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昔日繁华的古镇大堰垱货运码头
2021-02-10 | 阅:  转:  |  分享 
  
昔日繁华的古镇大堰垱货运码头(澧州民间传说故事选篇)导语: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周泰随周瑜进讨南郡,曹仁败走。荆州平定后,吴国的势力已
达澧阳平原。吴国武将周泰奉旨率军屯于涔,于是周泰便领兵于涔坪屯田大兴水利建设,在澧水主干支流涔水上建堰引水灌田数千顷。据历代耄耋之
年翁者传说:澧州大堰垱镇地址源于涔坪屯田驻军营地原址之上,当时只是流动商贩贩运日常生活需求品供应驻军。建安十八年(213年),周泰
率军离开涔地参加濡须保卫战抵抗曹操大军进攻濡须之战。原大堰垱驻军旧址便自然的形成了当地经商之地,俗称涔阳村集市后来逐渐演变形成了一
个小镇。为纪念将军的功劳,命名涔坪屯田驻军营地小镇为大堰垱镇。昔日繁华的古镇大堰货运码头《目录》第一章、涔水河漕运的兴衰第二章、涔
阳涔水河货运码头初建选址传说第三章、古代湘鄂边界经济贸易重镇大堰垱第四章、远去的大堰垱镇繁华贸易景观昔日繁华的古镇大堰货运码头第一
章、涔水河漕运的兴衰漕运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它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
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
唐宋以来,随着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漕运愈发显得重要,明清时期漕运更是成为封建王朝重要的生命线。澧州涔河漕运;盛于东汉建安十四年(2
09年)吴国武将周泰奉旨率军涔坪屯田驻军,为周瑜进讨南郡和抵抗曹操大军军粮的筹措,利用涔河通江达海之水道转运军粮和军需品。漕运推动
了运河城镇经济发展,但漕运的发展必须以运河的畅通为基本,而运河沿途的城镇经济的兴衰,也必须对运河通、塞加以维护管理力争运河畅通。澧
州涔河水道漕運歷史圖收藏第二章、涔阳涔水河货运码头初建选址传说涔水系澧水一级支流,属九澧之一。其源有南北两支,北源水源出自澧县太青
乡太青山东麓白岩壁,经太青、甘溪滩、火连坡、闸口等乡镇至两河口,入王家厂水库,全长44公里;南源水源出石门燕子山,经澧县杨家坊、码
头铺、方石坪等乡镇到两河口,汇入王家厂水库,全长30公里。两源汇合后成为涔水干流,经王家厂、大堰垱、中武、彭家厂、梦溪、涔南、涔澹
蓄洪区、涔澹农场、永丰等地,在小渡口注入澧水。全河段长115公里,县境内流程102.5公里。湘西北降水丰沛,汇入涔河的水量大,涔河
自西向东流,南岸河水冲刷严重,由于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的影响故水流都向南岸冲刷,故南岸水深,适宜建货运港口。古人为利用涔水河服务人民
,开发利用涔河资源利用中小船舶开展漕运业务,在古镇的涔水河南岸河流的凹岸水深处(原涔坪屯田军营生活物资货物装卸码头)。集资修建了河
运码头河码头分为;深水码头区(称为河街上码头)专供漕运货物上下货物装卸和丰水期摆渡服务于南北两岸居住人员过河往来。浅水码头区(称为
河街下码头)专供丰水期停靠木排、竹排卸货上岸,便宜木材商家调运到各地营销。码头的建成促使漕运贸易畅通,古镇一年比一年繁华,从此大堰
垱镇成了湘鄂边界重要商贸中心和交通门户。第三章、古代湘鄂边界经济贸易重镇大堰垱上码头街对面有三国时期修建的关帝古庙涔河是澧县境内的
一条内河,从王家厂镇向东流淌出口处位于澧县小渡口汇流入澧水经洞庭湖入长江,到小渡口长约60km。涔河水自发源两地汇合后成为涔水干流
,流经王家厂镇、大堰垱镇、梦溪镇、雷公塔镇、小渡口镇等7个乡镇,沿途的小镇都建有货运、摆渡码头。昔日的涔河,是从大堰垱镇可以拉纤行
船—津市小渡口入澧水通达长江。现在已经演变成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冬季确变成了一条弯弯曲曲干沽的河床。回首往事:我们特殊班级(民班)
同学都是50年代初出生涔河边上的大堰垱镇,是涔河水把我们养育长大!昔日的涔河水清澈见底,小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玩!春夏秋冬四季如
