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划
匚部
匚2.区匹巨3.匝匜叵4.匡臣匠匟5.匣医6.匦匼7.匽8.匿匪9.匮區匾11.匯12.匱匲13.赜匷匴
匚(Fāng方)
古代一种盛放东西的方形器物。
量词,一斗。
祭名。
二画
区(ōu欧)(qū曲)區
(qū曲)《书·康诰》:“用肇造我区夏。”张衡《东京赋》:“造我区夏。”左思《蜀都赋》:“茂八区而菴谒焉。”《思元赋》:“上下无常穷六区。”这里用为区域、地区之意。
(qū曲)《管子·宙合》:“不用其区。鸟飞准绳。”《左传·昭公七年》:“吾文君文王作仆区之法。”《荀子·大略》:“言之信者,在乎区盖之间。”《说文》:“区,踦区,藏匿也。”这里用为隐匿之意。
(qū曲)《管子·五行》:“草木区萌,赎蛰虫卵菱。”《左传·襄公十七年》:“宋国区区。”《关尹子·宇》:“吾道知处暗,夫处明者不见暗中一物,而处暗者能见明有中区事。”《吕氏春秋·务大》:“区区焉相乐也。”《战国策·齐策四》:“区区之薛。”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区区之地。”这里用为小、少之意。形容微不足道。
(ōu欧)一种古代容器。又用为容量单位。《晏子春秋卷四·内篇问下》:“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
区冶:人名。又作欧冶。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人。《韩非子·显学》:“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不能以必剑。”《淮南子·览冥训》:“而薄落之水涸,区冶生,而淳钩之剑成。”
匹(pǐ痞)疋
匹夫:泛指一切人。《诗·大雅·假乐》:“无怨无恶,率由群匹。”《管子·揆度》:“匹夫为鳏,匹妇为寡。”《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楚辞·九怀》:“步余马兮飞柱,览可与兮匹俦。”《后汉书·荀彧传》:“匹夫之勇,可一战而擒也。”玄应《一切经音义》:“畴匹,二人为匹,四人为畴。”
《诗·大雅·文王有声》:“筑城伊淢,作丰伊匹。”《管子·君臣下》:“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左传·成公二年》:“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楚辞·九章·怀沙》:“怀质抱情,独无匹兮。”这里用为匹配、相当之意。
巨(jù具)
古同“矩”。画直角方形用的工具。《管子·宙合》:“成功之术,必有巨矱。”《礼记·大学》:“是以君子有挈巨之道也。”《说文》:“巨,规巨也。”
《庄子·人间世》:“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仪礼·大射仪》:“右巨指钩弦。”《公羊传·哀公六年》:“力士举巨囊。”《小尔雅》:“巨,大也。”这里用为大、很大之意。
巨雄:鸟名。《管子·轻重丁》:“则屠酤之汁肥流水,则蟁虻、巨雄、翡燕小鸟皆归之。”
巨胜:俗名胡麻,中国西北、内蒙古一带对油用亚麻的俗称。《关尹子·匕》:“食巨胜则寿,形可延。”
巨擘:大拇指。引申为特殊人物之意。《孟子·滕文公下》:“於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
巨室:指很有影响力的卿大夫家族。《孟子·离娄上》:“为政不难,不得罪於巨室。”
三画
匝(zā扎)
周,环绕一周叫一匝。《庄子·秋水》:“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淮南子·天文训》:“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匜(yí疑)
古代盥洗时舀水用的器具,形状像瓢。《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秦匜沃盥,既而挥之。”《礼记·内则》:“敦、牟、卮、匜。”
叵(pǒ頗)
“可”字的反写,不可,不如。《淮南子·诠言训》:“外交而为援,事大而为安,不叵内治而待时。”
四画
匡(kuāng筐)
《书·太甲中》:“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书·盘庚上》:“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诗·小雅·六月》:“王于出征,以匡王国。”《左传·成公十八年》:“匡乏困,救灾患。”《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荀子·王霸》:“一匡天下,为五伯长,是亦无他故焉。”《国语·晋语九》:“今范中行氏之臣,不能匡相其君。”《史记·货殖列传》:“一匡天下。”这里用为拯救之意。
《书·伊训》:“臣下不匡,其刑墨,具训于蒙士。”《书·说命上》:“罔不同心,以匡乃辟。”《诗·小雅·楚茨》:“既齐既稷,既匡既敕。”《管子·小匡》:“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子·霸言》:“宾属四海,时匡天下。”《左传·襄公十四年》:“善则赏之,过则匡之。”《韩非子·十过》:“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国语·晋语九》:“今范中行氏之臣,不能匡相其君。”《史记·货殖列传》:“一匡天下。”这里用为纠正、匡正之意。
