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阴不足---缪希雍、罗大伦
爱吃肉、不吃青菜、易盗汗、手脚心热、好动、大便干燥、
脾阳虚:便溏
阳盛则烦躁,阴盛则躁烦
但头汗出:栀子豉汤、湿热发黄症-茵陈蒿汤、水热互结的大结胸症、太阳病火劫伤阴内热症、少阳三焦热郁症:小柴胡汤。
但头汗出:1无形邪热郁于胸膈:栀子豉汤、2邪热与有形之邪相结:湿热发黄症-茵陈蒿汤、水热互结的大结胸症、热入血室症216,3太阳病火劫伤阴内热症或阳明病误用火治,枢机不利,水饮内结:柴胡桂枝干姜汤147,少阳阳微结148:少阳三焦热郁症5阴竭于下,阳无所依附而上越:白虎汤219或茯苓四逆汤回阳益阴。
心中懊恼:栀子豉汤、大陷胸汤、湿热发黄、大承气汤
心下痞:大黄黄连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黄连汤、五苓散、生姜泻心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小陷胸汤、旋覆代赭汤????
脉:大则病近,小则平。
阳脉:浮、大、数、动、滑、
阴脉:沉、弱、迟、弦、涩
舌:满舌属胃,中心亦属胃。
舌尖属心。
舌根属肾。
两旁属肝胆。
四畔属脾。
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
白苔肺经。绛苔心经。黄苔胃经。鲜红胆经。黑苔脾经。紫色肾经。焦紫起刺肝经。青滑肝经。
伤寒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2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
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96
4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
5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鱿,下之利不止。326
《黄帝内经》阴阳:三阳、三阴生理(经络、脏腑)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贪凉冷伤阳,秋冬食温燥耗阴。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生于本,本于阴阳。
六经辨证:辨风寒邪气伤人阳气
卫气营血辨证:辨温热病
三焦辨证:辨湿热病
构成宇宙三要素:物质、能量、信息
伤寒论为病证、病理:阴阳:三阳、三阴——病位、病性、病势
阴阳气质变,阴阳气量变。
基本知识:临床表现、基本病因、病机、治法、用方、方药组成、煮服方法
学习辨证用方的思路和方法
太阳主表,肺主皮毛,
脾主大腹、四肢
阳明病法多汗
少阳主枢
肝主筋
肾主骨生髓
少阳:往来寒热-邪胜则寒,正胜则热
寒邪重则痛,寒邪轻则痒,热邪重则身重。
血在上喜忘,血在下如狂。
无汗不可用白虎,有汗不可用麻黄。
热渴汗脉洪大实际是《白虎加人参汤》。
功效:西洋参〉古人参(已佚)〉东北人参=养阴生津、益气
益气用现在的人参、
生津用西洋参
党参:补中、益气、生津
生附子:回阳
炮附子:温中
防风:外风、内(肠)风,量小,少于6克,量大则走表。
蒿本:头痛、肠风
副作用:川楝子:胃痛(胃溃疡不用)
防已、通草、木通:含马兜铃酸至急性肾炎、肾衰
铅丹:急性铅中毒布包,不超过10克,可用生铁铬、磨刀石或琥珀粉代
天花粉:抗早孕
半夏:过量致急性肾炎、肾衰
玉液汤、滋燥饮、
越婢汤:风水。麻黄石膏甘草姜枣
越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甘草加姜枣,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
越婢加半夏汤
越婢加术汤
风寒感冒:桂枝汤、麻黄汤、葱豉汤、荆防败毒散
成药: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冲剂、感冒软胶囊、
小验方:1、葱白5节、淡豆豉9g、生姜3片,水煎服,日一次;
2、生姜30g、红糖30g,煎汤分三次服用。
风热感冒:银翘散、桑菊饮、
成药:银翘解毒片、板蓝根冲剂
小验方:1、薄荷3g、芦根30g、板兰根15g、生甘草6g、每日一剂;
2、竹叶10g、薄荷3g杏仁9g、连翘9g、每日一剂。
银翘解《温病条辨》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银花15g连翘15g桔梗6g薄荷6g牛蒡子6g竹叶4g荆介穗4g甘草5g淡豆豉5g共杵为散,每服六钱(18g)鲜芦根汤g
桑菊饮《温病条辨》:风温咳嗽
杏苏散:风寒咳嗽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桑叶7.5菊花3桔梗6杏仁6连翘5苇根6甘草2.5薄荷2.5
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
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桔梗15紫菀15荆芥12百部12陈皮15白前12甘草6
玉女煎胃热阴虚证清胃热、滋肾阴
石膏9-15熟地9-30麦冬6知母5牛膝6
平胃散湿滞脾胃证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苍术9厚朴6陈皮9甘草3加姜枣
二陈汤湿痰证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清胃散清胃凉血
生地6当归6牡丹皮6黄连6升麻9
温脾汤寒下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四逆加人参、+调胃承气+当归
《吴茱萸汤》-吴姜大人
麻子仁丸:二仁一芍小承气。
逍遥散改薄荷为桂枝效佳。
当归四逆中通草改鸡血藤30克
白头翁汤加用马齿苋30-50克
四逆散慢性病开道方
精神不爽,食欲不振
舒肝调胃清胆畅气导滞
肝胃脾
化裁:柴胡黄芩赤白芍枳壳
陈皮甘草生熟山楂
柴胡赤白芍各黄芩枳壳甘草陈皮生熟山楂各
三仁汤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石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缩泉丸:乌药、益智等分
