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404木部
2021-02-15 | 阅:  转:  |  分享 
  
四划

木部

木1.本未末术札2.朽杌东朴朳杀朱乐杂机朵朶权3.杆杅抚杇杠杜杕杖杌村杙材杏呆束来杉杓条极杈杩杝杞李4.枉杬林枎枝枢杯柜枑枥杶枅枇杪東杳杲枣枏果枘枧采松枌杵枨枚析板枪枞柹枭杸杴构枫枊极杰枓杭枋枕杼杷杻杨5.枰柸标栈柰荣某枿柑枯栉柯柄栊柘栋柩栌柬查枻相枵柚柤柟柷枳柺柵柙柞柣柃柂柎柏柝栀柢栎枸栅柳枹柊栁柒染柠柁柱柿栏柈柲柮柅树柽枲柔枷架6.梆栔桂桔栳栲栽桠栱郴桓栭栖栢栗桡栫栵挝桎框桋桄档柴桌桢桐栧桤桃栓桧栰株梃梴栝栞桀桥臬栿桦桕桁栘桀格桅栒條桉案栾桨校桩核样桊栟栚栩桑根7.梽桲彬埜婪梗梼棻棶梜桮梵械桺梘梩梿梧梣梐樫梢桯桿梱桴桵梏检梨梸梅梟梔桼桷渠梁梓梳桫梡棁梯桹桶梭梮棂梫紮8.棸棖棄棒琹棱楮楛棋棊椰葉葇植葈棼焚森椟棶棟棫椏椓椅椅椠棧棲棠棑棐椒棹椤椇棡棵棍棗棘棰棅棔椥椎棃集棉椑椈棚棜楰椋棓棕椗椀棺椌椁椫椉榔棨棪椪棬極棣椭椐楗椮9.楅楔椿楳椹楠楂楝榵樲禁楚楷槇業榄楊楬楫榲椳楒榀楞榾楥榆楩楯楤楹椶榘楸椴槐槌楀楓榉楦榇椸楢榈棄槎楄楼概槩楣椽楘椵10.榛構榧榎蕖槤槚槓榑槅榬榪榦榼榰樺模榥榻僰槛槑榿槍槄榫榭槔槃榤榝榴榠榕榨槟榜槁槀槨榱榶槊榮槠榷樋榍11.椝槷蔾椠樗槥樁樯槿樠横槱槽標槭樞槬樫樕樘摣樏槾樓樱樊樂樅橡橥槲樑樟樀槺樣檰橄槳橢櫽檛樛槢12.樲橈橝樾樹檠橑樷橐橐橛橜橱樿樸檝檃檎橇橋橪樵檇槹橹橁橦樽橧檖檨燊橤橙橘樨欘機橼櫞13.隸藁檬檉檑檦槚檣橿檔櫨檢檜櫛檄檐檞檩檀檥檗橚14.檿檯檮櫃檻櫄櫆檫檸檳櫎檾橺櫂櫈檰檵15.橜櫜櫝櫕蘂櫫櫧櫟麓櫓櫥櫪蘖櫨櫕樊櫽櫸櫬櫶櫳櫱櫻櫑櫺權欋櫼欄欒欐欏欑欛欖欞欙鬱欘櫹欂櫩

木(mù目)

《易·渐·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书·禹贡》:“瑶、琨、篠、簜、齿、革、羽、毛惟木。”《易·涣·彖》:“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何晏注:“王曰:‘木,质朴也。’”《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勃为人木强敦厚。”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五:“人可以木,诗不可以木也。”这里用为朴素、质朴之意。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易·鼎·象》:“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这里用为树木之意。

《易·鼎·象》:“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在《周易》中,巽只代表风。只是在其后的五百年即春秋战国时期,释《易》之人才将巽的含义发展,训释为木。所以称为木上有火。

木铎(duó夺):木舌铜铃。是周朝宣布政教法令时或有战事时召集众人所用的一种作警惕用的响器,也是在乐曲中起到表达节奏作用的响器。这里用来比喻孔子之思想也将象木铎一样敲响以警惕众人。《书·胤征》:“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周礼·小宰》:“徇以木铎。”《论语·八佾》:“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淮南子·泛论》:“告寡人以事者,击铎是也。”《说文》:“铎,大铃也。军法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两司马执铎。”



一画

本(běn苯)

《诗·大雅·荡》:“本实先拨。”《左传·昭公元年》:“木水之有本原。”《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说文》:“本,木下曰本。”这里用为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之意。

《管子·侈靡》:“好礼乐而贱事业,本之始也。”《管子·白心》:“原始计实,本其所生。”《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孟子·梁惠王上》:“盖亦反其本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人穷则反本。”这里用为根源、本源之意。

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指农业生产。《管子·权修》:“有地不务本事,君国不能一民。”《管子·立政》:“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庄子·天下》:“明于本数,系于末度。”汉贾谊《论积贮疏》:“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管子·正世》:“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文子·上礼》:“人何则不本其所以欲,而禁其所欲。”《中论·贵言》:“先必度其心志,本其器量,视其锐气。”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这里用为推究、推原之意。

《论语·学而》:“君子务本。”《关尹子·符》:“爱为精,为彼生父本,观为神,为彼生母本。”这里用为事物的根基或主体之意。

本:即藁本,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有中空而直立的茎,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花白色,根状茎呈不规则块状。根和根状茎入中药,有散风寒、止痛等作用。《管子·地员》:“五臭畴生,莲、舆、蘪芜,藁本、白芷。”《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今夫兰本,三年而成,湛之苦酒,则君子不近。”

未(wèi味)

《易·革·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易·未济·辞》:“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管子·侈靡》:“未胜其本,亡流而下不平。”《仪礼·士冠礼》:“孔子曰:‘吾未之闻也,冠而敞之,可也。’”《字汇·木部》:“未,已之对也。”这里用为副词,相当于“没有”、“不曾”之意。

《书·君奭》:“小子同未在位。”《楚辞·云中君》:“烂昭昭兮未央。”《荀子·正论》:“凡刑人之本,禁暴,恶恶,且征其未也。”这里用为将来之意。

滋味。后作“味”。《管子·心术上》:“人者立于强,务于善,未于能,动于故者也。”《说文》:“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

末(mò么)

《书·顾命》:“皇后凭玉几,道扬末命。”《礼记·中庸》:“武王末受命。”这里用为末期、晚年之意。

《书·顾命》:“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乱四方以敬忌天威!”《管子·宙合》:“讂充末衡,易政利民。”《论语·宪问》:“子曰:‘果哉!末之难矣!’”《吕氏春秋·精喻》:“浅智之所争,则末矣。”《礼记·檀弓》:“末之卜也。”这里用为微不足道之意。

古代称农为本,反本为末,即工商业。《管子·权修》:“故末产不禁则野不辟,赏罚不信则民无取。”《管子·枢言》:“珠玉、末,用也。”《庄子·天下》:“明于本数,系于末度。”《荀子·君道》:“知尚贤使能之为长功也,知务本禁末之为多材也。”《韩非子·亡征》:“耕战之士困,末作之民利者,可亡也。”汉贾谊《论积贮疏》:“末技游食之民。”

《荀子·礼论》:“寝兕、持虎、蛟韅、丝末、弥龙,所以养威也。”这里用为蓋在车轼上遮蔽风尘的帷席之意。

《荀子·礼论》:“寝兕、持虎、蛟韅、丝末、弥龙,所以养威也。”焦循《剧说》:“杂剧有正末、副末之名。”传统戏曲角色名。主要扮演中年男子。

末喜:即妹喜,夏桀王的妃子。《荀子·解蔽》:“桀蔽于末喜、斯观而不知关龙逢。”

术(shù树)

《管子·霸言》:“术术乎大德哉,物利之谓也。”《荀子·修身》:“术礼义而情爱人。”《荀子·乐论》:“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荀子·哀公》:“虽不能尽道术,必有率也。”《韩非子·难三》:“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战国策·魏策》:“臣有百胜之术。”这里用为方法、策略之意。

城邑中的道路。《管子·度地》:“州者谓之术,不满术者谓之里。”《管子·度地》:“缮边城,涂郭术。”《礼记·月令》:“审端径术。”《说文》:“術,邑中道也。”《广雅》:“术,道也。”《汉书·刑法志》:“园圃术路。”《汉书·燕刺王旦传》:“横术何广广兮。”

札(zhá炸)

疫病。也指遭瘟疫死亡。《周礼》:“大札则不举。”《管子·五行》:“天子敬行急政,旱札、苗死、民厉。”《左传》:“疠疾不降,民不夭札。”《列子·黄帝》:“而土无札伤,人无夭恶。”

古代用来写字的小木片。《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拥札掺笔,给事宫殿中右陛之下。”

古同“扎”。缠绕,捆,绑。《孔子家语·观周第十一》:“毫末不札,将寻斧柯。”



二画

朽(xiǔ宿)

《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礼记·月令》:“其臭朽。”《说文》:“朽,腐也。”这里用为腐烂之意。

朴(pǔ普)(pò破)(pō泊)(Piáo瓢)

(pǔ普)《书·梓材》:“既勤朴斫。”《老子·二十八章》:“朴散则为器。”《说文》:“朴,木素也。”《论衡·量知》:“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朴。”这里用为未加工的木材之意。

(pǔ普)《晏子春秋卷四·内篇问下》:“惑者狂者,木石之朴也。”《老子·二十八章》:“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三十七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荀子·臣道》:“若驭朴马。”杨倞注:“朴马,未调习之马。”《荀子·性恶》:“今之人性,生而离其朴。”《韩非子·大体》:“上下交朴,以道为舍。”《吕氏春秋·论人》:“故知知一,则复归于朴。”高诱注:“朴,本也。”《玉篇·木部》:“朴,真也。”这里用为本质、本性之意。

(pǔ普)《老子·十五章》:“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老子·十九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庄子·山木》:“其民愚而朴。”《孔子家语·王言》:“民敦而俗朴。”《汉书·黄霸传》:“浇淳散朴。”这里用为淳朴、朴实之意。

(pǔ普)木名,榆科,朴属植物的泛称。落叶乔木,高五六丈,叶形椭圆而尖,上部缘边有锯齿,花细小,色淡黄。实为球形小肉果,黄赤色,味甘可食。木材可制器具。《诗·召南·野有死麕》:“林有朴樕,野有死鹿。”《诗·大雅·棫朴》:“芃芃棫朴,薪之槱之。”

朳(bā八)

汉以后字。

杀(shā沙)殺

《书·康诰》:“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乃汝尽逊曰时叙,惟曰未有逊事。”《管子·侈靡》:“君始者艾若一者,从乎杀。”《管子·水地》:“纯而不杀,辞也。”《论语·乡党》:“非帷裳,必杀之。”《礼记·中庸》:“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荀子·礼论》:“故三年以为隆,缌、小功以为杀。”《荀子·大略》:“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清陈澧《声律通考》卷六:“《补笔谈》所谓杀声,《词源》所谓结声,皆为曲终之声,即蔡季通所谓毕曲也。”这里用为收束之意。又为缚紧,勒紧之意。如:杀紧腰带,杀担。

《诗·周颂·良耜》:“妇子宁止,杀时犉牡。”《管子·参患》:“凡人主者,猛毅则伐,懦弱则杀。”《墨子·三辩》:“武王胜殷杀纣。”《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子罕杀宋君而夺政。”《吕氏春秋·仲秋》:“杀气浸盛。”《谷梁传·昭公十三年》:“杀其君,虔于乾溪。”《说文》:“殺,戮也。”这里用为杀戮之意。

《鬻子·卷下》:“无不能生而无杀也。”《管子·君臣上》:“则下虽有奸伪之心,不敢杀也。”《孟子·尽心下》:“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韩非子·喻老》:“丰杀茎柯,毫芒繁泽。”《礼记·乐记》:“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集韵·怪韵》:“杀,削也。”宋苏轼《次韵林子中春日新堤书事》:“为报年来杀风景,连江梦雨不知春。”这里用为败坏,衰败之意。

假借为“差”。指亲有差等。《庄子·天运》:“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第十七》:“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以生也。”

朱(zhū猪)

《易·困·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亨祀:征凶,无咎。”《墨子·明鬼下》:“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楚辞·招魂》:“网户朱缀。”《庄子·达生》:“紫衣而朱冠。”《正字通·糸部》:“朱绂,朱裳也。”这里用为红色的衣裳之意。周制君王、诸侯及诸国的上卿皆将朱绂作为祭祀用的服饰。

古人名,尧的儿子,名叫朱,封于丹,故称丹朱。《书·尧典》:“胤子朱启明。”《荀子·正论》:“朱、象不化。”

朱虎:人名。《书·舜典》:“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

红木。《楚辞·九歌·河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

朱雀: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中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等星。《楚辞·九辩》:“左朱雀之茇茇兮,右苍龙之躣躣。”

朱圉(yǔ雨):山名。在今甘肃甘谷县西南。《书·禹贡》:“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

乐(yue月)(lè勒)樂

(lè勒)指快乐。人的感情上的喜悦。《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韩非子·十过》:“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

(yue月)《诗·小雅·宾之初筵》:“乐既和奏。”司马贞《索隐述赞》:“太师抢乐,箕子拘囚。”这里用为乐器之意。

(yue月)《诗·小雅·楚茨》:“乐具入奏。”《论语·微子》:“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这里用为乐工——精于音乐的人之意。

(yue月)指音乐。《周礼·保氏》:“二曰六乐,谓云咸韵夏濩武也。”《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说文》:“乐,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木其虡也。”

(yue月)《周礼·保氏》:“二曰六乐,谓云咸韵夏濩武也。”《吕氏春秋·慎行论》:“以乐传教。”《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礼记·世本》:“伶伦作乐。”这里用为祭祀仪式所专用的音乐之意。

乐正:相当于《周礼》中的大司乐,是乐官之长,兼管大学的教育,近乎大学校长。其副手叫小乐正,即《周礼》的乐师。《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

乐正子:名克,孟子的学生,当时正在鲁国做官。《孟子·梁惠王下》:“乐正子入见。”《孟子·告子下》:“鲁欲使乐正子为政。”

杂(zá砸)雜、襍

《诗·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周礼·考工记》:“画绘之事,杂五色。”这里用为五彩相合之意。

《管子·侈靡》:“有杂礼我而居之,时举其强者以誉之。”《吕氏春秋·仲秋纪·仲秋》:“四方来杂,远乡皆至。”《广雅》:“杂,聚也。”这里用为聚会、聚集之意。

混合,搀杂。《文子·自然》:“抱素见朴,不与物杂。”《孙子·九变》:“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国语·郑语》:“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彼此错杂。”

机(jī基)機

《易·涣·九二》:“涣奔其机,悔亡。”《管子·幼官》:“举机诚要,则敌不量。”《墨子·公输》:“攻城之机变。”《素书·原始章》:“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广韵·微韵》:“机,会也。”这里用为机会、时机之意。

弓弩上的发射机关。《书·太甲上》:“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度则释。”《国语·周语》:“耳目,心之枢机也。”《战国策·宋策》:“公输班为楚设机。”《说文》:“主发谓之機。”《后汉书·张衡传》:“施关发机。”

事物的关键、枢纽。《管子·权修》:“班禄赐予,使民之机也。”《管子·版法解》:“凡国无法则众不知所为,无度则事无机。”《关尹子·鉴》:“而不神于神,役万物而执其机。”《三国志·蜀书·吴主传》:“睹其机兆。”《资治通鉴》:“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古通“几”。《左传·昭公元年》:“围巾几(机)筵。”《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庄子·秋水》:“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这里用为几案、小桌子之意。

古通“异”。殊异。《墨子·非儒下》:“机服勉容,不可使导众。”如:机服,异服。奇异的服装。

古同几,即“种有几”之“几”。万物由精微之本质化生出来,因环境条件不同而表现为干差万别,最后化而成人,人又复归于几。《列子·天瑞》:“人久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至乐》:“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

朵(duǒ躲)朶

《易·颐·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正乱》:“我将观其往事之卒而朵焉。”这里用为动用之意。

权(quán泉)権、權

《书·吕刑》:“轻重诸罚有权。”《管子·五辅》:“民知务矣,而未知权。”《论语·子罕》:“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授之以手者,权也。”《荀子·议兵》:“夫是之谓五权。”《韩非子·安危》:“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班固《东都赋》:“萧公权宜从拓其制。”这里用为权宜、变通之意。

《诗·秦风·权舆》:“于嗟乎,不承权舆。”《管子·幼官》:“慎号审章,则其攻不待权与。”《韩非子·五蠹》:“权重也。”《谷梁传》:“大夫执国权。”这里用为权柄、权力之意。

称量、平衡。《周礼》:“九和之弓,角与杆权。”《管子·法禁》:“饰于贫穷而发于勤劳,权于贫贱。”《论语·尧曰》:“谨权量,审法度。”《庄子·胠箧》:“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秤。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楚辞·惜誓》:“苦称量之不审兮,同权概而就衡。”《庄子·胠箧》:“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广雅·释器》:“锤,谓之权。”《汉书·律历志》:“权者,铢两斤钧石也。”

古通“颧”。颧骨。《战国策·中山策》:“若乃其眉目准,权衡犀角偃月,彼乃帝王之后。”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古国名。故地在今湖北省当阳县东南。《左传·庄公十八年》:“初,楚武王克权,使鬥缗尹之。”《集韵》:“权,国名。”



三画

杆(gān竿)(gǎn赶)

汉以后字。

杅(wan于)

《荀子·儒效》:“是杅杅富人巳。”《仪礼·既夕礼》:“两敦,两杅,盘匜。”郑玄注:“此皆常用之器也,杅,盛汤浆……今文杅为侔。”《急就章》:“椭杅槃案桮盌。”颜师古注:“杅,盛饭之器也。一曰齐人谓盘为杅。”这里用为饭碗之意。

浴盆。《礼记·玉藻》:“出杅,履蒯席,连用汤;履蒲席,衣布晞身,乃屦,进饮。”

杇(wū圬)

古同“圬”。

杠(gāng刚)(gàng戆)槓

指徒步行走的简易的独木桥。《管子·轻重甲》:“桀者冬不为杠,夏不束柎,以观冻溺。”《孟子·离娄下》:“岁十一月,徒杠成。”《文选·左思<魏都赋>》:“石杠飞梁,出控漳渠。”《玉篇·木部》:“杠,石杠,今之石桥。”《正字通·木部》:“杠,小桥谓之徒杠,谓衡木以度也。”

床前横木。《鹖冠子·天则》:“盖毋锦杠悉动者,其要在一也。”《说文》:“杠,床前横木也。”《方言》:“床,其杠,北燕、朝鲜之间谓之树,自关而西,秦晋之间谓之杠。”锦杠,披覆着锦缎的床前横木。

杜(dù度)

《书·费誓》:“杜乃擭。”《周礼·夏官·大司马》:“犯令陵政则杜之。”《管子·侈靡》:“贤不可威,能不可留,杜事之于前,易也。”《管子·度地》:“地高即控,杜曲则捣毁。”《文子·道原》:“夫形伤乎寒暑燥湿之虐者,形究而神杜。”《史记·李斯列传》:“强公室,杜私门。”《小尔雅·广诂》:“杜,塞也。”这里用为堵塞之意。

杜衡:一种木本植物,名杜梨,棠梨。《诗·唐风·杕杜》:“有杕之杜,其叶菁菁。”《诗·唐风·有杕之杜》:“有杕之杜,生于道左。”《诗·小雅·杕杜》:“有杕之杜,有皖其实。”《管子·地员》:“其木宜杬、苍与杜、松,其草宜楚棘。”《说文》:“杜,甘棠也。”《齐民要术》:“杜树大者插五枝。”这里用为杜梨、棠梨之意。

杜茞: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淮南子·人间训》:“申菽、杜茞,美人之所怀服也。”

杕(di弟)(duò舵)

(di弟)《诗·唐风·杕杜》:“有杕之杜,其叶菁菁。”《诗·唐风·有杕之杜》:“有杕之杜,生于道左。”《诗·小雅·杕杜》:“有杕之杜,有皖其实。”这里用为树木孤立的样子之意。

(duò舵)古通“舵”,控制行船方向的设备。《淮南子·说林训》:“心所说,毁舟为杕。”《玉篇》:“杕,船尾小梢也。”

杖(zhàng丈)

《书·牧誓》:“王左杖黄钺。”《说文》:“杖,持也。”《汉书·韩信传》:“杖剑从之。”这里用为执、持之意。

古通“仗”。《鬻子·卷上》:“故曰:民者,贤、不肖之杖也。”《左传·襄公八年》:“杖信以待晋,不亦可乎?”《汉书·李寻传》:“近臣已下足杖矣。”《资治通鉴》:“仗父兄之烈。”这里用为凭倚、依靠之意。

《论语·微子》:“植其杖而芸。”《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礼记·曲礼上》:“必操几杖以从之。”《仪礼·丧服》:“杖名齐其心。”这里用为拄着之意。

杌(wù物)

杌陧(niè聂):《书·秦誓》:“邦之杌陧,曰由一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扬翠叶,杌紫茎。”这里用为动摇、不安之意。

梼杌:(tao逃wù雾)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猛兽。《左传·文公十八年》:“谓之梼杌。”《孟子·离娄下》:“楚之梼杌。”赵岐注:“囂凶之类,兴于记恶之戒,因以为名。”亦是一种史书。

村(cūn邨)邨

汉以后字。

杙(yì艺)

假借为“弋”。小木桩。《左传·襄公十七年》:“以杙抉其伤而死。”《庄子·人间世》:“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斩之。”《尔雅》:“杙谓之弋。”

古树,果实像梨,味酸甜,核坚实。

材(cái才)

古通“裁”。《书·顾命》:“伯相命士须材。”《管子·乘马》:“因天材,就地利。”《荀子·富国》:“治万变,材万物,养万民。”《荀子·君道》:“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荀子·解蔽》:“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国语·郑语》:“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姟极。”韦昭注:“材,裁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材,假借为裁。”这里用为裁度、裁夺之意。

古通“才”。《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管子·五辅》:“士脩身功材。”《管子·枢言》:“天以时使,地以材使。”这里用为才能、能力之意。

《周礼·太宰》:“五曰材贡。”《论语·公冶长》:“无所取材。”《楚辞·九章·怀沙》:“材朴委积兮。”《庄子·人间世》:“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国语·晋语》:“驾而乘材。”《说文》:“材,木梃也。”这里用为木材、木料之意。

