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纪行
夕雨兄:
本来我们约好一同去婺源,谁知命运竟安排你去了南方,使我弟兄不能同行,这终于成了我们的一桩憾事。弟婺源行已数月过去,仍梦寐萦怀,难以忘却,想起我们天各一方不禁心中黯然,弟乘此夜阑人静之际,慢慢给你道来弟在婺源的所见所闻,就好像我们弟兄同去了一样。
弟以为婺源有四个“地方”可看,一是木,即树木、古木、名木等代表原始、年轮和生命繁衍的天然之木;二是文公山及文公山所代表的理学文化;三是明清时代的徽派民居及徽派文化,像《论语·乡党》即有记载的傩舞和京剧之滥觞的徽调;最后是沿途俯拾即是的自然风光,所谓“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夕雨兄,以前对你说过,我们有一种原料是从美国进口的,其实人家又是从咱国家进口的,这种原料就是松油,产地就是婺源。婺源的植被完好,森林资源丰富,松油质地优良。听我们的客户老江介绍说婺源林木品种繁多,樟、杏、罗汉松、黄檀、楠木、杉、桐、茶遍布全境。据资料,有一株古樟树,植于南宋,至今挺拔,其胸径3.39米,其高26.1米,其冠幅三亩之广,其伟岸壮观难以置信!老江说年代久远的古树还有汉代苦槠、隋朝银杏、唐朝香樟、北宋罗汉松、南宋五谷树、明代香榧和已历千年的红豆杉、刨花楠、湘楠、柳杉、黄檀等等。在种类繁多的古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生长在县城西北石城村口的17棵古玉兰,树龄迄今逾千年,早春时节,薄寒覆地,万木吐蕊之时,这群古玉兰率先报春开花,千朵万朵,朵朵洁白娇艳,仿佛瑞雪压枝,异香扑鼻。
老江在电话中说道:“到婺源来看看吧,古树多,明、清朝的古建筑多,原始的,幽静着呢。我带你转转,空气特别新鲜!”
可以说,婺源在我心里就有了一种期待,我想象着她是怎样一块钟灵毓秀之地!
三月三十日晨,约五点钟,弟乘坐的火车到了上饶。刚出得站门口老江他们就在那里等候我了。这使得我非常感动,不然,望着静悄悄的街市还真摸不着北呢!出了站,小息上饶宾馆,一来洗漱休整,二来老江在上饶有商务商谈,因此,我和其他人暂作盘桓,下午五时许始从上饶出发到婺源的许村香料厂。
也许是对婺源的期望太高了吧,加上旅途劳顿,上饶的狭窄和尘土使我有些失望起来,以为婺源和我走过的一些小县城没什么两样,殊不知去上饶还有一百多公里。汽车甫出上饶我就打起盹来。老江注意到我的萎靡,似乎是为了安慰我,自言自语道:“到婺源就好了,到处是一片一片的绿色。”我颇不以为然,心想:“谁不说咱家乡好呢?”
不知车行多长时间,看看天色浓重地黑了下来,而婺源尚远,老江于是提议在县里住下来,待翌日天亮再行,这样,不仅可以欣赏沿途美景,也好偷得片刻闲暇对婺源这座赣东北的县城,这块被誉为“中国农村最美丽的地方”略有一个认识。
《婺源县志》记载,婺源县于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曾属徽州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与安徽、浙江两省交界,处黄山、庐山、三清山和景德镇旅游金三角区一颗绿色明珠镶嵌在上林木、峰峦、峡谷,奇峰、怪石驿道、廊桥。16株,最高者38.7米,最粗者胸围3.07米,树龄逾“八百古稀”,仍青春勃发,枝叶茂盛,有江南杉王群之誉,为世所罕见。林业专家考证,就古杉单株而论,不算最大,但像这样集中而又高大的古杉群却绝无仅有。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王世襄先生曾赋诗赞曰:“婺源好,乔木见人文。一亩偃柯低覆地,十寻直干耸凌云,树以晦翁尊。”
要上文公山,须从一条古代驿道上去。这条驿道修筑于宋朝,是古时婺源南至饶州府通衢,至今完好保存有三公里长,呈东北至西南走向。驿道中间用大块石料平铺,两旁则用小块石片呈四十五度角重叠插边,逾受力,道基逾牢固,构思巧妙。顺驿道上山,第一个景点是砖木结构的“积庆亭”,乃路人纳凉之所,为朱熹理学昌盛于婺源,捐建桥路,乐施公益之见证。这“积庆”二字即典出《易经》“积善人家,必有余庆”之语。
由积庆亭前行约数百米,怪石嶙峋,驿道两旁的山花,乳白,粉红,鹅黄,绚丽多姿,班驳杂陈,香气馥郁,朱熹祖墓,朱氏第四世祖四门博士朱帷甫妻程氏(豆蔻)夫人之陵寝就静静地掩隐在这密林深处的匝地浓荫之中。墓葬坐西北朝东南,四周石块罗砌,封土呈弧形,墓后有朱熹九世孙明天顺丁丑进士朱稳等立的墓碑两块,刻阴纹楷书“阙里□氏□□恭人程氏之墓”等字。元代学者赵汸在《省朱文公官坑祖墓》诗中称赞这里“攒簇千峰一障开,乾坤间气此胚胎。百灵受职环真宅,五纬回光拱夜台”。
先前读鲁迅先生的《祝福》、《狂人日记》、《二十四孝图》,迁怒于朱熹理学吃人,批判它禁锢国人思想,及至渐长,认识渐变,颇觉其“格物致知”、《晦庵学案》和《朱子家训》为是;进而联想到文公为人谦和,为官清廉,为学勤勉,献生教育,改良风俗之风范,不禁要肃然起敬了;其《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其《泛舟》:“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更是风光无限,况味独具!
夕雨兄,理学故里,有关朱熹的景观还有多处,紫阳镇东门街的虹井,即附会朱子发祥之兆。据传,朱熹诞生时,有虹光从井中喷出。东门城墙脚下,一方“旱涝不盈润,风摇亦不浊”的水池,有朱熹手书“廉泉”二字。另据《婺源县志》载:朱熹还婺,与门人滕璘漫游至县城北门外的朱绯塘,见一泓池水,仿佛梦中曾至。因问其地,滕曰:“朱绯塘,璘世业也。”朱熹喜甚,曰:“故与子有神交者。”即命建亭,书“草堂”二字贻之,且在此写下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的千古绝唱。
在许村办完公务,弟告别了香料厂的朋友,由西南往东北旋又折回西北向,走访了紫阳、李坑、延村、江湾、晓起以及沱川理坑等地,后取道景德镇经南京返渝。这些饶有特色的小村分布在婺源不同的乡镇,是明清古建筑的典型代表,集中体现了婺源的地方特色。
思口镇延村为民居集萃之地,位于县城北偏西18公里处57幢,多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建筑风格大同小异,为一层至三层穿斗式木构架,四周风火山墙,大门为石库门坊,水磨青砖门面。平面布置常为三开间,内分前厅、后堂、厨房,前后均有浅天井。方柱石格扇门窗青石铺小巷,曲曲折折,门前设有瓜棚豆架,木雕、砖雕、石雕艺术令人称奇宋代以,文学家朱弁、理学家朱熹、纂刻家何震、等名人唐朝清著作部,部入选《四库全书》青山绿水中,对于游客来说,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南坪金山支路6号重庆通海药业有限公司207室(邮编:400060)
电话:15922890167
婺源纪行作者:曾仲熙
vi
作者:曾仲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