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王熙凤)读《于永正教学实录》有感
2021-02-19 | 阅:  转:  |  分享 
  
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阅读教学卷】有感龙泉育才学校王熙凤读这本阅读教学实录,我感触很深,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工匠精
神深深感染了我。同时也对照了自己平时的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下面,我就结合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来谈谈我的收获与反思。一、欢笑,在课堂
中荡漾于老师的课堂总是给人一种轻松、惬意之感,你会在不经意间走进学习语文的教学情境之中。为了让孩子们学得有兴趣,于老师可真是使用了
十八般武艺--为了让孩子们明白一个词语的意思,于老师只需寥寥数笔孩子们就能从形象的画面中找到答案;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文本更深刻,于老
师可以一人出演多角,可以是“耳背”的老奶奶,也可以是狡猾骗肉的“狐狸”;为了让孩子们学习兴趣更加浓烈,于老师可以用他那独有的嗓音唱
上一小段京剧,看着他花白的头发,唱着那一段段京剧……真所谓于老师的教学风格是“唱、念、做、打”自成一体。于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
语,但却没有丝毫的花拳绣腿。他的阅读课就是要学生读,并且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读自悟。我们评价一堂课,往往是看教师对教材挖的够不够深,
却忽略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表现。很多的公开课上,老师在学生不能准确回答问题时,我们常常以步步引导甚至换人回答的方式使得自己的教学
流程得以顺畅地发展。于老师的做法不同,每到这时,他总是鼓励学生再读读那一自然段,完善自己的答案或者通过引导,让学生再读、反复读、有
感情的读,从而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入一些。他不会轻易地让别的同学去帮忙,更不会由老师来说出答案,这是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个人阅读体验的
尊重。激励,在航程中扬帆于老师说:“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在课堂上他对孩子们激励性的
评价,一节课中很难得有重复的,他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好!”“棒!”正如于老师自己所言。激励有五大原则:针对性原则、引领性原则、实指
性原则、鼓动性原则、及时与重复性原则。周弘先生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所谓“针对性原则”,就是说激励要有的放矢。第一个“的”,
是针对所有学生的特长(尤其是后进生的特长),加以“放大”,使特长更长,使每个学生都有信心,脸上都有阳光。第二个“的”,是针对学生的
薄弱环节,“放大”该环节随时出现的“闪光点”,使其日渐长进。顾名思义,“引领性”,就是激励的话要对学生起引领、导向的作用。这样的激
励语言,对全班学生都是一种引领——引领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工作。及时与重复性原则:表扬、激励要及时,事情过去很
久了,再去赞扬就失去了意义。如果说别的事可以拖一拖,那么赞扬不能拖。对突出的事迹、表现,还要重复赞美,而且要当众赞美。这样,会增强
被赞美学生的荣誉感,对其他学生的示范、引领效果会更明显。所谓“鼓动性”,就是说表扬、赞美要真诚、动情。轻描淡写、面无表情的鼓励与肯
定,学生会不以为然,甚至不领情。鼓动性的大小、强弱,取决于老师的情——是否真情、动情、热情。老师夸赞的话固然重要,但倘若无情,那话
就是苍白的、冷冰冰的了。同样说“你真棒”,面无表情地说、冷漠地说和微笑着说、热情地说,给学生的感觉是迥然不同的。学生不但在乎老师说
什么,更在乎老师说话的表情、语气。“实指性”指的是表扬要实事求是。首先,表扬得有事实。有事实,表扬才站得住,学生才信服。其次,表扬
的话要恰如其分,不能空泛。实指性越强,学生越听得明白,激励性就越大。正因为如此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总能听到“你写的字真棒!有点柳体(柳
宗元)的味道。”“我很欣赏你朗读的语气,就像说话那么自然!”“你居然会正确使用分号,说明你头脑很清晰!”……由此看出于老师的表扬那
叫表扬及时、表扬到位,表扬到点。我反思:在课堂上,我对孩子们的评价是否太过于随性、单一?这样的单一怎能让孩子们产生成就感?是否真是
我们自己课堂上的随意性渐渐削弱了孩子们上课举手发言的积极性?三、质朴,在语文中扎根阅读于老师的教学实录,发现无论是阅读课还是习作课
亦或是口语交际,他的课堂没有太多花哨,质朴而生动,默默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在他的课堂上,孩子们知道读完课题后要停顿;在他的课堂上
,孩子们知道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会说话;在他的课堂上,孩子们知道每一个汉字的笔画都有自己固定的“家”……于老师的阅读课示范做得非常好,
他读得好、写得好,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学。他几乎每节课上都有范读,不管什么样的文章,经他读出来都会韵味无穷,这是他作为语文教师的魅
