数分为质数、合数和1。

3.应用内化。

(1)师:说一说,20以内有哪些质数?

结合前面的认识学生说,教师板书:2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

(2)师:25是质数还是合数?36呢?

学情预设学生判断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判断的,引导学生运用质数的概念判断一个数是否是质数。

设计意图从20以内的数到概念的建立,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对质数、合数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

三、自主选择方法,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师:我们知道了质数、合数,来找一找100以内有哪些质数。1.课件出示教科书P14例1。















2.明确活动任务。

师:做质数表是什么意思?

学情预设通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明确,要一个不漏地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3.交流讨论找质数的方法。

师:这么多的数,该如何找呢?仔细想一想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情预设预设1:一个数一个数判断,看每个数有几个因数。

预设2:先把合数和1去掉,剩下的就是质数。师追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合数,有什么好的方法呢?引导学生根据2、3、5的倍数特征先判断它们的倍数是不是合数(除了本身,其他的倍数都是合数)。

4.学生自主找100以内的质数。

5.展示交流、课件同步呈现找的过程。

(1)交流找质数的方法。

师:都找出来了吗?你是怎么找的?谁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情预设学生说划去2、3、5的倍数,课件同步呈现。

师:划去了2、3、5的倍数后,剩下的数都是质数吗?

学情预设除了2、3、5外,找其他数的倍数,学生可能有点迷茫。

师:还要看哪些数的倍数?

学生小组讨论,确定继续看哪些数,最终确定是7。

师:为什么不接着看6、8、9、10的倍数?

学情预设因为6、8、9、10的倍数一定是2、3、5的倍数,前面都已经划掉了。

师:需要看11的倍数吗?同桌讨论一下。

学情预设不需要,因为11乘10就大于100了,而10以内的数前面都已经试过了,所以只要除到10以内的最大质数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本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特别是用谁去除,除到哪个数为止,都是学生今后找一个数的因数的重要方法。让学生充分地交流、探讨,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方法。

(2)回顾整理,归纳方法。

课件完整呈现100以内的质数表。师:回顾一下我们刚才找100以内的质数的方法,想一想,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该怎么做?

师生共同探讨,交流归纳出方法:像刚才这样依次去掉每个质数之外的所有倍数的方法







叫做“筛法”,今后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也经常用到,基本步骤是:

第一步:看是不是2、3、5的倍数,除了2、3、5本身以外,是2、3、5的倍数的数就不是质数;第二步,由小到大分别用其他质数(如7、11、13……)去除这个数,看商是否是整数,如果商是整数,这个数就不是质数;第三步,找到两个相同数,它俩积略大于或等于这个数,直到试除的质数是小于这两个相同数的最大质数为止。

(3)举例应用,理解方法。

师:判断89是不是质数,怎么判断?

学情预设用2、3、5的倍数的特征判断,89不是2、3、5的倍数,用7试除,有余数,而9×9=81,非常接近89,7是9以内最大的质数了。再就不用试除了,除了1和89,再找不到其他的因数,89就是质数了。

设计意图虽然在今后的学习中,很少有判断一个数是否是质数的内容,但是经常会用到“筛法”来找一个数的因数,如互质数、公倍数、约分、通分等内容都需要学生用较小的质数去试除,在此,对方法进行整理提炼,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实践应用,反馈评价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6“练习四”第1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全班交流解答,课件呈现答案。

学情预设学生会判断不正确,但判断方法有多种。

预设1:举例说明。如9是奇数,是合数。

预设2:2是偶数,但它是质数。强调2是唯一一个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数,也是最小的质数。

预设3:除了质数外,有合数,还有1。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预设4:如2是质数,3也是质数,2+3=5,而5是奇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辨析认识奇数与质数、偶数与合数、两个质数之和与偶数的交叉关系。记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2是最小的质数,是唯一一个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数。

2.课件出示教科书P16“练习四”第2题。

(1)学生在教科书上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课件展示正确答案。

3.课件出示教科书P16“练习四”第3题。

(1)学生在教科书上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课件展示正确答案。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选择有利条件入手解答。如“和是10,积是21的两个质数”,和是10的数很多,但是积是21的两个数只有3和7。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辨析质数、合数、奇数、偶数这几个概念,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掌握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质数与合数对于学生来说,有点抽象,实际生活中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原型,而且学生很容易产生质数都是奇数的错误认识。本节课的几道练习题,让学生辨析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与联系,还是有少数学生区分不清,看来在后面的学习中还要加强这些内容的训练。

?作业设计



二、填一填,记一记。

20以内的质数表

三、辨一辨。(对的画“√”,错的画“”)

1.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 )

2.自然数可分为奇数和偶数,也可以分为质数和合数。 )

3.91是奇数,也是合数。 )

4.除0和2以外,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5.质数加质数的和一定是合数。 )

四、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质数与质数的乘积)。A.一定是合数

B.一定是质数

C.可能是质数,也可能是合数

2.1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有)个。

A.0 B.1 C.2 D.3

3.一个合数至少有)个因数。

A.1 B.2 C.3 D.4

参考答案

二、235711131719

三、1.×2.×3.√4.√5.×

四、1.A2.B3.C







































































































第2课时奇偶性

?教学内容



?1.掌握两个自然数相加之和的奇偶性的规律。

2.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推理能力。

3.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应用价值,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两个数相加的和的奇偶性的确定。

?教学难点

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喝水用的一次性杯子1个。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感知规律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翻杯子”的游戏,猜一猜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教师演示活动:拿出1个一次性杯子,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师演示翻动杯子:开始杯口朝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3次,杯口又朝下;翻动4次,杯口又朝上……

师:翻动8次后,杯口朝上还是朝下?11次呢?

