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世界各国使其卷入战争,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德国等资本主义国 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军事、经济国力大大增强,一举超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原有“均势”遭到破坏,于是他们便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这影响到 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形成和激化,最终酿成战争。同盟国阵营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 亚,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8月开始到1918年11月,历时4年3个月,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家地区达34 个,受战祸波及的人口达15亿以上。导火索一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所谓的萨拉热窝事件,是在1914年6月28日,将要继承 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与妻子,从军演到回家途中,被一个塞尔维亚族的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这件事件导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 战。普法战争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 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个原因。凡尔登 战役凡尔登战役,1916年德意志帝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 ,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凡尔登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由于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 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索姆河战役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时间发生在1916年7月1 日到11月18日间,英、法两国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作战。双方阵 亡共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中。十月革命1917年2月,俄国 爆发了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彼得格勒的工人因为长期的战争、饥饿而走上街头,去镇压的军队当场哗变。在几天时间内,沙皇失去了对军 队和国家的控制,被迫退位。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 11月,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南丁格尔南丁格尔生于一个名门富有之家,家境优裕,她 不顾父母反对,毅然选择了当护士。南丁格尔年
青时,过著十分优越的上流社会生活。虽然表面看来是令人称羡之生活,但南丁格尔内心 却一直感到十分空虚,觉得自己生命活得毫无意义。一直到她决心选择为人服务的护士,她才强烈感受充实的生命意义。19世纪50年代 ,英、法、俄、土耳其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南丁格尔主动申请,担任战地护士。每个夜晚,她都手执风灯巡视,伤病员们亲切地称她为“ 提灯女士”。战争结束后,南丁格尔回到英国,被人们推崇为民族英雄。红十字标志是红十字运动的象征,体现着当今世界的人道与同情。它的 存在和正确使用,对于执行人道主义保护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红十字标志是为了对瑞士表示敬意,掉转瑞士国旗的颜色而成,其中不含有 任何政治或宗教因素。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是一个独立、中立的组织,其使命是为战争和其他暴力局势的受害者提供人道保护和援助。 国际红十字会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的一场人类浩劫,大战使各国人民遭受空前灾难,交战双方动员一兵力共计7340余万人,直接参 战部队2900多万人,死于战场的约1000多万人,受伤的约2000万人,受战祸波及的人口在13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 的75%,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人类的浩劫战争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8年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 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 ,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 联、英国、中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抗日战争名称:抗日战争地点:中国时间:1 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参战方:中国,日本结果:日本无条件投降参战兵力:中国5,600,000人(最高时)日 本4,100,000人(最高时)伤亡情况:中国伤亡3600万人,日军阵亡81万主要指挥官:毛泽东,彭德怀,。蒋介石,李宗 仁主要指挥,昭和天皇,冈村宁次,东条英机起止事件:卢沟桥事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援助国家:苏联,美国著名战役:南京保卫战, 百团大战