力。他经常对学生说:“听我读,看我的表情。学着我的表情来读。”他的表情朗读是在对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表演,不同于我们平时模仿的夸张的朗
读,换言之,他的表情朗读不掺假。在分角色朗读时,他不光演大人,还演小孩儿,《杨氏之子》中他先扮演孔君平,和学生扮演的杨氏之子对话,
再和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从他的表演中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可爱,之后再带上理解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执教《高尔基的儿子》一课也是如此
,他用语言、动作和神态表现文中的人物,再引导学生模仿、体会,在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的基础上朗读,一点也不做作。于老师的阅读课总是少不
了表演。在执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他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编演课本剧,演出后让乌鸦说出对狐狸的评价,说出自己最后的感受,让学生对文中的
狐狸和乌鸦说几句话,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切身体会到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爱听奉承话的特点,体验了学习的快乐。如果说低段的阅读教学要表演,那高
段的阅读教学就离不开写作了,阅读后的写作更体现了于老师作为语文教育大师的智慧。在《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中,于老师让学生以高尔基儿
子的身份给高尔基写回信,这就要求学生反复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明白他说了什么,希望儿子怎样做,然后逐句给出回复。这个练习不光引导学
生深入阅读课文,还让他们复习了书信的写法,体会到浓浓的父子深情,懂得了孝敬父母,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
维教学目标。于老师的课堂能做到此,所花的精力无需言语,他研究学情,充分考虑到了孩子们的“解读先结构”,所以总能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
得妙趣横生。他的阅读课上PPT使用的并不多,朗读和书写都是他亲自示范指导,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就是他最优秀的硬件!他对阅读的指导在尊重
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在他的课堂上,所有的体会都是学生通过读书悟出来的,而非老师讲出来的,这才是孩子需要的阅读课。当前教育提倡
教师退后,就是要留给学生充分阅读和思考的时间,我们不要再替学生感悟了。对照于老师的课堂,我反思:为了一节课,我又花费了多长的时间?
我的设计有没有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生活经验等?频频更换ppt,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学习,还是早已打乱了孩子
们思考的节奏?于老师的实录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面对语言文字就该让孩子们扎扎实实地读、安安静静地思、认认真真地辩。四、智慧,在生命中
激荡于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随处都能采撷到智慧之花。在《狐假虎威》中,孩子们通过对人物的评说,明白了邻里和谐互不相欺的重要;在《秋天
的怀念》中,孩子们通过品读母亲最微小的动作,懂得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在书写“奉”字中,学生明白了“不过”、“无不及”才好的深意……
人生真知,于老师总是不着痕迹的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在悄然无声中润泽了孩子们的生命。如此高超的教学技艺,能越者何人?在教授“攀爬”的
“攀”时,于老师只是在黑板上画了两条线,然后请学生到黑板前学着猴子爬,就这样,边引导边比动作就让学生永远记住这个字。可以说每一个教
学环节中充满了智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充满激情,似乎让每一个生命在学习中拔节生长。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其实吴忠豪老师和于永正老师已经给了我们最明确的答案:“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较好的语感,能不假思索的行文,留下认识和情感,留下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兴趣和习惯。”在多年的低段教学中我越来越觉得语文课堂要走近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留给学生兴趣与习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
献花(0)
+1
(本文系xiaoxi040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