杏(xìng幸)

木名。杏树。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宽卵形,花单性,白色或粉红色,果实圆形,成熟时黄红色,味酸甜。《庄子》:“孔子游缁帷之林,坐杏坛之上。”《管子·地员》:“其梅其杏,其桃其李,其秀生茎起。”《礼记·内则》:“桃李梅杏,楂梨姜桂。”《说文》:“杏,杏果也。从木,可省声。”

呆(dāi待)獃

汉以后字。

束(shù树)

《易·贲·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管子·治国》:“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这里用为量词。束帛,谓一捆丝帛、布帛或几捆之意。

《易·随·上六》:“拘束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诗·王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薪。”《管子·轻重甲》:“桀者冬不为杠,夏不束柎,以观冻溺。”《论语·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庄子·秋水》:“曲士不可以语於吾道者,束於教也。”《荀子·劝学》:“强自取柱,柔自取束。”《玉篇·木部》:“束,约束。”《集韵·遇韵》:“束,约也。”这里用为约束、限制、捆绑之意。

束修:古通“脩”。干肉。《礼记·少仪》:“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

来(lài赖)來、勑

古同”勑”。《书·吕刑》:“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诗·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勑。”《诗·小雅·大东》:“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诗·大雅·常武》:“王犹允塞,徐方既来。”《诗·周颂·雍》:“有来雍雍,至止肃肃。”《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韩非子·王道》:“贤者勑其材。”《说文》:“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汉书·平当传》:“劳俫有意者。”这里用为抚慰之意。

假借为“赉”。赐予、给予。《管子·山权数》:“齐之公过,坐立长差,恶恶乎来刑。”《关尹子·符》:“惟其来于我者,皆摄之以一息。”《文子·符言》:“心服于德,不服于力。德在与不在来。”《仪礼·少牢馈食礼》:“来女孝孙。”

杉(shān山)

常绿乔木,树干很高很直。木材白色,质轻,有香味,可供建筑和制器具用。

杓(sháo苕)(biāo标)

(biāo标)古代指北斗第五、六、七颗星。亦称“斗柄”。《庄子·庚桑楚》:“而窃窃焉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其杓之人邪?。”

(sháo苕)古同“勺”。

条(tiáo调)條

泛指一般长条形的物体。《书·禹贡》:“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孔传:“繇,茂;条,长也。”孔颖达疏:“繇是茂之貌,条是长之体。”北周庾信《七夕赋》:“缕条紧而贯矩,针鼻细而穿中。”

《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诗·唐风·椒聊》:“椒聊且,远条且。”《尔雅》:“桑柳丑条。”《荀子·议兵》:“非其逐之鸣条之时也。”《说文》:“条,小枝也。”这里用为树枝之意。

即山楸树,一说柚树。《诗·秦风·终南》:“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书·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诗·豳风·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管子·明法解》:“百官条通,群臣显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治乱之条贯。”这里用为条理、次序之意。

极(jí吉)極

《书·洪范》:“建用皇极。”《诗·小雅·蓼莪》:“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小雅·菀柳》:“俾予靖之,后予极焉。”《诗·大雅·江汉》:“匪疚匪棘,王国来极。”《诗·周颂·思文》:“莫匪尔极。”《诗·商颂·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极。”《管子·五辅》:“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管子·枢言》:“诸侯假之威久而不知极已者殆。”《老子·六十八章》:“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荀子·解蔽》:“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司马迁《报任安书》:“立名者,行之极也。”这里用为最高准则之意。

古通“殛”。极、殛古字通。《书·吕刑》:“无疆之辞,属于五极。”《诗·小雅·何人斯》:“有靦面目,视人罔极。作此好歌,以极反侧。”《尔雅·释言》:“殛,诛也。言罪大而诛重也。”《庄子·盗跖》:“子之罪大极重。”《韩非子·用人》:“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故圣人极。”这里用为惩罚,诛杀之意。

古通“亟”。《书·大诰》:“予不敢不极卒宁王图事。”《书·吕刑》:“天罚不极,庶民罔有令政在于天下。”《管子·宙合》:“一典品之,不极一薄。”《管子·枢言》:“诸侯假之威久而不知极已者,殆。”《墨子·杂守》:“队有急,极发其近者往佐。”《荀子·王霸》:“主之所极然帅群臣而首乡之者,则举义志也。”《荀子·赋篇》:“无羽无翼,反复甚极。”这里用为急速之意。

《书·洪范》:“建用皇极。”《诗·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诗·大雅·瞻仰》:“岂曰不极,伊胡为慝。”《管子·心术下》:“翼然自来,神莫知其极。”《史记·留侯世家》:“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史记·货殖列传》:“至治之极。”这里用为顶点、最高处、最高最远的处所之意。

《诗·齐风·南山》:“既曰得止,曷又极止?”《管子·形势》:“渊深而不涸,则沈玉极矣。”《管子·小匡》:“以极聘頫于诸侯。”这里用为屡次、一再之意。

《管子·心术上》:“道,不远而难极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管子·小问》:“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文子·上德》:“阴阳之动有常节,大人之动不极物。”《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得极夫游之乐。”王粲《登楼赋》:“平原远而极目兮。”这里用为穷尽、竭尽之意。

至,到达。《文子·符言》:“所求者同,所极者异,故动有益则损随之。”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柳宗元《永州八记》:“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北极星。《鹖冠子·天则》:“前张后极,左角右钺。”《楚辞·九怀》:“极运兮不中,来将屈兮困穷?”张衡《西京赋》:“譬众星之环极。”

极:地名。春秋时期诸侯国名。《左传·隐公二年》:“司空无骇入极,费庈父胜之。”

杈(chā插)

汉以后字。

杩(mà骂)

汉以后字。

杝(yí移)

古书上指似白杨的一种树。《礼记·檀弓上》:“杝棺一,梓棺二:四者皆周。”

杞(qǐ企)

《易·姤·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帛书作“忌”,忌、杞,古音同。忌:《周礼·春官·小史》:“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齐民要术·种谷》:“凡九谷有忌日,种之不避其忌,则多伤败。”这里用为“忌”之意。

杞梁:人名,齐国大夫。此二人在齐国和莒国的战争中死亡。《孟子·告子下》:“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茄科,落叶小灌木。浆果卵圆形,红色。果实、根皮(地骨皮)可入药。《诗·小雅·杕杜》:“陟彼北山,言采其杞。”《诗·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杞。”《管子·地员》:“其草宜萯、雚,其木宜杞。”《左传·昭公十二年》:“我有圃生之杞乎。”《说文》:“杞,枸杞也。”这里用为枸杞之意。

杞柳:杨柳科植物,即柜柳,杨柳树的一种。《孟子·告子上》:“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

古国名。公元前11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杞君是夏禹的后代。公元前445年为楚所灭。《管子·大匡》:“五年,宋伐杞。”《左传·桓公二年》:“秋七月,杞侯来朝,不敬。”《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李(lǐ里)

古通“理。”《管子·法法》:“皋陶为李。”《管子·大匡》:“国子为李,隰朋为东国。”《鹖冠子·近迭》:“苍颉作法,书从甲子,成史李官。”这里用为狱官、司法官之意。

李斯:荀子的学生,战国末期秦国的宰相,协助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荀子·议兵》:“李斯问孙卿子曰。”

李悝: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也作李克。有的古书中还将李克写成“里克”,或讹作“李兑”、“季充”。李悝为魏文侯到武侯时人,曾受业于子夏弟子曾申门下,作过中山相和上地守。上地在河西,故李悝经常和秦人交锋作战。

李树。落叶乔木,春天开白色花,果实叫李子,熟时黄色或紫红色,可吃。《诗·召南·何彼禯矣》:“华如桃李。”《诗·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李。”《诗·小雅·南山有台》:“北山有李。”《诗·大雅·抑》:“报之以李。”《说文》:“李,李果也。”



四画

枉(wǎng网)

《管子·牧民》:“廉不蔽恶,耻不从枉。”《管子·白心》:“然而天不为一物枉其时,明君圣人亦不为一人枉其法。”《老子·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颜渊》:“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荀子·荣辱》:“斩而齐,枉而顺,不同而一。”《荀子·王霸》:“是犹立直木而求其景之枉也。”《说文》:“枉,邪曲也。”这里用为不正、斜曲之意。

枉尺而直寻:弯曲一尺而伸展八尺,比喻以小的牺牲而换取大的成就。枉:弯曲。寻:八尺。《孟子·滕文公下》:“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徒然,白费。《楚辞·哀时命》:“摡尘垢之枉攘兮,除秽累而反真。”唐崔道融《读杜紫微集》:“还有枉抛心力处,多于五柳赋闲情。”

枉陼:地名。沅水中的一个河湾,在辰阳以东,沅水下游,今属湖南常德。《楚辞·九章·涉江》:“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

杬(yuán元)

古书上说的一种乔木,皮厚,树皮煎汁呈红色,可贮藏和腌制水果、蛋类。《管子·地员》:“其木宜杬、苍与杜、松,其草宜楚棘。”《集韵·元韵》:“杬,木名。生南方。”

林(lín临)

《诗·小雅·白华》:“有鹤在林。”《周礼·地官·序官·林衡》:“每大林麓。”《尔雅·释地》:“野外谓之林。”《说文》:“林,平土有丛木曰林。”《释名》:“山中丛木曰林。林,森也。”这里用为丛聚的树木或竹子之意。

《诗·小雅·宾之初筵》:“百礼既至,有壬有林。”《晏子春秋卷八·外篇第八》:“上与圣人,则固圣人之林也。”司马迁《报任安书》:“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白虎通》:“林者,众也。万物成熟,种类众多也。”柳宗元《贞符》:“惟人之初,总总而生,林林而群。”这里用为众多之意。

林放:孔子弟子。姓林,名放,字子丘。春秋末鲁国人。《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

枎(fú扶)

古同“扶”。《管子·地员》:“宜彼群木,桐、柞、枎、櫄,及彼白梓。”扶苏:一种小树,或称桑树。《诗·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枝(zhī支)

古通“肢”。人的手足与鸟兽翼足的总称。《管子·内业》:“四枝坚固。”《荀子·儒效》:“若生四枝。”《韩非子·难言》:“吴起收泣于岸门,痛西河之为秦,卒枝解于楚。”《吕氏春秋·圜道》:“人之有形体四枝。”

古通“支”。支架。《管子·轻重丁》:“请以令贺献者皆以鐻枝兰鼓,则必坐长什倍其本矣。”《庄子·齐物论》:“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

古通“支”。支撑。《左传·桓公五年》:“蔡、卫不枝,固将先奔。”

枢(shū梳)

《管子·枢言》:“枢言曰:爱之、利之、益之、安之。”《管子·水地》:“不人告也,不户说也,其枢在水。”《庄子·齐物论》:“谓之道枢。”《战国策·秦策》:“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这里用为中心、枢纽、关键之意。

旧式门的转轴或承轴臼。《尔雅》:“枢谓这椳。又枢达北方谓之落时。”《易·系辞》:“枢机之发。”《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说文》:“枢,户枢也。”《汉书·五行志》:“视门枢下当有白发。”

古通“抠”。拿、抓、破开之意。《庄子·盗跖》:“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

星名。指北斗七星第一星。又称天枢星。《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昔吾见维星绝,枢星散,地其动,汝以是乎?”

木名,即刺榆。《诗·唐风·山有枢》:“山有枢,隰有榆。”

杯(bēi悲)桮、盃

盛酒、茶或其他饮料的器皿。《孟子·告子上》:“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礼记·玉藻》:“杯圈不能饮焉。”《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执觞觚杯豆而不醉。”

柜(guì贵)匮、櫃

收藏衣物、书籍的家具。《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韩非子·外储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楚辞·谬谏》:“玉与石而同匮兮。”《说文》:“匮,匣也。从匚,贵声。俗作櫃。”

枑(hù互)

汉以后字。

枥(lì丽)櫪

古同“栎”,木名。

杶(chun春)

古同“椿”,香椿。《书·禹贡》:“杶、干、栝、柏,砺、砥、砮、丹惟箘簵、楛。”

枅(jī机)

木制酒器。《庄子·齐物论》:“似耳,似枅,似圈,似臼。”

柱子上的支承大梁的方木,即枓。枓与弓形承重结构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以支承荷载。样式兼有装饰效果。《淮南子·精神训》:“而尧朴桷不斲,素题不枅。”

枇(pí皮)

古通“匕”。古代一种取食器具,长柄浅斗,形状象汤勺。《礼记·杂记》:“杵以梧,枇以桑,长三尺。”

枇杷:亚洲的一种常绿乔木,现被栽培于大部分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其果实可用。

杪(miǎo秒)

末尾,时间上的终止。《楚辞·九辩》:“靓杪秋之遥夜兮,心缭悷而有哀。”《礼记·王制》:“必于岁之杪。”

東(dōng东)

见“东”。

杳(yǎo咬)

《管子·内业》:“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楚辞·九章·涉江》:“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说文》:“杳,冥也。”这里用为昏暗之意。

杲(gǎo镐)

《诗·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管子·内业》:“杲乎如登于天。”《楚辞·远游》:“阳杲杲其未光兮,凌天地以径度。”《说文》:“杲,明也。”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杲杲为日出之容,灑灑拟雨雪之状。”这里用为明亮之意。

枣(zǎo)棗

枣树:落叶灌木或乔木,枝有刺,叶卵形,开小黄花,核果称“枣子”或“枣儿”,椭圆形,熟时红色,可食。味甘,性温。《诗·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尔雅》:“枣有十一名,羊枣其一也。”《关尹子·柱》:“心应枣,肝应榆。”《说文》:“枣,羊枣也。”

枏(nán楠)

古同“楠”。

果(guǒ裹)

《易·剥·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周礼·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五曰果。”郑玄注:“果,谓以勇决为之。”《易·蒙·象》:“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论语·雍也》:“由也果,於从政乎何有?”《国语·晋语》:“其身果而辞顺。”《国语·周语中》:“故制戎以果毅,制朝以序成。”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凡此之辈数百人,皆忠壮果烈,有智有仁。”《玉篇·木部》:“果,果敢也。”《广韵·果韵》:“果,定也。”这里用为果敢、果断之意。

古通“祼”。《周礼·春官》:“大宾客则摄而载果。”《孟子·尽心下》:“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古代帝王以酒祭奠祖先或赐宾客饮之礼之意。

实现。凡事与预期相合的称果,不合的称不果。《管子·内业》:“德成而智出,万物果得。”《晏子春秋卷一·内篇谏上第一》:“公乃辞乎晏子,散师,不果伐宋。”《老子·三十章》:“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居。”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吃饱。《庄子·逍遥游》:“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唐柳宗元《赠王孙文》:“充嗛果腹兮,骄傲欢欣。”

枘(ruì瑞)

榫头,插入卯眼的木栓。《文子·上义》:“犹持方枘而内圆凿也,欲得宜适亦难矣。”《楚辞·九辨》:“圜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铻而难入。”《庄子·在宥》:“吾未知圣知之不为桁杨椄槢也,仁义之不为桎梏凿枘也。”

枧(jiǎn笕)

古同“笕”。

采(cài蔡)(cǎi彩)

(cǎi彩)又名采地,古代士大夫的封邑,又叫采邑、食邑。《书·尧典》:“畴咨若予采?”《书·舜典》:“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荀子·王制》:“修采清,易道路。”《礼记·礼运》:“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法言·重黎》:“西采雍梁。”《公羊传·襄公十五年》注:“所谓采者,不得有其土地人民采取其租税耳。字亦作寀。”

(cǎi彩)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来。《诗·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诗·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诗·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诗·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周礼·乐师》:“行以肆夏,趋以采荠。”《说文》:“采,捋取也。”

(cǎi彩)引申为彩色。后写作“彩”。又文章的词藻,有风采之意。《诗·秦风·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孟子·梁惠王上》:“抑为采色不足视於目与?”《史记·项羽本纪》:“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文心雕龙》:“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cǎi彩)《左传·隐公五年》:“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韩非子·五蠹》:“茅茨不翦,采椽不斫。”《史记·秦始皇本纪》:“采上古帝位号,曰皇帝。”《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这里用为采集、搜集之意。

松(sōng嵩)

松科植物的总称。《书·禹贡》:“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诗·郑风·山有扶苏》:“山有乔松。”《诗·小雅·斯干》:“如松茂矣。”《管子·地员》:“其木宜杬、苍与杜、松,其草宜楚棘。”《说文》:“松,松木也。”

枌(fén坟)

木名。《诗·陈风·东门之枌》:“东门之枌,宛丘之栩。”这里用为白榆之意。

杵(chǔ楚)

舂米的棒槌。《管子·任法》:“然故谌杵习士闻识博学之人不可乱也。”《易·系辞传》:“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说文》:“杵,舂杵也。”

枨(chéng成)棖

古时门两旁所竖的木柱,用以防车过触门。亦称枨臬。《尔雅》:“枨谓之楔。”

枚(méi煤)

《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诗·大雅·旱麓》:“施于条枚。”《诗·鲁颂·閟宫》:“閟宫有侐,实实枚枚。”《说文》:“枚,枝干也。可为杖。”《释名》:“竹曰个,木曰枚。”《广雅》:“枚,条也。”这里用为树干之意。

古代行军时防止士卒喧哗的用具,状如箸,衔在口中。《诗·豳风·东山》:“制彼裳衣,勿士行枚。”《北史》:“军士衔枚,夜登芒山,未明击之。”

量词,相当于“个”。《书·大禹谟》:“枚卜功臣,惟吉从之。”《左传·昭公十二年》:“南蒯枚筮之,遇《坤》之《比》。”《墨子·备城门》:“枪二十枚。”《玉篇·木部》:“枚,个也。”

析(xī西)

《书·尧典》:“厥民析。”《书·盘庚下》:“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诗·小雅·车舝》:“陟彼高冈,析其柞薪。”《关尹子·符》:“水可析可合,精无人也。”这里用为分开、分散之意。

《诗·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诗·小雅·车舝》:“陟彼高冈,析其柞薪。”《管子·参患》:“主人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爨之,则攻之自拔者也。”《说文》:“析,破木也。”《声类》:“析,劈也。”这里用为劈、劈木头之意。

《关尹子·筹》:“贤人析其理,见道不见物。”《庄子·天下》:“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荀子·王制》:“析愿禁悍,而刑罚不过。”晋陶潜《移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里用为分析、辨认之意。

析支:山名。在今青海省西宁西南。《书·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

析城:山名。在今山西阳城县西南。《书·禹贡》:“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

板(bǎn版)

片状的木头。后凡施于宫室器用的片状物皆可称板。《诗·秦风·小戎》:“在其板屋,乱我心曲。”《管子·度地》:“笼、臿、板、筑,各什六。”《公羊传·定公十二年》:“五板而堵。”《礼记·檀弓》:“今一日而三斩板。”《玉篇》:“板,木片也。”这里用为木板之意。

古时书写用的木简,后也指书籍。《诗·大雅·板》:“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周礼·小宰》:“听闾里以版图。”《周礼·司士》:“掌群臣之版。”《管子·宙合》:“修业不息版。”《论语·乡党》:“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韩非子·喻老》:“周有玉版,纣令胶鬲索之。”《礼记·檀弓》:“今一日而三斩板。”《大戴礼记》:“书之玉版,藏之金匮,为后世戒。”《太史公自序》:“金匮玉版。”《玉篇》:“板,木片也。”这里用为书籍之意。玉版:玉石上刻记的文字,为录箴戒言等。

枪(qiāng腔)槍、鎗

削尖的竹木片。《管子·小匡》:“挟其枪刈耨镈,以旦暮从事于田壄。”

枪星,即天枪星。《管子·轻重丁》:“国有枪星,其君必辱。”

古时长柄有尖头的刺击武器。《国语·齐语》:“挟其枪刈耨刈。”《苍颉篇》:“枪,谓木两头锐者也。”《说文》:“枪,歫也。”

枞(cōng聪)

枞树。常绿乔木,又叫冷杉。果实椭圆形,暗紫色。木材供制器具,又可做建筑材料。《诗·大雅·灵台》:“虡业维枞,贲鼓维镛。”《说文》:“枞,松叶柏身木也。从木,从声。”

柹(shì柿)

古同“柿”。

枭(xiāo霄)梟

《诗·大雅·瞻卬》:“为枭为鸱。”《管子·小匡》:“夫凤凰鸾鸟不降,而鹰隼鸱枭丰。”《管子·封禅》:“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矣。”《荀子·赋》:“螭龙为蝘蜒,鸱枭为凤皇。”《说文》:“枭,不孝鸟也。日至捕枭磔之,从枭头在木上。”《汉书?司马相如传》:“射游枭。”这里用为猫头鹰之意。

原意为首,这里用为颠。《管子·地员》:“其山之枭,多桔、符、榆。”尹知章注:“枭,犹颠也。”

淆乱。《文子·精诚》:“圣人不降席而匡天下,情甚于枭呼。”《荀子·非十二子》:“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

假借为“骁”。《庄子·缮性》:“枭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荀子·非十二子》:“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博贵枭,胜者必杀枭。”《淮南子·原道》:“为天下枭。”《史记·留侯世家》:“且太子所与俱诸将,皆尝与上定天下枭将也。”《汉书·张良传》注:“枭为最勇健也。”《后汉书·张衡传》注:“枭犹胜也。犹六博得枭则胜。”这里用为最勇健之意。

杸(shū殳)

古同“殳”,一种古兵器。

杴(xiān锨)

古同“锨”。

构(gòu够)

字亦作“搆”。《书·大诰》:“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管子·问》:“和构四国,以顺完德。”《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淮南子·本经》:“大搆驾,兴宫室。”《淮南子·泛论》:“筑土构木。”《说文》:“构,盖也。”这里用为架木造屋之意。也可为构建之意。

古通“遘”。《诗·小雅·四月》:“相彼泉水,载清载浊。我日构祸,曷云能穀?”《左传·桓公十六年》:“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这里用为遭遇之意。

《左传·昭公十二年》:“叔仲子欲构二家。”《韩非子·扬榷》:“是非辐凑,上不与构。”《战国策·秦策》:“秦楚之构而不离。”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这里用为连结、交合之意。

枫(fēng丰)楓

木名。即枫香树。落叶乔木,春季开花,黄褐色。叶子掌状三裂,树脂可入药,秋季变成红色。《尔雅·释木》:“枫欇欇。”《楚辞》:“湛湛江水兮上有枫。”《说文》:“枫,枫木也。厚叶弱枝,善摇。”

枊(àng昂)

古同“昂”。

极(jí吉)極

古通“亟”。《书·大诰》:“予不敢不极卒宁王图事。”《管子·枢言》:“诸侯假之威久而不知极已者殆。”《墨子·杂守》:“队有急,极发其近者往佐。”《荀子·王霸》:“主之所极然帅群臣而首乡之者。”《荀子·赋篇》:“无羽无翼,反复甚极。”这里用为急速之意。

《书·盘庚下》:“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柳宗元《永州八记》:“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范仲淹《岳阳楼记》:“感极而悲者矣。”这里用为至、到达之意。

《书·洪范》:“次五曰建用皇极。”《书·君奭》:“乃悉命汝,作汝民极。”《诗·周颂·思文》:“莫匪尔极。”《管子·问》:“以顺完德,后乡四极。”《管子·枢言》:“诸侯假之威久而不知极已者殆。”《老子·六十八章》:“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荀子·解蔽》:“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也。”司马迁《报任安书》:“立名者,行之极也。”这里用为最高准则、标准之意。

《诗·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史记·留侯世家》:“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史记·货殖列传》:“至治之极。”这里用为顶点、最高处、最高最远的处所之意。

《诗·齐风·南山》:“既曰得止,曷又极止?”《管子·小匡》:“以极聘于诸侯。”这里用为屡次、一再之意。

杰(jié节)傑

古通“偈”。用力貌。《诗·周颂·载芟》:“驿驿其达,有厌其杰。”《庄子·天运》:“又奚傑傑然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集韵·月韵》:“偈,用力貌。或从桀。”

《孟子·公孙丑上》:“俊杰在位。”《荀子·儒效》:“英杰化之。”《礼记·月令》:“命太尉赞杰俊。”《战国策·齐策》:“小国英杰之士。”《白虎通圣人引辨名记》:“五人曰茂,十人曰选,百人曰俊,千人曰英,倍英曰贤,万人曰杰,万杰曰圣。”这里用为才智出众的人之意。

枓(dōu斗)

木制的方形水瓢。《礼记·丧大记》:“浴水用盆,沃水用枓。浴用絺巾,挋用浴衣,如它日。”

古同“斗拱”。

杭(háng航)斻

古同“航”。《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管子·轻重丁》:“请以令决瓁洛之水,通之杭庄之间。”《楚辞·九章·惜诵》:“魂中道而无杭。”《说文》:“杭,渡也。”这里用为渡河之意。

枋(fāng方)

古同“柄”,权柄。《周礼·春官·内史》:“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鹖冠子·王鈇》:“成鸠之所枋以超等,世世不可夺者也。”陆佃注:“枋,柄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壮部》:“枋,假借为柄。”

古同“方”,方形。《鹖冠子·世兵》:“椭枋一术,奚足以游?”