画。古镇大堰垱涔河水流量大,中小型船运物资可北上南下,通江达海。历代边贸通畅,边界贸易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湘鄂边界区域与本省
接界市县等地有密切的经济往来,商贾交往频繁。是隔省隔县三角地区主要农副土特产品的集散地,专做地域农副土特产品向省外市县外输出和输入
贸易,以及生活所需的日用工业品贸易,灵活调剂了省内外和市县内外边界地域农副土特产品。回忆儿时听耄耋之年翁者说:澧州大堰垱这个小小古
镇,历代历年商业繁荣闻名于湘鄂边界地区的知名商业大户不少。大堰垱镇北河街;“譚慶記”商贸行,“馬記康”南货店铺,“馬氏榨油作坊”商
行,“曹家仓库”货物仓储,“木材、竹材”调运商行,“土布织造”商行,“譚德和鍋店”铺,“譚氏雨伞”铺,“江氏書紙”铺,“黄氏药铺”
,“范氏旅馆”传说范老板为人善良忠厚,曾经救了一个被军阀追捕的革命党人,后来革命党人升职当了大官,为了报恩特派副官送来到某地上任当
县长的委任状,被范老板善意拒绝了。大堰垱镇南街;木材、竹材交易商行,骡马运输商行,生资贸易行,医药、医院,传统汉戏剧院,譚氏槽坊(
属譚慶記祖业)公私合营后称为镇大米廠,农业机械商场等。大堰垱镇东街;镇公所(镇政府驻地),邮政所,张氏农贸商行,陈氏肉类店,余氏酒
楼,熊氏茶馆(艺人说书),便民饮食店,便民旅馆等。大堰垱镇西街;镇办小学,西街尽头牲畜交易所(牛马猪羊),面粉加工厂,制作的各种品
种的面条、挂面等远近闻名,五金工艺制作店等。第四章、远去的大堰垱镇繁华贸易景观古镇大堰垱地理位置与鄂交界;边界贸易有着得天独厚的地
理优势,历代边贸通畅。同时与本省接界县市地区等地有密切的经济往来,商贾交往频繁,是隔省隔市县三角地区主要农副土特产产品的集散地。专
做地域农副土特产品向省外市县外输出和输入贸易及所需的日用工业品贸易,灵活调剂了省内外市县内外边界地域农副土特产品。我出生在傍山依水
的大堰垱镇北街下河街,俗称河街(简称上河街上码头与下河街下码头之分)一旺族经商世家。大堰垱镇是湘鄂交界地区,古今小镇陆路、水路交通
都畅通方便,涔阳古道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建成了公路。儿时听耄耋之年翁者说:澧州大堰垱这个小小古镇,历代历年商业繁荣闻名于湘鄂边界地区知
名商业大户不少。澧州大堰垱镇北河街历史照我人到暮年近古稀,回忆儿时成长的故乡情景,旧时的大堰垱镇仍然历历在目,如影相随。大堰垱镇北
部属湘鄂边界;北与湖北省松滋县为邻,大堰垱镇曾经先后是澧县解放前的六区、解放后的五区、大堰垱镇是区政府的机关驻地,大堰垱镇与澧县中
武(公社·乡)、澧县界岭(公社·乡)、澧县宜万(公社·乡)仅隔一条涔河。古人建筑有一双行道木桥,桥板用铁链锁定形成可伸缩连接防春汛
涨水冲走,退水后的涔河可直接趟水过河,岸边就是大堰垱镇的北下河街(俗称:下码头)。工商所主管的农贸交易所主营;牛、羊、猪,烧柴、食
品疏菜、五谷杂粮等等,经营商家就设置在北下河街商业门面之上向中心街延伸。清晨,迎风入耳的“牟牟”牛羊叫声和仔猪尖叫声,告诉你下河街
街头有一个规模相当的牲畜交易所。往正街延伸街的左右有卖食品蔬菜、猪草、马草、烧柴、五谷杂粮等交易店面。那时还未天明(大清早),农家
结伴从家里挑几十百把斤红薯、萝卜、北瓜、茅草、劈柴,就来到下河街店铺里出卖,换几个油盐钱。这种交易实际上是买卖双方合议定价,或由卖
家与经济人合议让交易所收购后进行卖出。交易方式;交易所的经济人按达成交易取手续费和卖者讲好价,过了秤于是吆喝一声,向记账柜台和卖者
报告重量、价格、金额。这声音清晰悠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至今萦绕在耳。交易场景例:“龚嗄坤字的,茅草93斤啦,估价2元/100斤
”,卖家迅速将茅草挑到指定的地方,按要求堆码好,便可到柜台找帐房结算钱,卖食品蔬菜卖家可自己零卖,都要扣除管理手续费。上码头的织布
厂传出木制织布机吱吱呀呀节奏,象河中划桨那样轻快韵律又象黄莺鸣叫美妙。河街的镇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满足了群众对文化学习需求。大
堰垱镇的饮食店远近闻名;落座于十字街口,贯通东西的中心大街的商业区域有供销社的门市部、饭店、旅社、饮食店和国营书店、合作商店,雄居