春秋时齐国简册名。《管子·大匡》郭沫若等题解:“《管书》有《大匡》、《中匡》、《小匡》三篇,所纪皆管仲辅相桓公时事。以‘匡’名篇,颇费解释。”又“故古册书有大、中、小三种。《大匡》盖二尺四寸简书,《中匡》一尺二寸简书,《小匡》八寸简书也。《大匡》盖齐国官书,《中匡》、《小匡》则私家著述,故简制有长短,而内容亦有出入。”《论语·子罕》:“子畏於匡。”《论语·先进》:“子畏於匡,颜渊後。”
“眶”的古字。眼眶。《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
匡章:人名,齐国人,曾在齐威王和宣王朝做过将军。《孟子·滕文公下》:“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
臣(chén尘)
《易·遁·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易·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易·损·上九》:“有攸往,得,臣无家。”《书·费誓》:“臣妾逋逃。”孔传:“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论语·子罕》:“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庄子·庚桑楚》:“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韩非子·五蠹》:“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礼记·少仪》:“臣则左之。”郑玄注:“臣,谓囚俘。”《说文·臣部》:“臣,牵也。”杨树达《臣牵解》:“臣之所以受义于牵者,盖臣本俘虏之称……因俘人数不一,引之者必以绳索牵之,名其事则曰牵,名其所牵之人则曰臣矣。”《广韵·真韵》:“臣,男子贱称。”《中国古代思想史》第一章:“家内奴隶分‘臣’、‘仆’、‘奚’、‘奴’、‘妾’等。”这里用指为男性奴隶之意。
《易·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诗·周颂·臣工》:“嗟嗟臣工,敬尔在公。”《左传·成公二年》:“臣治烦去惑者也。”《荀子·臣道》:“有态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国语·晋语》:“事君不贰是谓臣。”《礼记·礼运》:“仕于公曰臣。”《说文》:“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本意为君主时代的官吏、下属之意。
《书·多士》:“比事臣我宗多逊。”《书·康王之诰》:“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顾,绥尔先公之臣服于先王。”《管子·法法》:“富人贫人使人相畜也,贵人贱人使人相臣也。”《管子·正》:“举人无私,臣德咸道。”《老子·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而天下莫能臣。”《战国策·秦策》:“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盐铁论·本议》:“匈奴背叛不臣。”这里作为动词使用,为臣服、归顺之意。
臣扈:人名。殷商王太戊的大臣。《书·君奭》:“在太戊,时则有苦伊陟、臣扈。”
匠(jiàng降)
《周礼·乡师》:“执斧以涖匠师。”《孟子·公孙丑上》:“巫匠亦然。”《考工记》:“攻木之工七:轮、舆、弓、庸、匠、车、梓。匠人建国,匠人营国,匠人为沟洫。”《仪礼·既夕记》:“遂匠纳车于阶间。”《说文》:“匠,木工也。”本义为木工,这里泛指工匠。
治理。《楚辞·七谏》:“念私门之正匠兮,遥涉江而远去。”《小尔雅》:“匠,治也。”
匟(Kàng炕)
古同“炕”,炕床。
五画
匣(xiá霞)
盛物器。一般呈方形,大的叫箱,小的叫匣。《史记·刺客传·荆轲》:“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说文》:“匣,匮也。”《广韵》:“匣,箱匣也。”《汉书·王莽传》:“废藏在室匣中者。”
医(yī依)醫、毉
《论语·子路》:“不可以作巫医。”《吕氏春秋·察今》:“譬之若良医。”《国语·越语》:“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说文》:“医,治,病工也。殹,恶姿也。醫之性得酒而使。”《汉书·李广苏建传》:“驰召医。”这里用为治病的人之意。
古同“翳”。《韩非子·八经》:“医曰诡,诡曰易。”翳:(yì艺)《诗·大雅·皇矣》:“作之屏之,其菑其翳。”《庄子·山水》:“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裔执翳而搏之。”《楚辞·离骚》:“百神翳其备降兮。”刘向《九叹?远逝》:“石嵯以翳日。”《广雅》:“翳,障也。”《方言十三》:“翳,掩也。”这里用为遮蔽、掩盖之意。
六画
匦(guǐ癸)匭
