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机不可失 失不再来
2021-03-03 | 阅:  转:  |  分享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回忆徐帅指挥的晋中战役

干休所关志超



徐向前兵团于1948年6月11日至7月21日进行的晋中战役,是一个大规模的运动战、歼灭战。我军以6万兵力,围歼敌军10万,解放县城14座,创造了大兵团作战以少胜多的范例。

1948年8月17日,我军攻克临汾。阎锡山急忙召集高级将领布防“保卫”晋中,“固守”太原。他确定的作战方针是:固守点线,以攻为守;以一部兵力据守晋中各县城乡据点,摆出一副与我军周旋决战的架势。其部署为:第34军之44、45、73师驻灵石、介休、平遥;第33军之71师及第9总队驻太谷;第19军之37师驻祁县,40师及第8、10纵队驻榆次;第19军之68师驻阳曲;第43军之39师驻忻县;第43军之70师驻汾阳、孝义;第61军之67师驻文水、交城;以亲训师(72师)及46、49师和工兵师等守备太原与晋源。阎锡山为使其部署学会同我军打运动战,提出“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一跑万有,一跑万胜”的16字诀。他说“战机好,就出太原城打;见势不妙,跑回太原来,寻找时机,再出城去同共军打。”于是命令总司令赵承绶、副司令原泉福(留用日军侵华战犯、原驻长治独立第14旅团长)率野战军出太原并统一指挥晋中地方保安团队,到处抢粮抓壮丁,伺机与我军决战。又令第34、43、61军各一部组成“闪击兵团”任命高倬之为司令,实行机动作战。此外,还专门调度18列火车,480节车厢,供野战军进出太原专用。

临汾战役结束后,中央军委令徐向前兵团并指挥太岳、吕梁军区部队北进晋中。任务是:保卫晋中麦收,断敌粮源,大量削弱阎军有生力量,缩小敌战区,创造打太原的条件。徐司令员对阎锡山作战方针的判断是:不要以为阎锡山要与我军决战,其实他最怕损失兵力。他出动野战军,名曰打仗,实际上时时刻刻都在准备跑。徐司令员说:“运动战嘛!是打活仗,一定要抓住战机,动作迅速,争取时间,以求于敌立足未稳之时歼灭之,不能轻易让敌人逃掉。”作战部署为吕梁军区部队攻击汾阳、孝义;太岳军区部队由南向北,正面推进,相机占领灵石;兵团主力则由太岳山区东侧,隐蔽向晋中开进。这个决策是为把阎锡山军队调出来,在野战中消灭它,好比下竹篓子捉黄鳝,让它自己钻。

6月11日,吕梁部队出现于汾阳、孝义以西高阳镇地区。12日,太岳部队攻占灵石县城。13日,阎锡山派第34军军长高倬之率“闪击兵团”共13个团兵力向高阳镇分进合击。我军坚守阵地,牵制敌人。阎锡山派“亲训师”及“亲训炮兵团”前来增援。这样以来,调动了敌人五大主力师(40、46、71、72、73师)。

6月18日夜,晋中战役正式发起。我第8、13纵队以突然动作,攻破平遥以东敌人的沿山边据点,突入晋中平原,向同蒲铁路逼进,迫使围攻高阳镇地区的敌军“闪击兵团”回转平遥、介休方面应战。我原定于平遥、介休间汾河西岸地区歼灭回撤之敌第34军,但狡猾的高倬之在回撤时,令其右路的“亲训师”,“亲训炮兵团”转道介休北上,而他自己却率第34军由汾阳东渡汾河,直接跑回平遥城。我第8纵队于21日全歼“亲训师”及“亲训炮兵团”,首战告捷。阎锡山遭我军当头一棒,手忙脚乱,急令赵承绶率第33军及第10纵队于23日由榆次到太谷;25日,敌高倬之率第34军由平遥北移,第33军由祁县南下接应,会合于洪善地区。徐司令员令第13纵队一部,以小部队积极阻击,保持与敌接触,牵制敌第33军,待第34军进至洪善以东10余华里地区,分割围歼之。但敌第33军和第34军始终紧紧靠拢,白天与我交战,夜间即龟缩到铁路沿线据点,我无隙可乘,分割围歼第34军计划,未能实现。战役第一阶段结束。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徐司令员总结了第一阶段作战情况,认为敌人对我分割迂回包围等手段已有提防。缴获的“亲训师”《阵中日记》中就记载着:“各团以3路纵队齐头并进,纵队间隔200至300米,每半小时与上级联系一次,左右及直属中央纵队,皆以铁路为准。”敌人虽有这种准备,但放敌人逃掉,实在可惜!必须创造新的战场,把赵承绶、高倬之所率之部全部围而歼之,一口吃掉这将近4万的敌军。他分析了阎锡山的心里状态,认为阎不敢叫赵承绥指挥的野战军继续南下,离太原过远。经过对敌我双方情况和地理位置的周密研究,徐司令员把歼敌的战场选定在太谷、徐沟、榆次之间的三角地带,要请“军”入瓮。决心定下后,即令太岳军区部队昼夜兼程北上,在榆次、太谷间展开破击,构筑工事,阻敌沿铁路窜逃太原;令第13纵队监视敌第34军行动,阻其回援祁县;令第8纵队速攻祁县,攻克后即北上,参加围歼赵承绥集团作战。