金铃子散:元胡、川楝子(易诱发胃溃疡)
人参养荣汤:四君四物+陈皮、肉桂、远志、黄芪、五味子、姜枣
小陷胸汤:痰热凝结连10夏10蒌30
大陷胸汤:大黄(煎)10-20芒硝(后入)12-15甘遂(研末)1-3分3次服,以利为度。
乌头汤
麻黄汤
麻黄(先煎去沫)15桂枝10甘草5杏仁9
桂枝汤
桂枝15白芍15甘草10生姜15大枣10(4枚)
四逆汤保健方:附子15甘草6干姜6
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甘草
阳明热在上焦栀子豉汤:清宣郁热焦山栀15淡豆豉15
阳明热在中焦白虎汤:三大症
白虎+人参汤:四大症脉洪大
阳明热在下焦承气汤
黄连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桃核承气汤:桃仁50个15g、桂枝2两10g、芒硝2两10g、大黄4两20g、甘草2两10g
下焦蓄血
防已地黄汤滋阴抑阳,养血除热
麻黄汤:无汗而喘,
麻杏石甘汤:邪热壅肺的汗出而喘,
小青龙汤:寒邪闭表、内有水饮、水寒摄肺的喘,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风邪在表、风邪壅肺、中风兼喘、
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合病:两个及以上阳经同时发病。
并病:一经症候未罢,又出现了另一经的证候,发病有先后次第之分。
直中: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侵犯三阴而发病。
寸关尺:心肝肾、肺脾命门
右尺:命门火衰-
阳脉是轻取,轻取脉涩,提示气血不足;
阴脉是沉取,沉取脉弦,提示少阳气郁。
郝万山
猪苓汤病机:阴虚水热互结
小便不利,小便少,尿道涩痛,小便短赤;
猪苓一两茯苓一两阿胶(后入烊化)一两泽泻一两滑石一两
口渴,烦渴,渴欲饮水;
心烦不得眠。
栀子豉汤病机:热扰胸膈
心烦、喘
五苓散口渴、消渴、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小便少、少腹苦里急,+脉浮数,身微热
桃核承气汤:泄热、化瘀良方
桃仁桂枝大黄芒硝甘草
抵当汤: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46少阳兼表,柴胡桂枝汤主之。
147少阳传入太阴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历代主治:少阳兼水饮,验者了了。
陈慎武:少阳病有阴证机转
刘渡舟用法:胆热脾寒
刘渡舟用法:判断病在少阳,以口苦为准。
便溏之证是判断太阴病的主要依据。
柴胡桂枝干姜汤:三主症:口苦、便溏,肝郁或肝气不舒或(肝胆有热,脾阳虚衰,津液不足)
口渴、便溏、肝胆湿热未尽
口干、经常拉肚子、脉沉弦、肝郁
口渴、便溏、肝气不舒
柴胡24桂枝9干姜9栝楼根12黄芩9牡蛎6甘草6
柴胡半斤桂枝3两干姜2两栝楼根4两黄芩3两煅牡蛎2两炙甘草2两
真武汤真茯少悸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附子一枚
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铒;
除却半夏为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阳和汤
药不瞑眩,厥疾弗瘳
《古今录验》续命汤歌
续命石膏杏干姜,归芎参草桂麻黄。
风痱瘫痪不能语,或痛拘急难转尝。
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肿康。
麻黄(先煎去沫)桂枝人参甘草当归石膏干姜各3两,川芎1两杏仁40枚
以水4升,煮取1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
续命汤-脑出血中风痱,身体不能自受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人参当归川芎干姜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续命汤
麻黄(去节、先掠去沫、焙、一两半)独活(一两半)升麻(半两)羚羊角屑(一两)桂心(一两)防风(去叉、一两半)甘草(炙、一两)
功能主治:治风痉,口噤不开,身背强直,发如痫状。
用量:上咀,每服六钱匕,水二盏,浸一宿,明旦煎取一盏,去滓温服,主覆避外风。
备注:每年春分后常服二三剂,即不患天行伤寒,及诸风邪等疾。
大小续命汤
大续命汤-脑血栓-孙思邈-附子防已
孙思邈-千金方-治诸风篇-续命煮散
麻黄、川芎、独活、防已、甘草、杏仁各90克紫油桂、生附子、茯苓、升麻、辽细辛、高丽参、防风各60克,透明生石膏150克,生白术120克
上药一并捣粗末,混匀备用。
每次4克,绢包,加用800ml,文火煮至400,分作4次饮,3小时1次,重症用28克,不可间断。连饮7-10日。
李可:
气为血帅。
已亡之血难以骤生,末亡之气所当急固。
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阻滞
温经汤用吴萸芎,归芍丹桂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吴茱萸3两、当归2两、芍药2两、川芎2两、人参2两、桂枝2两、阿胶2两、牡丹皮2两、生姜2两、甘草2两、半夏半升、麦冬一升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四物汤地芍归芎古方为36克
熟地12白芍9当归9川芎6
吕炳奎
脾胃如釜,肾气为釜底之火。
中医复兴之路:1易经与内经结合,2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
急性中风,昏迷不醒-生南星、生半夏、生附子……。
用四逆汤保健方:附子15甘草6干姜6
补肾虚用金匮肾气丸,养长寿就喝四逆汤
阳虚寒湿十占八九,阴虚之人百不见一。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一切肥胖皆寒湿瘀浊堆积三阴。温氏奔豚汤李可通治一切肥胖之并发症
冠心病、痛经:失养则痛、不通则痛,通常两个并存。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三拗汤,五拗汤(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用炙,桔梗不去梗,荆芥)