木名。枋树。《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说文》:“枋,枋木也。可作车,从木,方声。”

枕(zhěn诊)

《易·坎·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注,训“枕”为“止”,这里用为“止”意甚为恰当。

《诗·陈风·泽陂》:“辗转伏枕。”《论语·述而》:“曲肱而枕之。”《战国策》:“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说文》:“枕,卧所荐首也。”这里用为枕头之意。

杼(zhù助)

《诗·小雅·大东》:“睠然顾之,潸焉出涕。”《战国策》:“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说文》:“杼,机之持纬者。”《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这里用为织布机的梭子之意。

古通“抒”(shū蔬)。舀出、汲出。《管子·禁藏》:“萩室熯造,钻燧易火,抒井易水。”这里用为淘井之意。

古通“芋”,橡实。《庄子·山木》:“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

杷(pá爬)

见“枇杷”。

杻(niu纽)

《诗·唐风·山有枢》:“山有栲,隰有杻。”朱熹集传:“叶似杏而尖,白色,皮正赤,其理多曲少直,材可为弓弩干者也。”《诗·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栲,北山有杻。”《尔雅》:“杻,檍。”这里指檍树。

杨(yáng羊)

杨朱:魏国人,中国战国初期思想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生平事迹不详。在孟轲生活的时代,杨朱学派的影响很大,“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下》)。关于杨朱学派的思想史料,散见于《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诸书中,《列子·杨朱篇》是后人的著作,不能代表杨朱的思想。杨朱思想的特点是“为我”、“贵己”和“轻物重生”,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对周围的事物与利害漠不关心。孟子曾激烈批评杨朱的“为我”思想,他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韩非也说:“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韩非子·显学》)。因此,韩非把杨朱一派叫做“轻物重生之士”。《淮南子》则把他们的思想概括为“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

杨子:人名,姓杨名朱,又称阳子居、阳生。魏国人。战国初期著名的道家、思想家,主张“贵生”、“重己”。《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植物名。杨柳科杨属植物的泛称。《尔雅》:“杨,蒲柳。”《说文》:“杨,杨木也。”

杨:周代诸侯国名。故址今不详。《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



五画

枰(píng平)

汉以后字。

柸(pēi悲)

不愉快;不高兴。《淮南子·道应训》:“弗见,乃止驾,柸治,悖若有丧也。”

标(biāo彪)

《管子·霸言》:“大本而小标。”《楚辞·九章·悲回风》:“上高岩之峭岸兮,处雌蜺之标颠。”《淮南子》:“本标相应。”《说文》:“标,木杪末也。”这里用为树梢、顶端之意。

栈(zhàn占)

古代用竹木条横排编成车箱的轻便车子。《诗·小雅·何草不黄》:“有栈之车。”《周礼·巾车》:“车乘栈车。”《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晏子衣缁布之衣,麋鹿之裘,栈轸之车,而驾驽马以朝。”《仪礼·既夕礼》:“宾奠币于栈左。”《说文》:“栈,竹木之车曰栈。”

《管子·小问》:“傅马栈最难。”《庄子·马蹄》:“编之以皁栈。”《战国策·齐策》:“埋之马栈之下。”《说文》:“栈,棚也。”这里用为牲口棚之意。

储存货物或供旅客住宿的房屋。《管子·山至数》:“请散栈台之钱,散诸城阳。”《管子·轻重丁》:“君之栈台之职亦坐长什倍。”

《战国策·秦策》:“栈道千里,通于蜀汉。”这里用为栈道之意。

柰(nài耐)

古通“奈”。《荀子·强国》:“然则柰何?”《史记·项羽本纪》:“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柰若何!”这里用为奈何、如何之意。

荣(róng融)榮

古通“荧”。《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不掩欲以荣君。”《老子·二十六章》:“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易·否·象》:“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韩非子·内储说下》:“以荣其意而乱其政。”这里用为炫惑之意。

《韩非子·喻老》:“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国语·晋语》:“非以翟为荣。”《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足以荣汝身。”本意为使…荣耀,使…光荣之意。这里引申为喜欢之意。

即梧桐。《尔雅》:“荣,桐木。”《说文》:“荣,桐木也。”

飞檐,屋檐两头翘起的部分。《仪礼·士冠礼》:“直于东荣。”《上林赋》:“暴于南荣。”

荣誉。良好的名声或社会名望。《吕氏春秋·振乱》:“且辱者也而荣。”《南都赋》:“会九世而飞荣。”

某(mǒu厶)

史官避讳,不书周武王姬发之名。《书·金滕》:“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

枿(nie孽)

古同“蘖”。

柑(gān竿)

木名,柑树,果实也称柑。一种小的有刺柑橘属乔木,复叶,叶翼小。春末夏初开白色花,单生或丛生。果扁圆形,红色或橙黄色,中心柱大,味酸甜不一。种子多为多胚性。性较耐寒。用嫁接、压条、实生等法繁殖。果供生食或加工,果皮、核、叶供药用。亦指柑树的果实。

枯(kū哭)

干瘦、憔悴。《管子·水地》:“晋之水枯旱而运,淤滞而杂。”《管子·入国》:“聋、盲、喑哑、跛躄、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庄子·知北游》:“开若枯骸,心若死灰。”《史记·屈原列传》:“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荀子·劝学》:“渊生珠而崖不枯。”这里用为干涸之意。

《国语·晋语二》:“人皆集于苑,己独集于枯。”《礼记·月令》:“草木蚤枯。”《说文》:“枯,槁木也。”这里用为枯槁、草木干枯之意。

栉(zhi字)櫛

《诗·周颂·良耜》:“其崇如墉,其比如栉。”《庄子·寓言》:“至舍,进盥漱巾栉。”《荀子·礼论》:“不沐则濡栉。”《荀子·哀公》:“君昧爽而栉冠。”《仪礼·士冠礼》:“奠纚笄栉于筵南端。”《仪礼·丧服礼》:“恶笄者,栉笄也。”《说文》:“栉,梳比之总名也。”这里用为梳子、篦子之意。

《管子·弟子职》:“栉之远近,乃承厥火。”尹知章注:“栉,谓烛尽,察其将尽之远近,乃更以烛承取火也。”这里用为火把末端之意。

像梳齿那样密密地排列着。《淮南子·修务训》:“野彘有艽莦槎栉,堀虚连比,以像宫室。”

柯(kē科)

《诗·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礼记·中庸》:“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国语·晋语》:“今若大其柯。”《说文》:“柯,斧柄也。”《广雅》:“柯,柄也。”这里用为斧柄之意。

树枝。《楚辞·九辩》:“颜淫溢而将罢兮,柯仿佛而萎黄。”《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横柯上蔽。”

古同“盂”。《荀子·正论》:“故鲁人以榶,卫人用柯,齐人用一革。”《广雅·释器》:“柯,盂也。”《方言》卷五:“盂谓之柯。”这里用为盂之意。

柄(bǐng丙)

古同“秉”。执掌、掌握。《周礼·天官·大宰》:“以八柄诏王驭群臣。”《管子·弟子职》:“柄尺不跪,是谓贰纪。”

根本。《国语·齐语》:“治国家不失其柄。”《易·系辞下》:“谦,德之柄也。”《礼记·礼运》:“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

《仪礼·少牢礼》:“覆之南柄。”《仪礼·大射礼》:“有柄。”《说文》:“柄,柯也。”这里用为器物的把儿之意。

栊(lóng笼)櫳

汉以后字。

柘(zhè蔗)

落叶灌木或乔木,树皮有长刺,叶卵形,可以喂蚕,皮可以染黄色,木材质坚而致密,是贵重的木料。《诗·大雅·皇矣》:“攘之剔之,其檿其柘。”《管子·五行》:“伐檀柘,令民出猎,禽兽不释巨少而杀之。”《管子·地员》:“其榆其柳,其檿其桑,其柘其栎。”

古通“蔗”。甘蔗。《楚辞·招魂》:“有柘浆些。”司马相如《子虚赋》:“诸柘巴苴。”《汉书·礼乐志》:“泰尊柘浆析朝酲。”

栋(dòng动)棟

《易·大过·辞》:“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亨。”《管子·形势》:“生栋覆屋,怨怒不及。”《尔雅·释官》:“栋,谓之桴。”郭璞注:“屋稳。”《庄子·人间世》:“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说文·木部》:“栋,极也。”王筠句读:“栋为正中一木之名,今谓之檩脊是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栋,极也……屋内至中至高之处。亦曰阿,俗谓之正梁。”这里用指为屋上大梁之意。

比喻堪当大任的人或重要的物。《管子·七臣七主》:“居为非母,动为善栋。”《国语·晋语》:“天子,国之栋也。”《汉书·佞幸传赞》:“主疾无嗣,弄臣为辅。鼎足不强,栋干微挠。”

柩(jiù旧)

装有尸体的棺材。《尔雅》:“虚者为棺,实者为柩。”《谷梁传·宣公八年》:“先迁柩于庙。”《礼记·曲礼》:“在床曰尸,在棺曰柩。”《说文》:“柩,棺也。”

栌(lú炉)櫨

柱头承托栋梁的短木。即欂栌、斗栱。《淮南子·本经训》:“标株欂栌,以相支持;木巧之饰,盘纤刻俨。”《淮南子·修务》:“不可以为栌楝。”

落叶灌木,花黄绿色,秋天变成红色,木材黄色,可制家具,亦可做染料。通称“黄栌”。其果实称为甜橙。《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箕山之东,青鸟之所,有甘栌焉。”《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华枫枰栌。”

柬(jiǎn拣)

古作“拣”。《荀子·修身》:“安燕而血气不惰,柬理也。”《说文》:“柬,分别择之也。”这里用为选择之意。

查(chá茶)査

汉以后字。

枻(yì艺)(xiè泄)栧

(yì艺)船舷。《楚辞·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枻。”《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yì艺)划船、掌舵。《淮南子·道应训》:“佽非谓枻船者曰。”

(xiè泄)矫正弓弩的器具。

相(xiāng乡)(xiàng向)

(xiāng乡)《书·汤誓》:“伊尹相汤伐桀。”《书·大诰》:“周公相成王。”《诗·大雅·生民》:“有相之道。”《诗·周颂·雍》:“相维群公,天子穆穆。”《管子·小匡》:“鲍叔相公子小白,先入得国。”《易·泰·象》:“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论语·卫灵公》:“然,固相师之道也。”《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孟子·万章上》:“舜相尧二十有八载。”《荀子·荣辱》:“仁义之统,以相群居,以相持养。”《荀子·成相》:“请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广韵·漾韵》:“相,扶也。”《集韵·漾韵》:“相,助也。”这里用为辅佐、扶助之意。

(xiàng向)《书·盘庚上》:“相时民,犹胥顾于箴言。”《诗·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诗·大雅·生民》:“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诗·大雅·韩奕》:“为韩姞相攸,莫如韩乐。”《管子·乘马数》:“故相壤定籍而民不移,振贫补不足。”《荀子·非相》:“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韩非子·初见秦第一》:“有功无功相事也。”《史记·滑稽列传》:“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这里用为看、亲自看之意。如:相亲、相中。

(xiāng乡)《诗·商颂·长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管子·君臣下》:“参伍相德而周举之,尊势而明信之。”《老子·八十一章》:“小国寡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礼记·学记》:“故曰教学相长也。”这里用为交互、互相之意。

(xiāng乡)《左传·成公六年》:“六年春,郑伯如晋拜成,子游相,授玉于东楹之东。”《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司仪之人。

相人:这里指的是广义的看人外形相貌以判断人的寿夭祸福的方法。《荀子·非相》:“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相里氏:《韩非子·显学》:“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孙诒让《墨子闲诂墨学传授考》:“相里子,名勤,南方之墨师也。

相夫氏:《元和姓篡》引《韩子》作“伯夫氏”。

枵(xiāo霄)

假借为虚。虚枵一声之转。《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玄枵,虚中也。”《鹖冠子·度万》:“骐麟者,玄枵之兽,阴之精也。”这里用为空虚、虚空之意。

柚(zhú轴)

《诗·小雅·大东》:“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织机上用来绕经纱的圆轴。古时用“杼柚”指织布机。

柟(nán楠)

古同“楠”。常绿大乔木,木材坚固,是贵重的建筑材料,又可做船只、器物等。简称“楠”。《庄子·山木》:“其得柟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

柤(zha楂)(zǔ俎)(zū租)

(zha楂)古同“楂”,山楂。《礼记·内则》:“枣曰新之,栗曰撰之,桃曰胆之,柤梨曰攒之。”

(zǔ俎)古同“俎”,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zū租)中国春秋时楚地名,故址在今安徽省邳县西北。《国语·晋语一》:“献公田,见翟柤之氛,归寝不寐。”

柷(zhù祝)

古代打击乐器,像方匣子,用木头做成,奏乐开始时敲打。《书·益稷》:“戛击鸣球。”孔传:“戛击柷敔,所以作止乐。”孔颖达疏:“乐之初,击柷以作之,乐之将末,戛敔以止之。”《诗·周颂·有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

枳(zhǐ止)

枸橘,又称“臭橘”。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多刺,果实黄绿色,味酸不可食,可入药。《周礼·考工记·序宫》:“橘逾淮而北为枳。”《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文》:“枳木似橘。从木,只声。”

柺(guǎi拐)

古同“拐”。

柵(shān栅)

古同“栅”。

柙(xia匣)

《管子·小匡》:“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论语·季氏》:“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韩非子·守道》:“服虎而不以柙,禁奸而不以法,塞伪而不以符。”《说文》:“柙,槛也,以藏虎兕。”这里指关押野兽的笼子。

古通“匣”。箱匣。《庄子·刻意》:“柙而藏之,不敢用也。”《法言·序》:“君子纯终领闻,蠢迪检柙。”

柞(zuò坐)

植物名。栎木的通称。栎属的乔木或灌木。《诗·大雅·緜》:“柞棫拔矣,行道兑矣。”《诗·大雅·旱麓》:“瑟彼柞棫,民所燎矣。”《诗·大雅·皇矣》:“帝省其山,柞棫斯拔。”

《诗·周颂·载芟》:“载芟载柞。”《文选·张衡<西京赋>》:“焚莱平场,柞木翦棘。”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木部》:“柞,柞可薪,故引申为凡伐木之偁。”这里用为砍伐树木之意。

柣(zhì治)(dié跌)

(zhì治)门下的作为支持物的横木条、石条或金属条。《尔雅》:“柣谓之阈。”这里用为门槛之意。

柃(líng零)

木名。柃木,一种灌木,嫩枝有棱,无毛或有疏毛,叶肉质,椭圆形至矩形披针形,边缘具钝齿,花白色,果实圆球形,枝叶入药,烧成灰,灰汁可为染媒剂。果为染料。木料作细木工和炭薪用材。

柂(duò剁)

古同“舵”。

柎(fū夫)

古通“拊”。《周礼·考工记·弓人》:“凡为弓,方其峻而高其柎。”这里用为柄、器把之意。

古通“抚”。《管子·轻重戊》:“父老柎枝而论,终日不归。”这里用为敲、拍之意。

古通“坿”。《管子·小匡》:“方舟投柎,乘桴济河。”《管子·轻重甲》:“桀者冬不为杠,夏不束柎,以观冻溺。”《仪礼·士冠礼》:“素积白屦,以魁柎之。”这里用为增加、附加之意。

柏(bǎi伯)栢

木名,柏树,也称“椈”。《书·禹贡》:“杶、干、栝、柏,砺、砥、砮、丹惟箘簵、楛。”《尔雅》:“柏,椈。”《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礼记·杂记》:“鬯臼以椈。”《说文》:“柏,鞠也。”

古通“箔”。帘子,指船上房间门口所挂的门帘。《楚辞·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

古国名。故地在今河南省西平县。《左传·僖公五年》:“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姻也。”

柝(tuo拓)

《周礼·天官·宫正》:“夕击柝而比之。”《管子·揆度》:“重门击柝不能者,亦随之以法。”《左传·哀公七年》:“鲁击柝闻于邾。”《孟子·万章下》:“抱关击柝。”《荀子·荣辱》:“抱关击柝而不以为寡。”《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大夫击门,士击柝。”《资治通鉴·唐纪》:“留击柝者。”本义为巡夜打更用的梆子之意,这里用为打更之意。

古通“拓”。开拓。《淮南子·原道》:“廓四方,柝八极。”《潜夫论·救边》:“武皇帝攘四夷广土柝境,面数千里。”

栀(zhī支)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夏季开白花,有浓香。果实卵形,可入药,亦可作黄色染料。有的地区亦称“水横枝”。

柢(dǐ底)

《老子·五十九章》:“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尔雅·释言》:“柢,本也。”《庄子·天下》:“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也。”《韩非子·解老》:“柢也者,本之所以建生也。”《汉书·邹阳传》:“蟠木根柢。”植物中向四面生长的根叫根,向下生长的根叫柢。这里用为根深蒂固之意。

栎(lì丽)櫟

即“麻栎”。通称“柞树”。一种落叶乔木,花黄褐色,果实叫橡子或橡斗。木材坚硬,可制家具,供建筑。树皮可鞣皮或做染料。叶子可喂柞蚕。另有一种栓皮栎,树皮质地轻软,富有弹性,是制造软木的主要原料。《诗·秦风·晨风》:“山有苞栎。”《管子·地员》:“其榆其柳,其檿其桑,其柘其栎。”《山海经·西山经》:“白于之山,下多栎檀。”《说文》:“栎,栎木也。”

枸(jǔ举)(gōu勾)

(jǔ举)植物名。即蒌叶。胡椒科,藤本,近木质。叶互生,大而厚,卵状长圆形。浆果肉质,绿黄色,叶可入药。《诗·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枸,北山有楰。”

(gōu勾)《庄子·达生》:“吾处身也,若橛株枸。”《荀子·性恶》:“故枸木必将待櫽栝烝矫然后直。”《山海经》:“有木,青叶紫茎,…,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这里用指为盘根错节或弯曲之意。

栅(zhà榨)(shān山)柵

(zhà榨)《庄子·天地》:“内支盈于柴栅。”《说文》:“栅,编竖木也。”《通俗文》:“木桓曰栅。”这里用为栅栏之意。

柳(liǔ绺)桺、栁

古通“瘤”。肿瘤。《庄子·至乐》:“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

木名。柳属的一种落叶乔木或灌木,枝细长下垂,叶狭长,其中多种有重要经济用途,如作木材,编篮用柳条,或树皮用于鞣皮,其中少数(如白柳和垂柳)为观赏遮荫树木。《诗·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说文》:“桺,小杨也。”《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八颗。《吕氏春秋·季夏纪·季夏》:“季夏之月,日在柳,昏心中,旦奎中。”如:柳星(二十八宿中南方朱雀的第七宿中的第三星)。

柳下惠:名展获,字禽。鲁国大夫。柳下是他住的地方,惠是他的谥号,故称柳下惠。《孟子·公孙丑上》:“柳下惠不羞汙君,不卑小官。”

枹(bāo包)

鼓槌。《管子·轻重乙》:“管子执枹而揖军士曰。”《文子·道原》:“寇莫大于阴阳,而枹鼓为细。”《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宋苏轼《石钟山记》:“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枹树。有的地区叫小橡树。一种落叶乔木,叶子互生,略呈倒卵形,边缘有粗锯齿,花单性,雌雄同株。种子可用来提取淀粉,树皮可以制栲胶。

