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传统世界观指导下的心理学只是一堆混沌概念的集合
2021-02-21 | 阅:  转:  |  分享 
  
传统世界观指导下的心理学只是一堆混沌概念的集合李泽健在传统的世界观中,我们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认为人类的认识就是要认
识这些客观存在的事物。我们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就是一个从部分到整体的过程,我们把这种认识方式比作盲人摸象。也正如盲人摸象一样,这种认
识方式有着它先天的致命的缺陷。首先,我们不知道大象的边界,没有办法保证所摸到的部分是不是大象的一部分,如果大象正好靠在一棵大树上,
没准我们还会以为大象的背上长满了叶子!其次,这种认识方式更适合于一个人,也就是只有当一个人把大象从头到尾摸上一遍,才能形成一个比较
完整的认识,如果想要把多个人的认识拼接在一起,那就必然会产生没完没了的争论。我们传统的理论基本上都是盲人摸象的结果。单就每一个理论
来看,逻辑都还比较严密,没有太多的矛盾。但是,当我们想要把这些理论整合在一起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时,问题就来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各
种各样的不匹配。就像一堆散乱的零件,单看每个零件,似乎都还比较成型,但是想要把它们组装成一台能够整体运转的机器就难了,因为每个配件
都是独立设计和制造的,它们之间不能很好地衔接、匹配和啮合。在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当我们想把哲学和心理学结合
在一起,当我们想把人类的整个认识过程当作是一个整体来看待时,我们竟然发现,心理学原来只是一堆混沌概念的集合。虽然它的每个概念都有自
己单独的理论,但是每个概念都不是很清晰,都还存在着许多争议。概念之间的边界也是混沌的,无法清晰地把它们区分开来。各个概念之间不能很
好地衔接和配合,根本无法把它们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说,感觉、注意、情绪、需要等等这些概念就都有各自的理论,感觉有感觉的理论,
注意有注意的理论,需要有需要的理论,情绪有情绪的理论,但是这些理论没有哪一个是大家的共识,每一种理论都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产物。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当我们想把各个概念组织在一起时遇到了哪些问题。一、概念不清晰在研究感觉问题时,心理学说,刺激作用在人的感官上引起
了人的感觉;在研究注意问题时,心理学说,人们注意什么不注意什么取决于当前刺激的特点;在研究情绪问题时,心理学说,人们对刺激的评价产
生了情绪……心理学中经常用到刺激这个概念,我们每个人都以为自己能够清晰明白地知道它是什么意思,所以就很少有人关注过它。严格的来说,
刺激并不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所以心理学对它也很少有研究。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在任何心理学的资料中见过有人把它当成是一个心理学概
念来进行研究的。我们真的明白心理学中所说的刺激是什么意思吗?心理学真的明白自己所说的刺激是什么意思吗?1、感觉理论中的刺激是什么意
思现代心理学是传统世界观的产物,与我们很多人的想象一样,它也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认为人的感觉是这样产生的:客观存在的事物作用在人
的感官上,感官产生了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递到人的大脑皮层,于是产生了感觉。这里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对感官的作用就是刺激。单独来看,上面
所说的感觉的产生过程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联系到我们的另外的一个观点,麻烦就来了。不管是哲学还是心理学还是我们普通人,我们基本上
都承认人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认为感觉是人类认识的起点。这里就有了一个矛盾:如果人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那么在感觉产生之前应该还没
有认识,但是现在我们却在感觉产生之前预设了一个客观存在的世界,预设了客观事物对感官的作用。在感觉产生之前我们是怎么知道有一个客观世
界的?在感觉产生之前我们是怎么知道有客观事物刺激了我们的感官的?(详见《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吗》、《感觉不是认识的起点》)这个问题追问
下去就是哲学上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我们都知道,传统的哲学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
战场,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上什么样的说法都有,争论了两千多年也没有一个结果。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意味着,心理学感觉理论中
所说的刺激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一个非常清晰明白的概念,而是一个谁也说不清的预设的概念!2、注意和情绪理论中的刺激是什么意思没有见
过哪种注意理论和情绪理论对它所说的刺激概念做出过明确的说明,说明它所说的刺激到底是什么意思,估计有很多人把它们等同于感觉理论中的刺
激了,认为它们是同一个概念,即客观存在的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那么,注意和情绪理论中的刺激与感觉理论中的刺激真的是同一个概念吗?要想
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明白一点,那就是感觉理论中的刺激可能与我们一些人的想象还不太一样,感觉理论中的刺激是没有颜色、气味、声音
、冷暖的……颜色、气味、声音、冷暖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大脑的产物,是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后的结果,是我们自己的感觉。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这个还与我们前面所说的世界观有关。也就是说,在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上,在什么是感觉的问题上,心理学与哲学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要想搞清楚心
理学的问题那就还必须要先解决哲学的问题。心理学在感觉之前预设了一个客观世界的存在,这就带来了很多麻烦。比如说,同一个物体,我们在不
同的时间、不同的条件下看它时颜色是不一样的,哪我们还能说物体自身有颜色吗?如果说有,那哪一种颜色才是它自身的颜色呢?对于此类的问题