苏德战争地点:苏联,东欧时间:194 1年6月22日-1945年5月8日参战方:苏联,纳粹德国结果:苏联胜利,二战,欧洲战场战事结束 参战方兵力:纳粹德国9000000人苏联17000000人伤亡情况:纳粹德国3950344人阵亡苏联5097552 人阵亡主要指挥官:斯大林朱可夫希特勒保卢斯著名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 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转折点)结束战役:柏林战役(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珍珠港事件珍珠港事件(日本称之“”, 美国则称其为“夏威夷作战”(HawaiiOperation)[6])是日本帝国海军于1941年12月7日(美国时间)对美国太平洋 珍珠港海军基地的一次奇袭作战。攻击珍珠港的计划来自日本与美国的外交冲突,由于日本自1937年发动对中国的战争后,长期无法脱身,经济 也每况愈下。为了继续对中国的战争,日本国家政策逐渐走向夺取他国资源的计划,美国则因为日本在中国战场的多项战争罪行而施行道德禁运,并 逐渐升级。1941年,美国政府要求日本至法属印度支那撤军,并连同荷兰与英国对日本停止了一切的石油出口。由于石油是日军继续战争的必备 要素,美国此举令日本最终决定南下进攻夺取英国与荷兰资源丰饶的殖民地;同时也因为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认为美国势必加以干涉,因此 必须给予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致命的打击,令日本在南进取得成果、巩固势力后,能在有利的条件下和美国和谈。为此,山本拟定了攻击珍珠港的计 划。日本海军派出了6艘航空母舰,共300多架飞机的兵力,并分为两波进行攻击,为了取得最大的战果,舰队于日本外交员继续与美国进行谈 判时逐渐接近珍珠港,预计于外交破裂、交出宣战书后立即发动攻击。但因为一些事务上的延迟,令攻击在宣战声明前就已经开始。由于美军受到奇 袭,日军取得重大成果,击沉与重创8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188架飞机被摧毁,并造成2,402人阵亡和1,282人受伤[ 7]。然而,日军的胜利并不完全,岛上的发电站、维修设备、燃料和指挥总部大楼均未被破坏,未来海战的真正主力—航空母舰当时一艘也不在港 内。即使如此,和美国的损失比起来,日本的损失甚微,仅损失了29架飞机和5艘袖珍潜艇,共65名士兵阵亡或失踪,并有一位日本潜艇乘员被 俘虏。珍珠港事件这场军事攻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由于日本这次未宣而战的行动,美国公众舆论愤怒不已,全国自孤立 主义转为支持参战,而欧洲的德国和意大利也对美国宣战,美国因此也加入了欧洲战场,因为其超强的工业能力,给予各个反轴心国阵营大量的资源 ,导致了最后轴心国的灭亡。另外由于参战前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亲同盟国、欲加入世界大战的态度,出现了知道日军即将攻击珍珠港却不加以 警告的阴谋论,其至今仍充满争议。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罗斯福发表了著名的《国耻演说》,声称12月8日是美国“活在耻辱中的一天” ,后来成为了该国的纪念日。诺曼底登陆战役诺曼底登陆战役,是20世纪最大的登陆战役,也是战争史上最有影响的登陆战役之一。 盟军先后调集了36个师,总兵力达288万人,其中陆军有153万人,相当于20世纪末美国的全部军队。从1944年6月6日至7 月初,美国、英国、加拿大的百万军队,17万辆车辆,60万吨各类补给品,成功地渡过了英吉利海峡。到7月24日,战争双方约有 24万人被歼灭其中盟军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11.4万人。至8月底,盟军一共消灭或重创德军40个师,德军的3名元帅和1 名集团军司令先后被撤职或离职,击毙和俘虏德军集团军司令、军长、师长等高级将领20人,缴获和摧毁德军的各种火炮3000多门,摧毁战车 1000多辆。德军损失飞机3500架,坦克1.3万辆,各种车辆2万辆,人员40万。诺曼底登陆成功,美英军队重返欧洲大陆,使第二次世 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登陆战役,对未来战争具有深刻启迪。斯大林格勒会战1941年6月22日 ,纳粹德国及其轴心国盟军发动“巴巴罗萨作战”,派出305万大军入侵苏联,并闪电般地占领了苏联西部大片领土。在1941年夏秋季遭受了 一连串打击的苏联红军在当年12月进行的莫斯科保卫战中取得了首次胜利。过度消耗的德军由于缺乏应付冬季的战争装备和稳定的供应线,在莫斯 科城下遭受了严重打击,并在部分地区被反攻。在1942年春天,德国的前沿阵地已经基本稳固。然而,由于中央集团军群受到了很大削弱,德军放弃了再次进攻莫斯科的计划。部分德军统帅希望攻击苏联意想不到的战略方向以求获得快速的成效。而部分人尤其是希特勒,认为攻击莫斯科这个目标过于明显。因此,德国开始筹划在北部或南部战线发动新一轮攻势。此外,由于美国在珍珠港遭到偷袭之后对日本宣战,德国认识到时间颇为紧迫。希特勒希望能够在美军有机会加入欧洲战场之前结束东线战争或尽可能削弱苏联。由于苏联南部地区有支撑苏联战争机器的高加索油田,联系中亚地区的伏尔加河以及大片农田,因此德国希望能够挺进这个区域,尽可能地削弱苏联的经济和战争潜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