柊(zhōng冬)

柊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子卵形,花白色,有香气。供观赏。

栁(liǔ柳)

古同“柳”。

柒(qī七)

“七”的大写。

染(rǎn冉)

《诗·小雅·巧言》:“荏染柔木,君子树之。”《诗·大雅·抑》:“荏染柔木,言缗之丝。”《吕氏春秋·当染》:“舜染于许由、伯阳。”这里用为熏染、影响之意。

《周礼·序官》:“掌染草。”《说文》:“染,以缯为色也。”这里用为使布帛等物着色之意。

豆豉酱。《吕氏春秋·仲冬纪·当务》:“于是具染而已。”高诱注:“染,豉酱也。”

柠(níng宁)檸

柠檬:常绿小乔木,叶子长椭圆形,质厚,花单生,外面粉红色,里面白色。果实长椭圆形或卵形,两端尖,果肉味极酸,可制饮料,果皮黄色,可提取柠檬油。

柁(tuó舵)

古同“舵”。

柱(zhù助)(zhǔ煮)

(zhù助)《书·禹贡》:“东至于底柱。”《庄子·人间世》:“散木也,…以为柱则蠹。”《战国策·燕策》:“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柱。”《仪礼·丧服》:“剪屏柱楣。”《说文》:“柱,楹也。”这里用为屋柱之意。

古通“拄”。支持。《墨子·非攻下》:“迁其重器,卒进而柱乎斗。”

挡住、阻塞。《庄子·徐无鬼》:“藜藋柱乎鼪鼬之径,踉位其空。”《三国志》:“内人共举机以柱门,兵斫门,不能破。

又称“品”。是指弦乐器指板上的弦枕,用以定音位。《列子·汤问》:“柱指钧弦,三年不成章。”

柿(shì士)柹

柿树:属落叶乔木,品种很多,叶子椭圆形或倒卵形,背面有绒毛,花黄白色。结浆果,扁圆形或圆锥形,橙黄色或红色,可以吃。

栏(lán兰)欄

汉以后字。

柈(bàn半)

汉以后字。

柲(bì币)

柄。多指兵器的柄。《周礼·考工记·庐人》:“戈柲六尺有六寸。”《左传·昭公十二年》:“王命剥圭以为鏚柲。”《广雅》:“柲,柄也。”

柮(duò杌)

古同“杌”,树无枝。

柅(li礼)

《易·姤·初六》:“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蹢躅。”《说文》:“柅,木也。实如棃,从木,尼声。”《洪武正韵·质韵》:“柅,止也。”这里用为“停止”之意。

树(shù竖)樹

《书·毕命》:“彰善瘅恶,树之风声。”《诗·周颂·有瞽》:“崇牙树羽。”《左传·成公二年》:“树德而济同欲焉。”《庄子·逍遥游》:“犹有未树也。”《荀子·富国》:“如是,则人有树事之患,而有争功之祸矣。”《公羊传·僖公三年》:“无易树子。”这里用为竖起或建起、树立之意。

《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周礼·大司徒》:“二曰树艺。”《管子·山国轨》:“宫中四荣,树其余曰害女功。”《左传·昭公二年》:“宿敢不封殖此树。”《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国语·晋语》:“夫坚树在始。”《说文》:“树,生植之总名。”这里用为栽树之意。

《诗·小雅·鹤鸣》:“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礼记·中庸》:“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史记·吕不韦传》:“不以繁华时树本,即色衰爱弛后,虽欲开一语,尚可得乎?”这里用为培植、培养之意。

《左传·昭公二年》:“有嘉树焉,宣子誉之。”《礼记·月令》:“树木方盛。”《广韵》:“树,木总名也。”《说文系传》:“树,木生植之总名。”这里用为树木之意。

树塞门:树:树立。塞:蔽。塞门,在门前设屏,间隔内外视线,同现代的照壁相类似。《论语·八佾》:“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柽(chēng撑)

落叶灌木,老枝红色,叶像鳞片,花淡红色,有时一年开花三次,结蒴果。全树耐碱抗旱,适于造防沙林。亦称“三春柳”、“红柳”。《诗·大雅·皇矣》:“启之辟之,其柽其椐。”

枲(xǐ洗)

大麻的雄株,只开雄花,不结果实,称“枲麻”。《书·禹贡》:“厥贡漆、枲、絺、纻,厥篚纤、纩,锡贡磬错。”《列子·杨朱》:“昔人有美戎菽,甘枲茎芹萍子者。”

柔(róu揉)

《书·舜典》:“柔远能迩。”《书·无逸》:“徽柔懿恭,怀保小民。”《诗·小雅·桑扈》:“兕觥其觩,旨酒思柔。”《诗·周颂·时迈》:“怀柔百神。”《诗·周颂·丝衣》:“旨酒思柔,不吴不敖。”《荀子·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这里用为安抚或平息之意。

《书·皋陶谟》:“柔而立。”《诗·大雅·崧高》:“申伯之德,柔惠且直。”《诗·大雅·烝民》:“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管子·四时》:“然则柔风甘雨乃至。”《吕氏春秋·士容》:“士不偏不党,柔而坚。”《礼记·乐记》:“柔而正。”《礼记·内则》:“柔色以温之。”《史记·乐书》:“其声和以柔。”这里用为柔和、温和之意。

《诗·小雅·小弁》:“荏染柔木。”《说文》:“柔,木曲直也。”这里用为树木可曲可直之意。

《诗·豳风·七月》:“爰求柔桑。”《诗·小雅·采微》:“薇亦柔止。”《韩非子·亡征》:“蚤见而心柔懦。”《淮南子·原道》:“柔弱者,道之要也。”《说苑·敬慎》:“柔弱者,生之徒也。”《广雅》:“柔,弱也。”这里用为柔弱、细嫩之意。

《国语·郑语》:“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淮南子·说山》:“厉利剑者,必以柔砥。”这里用为润泽之意。

柔日:单数。《孔子家语·曲礼上》:“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日。”《礼记·表记》:“外事用刚日,内事用柔日。不违龟筮。”

枷(jiā家)

脱粒用的农具。《管子·小匡》:“备其械器,比耒耜枷芨。”《释名·释器用》:“枷,加也。加杖于柄头,以过穗而出其谷也。”

古通“架”。支持或置物的用具,衣架。《礼记·曲礼上》:“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

架(jià驾)

古同“驾”,凌驾。



六画

梆(bāng帮)

打更用的响器。

栔(qì契)

古同“契”。

桂(guì柜)

即木犀,亦称“桂花”。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对生、椭圆形,花黄色或黄白色,极芳香,果黑色。花可作香料。《楚辞·离骚》:“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桔(jié菊)

桔梗,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管子·地员》:“群药安生,畺与桔梗,小辛、大蒙。”《关尹子·药》:“圣人大言金玉,小言桔梗芣苢。”《战国策·秦策》:“今求柴胡桔梗于沮泽,累世不得一焉。”《说文》:“桔,桔梗药草也。从人,吉声。”

“烙”的错字。商纣王使用的一种炮烙刑法。《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雕柱而桔诸侯,不适也。”

直木。《吕氏春秋·士容论·士容》:“纯乎其若钟山之玉,桔乎其若陵上之木。”《说文》:“桔,直木。”

栳(lǎo老)

汉以后字。

栲(kǎo考)

木名。即山樗。常绿乔木,叶子长圆状,披针形,果实球形,表面有短刺,木材坚硬细密,可做轮轴等,树皮含鞣酸,可制染料与栲胶。《诗·唐风·山有枢》:“山有栲,隰有杻。”《诗·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栲,北山有杻。”

栽(zāi灾)

筑墙立板。古筑墙之法,既度其广轮,先植桢于两头,又植干于两边,而后横施版于干内,以绳束干,实土筑之,一版竣,则层累而上,五版为堵。《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日至而毕。”《左传·定公元年》:“庚寅,栽。”《左传·哀公元年》:“里而栽。”注:“设版筑也。”《说文》:“栽,筑墙长版也。”

《礼记·中庸》:“故栽者培之。”《广韵》:“栽,种也。”这里用为种植之意。

桠(yā丫)

古同“丫”。

栱(gǒng汞)

汉以后字。

郴(chēn抻)

汉以后字。

桓(huan环)

《易·屯·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诗·商颂·长发》:“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毛传:“玄王,契也;桓,大;拨,治。”这里形容很大之意。

《书·牧誓》:“尚桓桓。”《诗·周颂·桓》:“天命匪解,桓桓武王。”《诗·鲁颂·泮水》:“桓桓于征,狄彼东南。”这里用为威武的样子之意。

泛指寺、墓、桥梁等用作表识或其他用途的柱子。《周礼·大宗伯》:“公执桓圭。”《礼记·檀弓》:“三家视桓楹。”《说文》:“桓,亭邮表也。”

《管子·小问》:“意者君乘駮马而洀桓,迎日而驰乎?”《庄子·应帝王》:“鲵桓之审为渊。”《正字通·木部》:“桓,盘桓难进貌。”这里用为徘徊不前之意。

水名。即今白龙江。发源于甘肃省西倾山。《书·禹贡》:“织皮、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

桓魋:(tui颓)宋国的司马向魋,因是宋桓公的后代,又称为桓魋。孔子周游列国,经过宋国时和弟子在大树下习礼,桓魋想杀孔子,将大树砍掉。《论语·述而》:“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643年在位。春秋时期著名的五霸之一。《荀子·王制》:“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

栭(ér耳)

树上生的菌类植物,即木耳。子实体形如人耳,有光木耳和毛木耳之分。《礼记·内则》:“芝栭蔆相菌,仰者之,仰若而也。”

栖(qī妻)棲

《诗·小雅·六月》:“六月栖栖,戎车既饬。”《诗·大雅·召旻》:“如彼栖苴,我相此邦。”《论语·宪问》:“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荀子·王制》:“积财物,而勿忘栖迟薜越也。”这里用为忙忙碌碌,不安定之意。

停留。《国语·越语上》:“越王句践栖于会稽之上。”晋陶渊明文:“遥谢荷蓧翁,聊得从居栖。”

栢(bǎi柏)

古同“柏”。

栗(lì丽)

《书·舜典》:“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书·皋谟》:“宽而栗。”《诗·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毛传:“栗,惧也。”《大学·四章》:“‘瑟兮僩兮’者,恂慄也;”《庄子·人间世》:“吾甚栗之。”《韩非子·初见秦》:“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这里用为恐惧之意。

《诗·大雅·生民》:“实坚实好,实颖实栗。”《诗·周颂·良耜》:“获之挃挃,积之栗栗。”《论语·八佾》:“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礼记·聘义》:“缜密以栗,知也。”这里用为坚实之意。

《庄子·大宗师》:“登高不栗。”《韩非子·初见秦》:“战战栗栗,日慎一日。”《战国策·楚策》:“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股战而栗。”这里用为哆嗦、发抖之意。

指栗树,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叫栗子,果仁味甜,可以吃。木材坚实,供建筑和制器具用,树皮可供鞣皮及染色用,叶子可喂柞蚕。《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公羊传·文公二年》:“练主用栗。”《说文》:“栗,栗木也。”后一意是指坚实。

栗烈:(lì丽liè劣)凛冽。《诗·豳风·七月》:“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桡(ráo饶)橈

《易·大过·辞》:“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亨。”《墨子·非攻下》:“又况失列北桡乎哉?罪死无赦!”《荀子·荣辱》:“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易·说卦》:“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篇海类编·花木类·木部》:“桡,动乱也。”《正字通·木部》:“桡,乱也。”栋桡,连起来说,就是房屋最上面的一根栋梁,被狂风吹得乱摆动摇了。这里用为动摇之意。

船桨。《楚辞·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淮南子·主术》:“夫七尺之桡而制船之左右者,以木为资。”《方言·九》:“楫谓之桡。”《警世通言》:“舟人依命,将船放到亭边,停桡稳缆。”

曲木,木头弯曲,泛指弯曲。这里用指为木制枷锁。《周礼·考工记·矢人》:“桡之以视其鸿杀之称也。”《说文》:“桡,曲木。从木,荛声。”

栫(jian荐)

篱笆。《左传·哀公八年》:“囚诸楼台,栫之以棘。”

栵(li例)

植物名。丛生的小树。又称栭栗。《诗·大雅·皇矣》:“修之平之,其灌其栵。”

桎(zhi制)

《易·蒙·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庄子·达生》:“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陆德明释文:“司马云:‘桎,阂也。’”《庄子·山木》:“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吕氏春秋·士容论·士容》:“欲其取鼠也则桎之。”《集韵·旨韵》:“桎,碍也。”《晋书·束皙传》:“徒以曲长为梏,儒学自桎。”这里用为窒碍、束缚之意。

框(kuàng矿)

汉以后字。

桋(yi夷)

木名。苦槠栲,又名赤棘。壳斗科,常绿乔木,种子俗称苦槠子,可磨作苦槠豆腐,木材致密坚韧,可作车毂,农具。《诗·小雅·四月》:“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尔雅·释木》:“桋,赤棘,白者棘。”

桄(guāng光)

汉以后字。

档(dàng荡)檔

汉以后字。

柴(chái豺)

古通“祡”。祭祀名。《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书·武成》:“庚戌,柴、望,大告武成。”《诗·小雅·车攻》:“射夫既同,助我举柴。”《管子·中匡》:“公与仲父而将饮之,掘新井而柴焉。”《礼记·大传》:“柴于上帝。”《礼记·王制》:“柴而望祀山川。”这里用为烧柴祭天之意。

古通“差”。《管子·轻重甲》:“请以令高杠柴池,使东西不相睹。”这里用为长短不一之意。

阻塞、闭塞。《庄子·天地》:“且夫趣舍声色以柴其内,皮弁鹬冠搢笏绅修以约其外。”《庄子·外物》:“柴生乎守,官事果乎众宜。”《抱朴子》:“佞人相汲引而柴正路,俊哲处下位而不见知。”

孔子的学生。姓高,名柴,字子羔,亦称季羔、子皋、子睾。春秋末卫国人。少孔子三十岁。《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桌(zhuō捉)

汉以后字。

桢(zhēn珍)

《书·费誓》:“峙乃桢干。”《诗·大雅·文王》:“王国克生,维周之桢。”《尔雅》:“桢,干也。”这里用为支柱、主干之意。

木名,即女贞。《楚辞·七谏》:“杂橘柚以为囿兮,列新夷与椒桢。”《山海经》:“又东二百里,曰太山,上多金玉、桢木。”《说文》:“桢,刚木也。”左思《吴都赋》:“文欀桢橿。”

桐(tóng同)

植物名。《诗·小雅·湛露》:“其桐其椅。”《尔雅》:“荣,桐木。”《礼记·月令》:“桐始华。”《说文》:“桐,荣也。”这里用为梧桐树之意。

桐鼓:桐木制作之鼓。《管子·轻重甲》:“策桐鼓从之,舆死扶伤。”

桐:地名,在今河南商丘以西,位处当时商朝国都的西南方。旧说桐是汤的葬地。《左传·定公二年》:“桐叛楚,吴子使舒鸠氏诱楚人。”《孟子·万章上》:“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

桐柏:山名。在今河南桐柏县西南。《书·禹贡》:“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栧(yì艺)(xiè页)

古同“枻”。

桤(qī欺)

桤树。桤木属的一种落叶乔木,叶长椭圆形,边缘有稀疏锯齿,柔荑花序,雌雄同株,果穗悬垂,木材坚韧,产于中国四川、贵州和陕西。

桃(táo逃)

桃梗:用桃木雕刻成的人形木偶。《战国策·齐策三》:“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

木名。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春季开花,花淡红、粉红或白色。果实略呈球形,表面有茸毛。《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诗·魏风·园有桃》:“园有桃。”《诗·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说文》:“桃,桃果也。”

桃虫:鸟名。一名桃奎,即鹪鹩。体长约十厘米,背赤褐色,腹灰褐色,尾短,捕食小虫。亦称“巧妇”。《诗·周颂·小毖》:“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

桃应:人名,孟子的学生。《孟子·尽心上》:“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

栓(shuān闩)

汉以后字。

桧(huì卉)(guì贵)

(huì卉)古通“绘”。古代棺材盖上的装饰。《左传·成公二年》:“椁有四阿,棺有翰桧。”

常绿乔木,木材桃红色,有香气,可作建筑材料。亦称“刺柏”。

栰(fá筏)

古同“筏”。

株(zhū朱)

《易·困·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楚辞·九怀》:“皇门开兮照下土,株秽除兮兰芷睹。”《说文·木部》:“株,木根也。”这里用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或树桩之意。

梃(tǐng艇)

《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吕氏春秋·仲秋纪·简选》:“锄耰白梃,可以胜人之长铫利兵。”《广雅·释器》:“梃,杖也。”朱骏声曰:“竹曰竿,草曰莛,木曰梃。”这里用为棍棒之意。

梴(chān掺)(yán延)

(chān掺)《诗·商颂·殷武》:“松桷有梴,旅楹有闲。”《说文·木部》:“梴,长木也。”这里用为很长的样子之意。

(chān掺)搓揉。《淮南子·说山训》:“譬犹诲人为器也,谍梴其土而不益厚,破乃愈疾。”

(yán延)古通“筵”。

栝(guā瓜)

古指桧树。《书·禹贡》:“杶、干、栝、柏,砺、砥、砮、丹惟箘簵、楛。”《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下栝栝然。”这里用为笔直之意。

《庄子·齐物论》:“其发若机栝。”《韩非子·显学》:“然而世皆乘车射禽者何也?隐栝之道用也。”《国语·鲁语下》:“故铭其栝曰:‘肃慎氏之贡矢。’”《乐府诗集》:“弓无弦,箭无栝。”这里用为箭末扣弦处之意。

栝楼:也作“栝蒌”和“瓜蒌”。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茎上有卷须,叶子心脏形,花白色,雌雄异株,果实卵圆形,黄色,种子长圆形。中医用来做镇咳祛痰药。《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

栞(kān刊)

古同“刊”。砍,砍削。《淮南子·修务训》:“乘四载,随山栞木,平治水土,定千八百国。”

桥(qiáo瞧)橋

古通“乔”。《诗·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桥松,隰有游龙。”《庄子·则阳》:“于是桥起。”这里用为高之意。

古通“矫”。《管子·形势解》:“斩高桥下,以致民利。”《荀子·儒效》:“以桥饰其情性。”《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掉指桥以偃蹇兮。”这里用为纠正之意。

臬(niè聂)

《书·康诰》:“汝陈时臬司师,慈殷罚有伦。”《书·多方》:“越惟有胥伯小大多正,尔罔不克臬。”《广雅·释诂一》:“臬,法也。”这里用为法度、刑法之意。

栿(fú伏)

汉以后字。

桦(huà画)樺

双子叶植物的一属,落叶乔木或灌木。树皮容易剥离,木材致密,可制器具。“白桦”、“黑桦”均是这一属。

桕(jiù旧)

乌桕。一种落叶乔木,叶子互生,略呈菱形,秋天变红,花单性,雌雄同株,种子的外面有白蜡层,用来制造蜡烛。叶子可以做黑色染料。树皮、叶均可入药,有解毒、利尿等作用。

桁(héng横)

桁杨:古代用于加在囚犯颈部的一种木刑具。《庄子·在宥》:“桁杨者相推也,形戮者相望也。”

葬具。长而矮的木几,用来摆设陪葬的明器,埋入圹内。《礼仪》:“皆木桁,久之。”

栘(yí移)

栘枍:一种常绿乔木,叶子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花白色,果实卵形。树皮和果实可入药。

桀(jié节)

古通“杰”。《诗·卫风·伯兮》:“邦之桀兮。”《诗·齐风·甫田》:“无田甫田,维莠桀桀。”《管子·八观》:“爵列为下,则豪桀材臣不务竭能。”《墨子·非命中》:“初之列士桀大夫,慎言知行。”《韩非子·亡征》:“太子轻而庶子伉,官吏弱而人民桀。”《吕氏春秋·功名》:“人主贤则豪桀归之。”《礼记·月令》:“选士厉兵,简练桀俊。”这里用为杰出的人才之意。

《诗·王风·君子于役》:“鸡栖于桀。”《墨子》:“城希裾门而直桀。”这里用为小木桩之意。

古同“磔”。一种盐碱地。《管子·地员》:“凫土之次,曰五桀。”《说文》:“桀,磔也。”

古同“揭”,举起。《左传·成公二年》:“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

夏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夏王朝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中兴稳定局面,到十四王孔甲时,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史记·夏本纪》说:“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国语·周语》也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所以从孔甲经皋与发,直到履癸(即夏桀)内乱不止。夏桀是一个暴君。不用贤良,不忧恤于民,“百姓弗堪”。后商汤在伐桀誓词中,提到当时人民咒骂夏桀的话为“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表明人民对夏桀之痛恨。故汤起兵伐桀时,桀众叛亲离,身死而国亡。《礼记·大学》:“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韩非子·十过》:“昔者桀为有戎之会而有缗叛之,纣为黎丘之蒐而戎、狄叛之。”

格(gé隔)

《书·尧典》:“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书·益稷》:“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诗·大雅·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记·中庸》:“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孟子·离娄上》:“人不足与適也,政不足闲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广韵·陌韵》:“格,度也,量也。”这里用为度量、衡量之意。

古书借“格”为“佫”。《书·汤誓》:“格尔众庶,悉听朕言。”《书·益稷》:“祖考来格。”《诗·小雅·楚茨》:“神保是格,报以介福。”《管子·小匡》:“庶神不格,守龟不兆。”这里用为来到、到达之意。

击打、格斗。《管子·国蓄》:“举兵而相攻,必以为扦格蔽圉之用。”《荀子·议兵》:“格者不舍。”《周书·武称》:“穷寇不格。”《玉台新咏·饮马长城窟行》:“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椵”的假字。椵:古书上说的一种树,柚子一类,果实大如盂,皮很厚,可以吃。《管子·地员》:“其草兢与蔷,其木乃格。”《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糟丘酒池,肉圃为格。”

古通“辂”。辂车,即大车。《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如我者侪小人,吾将左手拥格。”

古通“嘏”。大。《吕氏春秋·士容论·审时》:“先时者,本大而茎叶格对。”《仪礼·士冠礼》:“孝友时格,永乃保之。”《仪礼·少牢馈食礼》:“以格于主人。”