的回答,最简单的也就只能说是物体自身没有颜色,颜色是我们大脑的产物了。这个结论与哲学上的一些派别的说法是一致的,但是这个结论并不能
说是最终的结论,因为这个问题在哲学上还有穷无尽的争论。撇开哲学上的争论不谈,我们还是回到注意和情绪理论上。注意理论认为注意实现对刺
激选择的控制,认为人们注意什么不注意什么取决于当前刺激的特点。如果刺激没有颜色、声音、气味、味道……我们还能够注意到它吗?我们能够
对这样的刺激做出选择吗?情绪理论说人们对刺激的评价产生了情绪。我们是如何对感觉产生之前的那种没有颜色、没有声音、没有气味的刺激进行
评价的?如果没有颜色、声音、气味……我们还能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吗?很显然,我们并不能把注意和情绪理论中的刺激与感觉理论中的刺激等同
于同一概念。如果它们不是同一个概念,那它们指的是什么呢?二、边界不明确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心理学其实在每个概念的认识上都没有达成共
识,不只是概念本身说不清楚,概念之间的边界也搞不清楚。不只是没有搞清楚诸如注意、情绪、需要、行为等等复杂概念的边界,就连最简单的、
我们大家最熟悉的感觉、知觉、记忆等等概念的边界也搞不清楚。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按照现代的心理学理论,我们不只是可能区分不开感觉和知
觉,我们有可能还分辨不清一个事物是在感觉里出现的还是在记忆里出现的,我们甚至有可能连自己到底是听见了还是没有听见、看见了还是没有看
见都不一定能够说得准。不信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你真的以为自己能够区分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吗?不见得!“当碰到许多富有意义的情景时,
人们很难、甚至不可能清楚地区分感觉和知觉。比如听到一段曲调时,我们一开始能只注意到每个音符各自的音质,比如它们的音高和音量,而不是
整个旋律吗?当我们拿起一件熟悉的物体,比如一本书或一支笔,我们能抛开对这个物体的认识,只发觉我们手指和手掌上受到的压力吗?以上两种
情况的回答都是不能。”(《感觉与知觉》【美】哈维.理查德.施夫曼著第2页)见过流星和烟花在天空中拖着的长长的尾巴渐渐地消失了
吗?你确定自己真的是看见的、感觉到的吗?不对!心理学说那长长的尾巴只是你的记忆,没错,人家就是这样说的!“感觉记忆是三个阶段中稍纵
即逝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记忆一般只会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其他感觉信息保留不到1秒钟的时间。当你在独立日看到烟花绽放拖出渐渐
淡去的痕迹时,当你听到音乐的旋律从一个音符跳跃到下一个音符的时候,你就在体验感觉记忆。”(《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241页[美]菲利
普.津巴多等著王佳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详见《感觉和记忆的界线在哪里?》一文。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阈限或阈值,知道它是用来干
什么的吗?它就是用来测定人们感觉的灵敏度的,就是用来测定你到底有没有看见、听见、闻见的……心理学认为,我们由无感觉到有感觉时,刺激
强度要由弱到强,当刺激增强到什么程度人就由无感觉到有感觉了,这个所增到的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然而遗憾的是,心理学并没有找到这样
的阈值,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并不能确定自己到底是感觉到了还是没有感觉到一些刺激。“为了要领会这个阈值的问题,我们应注意到,在许多显示
生活情境中,我们经常不确定自己是否恰好越过了感觉阈值,是否能准确地检测到一个微弱的或边界刺激。……我们在修剪草坪时真的听到电话铃响
?我们在洗澡时真的听到敲门声了?我们在夜晚的天空真的看得到那幽幽的星星吗?”《感觉与知觉》【美】哈维.理查德.施夫曼著第28
页)三、无法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概念都不清晰,概念之间的边界也不清晰,这就直接导致了我们无法把心理学的各个概念有机地组织起来,
无法对人类的认识过程形成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还拿前面的例子来说,刺激、感觉、注意、评价、情绪等等这几个概念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呢?它们在人类认识的整个过程中是处于哪个阶段的呢?如果注意和情绪理论中的刺激与感觉理论中的刺激是同一个概念,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
是下面的这个样子。可是感觉、注意和评价之间真的是通过刺激联系起来的吗?我们前面说了,我们不能把注意和情绪理论中的刺激与感觉理论中的
刺激看成是同一个概念。如果不是同一概念,那这几个概念之间又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这个例子才刚刚涉及到人类认识初级阶段的几个概念,
如果我们还想要把知觉、记忆、思维、语言、动机、需要、行为等等概念也整合在一起,那我们就会发现,这根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传统的世界观
导致了概念分类上的混乱每一个概念事实上都是一个类,概念的定义实际上就是在制定概念的分类方式和标准。人们之所以无法说清每一个概念,无
法分清各个概念之间的边界,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世界观出了问题——传统的世界观导致了心理学在概念的分类上产生了混乱。由于我们预设
了一个客观世界的存在,由于我们认为人的认识就是要认识客观存在的事物,所以我们平时使用的概念实际上就有了主观的和客观的之分,物理的和
意识的之分,生理的和心理的之分……心理学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定义心理学概念时没有按照同一标准对概念进行分类,没有按照同一标准划分
概念的边界,而是把主观的、客观的、物理的、意识的、心理的、生理的混在一起,用多个标准去定义同一个概念,从而导致随后的工作变得异常复
杂。比如说,Izard(1991)就认为“情绪的定义应该包括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三个方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意味着只有这三个方面合在一起才能叫情绪,而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者两个方面都不能再单独称之为情绪了。这就意味着我们将来在研究“情绪与注意”、“情绪与记忆”、“情绪与决策”、“情绪与行为”等问题时,其它几个概念都必须要与情绪的这三方面都有关系,否则我们所说的情绪就与我们定义的情绪不是同一个概念了……详见《什么是情绪?情绪理论中的哲学问题》一文。由此看来,要想搞清人类的认识过程,我们还必须要先改变我们的世界观,厘清心理学的每一个概念。
献花(0)
+1
(本文系李泽健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