在中心大街。十字街往东有邮电所、税务所、公安派出所。十字街再西行的西街油厂传来油榨号子和撞轧声(70年代中期又建立镇水泥厂轰隆隆的
机叫声遥相呼应,只是水泥厂更得意,翘起尾巴,将滚滚乌烟腾向天空。)西街油厂斜对面便是大堰垱镇公办小学。离油厂不远是镇办幼儿园和民办
学校,幼儿园吴老师任教。我的母校是62年镇办民校与公办小学面对面,在民校读完四年初小,高小才考入涔阳高小(名称:白杨寺)。大堰垱镇
的供销社饮食店,品种齐全有包子、水晶包子、花卷、馒头、烧饼、油饼、油条、麻花、锅饺、水饺、混顿、各种盖头面条、光头面条等品种。最有
名的面食师付是叶师付(号名:叶胖子、叶花吧)。大堰垱镇的油饼香甜酥软可口,烧饼香甜酥软糖多,黑水堰饮食店的锅饺远近闻名。特别是十字
街口茶馆白天黑夜茶客最多热闹非凡,那是为什么呢?原因是该茶馆请来民间名艺人“赵远和”打鼓说书讲历史故事。50―60年代大堰垱镇南街
知名企业有镇办大米厂(属公私合营时国营企业),镇办汉剧戏院(70年代初改电影院)主要演出由镇汉剧团表演古装戏,镇卫生院对面是镇搬运
公司,戏院就在斜对面。供销总社收购部和肉食品公司及牲畜猪仓库设置在南街街头。70年代初期区公所设置南街与中心街连接位置(原关帝庙)
旧址,左边是与北街(上河街)相连的畜类交易所“俗称:猪行”北后街。沿着澧县去湖北刘家厂的省际公路就从粮店门前经过。北行500米,路
右就是当地驰名湘鄂边界地区的涔阳高小学校,涔阳高小也是我的母校(名称:白杨寺),70年代初改为垱市中学。古今大堰垱镇的传统节日热闹
非凡;大堰垱镇春节舞龙玩狮子、演杂技是主题,尤其是到了元宵节闹元宵,白天黑夜街上好戏连台。对小孩子来说,观看龙灯和狮子灯已不是什么
新鲜玩意了,令眼睛放出异彩的要数竹马灯、蚌壳灯、采莲船,还有几乎和东北“二人转”差不多的花灯舞。竹马灯一般由两男一女表演,一个须生
,一个小生,一个旦角,每人右手执一根马鞭,骑在纸糊篾扎的马上,仿做着马儿碎步小跑的动作,沿“纱爬拐”的路线(即横8字)作循环穿行,
边跑边唱。也有用四人表演的,另用一个小丑,不骑马,手拿一根马鞭,在旁边抽这个的马一鞭,抽那个的马一鞭,说一些风趣逗乐的话来插科打诨
,甚是有趣。蚌壳灯它虽没有任何唱词和唱腔,但它的整个表演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它所表演的每个情节与情感均与打击乐的强弱长短紧密结合
。蚌壳精躲在蚌壳内,时开时合,好漂亮的;打渔郎头戴草帽,肩背渔篓手执渔网。他们彼此表示惊喜与爱慕,做一些互相挑逗、表达情爱的动作,
最终以渔郎网捞到蚌壳精如愿以偿而表演结束。还有三人扮演的蚌壳灯,一个扮演鹬鹤精的演员,与蚌壳精相斗,都想办法如何逮住对方,最后鹬鹤
啄到了蚌壳精,蚌壳精则夹住了鹬鹤的嘴,互相都不能逃脱,在相互挣扎时,被渔郎一网双收。表现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境。大堰垱镇当
地花鼓戏特别风趣(俗称:草台戏),儿时的我们经常伙同玩伴去涔河对岸的中武、界岭、宜万等公社(乡)辖区内赶喜庆看草台戏。剧中;一旦一
丑的地花鼓表演,旦角叫“花姑”,丑角叫“三花脸”。锣鼓一响,对唱对舞。花姑头梳长辫,身穿大襟罗裙,右手执绸边花折扇,左手拿花彩巾,
伸直腰杆,踏着丁丁步,秀丽端庄,天真活泼,放浪泼辣。“三花脸”把头巾扎成“半边月”,身穿对襟衣,腰系红绸带,手拿大蒲扇,踩着矮桩步
子,用“风摆柳”的动作围着花姑打转,舞步粗犷有力,表演滑稽诙谐。“妹呃,我的妹呃”、“我的哥呀,哥呀”亲呼语反复叫唱,令人围观人群感觉肉麻!大堰垱鎮的根本变化得益于文革桥;大堰垱鎮涔水河每年的夏季都是涔河的涨水季节,历代澧县大堰垱鎮涔水河上每年夏季发洪水期间,大堰垱鎮涔水河上木桥就被洪流冲坏桥板随洪流冲失踪,严重影响两岸百姓通行给人民造成日常生活极不便利,给两岸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物资运输极不方便。历代人民自发组织建石桥都以失败而告终。当地民谣;大堰垱鎮修桥难,桥不起,文革初期当地政府申报常德地区行署批准,湖南省水利勘测设计(双曲拱桥)县政府组织建筑施工,建筑工程竣工于文革时期命名文革大桥。编辑制作撰写:冰雪字数统计:4892
献花(0)
+1
(本文系探索古今中...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