阻止,拒绝。《黄帝内经·灵枢·终始》:“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格物致知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始见于《礼记·大学》。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对待。程朱观点程颐认为,“格,至也,如‘祖考来格’之格”,“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他所说的物指一切事物,包括精神现象或物质现象。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做法“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这个从逐渐积习到豁然贯通的过程,包含了关于人类认识的一些合理观点。程颐又认为:“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他认为格物致知的过程,是一个体认吾所固有的理的过程。朱熹在程颐思想基础上,通过为《大学》作格物致知补传,提出了系统的认识论及其方法,他以人心之灵,莫不有知为认识主体,以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为认识客体。他说知在我,理在物,此我、物之别,就是其“主宾之辨”。他认为连结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朱熹训格为至为尽。至,谓究至事物之理;尽,有穷尽之意。他训物为事,“物,犹事也”。其范围极广,既包括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亦包括心理现象和道德行为规范。“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他强调格物,就事物中穷其理,批判了格物即捍卫外物或反身而诚等说法。认为格物的途径有多端,上至无极、太极,下至微小的一草一木、一昆虫,都有理,都要去格,一事不穷,便阙了一事的道理,一物不格,便阙了一物的道理。朱熹还强调格物须要有缓急先后的次序,重要的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认为格物的目的是穷理,由具体事物而穷尽其理,不能脱离具体事物。朱熹解释致知说:“致,推极也。知犹识也。”认为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人心本来全体虚明,万理皆具,只因被物欲所蔽,不能自明,经格物而后推极已知之理,以达到万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朱熹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陆王观点陆九渊从“心即理”说出发,认为格物的下手处,就是体认本心。因为万物皆备于我,所以,只要体认本心,万物之理便都明白了。朱、陆宗旨虽有异,但陆九渊对格物的训释,则有承袭程朱之处。陆九渊说:“格,至也,与穷字、究字同义。”王守仁不满意陆九渊的解释,他说:象山之学,“其学问思辨,致知格物之语,虽亦未免沿袭之累”。他反对朱熹在事事物物上穷理的方法,训格为正,“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他认为去不正以归正,去恶从善,就是格。又训物为事,说“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之所在之事谓之物”。王守仁强调物只是意之所在,不能离心而存在。因此,格物就是正心,正心就是去掉恶念即私念,以便恢复固有的良知。因此,格物也就是致良知的工夫。他训致知的致为“至”,“致者,至也”。知为良知。致知,并非后儒所说的充广其知识,而只是致吾心之良知。明清唯物论者的观点明清时的唯物主义者,对程朱陆王的格物说作了批判。罗钦顺认为,王守仁以格物在致知,不符合《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原意,以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而把格物看作格心,都是不对的。他说:“人之有心,固然亦是一物。然专以格物为格此心,则不可”;把穷理看作穷此心,亦不可。批评陆王的格物穷理与禅宗的明心见性相类。王夫之出入理学,对理学作了批判性的总结。他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以“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致知”,就是人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学问所得的资料,是思辨活动所依循的基础。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就会使认识陷入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所谓致知在格物,就是“以耳目资心之用而使有所循也,非耳目全操心之权而心可废也”。应以格物为先,才能对事物的规律有所了解,以便启发心思。如离开格物,而去冥思苦想,便不可能致知。这是对认识过程的辩证说明。但罗钦顺、王夫之论致知,亦有受朱熹影响的一面,认为致知是尽吾心中之理。颜元对格物致知作了新解,他释“格”字为“手格猛兽之格,手格杀之之格,乃犯手捶打搓弄之义”,赋予“格”以行的意义,即亲自动手去做,犯手实作其事。因此,他说的格物致知就是手格其物,而后知至,要知蔬菜是否可食,味道如何,必须亲自尝一尝。强调认识和习行的结合,包含有知识来源于实际活动的思想。

桅(wéi围)

汉以后字。

栒(xún寻)

落叶灌木,叶卵形,花白色,果实球形,红色,供观赏。

條(tiáo条)

见“条”。

桉(ān安)

常绿乔木,树干高而直,木质致密,供建筑用,枝叶都可提取按油供药用或制香料。树皮可制鞣料。亦称“玉树”、“黄金树”、“有加利”。

案(àn岸)

《周礼·天官》:“师田,则张幕设案。”这里用为无靠背的坐具之意。

古同“按”。《庄子·盗跖》:“案剑嗔目,声如乳虎。”《荀子·王制》:“偃然案兵不动。”《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案灌夫项,令谢。”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乾部》:“案,假借为按。”这里用为向下压之意。

栾(luán峦)

《诗·桧风·素冠》:“庶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张衡《西京赋》:“结重栾以相承。”李善注引薛综曰:“柱上曲木,两头受栌者。”《广雅·释言》:“曲谓之栾。”这里用为拱之意。谓建筑物立柱和横梁之间成弓形的承重结构。

古通“孪”。双生子。《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薛公知之,故与二栾博。”

木名。也叫“栾华”、“灯笼树”。无患子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花淡黄色,圆锥花序,结蒴果,长椭圆形。种子圆形黑色,叶子含鞣质,可制栲胶。花可提黄色染料,又可入药。

桨(jiǎng蒋)

汉以后字。

校(jiào孝)(jiào叫)

《易·噬嗑·初九》:“履校灭趾,无咎。”《周礼·考工记·廬人》:“毄兵同强,举围欲细,细则校。”郑玄注:“郑同农云:‘校读为绞而婉之绞。’……(玄谓)人手操细以毄则疾。”又《弓人》:“恒角而短,是谓逆挠,引之则纵,释之则不校。”郑玄注:“校,疾也。”贾公彦疏:“角所以放矢,今角不用力,故释之不校疾也。”《论语·泰伯》:“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荀子·王霸》:“故忧患不可胜校也,必至于身死国亡然后止也。”这里用为疾速之意。

《周礼·校人》:“六厩成校。”《管子·度地》:“率部校长、官佐各财足。”《左传·成公十八年》:“校正属焉。”《孟子·万章上》:“子产使校人畜之池。”这里用为管理池沼的小吏之意。

《管子·立政》:“孟春之朝,君自听朝,论爵赏、校官。”《荀子·礼论》:“凡礼,始乎棁,成乎文,终乎悦校。”《列子·周穆王》:“遂能存亡自在,憣校四时。”《国语·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汉书·张安世传》:“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广雅》:“校,度也。”这里用为订正,改正之意。

《管子·牧民》:“不祗山川则威令不闻,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管子·兵法》:“教器备利,而敌不敢校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是臣乘君而下尚校也。”《史记·春申君列传》:“韩魏之强,足以校于秦。”扬雄《长杨赋》:“校武票禽。”李延寿《北史》:“不与诸弟校竞。”这里用为对抗、抗衡之意。

学堂,学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汉书·平帝纪》:“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集韵》:“校,教学之宫。”

桩(zhuāng庄)樁

汉以后字。

核(hé和)

《诗·小雅·宾之初筵》:“殽核维旅。”《尔雅·释木》:“桃李丑核。”《素问·五常正大论》:“其实濡核。”《说文》:“核,蛮夷以木皮为箧,状如籢尊。”这里用为水果之意。

《韩非子·扬榷》:“德者,核理而普至。”《论衡·问孔》:“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汉书·宣帝纪赞》:“综核名实。”《汉书·刑法志》:“其审核之,务准古法。”《后汉书·张衡传》:“研核阴阳。”这里用为查对、审查之意。

核骨:一作覈骨,俗云孤拐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

样(yàng恙)様

汉以后字。

桊(juàn倦)

穿在牛鼻子上的小木棍儿或小铁环。《吕氏春秋·孟春纪》:“使五尺竖子引其桊,而牛恣所以之,顺也。”

桊(juàn倦)

汉以后字。

栟(bīng兵)

即棕榈。亦作“栟榈”。

栚(zhèn郑)

架着蚕箔的横木。《吕氏春秋·季春纪》:“戴任降于桑,具栚曲箪筐。”

栩(xǔ许)

亦称“杼”。植物名。即柞木。《诗·唐风·鸨羽》:“集于苞栩。”《诗·陈风·东门之枌》:“东门之枌,宛丘之栩。”《诗·小雅·四牡》:“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诗·小雅·黄鸟》:“黄鸟黄鸟,无集于栩。”

形容欢畅或生动活泼的样子。《庄子·齐物论》:“栩栩如然蝴蝶也。”《庄子·田子方》:“今视子之鼻间栩栩然,子之用心独奈何?”《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须翅栩栩然。”

桑(sāng丧)

《易·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尔雅·释天》:“桑,箕斗之间,汉津也。”郭璞注:“箕,龙尾。”《康熙字典·木部》:“桑,《典术》:‘桑,箕星之精。’”箕星,为二十八宿之一,东方苍龙七宿的末一宿,有星四颗。这里用指为星宿之意。

植物名。一种桑属的落叶乔木。树皮有浅裂,叶子椭圆形,花单性,花被黄绿色,叶子是蚕的饲料,嫩枝的韧皮纤维可造纸,果实可以吃,嫩枝、根的白皮、叶和果实均可入药。《书·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诗·郑风·将仲子》:“无折我树桑。”《诗·唐风·鸨羽》:“肃肃鸨行,集于苞桑。”《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管子·地员》:“其榆其柳,其檿其桑,其柘其栎。”《礼记·内则》:“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贾子·胎教》:“桑者,中央之本也。”《说文》:“桑,蚕所食叶木。”

桑扈:鸟名,传说桑扈食肉不啄粟,所以又名窃脂,俗名青雀。《诗·小雅·小宛》:“交交桑扈,率场啄栗。”《诗·小雅·桑扈》:“交交桑扈,有莺其羽。”

桑扈:人名,即子桑伯子。亦称子桑伯子、桑户、子桑户。春秋末鲁国隐士。或认为是庄子所说的子桑户。《论语·雍也》:“仲弓问子桑伯子。”《楚辞·九章·涉江》:“接舆髡首兮,桑户裸行。”《庄子·大宗师》:“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事焉。”《说苑·修文篇》:“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文之。’”

桑梓: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书·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诗·唐风·鸨羽》:“肃肃鸨行,集于苞桑。”《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管子·地员》:“其榆其柳,其檿其桑,其柘其栎。”《儒林外史》:“造福桑梓。”

桑落:杨柳桥《荀子诂译·宥坐》注:“桑落之下,盖双关语,犹言即死之后,盖谓将得志于后世也。”这里用为后世之意。

根(gēn跟)

事物的本源,根由,依据。《管子·七法》:“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老子·第六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韩非子·解老》:“根者,书之所谓柢也。”《淮南子·原道》:“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广雅·释诂一》:“根,始也。”

杜绝、根除。《管子·君臣下》:“是故慎小事微,违非索辩以根之。”《后汉书·西羌传论》:“若攻之不根,是养疾疴于心腹也。”

植物生长于土中或水中吸收营养的部分。《管子·水地》:“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老子·第五十九章》:“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韩非子·解老》:“根深,则视久。”《说文》:“根,木株也。”《说文通训定声》:“蔓根为根,直根为柢。”

根牟:古国名。在今山东沂水县南。《春秋公羊传·宣公九年》:“秋,取根牟。根牟者何?邾娄之邑也。”



七画

梽(zhì志)

地名用字。如“梽木山”。在湖南省。

桲(bó剥)

拔出。《淮南子·览冥训》:“桲拔其根,芜弃其本,而不穷究其所由生。”

“榅桲”:一种植物及这种植物的果实。

彬(bīn宾)

彬彬:《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後君子。”师古曰:“彬彬,文质备也。”《汉书·系传下》:“孝哀彬彬。”本义形容文质兼备,后往往用以形容人的行为文雅有礼。这里用为文质兼备之意。

埜(yě野)

古同“野”。

婪(lán栏)惏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贪惏无厌。”《楚辞·离骚》:“众皆竞进而贪婪兮,冯不厌乎求索。”《说文》:“婪,贪也。”这里用为贪食之意。

梗(gěng耿)

《诗·大雅·桑柔》:“谁生厉阶,至今为梗。”《管子·四时》:“号令修除神位,谨祷獘梗。”《梁书·高帝纪》:“元恶未黜,天邑犹梗。”《晋书·王承传》:“是时道路梗涩,人怀危惧,承每遇艰险,处之夷然。”这里用为阻塞、阻碍之意。

草本植物的枝茎。《楚辞·九章·橘颂》:“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战国策·秦策》:“桃梗土偶。”《战国策·齐策》:“今求柴胡桔梗于沮泽。”

古同“偶”。用木头或泥土等制成的人形木偶、泥偶。《战国策·赵策一》:“夜半,土梗与木梗斗曰。”

梼(tao逃)

梼杌:(tao逃wù雾)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猛兽。《左传·文公十八年》:“谓之梼杌。”《孟子·离娄下》:“楚之梼杌。”赵岐注:“囂凶之类,兴于记恶之戒,因以为名。”亦是一种史书。

古通“捣”。舂捣。《楚辞·九章·惜诵》:“梼木兰以矫蕙兮,鑿申椒以为粮。”

棻(fēn纷)

古通“纷”。

棶(lái梾)

见“梾”。

梜(jiā颊)

古通“眇”。《韩非子·说林上》:“有人见君,则梜其一目,奚如?”本意为眼睛有毛病之意。这里用为闭上眼睛之意。

古通“夹”。木制的夹子。筷子。《孔子家语·曲礼上》:“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

桮(bei杯)

桮棬:(bei杯guan圈)木制的盛汤、酒的器皿。《孟子·告子上》:“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

梵(fàn范)

汉以后字。

械(xiè卸)

治理、拘系、限制。《管子·国蓄》:“封天财之所殖,械器之所出。”《文选·马融·长笛赋》:“桥揉斤械。”

《庄子·天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墨子·公输》:“云梯之械。”这里用为器械、用具之意。

桺(liǔ柳)

古同“柳”。

梘(jiǎn枧)

见“枧”。

梩(li梨)

古同“杞”。一种叫“杞”的灌木。《孟子·滕文公上》:“盖归反櫐梩而掩之。”《集韵·止韵》:“杞,木名。《说文》:‘枸杞也。’一曰国名,亦姓,或作梩。”

梿(lián连)

即“连枷”。

梧(wú无)

木名。梧桐。一种落叶乔木,长柄叶呈掌状分裂,开黄绿色单性花。木材质轻而坚韧,可制乐器等。种子可食,亦可榨油。《楚辞·九辩》:“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

梧檟(jia假):果木名,梧桐树和山楸树,两者皆良木,所以并称,比喻良才。《孟子·告子上》:“今有场师,舍其梧檟,养其樲棘。”

梣(chén岑)

又名“白蜡树”。梣属落叶乔木,叶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长圆形或长卵形,花绿色,果为翅果。可放养白蜡虫,树皮可入药,称秦皮,木材坚硬,可做器物。《淮南子·俶真训》:“夫梣木色青翳,而赢瘉蜗睆,此皆治目之药也。”

梐(bì闭)

汉以后字。

樫(jiān坚)

一种鸟,形似乌鸦,嘴脚皆黑,体上赤褐带灰色。亦称“槠鸟”、“橿鸟”。

梢(shāo烧)

《周礼·考工记·匠人》:“梢沟三十里而广倍。”这里用为击、冲激、扫之意。

桯(yíng楹)(tīng听)

古同“楹”。

桿(gǎn杆)

古同“杆”。

梱(kǔn捆)

假借为“稇”。《墨子·辞过》:“故作诲妇人治丝麻、梱布绢,以为民衣。”《仪礼·大射仪》:“既拾取矢梱之。”《淮南子·脩务》:“梱纂组。”这里用为捆、束,编织之意。

门槛。《史记·循吏传》:“使高其梱张释之。”《礼记·曲礼上》:“外言不入于梱。”《汉书·匡衡传》:“莫不始乎梱内。”

桴(fú浮)

《管子·小匡》:“方舟投柎,乘桴济河。”《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国语·齐语》:“乘桴济河。”本义是指把一段大木头中间挖空,做为渡河用的小船,类似于南方的木排、木筏之类的渡河工具。这里用为木筏之意。

古通“枹”。《管子·宙合》:“若鼓之有桴,擿挡则击。”《左传·成公二年》:“左并辔,右援桴而鼓。”《韩非子·功名》:“君若桴,臣若鼓,技若车,事若马。”《礼记·礼运》:“蒉桴而土鼓。”这里用为鼓槌之意。

桵(ruǐ蕊)

古书上说的一种小树,丛生,茎上有刺,果实紫红色,可以吃。

梏(gù故)

《易·蒙·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尔雅·释诂下》:“梏,直也。”郭璞注:“梏,正直也。”《礼记·缁衣》:“《诗》云:‘有梏德行,四国顺之。’”郑玄注:“梏,大也,直也。”按:《诗·大雅·抑》作“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毛传:“觉,直也。”郑玄笺:“有大德行,则天下顺从其政。”这里用为高大、正直之意。

《周礼·秋官·掌囚》:“凡囚者,上罪梏拲而桎,中罪桎梏,下罪梏。”《左传·庄公三十年》:“鬥射师谏,则执而梏之。”《吕氏春秋·仲春》:“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说文》:“梏,手械也。”这里用为木手铐之意。

检(jiǎn柬)撿

《书·伊训》:“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管子·山权数》:“北郭有掘阙而得龟者,此检数百里之地也。”《孟子·梁惠王上》:“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汉书·王莽传》:“德亡首褒不检。”《字汇·木部》:“检,检束也。”这里用为约束、限制之意。

梨(lí离)

古通“剺”。《管子·五辅》:“是故博带棃,大袂裂,文绣染。”《汉书·扬雄传》:“分棃单于,磔裂属国。”这里用为分割之意。

落叶乔木,叶子卵形。花多白色,果子多汁,可食。

梸(lí梨)

古同“梨”。《吕氏春秋·审应览·重言》:“日之役者,有执蹠梸而上视者,意者其是邪?”

梅(méi没)楳、槑

梅树。蔷薇科,落叶乔木,少有灌木。早春开花,后生叶芽。花以白色、淡红色为主。气味清香。核果近球形,未熟时为青色,成熟后一般呈黄色,味极酸。《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诗·秦风·终南》:“有条有梅。”《诗·陈风·墓门》:“墓门有梅。”《山海经·中山经》:“其木多梅梓。”

古通“枚”。沉默。《礼记·玉藻》:“色容颠颠,视容瞿瞿梅梅,言容茧茧。”

梅伯:人名。殷商时期的一个诸侯君主,因得罪商纣王,被处以极刑,剁成肉酱。《楚辞·天问》:“梅伯受醢,箕子详狂?”《韩非子·难言》:“梅伯醢;夷吾束缚;而曹羁奔陈。”

梟(xiāo枭)

见“枭”。

梔(zhī栀)

古同“栀”。

桼(qī漆)

古同“漆”。

桷(jue决)

《易·渐·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诗·鲁颂·閟宫》:“松桷有舄,路寝孔硕。”《诗·商颂·殷武》:“松桷有梴,旅楹有闲。”《尔雅·释宫》:“桷谓之榱。”陆德明释文引《字林》云:“周人谓椽曰榱,齐鲁名榱曰桷。”《说文·木部》:“桷,榱也,椽方曰桷。”这里指称为方形的椽子。椽子,谓屋顶上支撑瓦片的木条。

渠(qú瞿)

古通“巨”。《书·胤征》:“歼厥渠魁。”孔传:“渠,大。”《管子·小匡》:“登受赏服、大路、龙旗九游,渠门赤旗。”《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光武复兴…封其渠帅为列侯。”这里用为很大之意。

《诗·秦风·权舆》:“於我乎,夏屋渠渠。”这里用为深广的样子之意。

古通“遽”。《左传·僖公三十二》:“遽兴姜戎。”《管子·地数》:“夫水激而流渠。”《荀子·修身》:“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这里用为疾速之意。

渠搜:山名。应邵说:“《禹贡》渠搜在金城河关之西,西戎也。”《书·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

渠冲:古代攻城的大车。《诗·大雅·皇矣》:“临冲闲闲,崇墉言言。”《左传·定公八年》:“主人焚冲。”《荀子·强国》:“苟得利而已矣,是渠冲入穴而求利也。”《淮南子·说山》:“折冲万里。”《淮南子·泛论》:“隆冲以攻。”

《管子·轻重己》:“耜、耒、耩、怀、鉊、鈶、乂、橿、权渠、绳緤,所以御春夏之事也。”《国语·吴语》:“建肥胡,奉文犀之渠。”这里用为盾之意。如:渠幨(古时用来御矢的甲名)。

渠弥:小海。《管子·小匡》:“渠弥于有陼,环山于有牢。”韦昭注:“渠弭,裨海也。”

渠孙皇:古水名。今不详。《墨子·兼爱中》:“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

梁(liáng凉)樑

《诗·邶风·谷风》:“毋逝我梁,毋发我笱。”《诗·齐风·敝笱》:“敝笱在梁,其鱼鲂鳏。”《诗·小雅·何人斯》:“胡逝我梁,不入我门。”《周礼·渔人》:“掌以时渔为梁。”《管子·霸形》:“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尔雅》:“隄谓之梁。”《水经注·济水注》:“梁,水隄也。”这里用为堤堰、鱼堰之意。

《诗·大雅·大明》:“造舟为梁,不显其光。”《管子·五辅》:“溃泥滞,通郁闭,慎津梁。”《左传·庄公四年》:“除道梁溠。”《庄子·秋水》:“梁丽可以冲城。”《孟子·离娄下》:“十二月舆梁成。”《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兹郑子引辇上高梁而不能支。”《国语·周语》:“十月成梁。”《国语·晋语》:“津梁之上。”《礼记·月令》:“谨关梁。”《说文》:“梁,水桥也。”这里用为水上桥梁之意。

古通“粱”。《诗·小雅·黄鸟》:“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梁。”《诗·小雅·甫田》:“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淮南子·人间》:“养以刍豢黍梁。”这里用为稻粱之意。

古通“掠(lǖè略)”。《老子·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尚书大传·汤誓》:“桀杀刑弥厚而民弥暴,故尔梁远,遂以是亡。”郑玄注:“梁,读为掠。”这里用为掠夺之意。

古通“踉”。纵跃、窜跳、踉跄。《庄子·逍遥游》:“东西跳梁,不避高下。”《楚辞·九思》:“居嵺廓兮尠畴,远梁昌兮几迷。”