7月3日,太岳军区部队炸毁了太谷以北15华里的董村铁桥,敌人见逃路被切断,慌了手脚先后调动第4纵队、第33军主力等9个团轮番猛攻。最后,赵承绶亲自上阵督战,亦未能突破我董村防线。敌人连续几天猛攻董村防线不破,于是改由榆次和徐沟间夺路北逃太原。我第13纵队和第8纵队1个旅,插入徐沟以东、榆次以西、子牙河以北,切断了敌人又一条逃往太原的退路。这样,赵承绶、高倬之集团就被团团包围于大、下常村、西范村、南庄地域,东西长约20余华里,南北不足10华里的狭小地区之内,作垂死挣扎。

我们第24旅协同第23旅于7月6日晚,分别向祁县发起进攻,经8小时激战,全歼守敌第37师及保警队、民卫军3000余人。次日,挥师北上,昼夜兼程。7月11日拂晓,第23旅从西、南,我24旅从西北对南庄形成三面攻击态势。这一仗,打出了个“小日本”。原来阎锡山的第10纵队,共5个团,每团千余人,班长以上均为日寇投降后留用的日本人,士兵是阎锡山军队里挑选的士官作补充的。这场战斗,甚为激烈,我们同敌人展开白刃格斗,逐屋争夺。战至12日晚,敌第34师被我全歼,第10纵队亦伤亡过半,残敌逃往范村。这场战斗,毙伤敌1500余人。我军伤亡亦很大。当时有人提出休整。徐司令员毫不动摇。他说:我疲劳,敌人被拖着转来转去,更疲劳!部队现在苦一点,过几天就有“肥肉”吃了!徐司令员还告诫我们:“当一个指挥员,要深思熟虑。”“要机断专行。打歼灭战,对敌人要狠,对自己的部队也要狠。不要怕伤亡。这种狠,为的是不失战机,歼灭更多的敌人,减少尔后作战的麻烦!”“这是最后5分钟,正是决定胜负的关键。”7月16日,友邻部队攻入小常村,赵承绶被活捉;高倬之被击伤,化装逃回太原;日寇战犯、野战军中将副司令原泉福被击毙,临死前对他的参谋主任杨诚说:“没想到徐向前这么厉害!”

在聚歼赵承绶集团接近尾声的时候,防守晋中各县城的阎军,纷纷弃城向太原逃窜。我24旅与吕梁军区独立第3、7旅,奉命组成汾西集团,渡汾河追击北逃的敌第16、43、61军各一部。真象徐司令员所预见的那样:有“肥肉”吃了。我们7月13日晚渡过汾河,追歼从汾阳、孝义、文水北逃之敌。有的1个连俘敌1个营,1个班俘敌1个连。有3个担架员,看见一群敌人拖着枪爬在高梁地里,他们便高喊:“不准动,交枪不杀,1连左翼,2连右翼快包围!”就这样抓到27个俘虏。这场追击,俘敌8000余人,又解放了晋源县。20日,我70、71团前进到汾河西岸距太原一桥之隔的小王村。至此,晋中战役宣告结束。这场战斗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战果通常是在追击敌人的时候得到的。追击愈猛,胜利愈大。……胜利的彻底程度取决于追击的勇猛程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439页)

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我军实行以坚守防御的阵地战为主,以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和广泛的游击战相配合,这将是“三战”结合的一个基本特点。但是,未来战争初期的运动战,不同于我军在民主革命时期所进行的运动战。它的流动性将相对缩小,作战线将相对固定,作战规模也将是中、小型的。尤其是现代战争情况复杂,战争形势变化急剧,作战样式转化迅速,战机稍纵即逝。这一切,对运动战的机动性、灵活性要求更高,一切行动都要立足于一个“快”字。徐帅指挥的晋中战役,虽已过去38年,但他在预设战场、掌握战机、灵活机动、坚定指挥、坚持最后5分钟等等问题上都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仍是值得借鉴的。



1986年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4270o...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