学情预设学生猜测后,教师翻动杯子,验证学生的猜测。

师:如果我翻动100次后,杯口朝哪里?119次呢?

学情预设学生会判断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师:没有翻,你们就能确杯口朝上还是朝下,为什么呢?

学情预设学生能发现翻动是有规律的,“翻动奇数次,杯口朝下;翻动偶数次,杯口朝上”。

师:杯子在翻动中,杯口的朝向确实是有规律的,跟杯子翻动的次数有关。奇数次,杯口朝下;偶数次,杯口朝上。同学们就是运用了奇偶性的规律对杯口的朝向作出了判断。生活中,还有很多问题涉及数的奇偶性。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奇偶性问题。(板书课题:奇偶性)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阅读与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5例2。

(2)理解题意。

师: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将题目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遍;有的学生说,题目让我们去探索奇数、偶数的和。







教师引导学生对三个问题用算式表征,并用课件呈现。

2.举例探索,初步感受。

师:自己任意写几道两个除0以外的自然数相加的算式,看看它们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学生自主写算式计算,再展示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写出不同的算式进行计算,并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会发现:一个奇数加一个偶数,和是奇数;一个奇数加一个奇数,和是偶数;一个偶数加一个偶数,和还是偶数。

3.寻找依据,发现规律。

师:同学们用举例的方法发现了一些规律,这些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想一想,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验证?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想到用语言表述,一般学生继续列举更多的算式说明,有的学生想到用图形说明。师生边交流边用课件呈现。

预设1:继续举例,用算式说明。

预设2:用图形说明,结合图形尝试用字母表示数,如用2n+1表示奇数,用2m表示偶数,将数与形结合起来理解。

那么,“奇数+偶数”就是“(2n+1)+2m=2(n+m)+1”,除以2有余数。

“奇数+奇数”就是“(2n+1)+(2m+1)=(2n+2m+2)=2(n+m+1)”,除以2没有余数。

“偶数+偶数”就是“2n+2m=2(n+m)”,除以2没有余数。

师:现在能总结发现的规律吗?

学情预设学生用算式和语言表示自然数和的奇偶性规律。

课件呈现。(教师板书)

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运用叙述、举例、图示等方法验证发现的规律,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探究经验。

4.回顾与反思。

师:这个结论正确吗?

引导学生找更大的数试一试。课件举例验证。







三、拓展提升,深化认识

师:两个自然数相加,和的奇偶性我们可以确定,如果是多个自然数相加呢?

(1)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2)奇数+奇数+奇数+…+奇数

学情预设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如举例、画图、用字母推理等等,会发现:不管多少个偶数相加,和都是偶数;奇数个奇数相加和是奇数;偶数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

师:如果一组自然数相加,其中有偶数,也有奇数,在确定和的奇偶性时,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后交流探讨。

学情预设看这组数中有多少个奇数。因为不管多少个偶数相加,和都是偶数,不影响计算结果的奇偶性。如果这组数中有奇数个奇数,和就是奇数;有偶数个奇数,和就是偶数。

师小结:多个自然数相加,就看加数中奇数的个数,如果加数中有奇数个奇数,和就是奇数;有偶数个奇数,和就是偶数。

设计意图利用两数相加的经验,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究多个数相加的和的奇偶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运用规律,内化规律

1.解决基本问题。

学生自主解答。

全班交流展示,课件呈现解答过程。

2.解决生活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17“练习四”第6题。

(1)学生自主解答。

(2)同桌交流。

(3)集中评价。

【学情预设30是偶数,分成甲、乙两队,也就是甲、乙两队的人数和是偶数。偶数个奇数的和是偶数,如果甲队人数为奇数,乙队人数也一定是奇数;多个偶数相加其和为偶数,如果甲队人数为偶数,乙队人数也一定为偶数。

3.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教科书P16“练习四”第4题。

(1)学生独立探究积的奇偶性。

(2)全班展示交流。

(3)引导发现规律: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

学情预设有了前面的探究经验,学生都会举例探索,发现规律。4.探究活动。

课件出示教科书P16“练习四”第5题,学生同桌之间交流。

学情预设由于在前面的活动中,已经涉及“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所以在此学生很容易知道6的倍数特征。

师小结:6的倍数的特征:1.个位数字是偶数,2.各位上的数字和是3的倍数。

5.数学文化。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7“你知道吗?”,介绍“哥德巴赫猜想”。

(2)两人一组,根据“哥德巴赫猜想”玩玩教科书P17第7题中的游戏。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说后,教师引导整理。

?板书设计

奇偶性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三、不计算,直接判断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46+27) 34+108()

13×72() 268×54()

89+415() 71×67()

六、有48个桃子,把它们放在13个篮子里,每个篮子里只能放奇数个桃子,这件事你能办到吗?

参考答案

三、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

六、不能办到。13个奇数的和一定是奇数,不可能是偶数48。





























































9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教学笔记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教学笔记





献花(0)
+1
(本文系与倪共享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