梁山:古九州之一。辖境即今陕西省南部及四川省全部。《书·禹贡》:“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诗·大雅·韩奕》:“奕奕梁山,维禹甸之。”

梁惠王:(公元前400~319前年)即魏惠王,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名罃(ying),惠是他死后的谥号。公元前362年,魏国将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所以叫梁惠王。《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

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魏惠王的儿子。公元前318~296年在位。《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襄王。”

梁山:为晋国举行望祭的名山,故《尔雅·释山》言其为“晋望”。《国语·晋语五》:“梁山崩,以传召伯宗,遇大车当道而覆。”《孟子·梁惠王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

周时诸侯国名。战国七雄之一,即魏。位于今河南开封一带。魏惠王于公元前362年迁都大梁,故称梁。《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围梁数旬,则梁可拔。”《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始郑、梁一国也,已而别,今愿复得郑而合之梁。”《战国策·齐策四》:“游于梁。”

梁父:山名,泰山下的小山,在今山东省新泰县西部。《管子·封禅》:“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

梓(zǐ紫)

木名,即梓树。一种原产中国的梓树,属落叶乔木,高6—9米,叶对生,宽卵形,先端尖。大的圆锥花序,顶生,黄白色,略带紫色斑点,蒴果长丝状,种子扁平,木材可供建筑及制作木器用。《书·梓材》:“若作梓材,既勤朴斲,惟其涂丹雘。”《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管子·地员》:“宜彼群木,桐、柞、枎、櫄,及彼白梓。”《史记·货殖列传》:“江南出楠梓。”《说文》:“梓,楸也。”

制作木器的人。《周礼·考工记》:“攻木之工,轮、舆、弓、炉、匠、车、梓。”《管子·山至数》:“与工雕文梓器以下天下之五谷。”

梳(shū蔬)

汉以后字。

桫(suō梭)

木名。桫椤。蕨类植物,木本,茎高而直,叶片大。茎含淀粉,供食用。

梡(kuǎn晚)

案板。《礼记·明堂位》:“爵用玉琖,仍雕,加以璧散璧角;俎用梡嶡。”

棁(zhuo捉)(tuo脱)

(tuo脱)古通“脱”。《管子·侈靡》:“民变而不能变,是棁之傅革。”《荀子·礼论》:“凡礼,始乎棁,成乎文,终乎悦校。”杨倞注:“《史记》作‘始乎脱’。”这里用为疏略、简略之意。

(zhuo捉)《老子·九章》:“揣而棁之,不可长保。”王弼注:“既揣末令尖,又锐之令利,势必摧衄,故不可以长保也。”按:河上本作“锐”。《论语·公冶长》:“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集韵·祭韵》:“锐,或作棁。”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泰部》:“棁,假借为锐。”这里用为尖锐之意。

梯(tī踢)

便利人上下攀登的用具或设备。《墨子·公输》:“闻子为梯。”《史记·孟荀传》:“为云梯之械。”《说文》:“梯,木阶也。”

凭借,依着。《国语·越语下》:“无旷其众,以为乱梯。”《楚辞·卜居》:“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山海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字汇》:“梯,凭也,若梯邪倚著也。”

桹(láng榔)

古同“榔”。

桶(tǒng统)

汉以后字。

梭(suō缩)

汉以后字。

梮(jū居)

古同“挶”。

棂(líng灵)欞、櫺

汉以后字。

梫(qǐn寝)

木名。即桂木。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互生,倒披针形,蒴果球形,叶子有剧毒,煎汁能杀农作物害虫。亦称“马醉木”。

紮(zhā扎)

古同“扎”。



八画

棸(zou轴)

棸子:人名。是一种种植和管理棸树的氏族。《诗·小雅·十日之交》:“棸子内史,蹶维趣马。”

棖(chéng枨)

见“枨”。

棄(qì弃)

见“弃”。

棒(bàng傍)

汉以后字。

琹(qín琴)

古同“琴”。

棱(léng能)(líng玲)(lēng楞)

俗作“楞”。

楮(chǔ楚)

楮树。落叶乔木,树皮是制造桑皮纸和宣纸的原料。《淮南子·泰族训》:“宋人有以象为其君为楮叶者,三年而成。”

楛(ku苦)

《荀子·劝学》:“问楛者,勿告也。”《荀子·荣辱》:“其定取舍楛僈,是其所以危也。”《荀子·富国》:“芒轫僈楛。”这里用为恶劣,不正当之意。

谓器物粗劣不坚固。《荀子·议兵》:“械用兵革窳楛不便利者弱。”《荀子·王霸》:“百工莫不忠信而不楛矣。”《荀子·天论》:“楛耕伤稼。”这里用为粗劣的,粗制滥造的之意。

植物名。《书·禹贡》:“杶、干、栝、柏,砺、砥、砮、丹惟箘簵、楛。”《诗·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韩非子·十过》:“有楛高至于丈。”《说文》:“楛木也。”古书上指荆一类的植物,茎可制箭杆。这里用为植物楛树之意。

棋(qí奇)棊、碁

古时通称博奕的子为棋。《关尹子·极》:“道虽丝棼,事则棋布。”《山海经·中山经》:“休与之山,其上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史记·货殖列传》:“山出棋置。”《淮南子·泰族》:“故行棊者。”《说文》:“棊,博棊也。”《方言》:“五簙或谓之棊。”

棊(qí奇)

古同“棋”。

椰(yē掖)

椰子树。一种常绿乔木,树干直立,不分枝。叶子丛生顶部。核果椭圆形,外果皮黄褐色,内果皮为角质的硬壳,果肉白色多汁,含脂肪。果肉可吃,也可榨油。果肉内的汁可做饮料,外果皮和中果皮的纤维可制船缆和刷子,叶子可编席和盖棚。

葉(yè叶)

见“叶”。

葇(róu柔)

“香葇”∶草名。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叶可提取芳香油,全草入药。

植(zhí直)

古通“置”。《书·金縢》:“植璧秉珪。”《管子·版法》:“凡将立事,正彼天植,风雨无违。”《管子·宙合》:“天植之正而不谬,不可贤也。”《论语·微子》:“植其杖而芸。”汉贾谊《威不信》:“天下之势倒植矣。”这里用为安放、放置之意。

《周礼·田仆》:“令获者植旌。”《管子·宙合》:“植而无能,不可善也。”《管子·法法》:“上无固植,下有疑心。”《吕氏春秋·审分览·知度》:“相与召理义也,相与植法则也。”这里用为立、树立之意。

《墨子·非儒》:“季孙与邑人争门关,决植。”《淮南子·本经》:“夏屋宫驾,县联房植。”《说文》:“植,户植也。”这里用为关闭门户用的直木之意。

葈(xǐ洗)

植物名。即苍耳。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称苍耳子,倒卵形,有刺,易附于人畜体上到处传播,可入药。

棼(fén坟)

古通“紊”。《书·吕刑》:“泯泯棼棼,罔中于信。”《左传·隐公四年》:“犹治丝而棼之也。”《关尹子·极》:“道虽丝棼,事则棋布。”这里用为纷乱、紊乱之意。

焚(fén汾)

《易·旅·九三》:“旅,焚其次,丧其童,仆贞,厉。”《左传·成公十三年》:“遂从而尽焚之。”《庄子·外物》:“乃焚大槐。”《说文·火部》:“焚,烧田也。”《玉篇·火部》:“焚,烧也。”《集韵·文韵》:“焚,火灼物也。”这里用为焚烧之意。这里用为山火烧毁了官吏办公的房屋之意。

《易·离·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管子·揆度》:“破增薮,焚沛泽,逐禽兽。”《左传·成公十三年》:“遂从而尽焚之。”《庄子·外物》:“乃焚大槐。”《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公羊传·桓公七年》:“焚咸丘。”《说文·火部》:“焚,烧田也。”《玉篇·火部》:“焚,烧也。”这里用为用火烧山林宿草之意。

《书·泰誓上》:“焚炙忠良。”《周礼·掌戮》:“凡杀其亲者焚之。”这里用为用火烧死的酷刑之意。

森(sēn椮)

汉以后字。

椟(dú独)櫝

《论语·子罕》:“有美玉於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季氏》:“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为木兰之柜,薰桂椒之椟。”《礼记·少仪》:“剑则启椟。”《说文·木部》:“椟,匮也。”这里用为木柜、木匣之意。

棶(lái梾)

见“梾”。

棟(dòng栋)

见“栋”。

棫(yu玉)

一种小树,白桵,丛生,茎上有刺,果实紫红色,可以食用。《诗·大雅·緜》:“柞棫拔矣,行道兑矣。”《诗·大雅·棫朴》:“芃芃棫朴,薪之槱之。”《诗·大雅·皇矣》:“帝省其山,柞棫斯拔。”《诗·大雅·旱麓》:“瑟彼柞棫,民所燎矣。”

椏(yā桠)

见“桠”。

椓(zhuó酌)

《书·吕刑》:“杀戮无辜,爱始淫为劓、刵、椓、黥。”孔传:“截人耳鼻,椓阴黥面。”《诗·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这里用为宫刑之意。

《诗·小雅·正月》:“民今之无禄,天夭是椓。”《诗·大雅·召旻》:“昏椓靡共,溃溃回遹。”《清朝野史大观》:“一呷之药,椓我天民。”这里用为毁坏之意。

《诗·小雅·斯干》:“约之阁阁,椓之橐橐。”《说文》:“椓,击也。从木,豖声。”《广雅》:“椓,椎也。”这里用为敲击之意。

告发,攻讦,挑拨。《左传·哀公十七年》:“卫侯辞以难,太子又使椓之。”杜预注:“椓,诉。”杨伯峻注:“此言太子庆疾于赵鞅使者前毁谤,中伤其父。”《吕氏春秋·慎行论·慎行》:“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于是椓崔杼之子。”

椅(yī衣)

木名。即“山桐子”。大风子科,落叶乔木。果实为浆果,球形,红色。《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诗·小雅·湛露》:“其桐其椅。”

椠(qiàn欠)槧

古代削木为牍,没有书写过的素牍叫椠。

棧(zhàn栈)

见“栈”。

棲(qī栖)

古同“栖”。《诗·小雅·六月》:“六月栖栖,戎车既饬。”《诗·大雅·召旻》:“如彼栖苴,我相此邦。”《论语·宪问》:“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荀子·王制》:“积财物,而勿忘栖迟薜越也。”这里用为忙忙碌碌,不安定之意。

棠(táng唐)

甘棠,落叶乔木,果实略呈球形,有红、白两种。白棠即棠梨。《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管子·地员》:“其草宜白茅与雚,其木宜赤棠。”《说文》:“棠,牡曰棠,牝曰杜。”李洞《绣岭宫词》:“野棠开尽飘香玉。”

“塘”的假借字。棠行:在塘边行走。《左传·隐公五年》:“五年春,公将如棠观鱼者。”《列子·黄帝》:“被发行歌,而游于棠行。”

棠棣:即棠梨树,又名郁李,落叶乔木,果实略呈球形。可以用作嫁接各种梨的砧木。《诗·小雅·常棣》:“棠棣之华,鄂不韡韡。”《论语·子罕》:“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

棠溪:亦作棠谿,古代宝剑名,因出产于棠谿,故名。《楚辞·九叹》:“执棠溪以刜蓬兮,秉干将以割肉。”

棑(pái排)

汉以后字。

棐(fěi匪)

《书·大诰》:“天棐忱辞,其考我民。”《书·康诰》:“天畏棐忱。”《书·洛诰》:“朕教汝于棐民彝,汝乃是不蘉。”《管子·轻重甲》:“不得棐擏不能自正。”《左传·宣公元年》:“会晋师于棐林。”《说文》:“棐,辅也。从木,非声。”班固《幽通赋》:“实棐谌而相顺。”这里用为辅助之意。

椒(jiāo交)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果实球形,暗红色,种子黑色,可供药用或调味,这种植物的果实,简称“花椒”。《诗·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诗·陈风·东门之枌》:“视尔如荍,贻我握椒。”《诗·周颂·载芟》:“有椒其馨,胡考之宁。”《管子·地员》:“五臭生之:薜荔、白芷、蘼芜、椒、连。”《楚辞·离骚》:“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棹(zhào赵)(zhuō桌)櫂

(zhào赵)《楚辞·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枻。”晋陶潜《归去来兮辞》:“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这里用为长的船桨之意。

(zhuō桌)古同“桌”。

椤(luó罗)

见“桫椤”。

椇(jǔ举)

古代祭祀用的架子,用来放置宰杀的牲口。《礼记》:“俎,殷以椇,周以房俎。”

落叶乔木,叶广卵形,边缘有锯齿,木材供建筑和做家具用,树皮、种子、木汁和叶均可入药。

棡(gāng刚)

木名。俗名青棡,通名橡树,叶子长椭圆形,木材坚硬,供建筑用。亦称“槲栎”。

棵(kē科)

汉以后字。

棍(gǔn滚)(gùn袞)(hùn混)

汉以后字。

棗(zǎo枣)

见“枣”。

棘(jí极)

古通“亟”。《诗·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诗·小雅·采薇》:“岂不日戒,猃狁孔棘。”《诗·小雅·斯干》:“如跂斯翼,如矢斯棘。”《诗·小雅·出车》:“王事多难,维其棘矣。”《诗·大雅·文王有声》:“匪棘其欲,遹追来孝。”《诗·大雅·桑柔》:“多我觏痻,孔棘我圉。”《诗·大雅·江汉》:“匪疚匪棘,王国来极。”这里用为急切、急迫之意。

古通“瘠”。《诗·桧风·素冠》:“庶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诗·大雅·抑》:“回遹其德,俾民大棘。”《吕氏春秋·任地篇》:“凡耕之大方……棘者欲肥,肥者欲棘。”这里用为瘦弱、土地不肥沃之意。

棘子成:卫国大夫。《论语·颜渊》:“棘子成曰。”

一种落叶乔木,有刺。果实较枣小,味酸,种子、果皮、根可入药。《诗·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诗·魏风·园有桃》:“园有棘。”《诗·曹风·鳲鸠》:“鳲鸠在桑,其子在棘。”《诗·唐风·鸨羽》:“肃肃鸨翼,集于苞棘。”《诗·小雅·楚茨》:“楚楚者茨,言抽其棘。”《管子·乘马》:“楚棘杂处,民不得入焉。”《淮南子·兵略》:“伐棘枣以为矜。”《说文》:“棘,小枣丛生者。”这里用为酸枣树之意。

古同“戟”。古代兵器名。合戈矛为一体,可以直刺与横击。《左传·隐公十一年》:“子都拔棘以逐之。”《礼记·明堂位》:“越棘大弓,天子之戎器也。”

棘门:宫门。即戟门。古代帝王宿处门口武士执戟或插戟于地守卫,称棘门。《战国策·楚策四》:“春申君后入,止棘门。”

泛指有芒刺的草木。“朿”是“刺”的本字。两个“朿”字并排立着,表示棘树多刺,是矮小而成丛莽的灌木。《楚辞·橘颂》:“曾枝剡棘,圆果搏兮。”《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攀草牵棘。”《聊斋志异·促织》:“虫伏棘根。”

棰(chui锤)

《文子·道原》:“棰策繁用者,非致远之御也。”《荀子·儒效》:“笞棰暴国。”《荀子·正论》:“捶笞膑脚。”《韩非子·奸劫弑臣》:“无棰策之威、衔橛之备,虽造父不能以服马。”《汉书·路温舒传》:“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这里用为打击之意。

鞭子,马鞭。《庄子·天下》:“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季氏负箠谢过。”《汉书·司马迁传》:“其次关木索,被箠楚。”《汉书·王吉传》:“手苦于箠辔。”

棅(bǐng柄)

古同“柄”。《管子·山权数》:“守祸福凶吉不相乱。此谓君棅。”

棔(hūn婚)

树名。合棔。一名合欢,一种落叶乔木。

椥(zhī知)

汉以后字。

椎(chuí锤)

捶击的工具。后亦为兵器。《管子·轻重乙》:“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鎌、一鎒、一椎、一铚。”《庄子·天下》:“椎拍輐断,与物宛转。”《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是以说在椎锻平夷,榜檠矫直。”《史记·张释之冯唐传》:“五日一椎牛。”《说文》:“椎,所以击也。”《广韵》:“椎,棒椎也。”

棃(lí梨)

古同“梨”。

集(jí极)

《书·泰誓上》:“肃将天威,大勋未集。”《书·多方》:“不集于享,天降时丧。”《诗·周颂·小毖》:“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左传·成公二年》:“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这里用为成功之意。

《诗·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诗·唐风·鸨羽》:“集于苞栩。”《尔雅》:“集,会也。”《国语·晋语》:“人皆集于苑。”《说文》:“集,群鸟在木上也。”这里用为集合、聚集、收集之意。

棉(mián眠)

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像桃,内有白色的纤维和黑褐色的种子。纤维供纺织及絮衣被用。种子可榨油,供食用和工业用。通称“棉花”。

木棉,也叫“攀枝花”、“英雄树”。一年生草本或多年生灌木。棉属的任何一种植物,其特征是直立、自由分枝、叶互生、分裂、花大,乳白色或黄色,迅速转变红色,由一个杯形的总苞包入叶腋内,产生蒴果,当成熟时裂开,因此露出种子和附着的纤维。

椑(bēi杯)(pí啤)

(pí啤)《周礼》:“是故句兵椑,刺兵搏。”《礼记·丧大记》:“君大棺八寸,属六寸,椑四寸。”这里用为椭圆之意。

(bēi杯)果木名,似柿,果实小,色青黑,可制漆,又名“漆柿”。《礼记·檀弓上》:“君即位而为椑,岁壹漆之,藏焉。”

椈(jú菊)

柏的别称。柏木属植物,柏木属的一种乔木,或同丝柏近缘的几种松柏乔木的任何一种。《礼记·杂记上》:“畅,臼以椈,杵以梧。”

棚(péng彭)

汉以后字。

棜(yù玉)

古代祭祀时放兽、馔或酒樽的长方形木盘,没有足。《礼记·玉藻》:“大夫侧尊作棜,士侧尊用禁。”

楰(yu于)

一种楸树,叶大如桐。俗称苦楸,亦名鼠梓、虎梓。《诗·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构,北山有楰。”

椋(liáng凉)

椋子木。古书上说的一种树,亦称“即来”、“松杨”、“灯台树”。

棓(bàng棒)

古同“棒”。棍棒。《淮南子·诠言训》:“子庆忌死于剑,羿死于桃棓,子路菹于卫。”

棕(zōng宗)椶

植物名。棕榈的省称。棕榈树。一种棕榈属植物,高3—7米,茎直立,不分枝,为叶鞘形成的棕衣所包,叶丛生茎顶,向外开展,叶柄硬而长,叶片圆扇形,掌状深裂,肉穗花序生于叶间,花黄色,核果集生成穗形,近球形,棕衣可制绳索、床垫等,叶可编帽子。

椗(dìng碇)

古同“碇”。

椀(wǎn碗)

古同“碗”。《管子·弟子职》:“奉椀以为绪。”

棺(guān关)

棺材,装殓尸体的器具。《论语·先进》:“鲤也死,有棺而无椁。”《说文》:“棺,榇也,所以掩尸。”

椌(qiāng枪)

柷,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像方匣子,用木头做成。《礼记·乐记》:“为鞉、鼓、椌、楬、埙、篪,此六者,德音之音也。”

椁(guo果)

古代有地位的人的棺材有两层,里面一层称为棺,外面的一层大的叫椁。《周礼·地官·闾师》:“不树者无椁。”《论语·先进》:“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史记·张汤列传》:“汤母曰:‘汤为天子大臣,被污恶言而死,何厚葬乎!’载以牛车,有棺无椁。”《说文》:“椁,葬有木郭也。”

椫(shàn善)樿

古书上说的一种树,木质坚硬,纹理白色,可做梳子、勺子、单幅板棺木等。《庄子·人间世》:“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樿傍者斩之。”

椉(chéng成)(shèng胜)

古同“乘”。乘车。《楚辞·离骚》:“驷玉虬以椉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榔(láng狼)

古同“桹”,渔人系在船舷上敲击以驱鱼入网的长木棒。

棨(qǐ启)

汉以后字。

棪(yàn演)

古书上说的一种有胶质的树。

椪(pèng碰)

椪柑。常绿小乔木,叶片小,椭圆形,花白色,果实大,皮橙黄色,汁多味甜。

棬(quān圈)

古同“卷”。用力的样子。《庄子·让王》:“捲捲乎,后之为人,葆力之士也。”《吕氏春秋·离俗览·离俗》:“棬棬乎,后之为人也!葆力之士也。”

極(jí极)

见“极”。

棣(dì弟)

《诗·邶风·柏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集韵·代韵》:“棣,棣棣,威仪闲习也。”这里用为文雅安和之意。

木名。常棣,即“白棣”。落叶灌木。花黄色,可供观赏。《诗·小雅·常棣》:“棠棣之华,鄂不韡韡。”《论语·子罕》:“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

椭(tuǒ妥)橢

长圆形。《鹖冠子·世兵》:“椭枋一术,奚足以游?”《淮南子》:“其方圆锐椭不同,盛水各异,其于灭火钧也。”

椐(jū居)

木名,即灵寿木。树小,多肿节,古时以为手杖。《诗·大雅·皇矣》:“启之辟之,其柽其椐。”《说文》:“椐,樻也。从木,居声。”《山海经·北山经》:“虢山,其下多桐椐。”《集韵》:“椐,木名。肿节,可为杖。”

楗(jiàn建)

《墨子·兼爱中》:“以楗东土之水。”《鬼谷子·内楗》:“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新唐书·王彦威传》:“彦威虽自谓楗柅奸冒。”这里用为遏制、堵塞之意。

门上关插的木条,横的叫“关”,竖的叫“楗”。《国语·晋语八》:“夫绛之富商,韦藩木楗以过于朝。”《吕氏春秋·孟冬纪·孟冬》:“坿城郭,戒门闾,修楗闭,慎关龠。”唐李贺《公莫舞歌》:“铁枢铁楗重束关,大旗五丈撞双镮。”

椮(sēn深)

树木高耸的样子。《楚辞·九辩》:“萷櫹椮之可哀兮,形销铄而瘀伤。”



九画

楅(bī逼)