1、2、3、12、13、16、20、23、25、26、27、31、32、33、34、35、38、39、40、41、53、54、61、63、64、67、71、76、82、95、96、97、101、103、106、124、135、138、146、147、149、154、155、157、158、161、163、168、172、173、177、180、182、208、219、223、242、247、248、249、252、253、254、255、259、260、261、262、263、265、273、277、281、301、302、303、306、307、309、314、316、317、318、323、326、337、338、350、351、353、354、378、385、386、397、
伤寒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2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
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96
4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
5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鱿,下之利不止。326
伤寒论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薰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上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也,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4太病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也,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侧愈。
25初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虐,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如此?答曰:寸口脉浮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沿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8太阳中风(注:伤寒的副词),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炮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甘石汤。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协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协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协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身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协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着,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注:少阳兼表,柴胡桂枝汤主之。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注:少阳传入太阴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此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濈。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注:一作怫郁),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吴茱萸汤》主之。-吴姜大人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主之。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263少阳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81少阴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燥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甘草二两,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人参二两,分温再服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咳者去人参,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泄利下重者,先水五升,煮薤白三两,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匙纳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26厥阴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西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半黄瓜小结胸症
大陷胸汤泄热逐水破瘀硝(冲服)9黄9甘(研末冲)3煎后分两次服