簋的古字。《书·禹贡》:“包匦菁茅,厥篚玄纁玑组,九江纳锡大龟。”簋:(gui滚)《易·坎·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易·损·辞》:“损,有孚,元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诗·秦风·权舆》:“每食四簋。”《诗·小雅·大东》:“有饛簋飧,有捄棘匕。”《诗·小雅·伐木》:“於粲洒扫,陈馈八簋。”《周礼·掌客》:“鼎簋十有二。”《韩非子·十过》:“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说文》:“簋,黍稷方器也。”本义是指为古代青铜器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这里用为“容器”之意。
匼(kē柯)
古通“帢”,古代的一种头巾。
七画
匽(yǎn掩)
《周礼·天官·官人》:“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这里用为贮污水的坑池之意。
《周礼·天官·官人》:“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荀子·非相》:“府然若渠匽、隐栝之于己也,曲得所谓焉,然而不折伤。”这里用为筑起堤坝之意。
八画
匿(nì溺)
《管子·七法》:“百匿伤上威,奸吏伤官法。”《管子·正世》:“法不繁匿”。《左传·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而知匿其暱。”《论语·公冶长》:“匿怨而友其人。”《荀子·天论》:“畸则不可为,匿则大惑。”《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其知见,人惑之;不知见,人匿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引车避匿。”《说文》:“匿,亡也。”《广雅》:“匿,藏也。”这里用为隐藏、躲藏之意。
匪(fěi翡)
《易·比·六三》:“比之,匪人。”《易·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易·萃·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诗·鄘风·定之方中》:“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诗·小雅·小旻》:“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诗·小雅·四月》:“先祖匪人,胡宁忍予。”《广雅·释言》:“匪,彼也。”这里用为彼此之意。
《易·屯·六二》:“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书·咸有一德》:“厥德匪常,九有以亡。”《诗·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小雅·杕杜》:“匪载匪来,忧心孔疚。”《诗·大雅·公刘》:“笃公刘,匪居匪康。”《诗·周颂·桓》:“天命匪解,桓桓武王。”《广韵·释诂四》:“匪,非也。”这里用为表示否定之意,相当于“不”之意。
古通“斐”。斐:《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诗·小雅·巷伯》:“萋兮斐兮。”《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这里用为五彩缤纷,有华彩之意。
九画
匮(kuì溃)匱
《诗·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管子·八观》:“故奸邪之所生,生于匮不足。”《荀子·大略》:“孝子不匮,永锡尔类。”《礼记·月令仲秋》:“财财不匮。”《礼记·乐记》:“其财匮。”《史记·货殖列传》:“虞不出财财匮少。”《广雅》:“匱,乏也。”这里用为缺乏,空乏之意。
《书·金滕》:“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楚辞·九叹》:“藏瑉石于金匮兮,捐赤瑾于中庭。”《汉书·王莽传上》:“纲纪咸张,成在一匮。”这里用为柜子之意。
古通“潰”。《文子·道原》:“疏达而不悖,坚强而不匮。”《逸周书》:“貴而不傲,富而不骄,两而不爭,闻而不遥,远而不绝,穷而不匮者鲜矣。”这里用为溃败之意。
古通“篑”。柜子、运装土的畚。《楚辞·七谏》:“玉与石其同匮兮,贯鱼眼与珠玑。”《汉书·王莽传上》:“纲纪咸张,成在一匮。”《汉书·礼乐志》:“孔子曰:‘辟如为山,未成一匮。’”
區(qū曲)
见“区”。
匾(biǎn扁)
汉以后字。
十一画
匯(huì卉)
见“汇”。
十二画
匱(kuì溃)
见“匮”。
匲(lián连)
古同“奁”。
十三画
赜(zé责)賾
《易·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这里用为深奥玄妙之意。
匳(lián连)
古同“奁”。
匷:(jué决)
古代一种可以联动的人力车。《淮南子·说林训》:“古之所为不可更,则推车至今无蝉匷。”
匴(suǎn算)
古代行冠礼时装帽子的竹器。《仪礼·士冠礼》:“爵弁、皮弁、缁布冠各一匴。”
先秦古籍用字字典匚部
53
中国传统文化网www.chinactwh.comwww.chinactwh.com中国传统文化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