拴在牛角上防止牛顶人的横木。《诗·鲁颂·閟宫》:“秋而载尝,夏而楅衡。”《周礼·地官·封人》:“饰其牛牲,设其楅衡。”《说文·木部》:“楅,以木有所逼束也。”《广韵·职韵》:“楅,束也。”

楔(xiē些)

楔子:上粗下锐的小木橛。《礼记·檀弓》:“复楔齿缀足。”《仪礼·士丧礼》:“楔齿用角柶。”《淮南子·要略》:“所以箴缕縩繺之间,攕楔唲龋之郄也。”《说文》:“楔,櫼也。”

楔齿:古时人初死,用柶撑其齿使不闭合,以便于饭含柶礼器。《礼记·檀弓上》:“复,楔齿,缀足,饭,设饰,帷堂,并作。”

椿(chūn春)

木名。指大椿。落叶乔木,嫩枝叶有香味,可食。简称“椿”。古代传说大椿长寿,后因以喻父。《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

楳(méi梅)

古同“梅”。

椹(shèn葚)

古同“葚”,桑树的果实。

楠(nán南)

楠木。樟科,常绿乔木。木材纹理细密,质地坚硬,富有香味,是建筑和制器具的贵重木材。《墨子·公输》:“文梓楩楠。”《史记·货殖列传》:“江南出楠梓。”《本草纲目》:“时珍曰:‘南方之木,故字从南。’”

楂(chá茬)(zhā渣)樝

古同“茬”。

落叶乔木,果实球形,红色有白点,味酸,可食。

楝(liàn恋)

楝树。俗名“苦楝子”。亚洲的一种速生的小乔木。两回羽状复叶大,花芳香、紫色、簇生而开展,果光滑、黄色,种子和树皮都可入药。

榵(róng茸)

古书上说的类似檀木的一种树。

樲(èr二)

酸枣树,落叶灌木,茎上多刺,果实味酸,可以吃,种子入药。

禁(jìn进)(jīn斤)

(jìn进)《周礼·秋官》:“使帅其属而掌邦禁。”《礼记·曲礼》:“入意而问禁。”《说文》:“禁,吉凶之忌也。”这里用为禁忌之意。

《管子·五行》:“命祝宗选禽兽之禁、五谷之先熟者。”这里用为禁地、禁苑之意。

(jìn进)《管子·禁藏》:“禁藏于胸胁之内,而祸避于万里之外。”《韩非子·五蠹》:“侠以武犯禁。”这里用为禁令、含有禁戒性的规条及法令之意。

(jìn进)《韩非子·奸劫弑臣》:“严刑重罚以禁之。”《韩非子·心度》:“禁先其本者治。”《广雅》:“禁,止也。”这里用为禁止、制止之意。

禁:承放酒杯的有足托盘。长四尺,宽二尺四寸,有足,足高三寸。

楚(chǔ础)

《《诗·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诗·曹风·蜉蝣》:“衣裳楚楚。”《诗·鄘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诗·小雅·楚茨》:“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诗·小雅·宾之初筵》:“笾豆有楚。”《战国策·秦策》:“不韦使楚服而见。”这里用为齐整之意。

《诗·曹风·蜉蝣》:“衣裳楚楚。”《战国策·秦策》:“不韦使楚服而见。”这里用为鲜艳、华丽之意。

古代的刑杖,拷打。《墨子·明鬼下》:“贼诛孩子,楚毒无罪。”《礼记·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新唐书·严郢传》:“入狱楚掠。”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五霸之一。南辱于楚:据《史记·楚世家》载:“怀王六年,楚使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於襄陵,得八邑。”这记载的是梁惠王后元十二年(公元前323年),楚国为了迫使魏国倒向它,插手魏国的王位继承,派柱国昭阳在襄陵打败魏军,夺取了魏国的八座城邑之事。《孟子·梁惠王上》:“南辱於楚:寡人耻之。”

楚书:春秋时期楚国楚昭王时的史书。《礼记·大学》:“《楚书》曰。”

《楚辞》:西汉刘向辑。为骚体类文章的总集。收录有屈原、宋玉、王褒、贾谊、严忌等人的辞赋及刘向自己的作品《九叹》,共计十六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

植物名。《诗·王风·扬之水》:“不流束楚。”《诗·郑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楚。”《诗·唐风·绸缪》:“绸缪束楚,三星在户。”《诗·唐风·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诗·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楚。”《管子·乘马》:“楚棘杂处,民不得入焉。”《韩非子·十过》:“公宫之垣皆以荻蒿楛楚墙之,有楛高至于丈。”《礼记·学记》:“夏楚二物。”《仪礼·乡射礼》:“楚扑长如笴。”《说文》:“楚,丛木也。一名荆。”这里用为牡荆之意。

楚父:指楚顷襄王的父亲楚怀王。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7年),楚怀王到秦国会见秦昭王,被扣押为人质,后死在秦国。《荀子·强国》:“今楚父死焉,国举焉。”

楚庄王:春秋时期五霸之一。公元前613——591年在位。《韩非子·有度》:“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

楚灵王:又称楚荆王,春秋时期楚国君主。《韩非子·二柄》:“故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齐桓公妒外而好内。”

楚共王:春秋时期楚国君主,字不谷。公元前590——560年在位。《韩非子·十过》:“昔者楚共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

楚厉王:春秋时期楚国君主,名熊眴,公元前757——741年在位。《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楚武王:春秋时期楚国君主,名熊率且比,公元前740—690年在位。《左传·桓公六年》:“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

周代诸侯国,战国时七雄之一。熊绎受封于周成王,立国于荆山一带,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周人称为荆蛮。后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王城)。春秋战国时国势强盛,疆域由湖北、湖南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战国末,屡败于秦,公元前223年为秦所灭。

楷(kǎi凯)(jiē接)

(kǎi凯)《礼记·儒行》:“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广雅》:“楷,法也。”这里用为法式、典范之意。

(jiē接)楷树,落叶乔木,果实长圆形,红色。木材可制器具。也叫“黄连木”。

槇(diān槙)

古同“槙”。

業(yè业)

见“业”。

榄(lǎn览)欖

见“橄”。

楊(yáng杨)

见“杨”。

楬(jié节)(jiē揭)

(jié节)作标记用的小木桩《周礼·蜡氏》:“若有死于道路者,则令埋而置楬焉。”《礼记·明堂位》:“夏后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献豆。有虞氏服韨,夏后氏山,殷火,周龙章。”《说文》:“楬,楬桀也。从木,曷声。”

楫(jí辑)檝

《诗·卫风·竹竿》:“桧楫桧舟。”《楚辞·哀郢》:“楫齐扬以容与兮。”《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说文》:“楫,舟擢也。”这里用为船桨之意。

《诗·大雅·稢朴》:“淠彼泾舟,烝徒楫之。”这里用为划船之意。

榲(wēn温)

榲桲,一种乔木的果实,略似大的黄色苹果,不同的是每一心皮有许多种子,果肉酸,其种子含胶质,可做胶水。

椳(wēi威)

门臼,承托门转轴的臼状物。

楒(sī思)

木名。即相思树。豆科,蔓生灌木。叶为羽状复叶,花呈蝶形,白色或带红色。

榀(pǐn品)

汉以后字。一个屋架叫一榀。

楞(léng棱)

古同“棱”。

榾(gù固)

木名,枸骨木。

楥(xuàn楦)

古同“楦”。

榆(yú于)

古通“摇”。《管子·幼官》:“十二小榆,赐予。”《素问·骨空论》:“折,使榆臂齐时,正炙脊中。”高士宗直解:“榆,作摇;齐,平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榆,假借为摇。”这里用为摇动之意。

榆树,落叶乔木,叶卵形,花有短梗,木材可供建筑或制器械、家具等。《管子·地员》:“其木乃品榆,凿之三七十二十一尺而至于泉。”《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关尹子·柱》:“心应枣,肝应榆。”《礼记·内则》:“堇萱枌榆。”《说文》:“榆,白枌。”

楩(pián褊)

古书上说的一种树。亦称“黄楩木。”

楯(dùn盾)(shǔn笋)

(shǔn笋)栏杆的横木。《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射之,中楯瓦,繇朐汰辀,匕入者三寸。”《庄子·达生》:“死得于腞楯之上、聚偻之中则为之。”《鹖冠子·天权》:“究贤能之变,极萧楯之元,谓之无方之传。”何晏《景福殿赋》:“楯类腾龙。”

(dùn盾)古同“盾”。《左传·定公六年》:“而饮之酒于绵上,献杨楯六十于简子。”《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这里用为盾牌之意。

(shǔn笋)拔擢。《淮南子·俶真训》:“引楯万物,群美萌生。”

楤(sǒng聳)(cōng匆)

(sǒng聳)木名。楤木。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干生有大小针刺。叶互生,二至三回奇数羽状复叶。夏季开白色小花。果实近球形,紫黑色,产于中国中部。树皮、根皮可入药。

楹(yíng营)

《诗·商颂·殷武》:“旅楹有闲。”《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晏子病,将死,凿楹纳书焉。”《左传·庄公二十三年》:“丹桓宫楹。”《荀子·正名》:“楹有牛。”《礼记·明堂位》:“刮楹达乡。”《说文》:“楹,柱也。”这里用为厅堂前部的柱子之意。

椶(zōng棕)

古同“棕”。

榘(jǔ矩)

古同“矩”。

楸(qiū丘)

落叶乔木,干高叶大,夏天开黄绿色细花,木材质地致密,可做器具。《楚辞·哀郢》:“望长楸而太息兮。”《说文》:“揪,梓也。”

椴(duàn段)

椴树属植物的泛称。本属在中国有三十余种。落叶乔木,像白杨,木材细致,可以制造蒸笼、铅笔和火柴等。

槐(huái怀)

槐树。一种观赏乔木,具暗绿色的复叶,圆锥花序上带有黄白色的花。中国周代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后因以“槐棘”指三公或三公之位。《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

槌(chuí捶)

古同“捶”,敲打。

楀(yu雨)

人名。是一种种植和管理楀树的氏族。为下等百姓。《诗·小雅·十日之交》:“楀维师氏,艳妻煽方处。”

楓(fēng枫)

见“枫”。

榉(jǔ举)櫸

榉树。一种榆科落叶乔木,叶互生、排为两行、椭圆状卵形、单锯齿,花单性、雌雄同株,坚果小、球形,木材坚实,为上等家具用材,还供建筑、造船用,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

楦(xuàn旋)楥

汉以后字。木制的鞋楦子。《说文》:“楥,履法也。从木,爰声。”

榇(chèn趁)櫬

古时指空棺,后泛指棺材。《左传·襄公二年》:“自为榇与颂琴。”《左传·昭公四年》:“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说文》:“榇,棺也。”《小尔雅》:“空棺谓之榇,有尸谓之柩。”

椸(yí移)

衣架。《孔子家语·曲礼上》:“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柳宗元《三戒·永某氏之鼠》:“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

楢(yóu由)

古书上指一种质地柔软的树木。《周礼·夏官·司》:“秋取柞楢之火。”《管子·地员》:“其地其樊,俱宜竹、箭、藻、龟、楢、檀。”

榈(lǘ驴)

见“棕榈”。

棄(qì弃)

见“弃”。

槎(chá查)

《国语·鲁语上》:“山不槎蘖,泽不伐夭。”这里用为用刀斧砍斫之意。

树木的枝桠。《淮南子·修务训》:“野彘有艽莦槎栉,堀虚连比,以像宫室。”

楄(pián蹁)

黄楄木,南方大木,质地坚密,优良用材。如:楄椁(用黄楄木制的外棺);楄楠(黄楄木与楠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唯是楄柎所以藉干者,请无及先君。”

楼(lóu娄)樓

楼房,两层以上的房屋。《庄子·盗跖》:“内周楼疏,外不敢独行,可谓畏矣。”《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说文》:“楼,重屋也。”杜牧《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概(gài盖)槩

古代量米粟时刮平斗斛(hú)用的木板。量米粟时,放在斗斛上刮平,不使过满。《管子·枢言》:“釜鼓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楚辞·惜誓》:“同权槩而就衡。”《荀子·宥坐》:“夫水,徧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盈不求概,似正。”《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槩者,平量者也。”《礼记·月令》:“斛甬,正权概。”《史记·范雎传》:“而不概于王心邪。”这里引申为刮平,不使过量之意。

古通“慨”。感慨。《庄子·至乐》:“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赞》:“夫婢妾贱人,感概而自杀,非能勇也。”

槩(gài概)

古同“概”。

古通“慨”,感慨。

古同“溉”,洗涤。

楣(méi眉)

屋檐口椽端的横板。《楚辞·九歌·湘夫人》:“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仪礼·乡饮礼》:“主人阼阶上当楣。”《仪礼·公食礼》:“公当楣北乡皆是也。”《说文》:“楣,屋边联也。齐谓之檐,楚谓之梠,秦谓之楣。”

房屋的横梁,即二梁。《尔雅》:“楣,谓之梁。”《仪礼·丧服传》:“剪屏柱楣。”《礼记·间传》:“父母之丧,既虞、卒哭,柱楣翦屏,芐翦不纳。”

椽(chuán传)

古同“掾”。(yuàn院)《管子·侈靡》:“椽能逾,则椽于逾。”《文子·上德》:“椎固百内,而不能自椽。”《说文》:“掾,缘也。”清朱骏声曰:“掾,本训当为佐助之谊,故从手。”这里用为佐助之意。

《左传·桓公十四年》:“以大宫之椽归,为卢门之椽。”《韩非子·五蠹》:“采椽不斫。”《说文》:“椽,榱也。”这里用为承屋瓦的圆木之意。

楘(mu墓)

《诗·秦风·小戎》:“小戎俴收,五楘梁辀。”古代用皮带绑扎加固车辕而成的装饰之意。

椵(jiǎ假)

古书上说的一种树,柚子一类,果实大如盂,皮很厚,可以吃。



十画

榛(zhēn真)

植物名。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诗·邶风·简兮》:“山有榛。”《诗·曹风·鸤鸠》:“鳲鸠在桑,其子在榛。”《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榛。”《诗·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女贽不过榛栗枣脩。”《说文》:“榛,榛木也。”

構(gòu够)

古同“构”。《诗·小雅·青蝇》:“谗人罔极,構我二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这里用为挑拨离间之意。

榧(fěi匪)

木名。香榧,也叫“野杉”。常绿乔木,种子有很硬的壳,两端尖,果实叫榧子。种子脂肪油含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等。

榎(jiǎ檟)

古同“檟”。

蕖(qú渠)

芙蕖。荷花的别名。

槤(liǎn梿)

见“梿”。

槚(jiǎ假)榎、檟

古书上指楸树或茶树。《左传·襄公二年》:“初,穆姜使择美檟,以自为榇与颂琴。”

槓(gàng杠)

见“杠”。

榑(fú扶)

古同“扶桑”。《楚辞·哀时命》:“衣摄叶以储与兮,左袪挂於榑桑。”《吕氏春秋·慎行论·求人》:“禹东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

槅(gé革)

汉以后字。

榬(yuán元)

古代悬挂钟磬的架子。《管子·霸形》:“于是令之县钟磬之榬,陈歌舞竽瑟之乐。”

榪(mā杩)

见“杩”。

榦(gàn干)

古同“干”。

榼(kē科)

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左传·成公十六年》:“使行人执榼承饮。”《淮南子·氾论训》:“今夫霤水足以溢壶榼,而江河不能实漏巵。”

榰(zhī只)

汉以后字。

樺(huà桦)

见“桦”。

模(mó磨)

古通“摹”。照原件描画,临摹。《列子·周穆王》:“变化之极,徐疾之间,可尽模哉?”《北史》:“善隶书,特工模写。”

榥(huàng晃)

汉以后字。

榻(tà踏)

汉以后字。

僰(bó驳)

中国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名。春秋前后居住在以僰道为中心的今川南以及滇东一带。

槛(jiàn见)(kǎn坎)

(jiàn见)《诗·王风·大车》:“大车槛槛,毳衣如菼。”《楚辞·哀时命》:“置猨狖於櫺槛兮,夫何以责其捷巧?”《说文》:“槛,栊也。从木,监声。所以囚罪人之牢也。故囚车曰槛车。”《广雅》:“槛,牢也。今监狱字以监为之。”《释名·释车》:“槛,车上施栏,以格猛兽,亦囚禁罪人之车也。”《汉书·谷永传》:“中尚书宦官槛塞大异。”这里用为槛车、囚车之意。

(jiàn见)古通“滥”。《诗·小雅·采菽》:“觱沸槛泉,言采其芹。”《诗·大雅·瞻卬》:“觱沸槛泉,维其深矣。”《庄子·则阳》:“同槛而浴。”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谦部》:“槛,叚借为滥。”这里用为泉水涌出之意。

(kǎn坎)门下的横木。亦作“门坎”;亦称“门限”。《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婴闻两槛之闲,君臣有位焉。”

(jiàn见)栏杆。《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楚辞·招魂》:“坐堂伏槛,临曲池些。”王勃《滕王阁序》:“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汉书·朱云传》:“云攀殿槛。”

槑(méi梅)

古同“梅”。

榿(qī桤)

见“桤”。

槍(qiāng枪)

见“枪”。

槄(tāo掏)

古书上说的类似楸的一种树。

榫(sǔn损)

汉以后字。器物两部分利用凹凸相接的凸出的部分。

榭(xiè卸)

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木屋。《书·泰誓上》:“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楚辞·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些!”《礼记·月令》:“可以处台榭。”

槔(gāo高)

井上汲水的一种工具。也泛指吊物的简单机械。《庄子·天地》:“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

见“桔”。

槃(pán盘)

《诗·卫风·考槃》:“考槃在涧,硕人之宽。”《庄子·田子方》:“公使人视之,则解衣槃礴裸。”班固《西都赋》:“增槃崔嵬。”《后汉书·班彪传》:“增槃业峨。”这里用为盘绕、屈曲之意。

《吕氏春秋·审分览·慎势》:“功名著乎槃盂,铭篆著乎壶鉴。”《礼记·内则》:“少者奉槃。”《仪礼·士虞礼》:“执槃西面。”《说文》:“槃,承槃也。从木,般声。古文从金,籀文从皿,字亦作槃、作磐。”这里用为青铜制承水盘之意。

榤(jié桀)

古同“桀”。

榝(shā杀)

古书上说的茱萸一类的植物。《楚辞·离骚》:“椒专佞以慢慆兮,榝又欲充夫佩帏。”

榴(liú刘)

即“石榴”。一种落叶灌木,开红花,果实球状,内有很多种子,种子上的肉可吃,根和皮可做驱虫药。种子为汉张骞出使西域时自安石国带回,故名“安石榴”,后略称“石榴”,也简称“榴”。

榠(míng明)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卵形,果实长椭圆形,黄色,有香气,中医学上入药称“光皮木瓜”。亦称“木瓜”。

榕(róng荣)

一种常绿乔木,树干分枝多,枝上又长出许多气生根,其向下长入土中形成一支柱,树冠大,叶互生,椭圆形或卵形,花黄色或淡红色,果实倒卵形,黄色或赤褐色。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木材可制器具。

榨(zhà乍)

汉以后字。压出物体里汁液的器具。

槟(bīng宾)檳

古同“摒”。摒弃、摒绝。《战国策·齐策五》:“外不卖,内不反,则槟祸朽腐而不用。”

一种常绿乔木,树干很高,羽状复叶。果实可以吃,也供药用,能助消化,又有驱除绦虫的作用。生长在热带地方。

榜(bǎng绑)

船桨。《楚辞·九章·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资治通鉴》:“载米三十万斛,钱布数十舫,竖榜为城。”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是以说在椎锻平夷,榜檠矫直。”《说文·木部》:“榜,所以辅弓驽。”这里用为校正弓驽用的器具之意。

槁(gǎo搞)槀

《管子·小匡》:“及寒击槁除田,以待时乃耕。”《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孟子·梁惠王上》:“则苗槁矣。”《孟子·公孙丑上》:“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荀子·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王霸》:“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楚辞·九叹·远逝》:“草木摇落,时槁悴兮。”《说文》:“槀,木枯也。”这里用为草木枯干之意。

古通“高”。大,自大。《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臣何敢槁也!夫能自周于君者,才能皆非常也。”

《庄子·列御寇》:“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史记·屈原列传》:“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这里用为羸瘦、憔悴之意。

古同“蒿”。即藁本。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有中空而直立的茎,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花白色,根状茎呈不规则块状。根和根状茎入中药,有散风寒、止痛等作用。《楚辞·九思》:“罽蕠兮青葱,槁本兮萎落。”宋司马相如《子虚赋》:“揭车衡兰:“稾本射干。”郭璞注:“稾本,稾茇;射干,十月生,皆香草。”

槀(gǎo搞)

古同“槁”。《左传·哀公三年》:“于是乎去表之槀,道还公宫。”《庄子·列御寇》:“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荀子·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史记·屈原列传》:“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这里用为羸瘦、憔悴之意。因其干枯憔悴,所以此处作易燃物解。

古通“敲”。《墨子·明鬼下》:“祩子举揖而槀之,殪之坛上。”

古通“棠”。地名。《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反市者十一社。”

槨(guǒ椁)

古同“椁”。

榱(cui崔)

即椽,放在檩上支持屋面和瓦片的木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栋折榱崩。”《孟子·尽心下》:“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荀子·哀公》:“仰视榱栋,俯见几筵。”《说文》:“秦名为屋椽,周谓之榱,齐鲁谓之桷。”《新序·杂事四》:“仰见榱栋,俯见几筵。”这里用为屋檐之意。

榶(tang唐)

古同“碗”。《荀子·正论》:“故鲁人以榶,卫人用柯,齐人用一革。”这里用为碗之意。

槊(shuò硕)

古代的一种兵器,长矛。

榮(róng荣)

见“荣”。

槠(zhū朱)櫧

槠树。常绿乔木,初夏开黄绿色花。木材坚硬,可用来盖房子或造船。

榷(què雀)

《庄子·徐无鬼》:“而不可以亏,则可不谓有大扬榷乎!”《韩非子·扬榷》:“天有大命,人有大命。”《汉书·武帝纪》:“初榷酒酤。”《汉书·车千秋传》:“自以为国家兴榷筦之利。”注:“榷,谓专其利使入官也。”这里用为专营、专卖、专利之意。

樋(tōng通)

古书上说的一种树;一说为木通科植物“木通”二字的合写。

榍(xiè卸)