散剂甘黄硝0.90.60.3(321胶囊)1.8约4个胶囊分两次服大结胸症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解清热
铅丹布包,不超过10克,可致急性铅中毒,少用,可用生铁铬、磨刀水或琥珀粉代
《伤寒论》中:胸闷不用白芍,脐上、脐下悸不用白术。
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注:中不限中焦)
无汗不可用白虎,有汗不可用麻黄。
热渴汗脉洪大实际是《白虎加人参汤》。
西洋参〉古人参(已佚)〉东北人参=养阴生津、益气
益气用现在的人参、
生津用西洋参
党参:补中、益气、生津
白头翁汤加用马齿苋30-50克
胃方
苍术10厚朴10陈皮4甘草6党参30炒白术10茯苓15煮半夏10
砂仁5木香5霍香10麦芽30谷芽30
气不利则满,血不和则痛
治胃宜调和气血:香附郁金元胡橘红
本草:橘皮:和中理胃药则留白,下气消痰则去白。
紫金锭外用治疗带状泡疹+龙胆泻肝汤
一针二炙三服药
中医十大名方
1小青龙汤-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代表方
麻黄9桂枝9细辛3半夏12五味子6干姜10白芍12甘草6
麻黄9桂枝9细辛3半夏12五味子6干姜10白芍12甘草6
2小柴胡汤
柴胡9法半夏6党参6甘草3黄芩9生姜3片大枣3枚
主药:柴胡黄芩:经腑同病,易气郁、易化火
柴胡解热用20-30g,解热用10g,升阳用5g
半夏生姜三个作用:辛散助柴胡解郁,化痰、消饮、祛水;和胃降逆止呕。
参草枣:1助少阳正气以祛邪,2补太阴脾气,防止少阳之邪内传太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伤寒量:柴胡半斤40半夏三两15人参三两15甘草三两15黄芩三两15生姜三两15大枣12枚4枚
柴胡伤肝肾阴,鳖血拌柴胡
3大承气汤-痞、满、燥、实
大黄12芒硝12枳实9厚朴9
4五苓散―――利水渗温、健脾化气
泽泻12白术9茯苓9猪苓9桂枝6外疏内利
5逍遥散―――疏肝养血健脾
当归12白芍12柴胡12茯苓12白术12甘草6姜薄荷(后世用桂枝代)
6血府逐瘀汤
当归9生地9桃仁12红花9枳壳6赤芍6川芎5柴胡3桔梗5牛膝9甘草3
7补中益气汤
黄芪15白术10陈皮6升麻6柴胡6党参15当归6甘草6
8归脾汤―――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白术9党参12黄芪12当归10甘草6茯神10远志10酸枣仁10木香10龙眼肉10生姜6大枣6枚
9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
山萸肉12山药12丹皮9泽泻9熟地24茯苓9
10温胆汤―――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茯苓6半夏6甘草6枳实6竹茹6陈皮9生姜3大枣3
六黄地黄丸:
桂附地黄丸:+肉桂、附子、
金匮肾气丸:+桂枝、附子
山萸肉12山药12丹皮9泽泻9熟地24茯苓9桂枝3附子3
济生肾气丸+肉桂、附子、牛膝、车前子
引经药
桔梗(载药上行)――肺经、心经(天王补心丹)
羌活――太阳经
柴胡――少阳经
白芷――阳明经
川芎――厥阴经
细辛、附子――少阴经(细:性甚走窜,透表达里,搜剔筋骨而祛邪)
牛膝――引药下行,引气血下行
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芍药枳实大黄为大柴胡汤
滑石
茵陈
风尾草
草河车
叶下珠
刘渡舟:乙肝经验方: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化载
病程长,湿热毒邪内郁-清热利湿舒郁解毒
基础方:
柴胡12黄芩12茵陈12-15或20土茯苓10-15风尾草12-15草河车10-15
或叶下珠10-12或垂盆草炙甘草
柴胡12黄芩12茵陈15土茯苓15叶下珠12垂盆草15炙甘草6
血瘀:协部(肝区)刺痛或r-谷氨酰转肽酶增高+红花10茜草10当归10
白芍10
早期肝硬化:查B超可知+土元10泽兰10生牡蛎30鳖甲30或配服鳖甲坚丸
化瘀软坚散结
莪术白术
湿毒凝结:面色藜黑、如有油垢,没有光泽、肢体腰背酸胀,苔腻不脱。
+生石膏10寒水石10滑石12竹叶12银花10
轻:脾虚便溏+茯苓15白术10
重:脾寒泄泻+柴胡桂枝干姜汤交替服用
再重:柴胡桂枝干姜汤:慢性肝炎肝胆湿热末退,脾阳脾气已伤,伴有慢性腹泻。
结肠过激综合征:柴胡桂枝干姜汤+痛泻要方+乌梅、蒿本
痛泻要方亦名:白术芍药散:炒白术15炒白芍10陈皮9防风5
调和肝脾:补脾柔肝,祛湿止泻,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
定志小丸:人参、茯苓各三两、菖蒲、远志各二两。可加茯神。
定志丸:
温胆汤:二陈+枳实、竹茹、生姜、大枣
柴胡解热20-30克
舒肝10克
升阳用6克
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炒白芍:长于养血和肝,多用于肝旺脾虚痛泻者
生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长于健脾、通便(大量)
炒白术:擅于燥湿
参苓白术散:四君+山药、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莲子肉、大枣
旋复代赭汤:
小柴胡汤温胆汤三仁汤:三方同治三焦,三方同治气。
异点:治热、治痰、治湿。
治病不本自然之四时,治病不本人生之四时。
下虚者升浮宜慎。升散之药可拔下虚人之根本。
《神农本草经》芍药,梁代起分赤白芍。
赤白芍: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
赤芍:苦、凉,化瘀、止痛、凉血、消肿。
白芍:凉,生白芍主平肝,炒白芍主养血。
理中汤:姜参术草
附子理中汤:+附子
五味异功散:四君+陈皮+姜枣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二两连翘三两赤小豆一升生梓白皮一升杏仁40枚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12枚
山茱萸又称萸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
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吴茱萸汤:吴姜大人