汉以后字。门槛。



十一画

椝(guī规)槼

古同“规”。

槷(niè聂)

古代插在地上以测日影的桩子。《周礼·考工记》:“置槷以县,视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

蔾(lí藜)

古同“藜”。

椠(qiàn欠)

古代以木削成用作书写的版片。

樗(chū初)

臭椿与柞树。比喻无用之材。多用于自谦之辞。也作樗材。《诗·豳风·七月》:“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诗·小雅·我行其野》:“我行其野,蔽芾其樗。”《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

槥(huì彗)

粗陋的小棺材。

樁(zhuāng桩)

见“桩”。

樯(qiáng墙)檣、艢

汉以后字。

槿(jǐn紧)

木名,即木槿。锦葵科,落叶灌木。夏秋开花,花有白、紫、红诸色,朝开暮闭,栽培供观赏,兼作绿篱。花、皮可入药。茎的纤维可造纸。

樠(mán蛮)

古书上说的一种树,多汁液。《管子·地员》:“其草如茅与走,其木乃樠。”《左传·庄公四年》:“王遂行,卒于樠木之下。”《庄子·人间世》:“以为门户则液樠。”

横(héng衡)(heng恨)

门框下部的横木。《诗·陈风·横门之下》:“以横为之。”《说文》:“横,闲木也。”

古通“衡”。古代负有督察记录权责的官员,可以入人于罪者。《管子·君臣》:“下有五横,以揆其官。”尹知章注:“横,谓糺察之官,得入人罪也。五官各有其横曰五横。”于省吾新证:“‘横’应读作‘衡’,二字古通。”

(héng衡)地理上指东西向。与“纵”相对。《楚辞·沈江》:“不别横与纵。”《仪礼·大射仪》:“坐横弓。”《淮南子·览冥》:“纵横间之。”

(héng衡)充满、遮盖。《墨子·尚同下》:“小用之,治一国一家而不横者。”《礼记·乐记》:“号以立横。”《礼记·孔子闲居》:“以横于天下。”《后汉书·冯异传》:“横被四表。”

(heng恨)假借为“犷”。《孟子·滕文公下》:“处士横议。”《孟子·万章上》:“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荀子·修身》:“横行天下。”《韩非子·说难》:“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扬雄《长杨赋》:“东夷横畔。”《汉书·彭宠传》注:“以威力相胁曰横。”这里用为横暴,放纵之意。

古同“横”。《荀子·致士》:“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韩非子·存韩》:“以秦与赵敌,衡加以齐,今又被韩。”《韩非子·亡征》:“轻其適正,庶子称衡。”汉贾谊《论积贮疏》:“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这里用为蛮横之意。

槱(yǒu有)

《诗·大雅·棫朴》:“芃芃棫朴,薪之槱之。”《周礼·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说文·木部》:“槱,积火燎之。”《广韵·宥韵》:“槱,积薪烧之。”《风俗通·祀典》:“槱者,积薪燔柴也。”这里用为堆积之意。

槽(cáo曹)

汉以后字。

標(biāo标)

见“标”。

槭(qì气)

木名。槭属各种落叶乔木或灌木的泛称,其特征是对生单叶,掌状分裂,具有两个长翅的果实,木材坚韧材可做器具。

樞(shū枢)

见“枢”。

槬(huà话)

宽大。《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小者不窕,大者不槬,则和于物。”

樫(jiān坚)

一种鸟,形似乌鸦,嘴脚皆黑,体上赤褐带灰色。亦称“槠鸟”、“橿鸟”。

樕(su速)

一种多年生灌木。《诗·召南·野有死麕》:“林有朴樕,野有死鹿。”

樘(chēng撑)(táng堂)

汉以后字。

摣(zhā揸)

古同“揸”。

樏(lěi垒)

古代走山路时乘坐的交通工具。《文子·自然》:“若夫水用舟,沙用肆,泥用輴,山用樏,夏渎冬陂。”《吕氏春秋·审分览·慎势》:“水用舟,陆用车,涂用輴,沙用鸠,山用樏,因其势也者令行。”

槾(man慢)

《荀子·礼论》:“抗折,其貌以象槾茨、番阏也。”杨倞注:“槾,扜也;茨,盖屋也。槾茨犹垦茨也。这里用为挡土用的葬具之意。

樓(lóu楼)

见“楼”。

樱(yīng英)

樱桃树。落叶小乔木,开粉红或白色小花,果实成熟时红色,可食。

樊(fán凡)

形声,棥声。“棥”意思是篱笆,在字中也具有表意作用。《诗·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庄子·山木》:“庄周游于雕陵之樊。”这里用为篱笆之意。

《管子·地员》:“其地其樊,俱宜竹、箭、藻、龟、楢、檀。”《庄子·则阳》:“夏则休乎山樊。”《广雅·释言》:“樊,边也。”这里用为地边之意。

古通“烦”。樊然:杂乱的样子。《庄子·齐物论》:“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

樂(yuè月)(lè勒)

见“乐”。

樅(zōng宗)(cōng聪)

见“枞”。

橡(xiàng向)

栎树的别名。一般指栎实。

橥(zhū猪)

汉以后字。拴牲口的小木桩。

槲(hú壶)

即柞栎。一种栎属落叶乔木,叶大,互生,阔倒卵形,粗缘,雌雄同株,花单性,雄花柔荑花序,雌花穗较短,坚果卵球形,壳斗杯状,材质坚硬,树皮及叶可作药用,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

樑(liáng梁)

见“梁”。

樟(zhāng章)

樟树。常绿乔木,叶卵形,夏季开黄白色小花,果实黑色,大如豌豆,木质坚固细致,有香气,做成箱柜,可以防蠹虫。

樀(dí迪)

汉以后字。

槺(kāng康)

汉以后字。

樣(yàng样)

见“样”。

檰(mián棉)

木名,即杜仲。

橄(gǎn敢)

橄榄。一种橄榄属常绿乔木,果实可生食,也可制蜜饯,原产中国。

槳(jiǎng桨)

见“桨”。

橢(tuǒ椭)

见“椭”。

檛(zhuā抓)

汉以后字。

樛(ju纠)

乔木中一种树枝下垂,绞结,盘缠的树。《诗·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系之。”《诗·小雅·南有嘉鱼》:“南有樛木,甘瓠累之。”

槢(xí席)

起接合作用的木构件。《庄子·在宥》:“吾未知圣知之不为桁杨椄槢也。”



十二画

樲(er二)

樲棘:果木名,即酸枣和荆棘,两者皆无用之木,所以并称,比喻贱才。《孟子·告子上》:“今有场师,舍其梧檟,养其樲棘。”

橈(náo桡)

见“桡”。

橝(tán潭)

古通“覃”,长。《楚辞·哀时命》:“擥瑶木之橝枝兮,望阆风之板桐。”

樾(yuè越)

汉以后字。

樹(shù树)

见“树”。

檠(qíng晴)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工人张弓也,伏檠三旬而蹈弦。”《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是以说在椎锻平夷,榜檠矫直。”《淮南子·说山》:“檠不正而可以正弓。”《淮南子·脩务》:“弓待檠而后能调。”《说文》:“檠,榜也。…弛弓防损伤,以竹若木辅于里绳约之。”《汉书·苏武传》:“檠弓弩。”这里用为矫正弓弩的器具之意。

橑(liáo疗)

柴薪。《管子·侈靡》:“雕橑然后爨之。”《晏子春秋卷一·内篇谏上第一》:“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橑,使足以毕霖雨。

屋椽。承屋瓦的圆木。《楚辞·九歌·湘夫人》:“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幕动坼橑,斧斫斩其足,遂为守门者。”

樷(cóng丛)

古同“丛”。

橐(tuo驼)

《诗·小雅·彤弓》:“彤弓弨兮,受言櫜之。”《诗·小雅·斯干》:“约之阁阁,椓之橐橐。”《诗·大雅·公刘》:“乃裹糇粮,于橐于囊。”《管子·宙合》:“天地,万物之橐,宙合有橐天地。”《管子·小匡》:“诸侯之使垂橐而入,攟载而归。”《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宁子职纳槖饘焉。”《孟子·梁惠王下》:“於橐於囊,思戢用光。”《战国策·秦策》:“负书担橐。”《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田乞盛阳生橐中,置坐中央。”《说文》:“槖,囊也。”这里用为有底的口袋之意。

橐籥:(tuo驼yue月)《管子·揆度》:“吾非埏埴摇炉橐而立黄金也。”《老子·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墨子·备穴》:“具炉橐,橐以牛皮。”《韩非子·八说》:“干城距衡冲,不若堙穴伏橐。”《战国策·秦策》:“负书担橐。”《说文》:“槖,囊也。”本义为皮制的风箱之意。

古通“托”。《墨子·节用上》:“有与侵就伏橐,攻城野战死者。”《韩非子·五蠹》:“重争士橐。”《鹖冠子·能天》:“苓峦堙溪,橐木降风是也。”这里用为依附之意。

橐驼:即“骆驼”。《楚辞·七谏》:“要褭奔亡兮,腾驾橐驼。”

橛(jué掘)橜

即马嚼子。马口中所衔的横木。后亦用金属制成。《庄子·马蹄》:“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韩非子·奸劫弑臣》:“无棰策之威、衔橛之备,虽造父不能以服马。”

木橛子、短木桩。《庄子·达生》:“吾处身也,若橛株枸。”《列子·黄帝》:“吾处也,若橜株驹。”《说文》:“橜,弋也。从木,厥声。一曰门梱也。”

橜(jué橛)

古同“橛”。

橱(chú除)

汉以后字。一种收藏、放置东西的家具。

樿(shàn善)

见“椫”。古书上说的一种树,木质坚硬,纹理白色,可做梳子、勺子、单幅板棺木等。《庄子·人间世》:“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樿傍者斩之。”《礼记·玉藻》:“日五盥,沐稷而靧粱,栉用樿栉,发晞用象栉,进禨进羞。”

樸(pǔ朴)

见“朴”。

檝(jí楫)

古同“楫”。

檃(yǐn隐)

《荀子·非相》:“府然若渠匽、隐栝之于己也,曲得所谓焉,然而不折伤。”《荀子·性恶》:“故枸木必将待櫽栝烝矫然后直。”《韩非子·难势》:“夫弃隐栝之法,去度量之数。”《说文·木部》:“檃,括也。”这里用为矫正木材弯曲的器具之意。

檎(qín禽)

“林檎”:落叶小乔木,开粉红色花,果实像苹果而小,可以吃。

橇(qiāo悄)

汉以后字。古代在泥路上行走所乘之具。《史记·夏本纪》:“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

橋(qiáo桥)

见“桥”。

橪(rǎn冉)(yān烟)

汉以后字。

樵(qiáo乔)

《诗·小雅·白华》:“樵彼桑薪。”《左传·醒公十二年》:“请无杆采樵者以诱之。”《史记·淮阴侯传》:“樵苏后炊。”《说文》:“樵,散木也。”这里用为薪柴之意。

焚烧。《管子·轻重己》:“教民樵室钻鐩,墐灶泄井,所以寿民也。”《公羊传》:“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

檇(zuì最)

檇李∶果名。李子的一种品种,果实皮鲜红,汁多,味甜,以浙江桐乡出产的最著名。

槹(gāo槔)

古同“槔”。

橹(lǔ虏)櫓、艪、艣

《管子·禁藏》:“被蓑以当铠襦,菹笠以当盾橹。”《左传·襄公十年》:“蒙之以甲以为橹。”《韩非子·难二》:“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盾、犀橹。”《礼记·儒行》:“礼义以为干橹。”《说文》:“橹,大盾也。”汉贾谊《过秦论》:“流血漂橹。”《汉书·司马相如传》:“泰山为橹。”这里用为大盾牌之意。

顶部没有覆盖的远望楼车。又称巢车。《孙子·谋攻》:“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

橁(chūn春)

木名。香椿树。《左传·襄公十八年》:“孟庄子斩其橁以为公琴。”

橦(tóng童)

木名,即草棉,梧桐木,一种多年生木本棉花,生长于中国云南省,其花瓣可织成布。

樽(zun尊)

《易·坎·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淮南子·要略》:“樽流遁之观。”杨树达云:“樽,经传通作撙。”撙,抑止之意,通常作节省、节约之用。这里用为节约之意。

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请君之弃樽。”《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孙命北面重席,新樽洁之。”《韩非子·十过》:“缦帛为茵,蒋席颇缘,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玉篇·木部》:“樽,酒器也。”唐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酒盈樽。”

檖(sui岁)

古书上说的一种树,果实像梨而较小,味酸,可以吃。《诗·秦风·晨风》:“山有苞棣,隰有树檖。”

橧(zēng增)

古人用柴薪架成的住处。《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古者尝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

猪圈和猪睡的垫草。

檨(shē奢)

即芒果。产于热带地区,今福建、广东、海南、台湾等处盛产。

燊(shēn深)

汉以后字。

橤(ruǐ蕊)

古同“蕊”。

檃(yǐn引)櫽

《荀子·非相》:“府然若渠匽、隐栝之于己也,曲得所谓焉,然而不折伤。”《韩非子·难势》:“夫弃檃栝之法,去度量之数。”《说文·木部》:“檃,括也。”这里用为矫正木材弯曲的器具之意。

橙(chéng成)

果树名,果实叫橙子。常绿乔木,叶子椭圆形,果实叫橙子,球形、皮黄赤色、味甜,皮可入药。

橘(jú桔)

即简写“桔”。橘树。常绿乔木,果实称“橘子”,多汁,味酸甜可食。种子、树叶、果皮均可入药。《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楚辞·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徠服兮。”

直。《礼记·礼运》:“凤以为畜,故鸟不橘。”《说文》:“桔,直木。”这里形容鸟儿不直线而飞的状况。

樨(xī西)

木樨,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开白色或暗黄色小花,有特殊的香气。花供观赏,亦可做香料。

欘(zhu竹)欘

《管子·小称》:“匠人有以感斤欘,故绳可得断也。”

機(jī机)

见“机”。

橼(yuán元)櫞

即枸橼。又名“香橼”、“佛手柑”。



十三画

隸(lì隶)

见“隶”。

藁(gǎo稿)

藁本,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有中空而直立的茎,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花白色,根状茎呈不规则块状。根和根状茎入中药,有散风寒、止痛等作用。

檬(méng蒙)

见“柠檬”。

檉(chēng柽)

见“柽”。

檑(lèi累)

汉以后字。

檦(biāo标)(biǎo表)

古同“标”。树立的标志。《魏书·礼志四》:“内外为四重,列檦建旌。”《正字通·木部》:“檦,表也。”

槚(jiǎ甲)

茶树的古称。

檣(qiáng樯)

见“樯”。

橿(jiāng江)

锄柄,锄把。《管子·轻重己》:“耜、耒、耩、怀、鉊、鈶、乂、橿、权渠、绳緤,所以御春夏之事也。”

檔(dàng档)

见“档”。

櫨(lú栌)

见“栌”。

檢(jiǎn检)

见“检”。

檜(huì桧)

见“桧”。

櫛(zhì栉)

见“栉”。

檄(xí习)

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商君书·兵守》:“故曰客,治簿檄。”《三国演义》:“操作檄文以达诸郡。”

檐(yán严)簷

屋檐。《礼记·明堂位》:“复庙重檐。”

檞(jiě姐)

汉以后字。

檩(lǐn凛)

汉以后字。

檀(tán谈)

古书中称檀的木很多,时无定指。常指豆科的黄檀,紫檀(即红木);榆科的青檀。檀木,落叶乔木,木质坚硬,用于制家具、乐器。《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诗·小雅·杕杜》:“檀车幝幝,四牡痯痯,征夫不远。”《诗·大雅·大明》:“牧野洋洋,檀车煌煌。”《管子·五行》:“伐檀柘,令民出猎,禽兽不释巨少而杀之。”《说文》:“檀,檀木也。”这里用为檀木之意。

檥(yǐ舣)

古同“舣”。

檗(bò柏)

木名。即黄檗。也称“黄柏”。芸香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开黄绿色小花,木材坚硬,茎可制黄色染料,树皮入药。

橚(qiū丘)

古同“楸”,楸树。《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景公登箐室而望,见人有断雍门之橚者。”



十四画

檿(yǎn演)

落叶乔木,叶互生,内皮可做纸,木材坚韧,可做弓、车辕。《诗·大雅·皇矣》:“攘之剔之,其檿其柘。”

檯(tái台)

古同“台”。

檮(dào梼)

见“梼”。

櫃(guì柜)

见“柜”。

檻(kǎn槛)

见“槛”。

櫄(chūn椿)

古同“椿”。《管子·地员》:“其木宜櫄、杬、桑。”椿,木名。指大椿。落叶乔木,嫩枝叶有香味,可食。简称“椿”。古代传说大椿长寿,后因以喻父。《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

櫆(kuí魁)

古同“魁”。

檫(chá察)

檫木,落叶乔木,叶大如手掌,总状花序,果实球形。木材可造船。

檸(níng柠)

见“柠”。

檳(bīng槟)

见“槟”。

櫎(gǔ估)

方言,估计。《管子·臣乘马》:“国谷之櫎,一切什九。”《管子·山国轨》:“以功业直时而櫎之,终岁,人已衣被之后。”《字汇补·木部》:“櫎,《管子》:‘以功业直时而櫎之。’朱长春注云:‘今吴方言谓计大略曰櫎。”

檾(qǐng苘)

古同“苘”。

橺(xiàn见)

汉以后字。

櫂(zhào棹)

古同“棹”。

櫈(dèng凳)

古同“凳”。

檰(mián棉)

木名,即杜仲。

檵(jì杞)

枸杞。



十五画以上

橜(jué橛)

古同“橛”。

櫜(gāo高)

收藏盔甲、弓矢的器具。《诗·周颂·时迈》:“载戢干戈,载櫜弓矢。”《管子·侈靡》:“故,国无罚而君寿而民不疫,智运谋而杂櫜刃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

櫝(dú椟)

见“椟”。

櫕(cuán攒)欑

把木或竹片捆在一起。《礼记·丧大记》:“君殡用輴,櫕至于上,毕涂屋。”清毛奇龄《丧礼言事不实说》:“若袭与柩,则安能有逾月不殓,逾月不櫕之理。”

蘂(ruǐ蕊)

古同“蕊”。

櫫(zhū橥)

古同“橥”。

櫧(zhū槠)

见“槠”。

櫟(yuè月)(lì历)

见“栎”。

麓(lù路)

《书·舜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国语·晋语》:“主将适蝼而麓不闻。”《说文》:“麓,守山林吏也。”这里用为主管山林苑囿的官吏之意。

《诗·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周礼·柞民》:“掌攻草木及林麓。”《礼记·王制》:“林麓川泽。”《说文》:“麓,林属于山为麓。”这里用为有林木的山脚之意。

櫓(lǔ橹)

见“橹”。

櫥(chú橱)

古同“橱”。

櫪(lì枥)

见“枥”。

蘖(nie聂)

《书·盘庚上》:“若颠本之有由蘖。”《诗·商颂·长发》:“苞有三蘖。”《孟子·告子上》:“非无萌蘖之生焉。”本意是指被砍去或倒下的树木再生的枝芽之意。萌蘖:草木萌生的新芽。

櫨(lú栌)

见“栌”。

櫕(cuán欑)

古同“欑”。

樊(fán凡)

形声,棥声。“棥”意思是篱笆,在字中也具有表意作用。《诗·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庄子·山木》:“庄周游于雕陵之樊。”这里用为篱笆之意。

櫽(yǐn檃)

古同“檃”。

櫸(jǔ榉)

见“榉”。

櫬(chèn榇)

见“榇”。

櫶(xiǎn宪)

櫶木,即蚬木。椴树科,常绿乔木,叶呈椭圆卵形,花白色,木材坚实细致,是一种珍贵用材树种。

櫳(lóng栊)

见“栊”。

櫱(niè蘖)

古同“蘖”。

櫻(yīng樱)

见“樱”。

櫑(léi雷)

櫑葛:植物名。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长二三丈,缠绕他物上,花紫红色。茎可编篮做绳,纤维可织葛布。根可提制淀粉,又供药用。《诗·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诗·王风·采葛》:“彼采葛兮。”《诗·唐风·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诗·大雅·旱麓》:“莫莫葛藟,施于条枚。”《管子·地员》:“其种,櫑葛,赨茎黄秀恚目,其叶若苑。”

古代盛酒的器具。《管子·侈靡》:“比若是者,必从是櫑亡乎!”

櫺(líng棂)

见“棂”。窗户或栏杆上雕有花纹的格。《楚辞·哀时命》:“置猨狖於櫺槛兮,夫何以责其捷巧?”《说文》:“櫺,楯间子也。”江淹《拟许征君诗》:“曲棂激鲜飙。”

權(quán权)

见“权”。

欋(qú蕖)

古代指四齿的耙子。

櫼(jiān尖)

汉以后字。

欄(lán栏)

见“栏”。

欒(luán栾)

见“栾”。

欐(lì梸)

见“梸”。正梁,栋。《列子·汤问》:“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列子·力命》:“居则连欐,出则结驷。”

欏(luó椤)

见“椤”。

欑(cuán攒)

见“攒”。

欛(bà把)

古同“把”。

欖(lǎn榄)

见“榄”。

欞(líng棂)

见“棂”。

欙(léi雷)樏、蔂

汉以后字。

鬱(yù郁)

见“郁”。

欘(zhú竹)

古代锄头一类的农具。《管子·小匡》:“恶金以铸斤、斧、鉏、夷、锯欘,试诸木土。”《管子·小称》:“匠人有以感斤欘,故绳可得断也。”

櫋(mián棉)

屋檐板。《楚辞·九歌·湘夫人》:“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櫹(xiāo萧)

古书上说的一种大树。《楚辞·九辩》:“萷櫹椮之可哀兮,形销铄而瘀伤。”

欂(bó勃)

椽子。《淮南子·本经训》:“标株欂栌,以相支持;木巧之饰,盘纤刻俨。”

櫩(yán檐)

古同“檐”,屋檐。《淮南子·主术训》:“修者以为櫩榱,短者以为朱儒枅栌。”

先秦古籍用字字典木部









778

中国传统文化网www.chinactwh.comwww.chinactwh.com中国传统文化网







献花(0)
+1
(本文系先秦古文字...原创)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