吴茱萸1升生姜6两大枣12枚人参3两
桃核承气汤:桃仁50枚桂枝2两10芒硝2两炙甘草2两大黄4两
桃仁5桂枝10芒硝10炙甘草10大黄20
有热则消谷善饥。
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胃家虚寒,腐熟无权。
食入即吐
身大热,畏寒蜷卧,反欲得衣被者,真寒假热。
厚朴:消痰下气
杏仁:主咳逆上气
栀子豉汤治有热之虚烦,小建中汤治无热之虚烦。
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汤+麻黄、石膏
麻杏石甘汤:越婢汤+杏仁
越婢汤:麻甘石
大青龙汤:麻黄汤、桂枝汤、越婢汤而无芍药。
中药古今药量换算伤寒论
1合=20ml1升=200ml1斗=2000ml
1斤=250g1两=15g
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六铢为分,四分为两,24铢为两12铢为半两7g18铢为10g
1寸=2.3cm1尺=23cm
粳米200ml=180g
半夏一升=100g半升100ml=50g
麦冬一升=g
五味子一升=60g半升100ml=30g
吴茱萸一升=50g
厚朴1尺=23cm=15g
杏仁100粒=40g24粒=10g10粒=4g
桃仁100粒=30g33粒=10g10粒=3g
附子1枚=20g大者为25g
乌头1枚=5g
枳实1枚=18g
瓜蒌1枚实大者=60g
栀子10枚=15g
一钱匕大约是1-1.5g
大枣4枚=10g
大枣12枚=30g
石膏鸡子大约30-40g
梧桐子大=黄豆大
伤寒论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薰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上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也,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4太病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也,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侧愈。
25初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虐,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如此?答曰:寸口脉浮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沿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病,桂枝,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8太阳中风(注:伤寒的副词),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炮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甘石汤。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协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协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协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身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协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着,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注:少阳兼表,柴胡桂枝汤主之。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注:少阳传入太阴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此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濈。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注:一作怫郁),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吴茱萸汤》主之。-吴姜大人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主之。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263少阳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81少阴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燥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甘草二两,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人参二两,分温再服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咳者去人参,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泄利下重者,先水五升,煮薤白三两,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匙纳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26厥阴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西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