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新建文本文档
2021-03-12 | 阅:  转:  |  分享 
  
《本草纲目》水环境医学思想探析

来源:作者:申红玲

分享到:

[字体:大中小]





【摘要】从水的重要性、水之性味随地而迁、民择水以保健康、医择水以达最佳疗效、水污染及应对之策等5方面,对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水环境医学思想进行了探讨。经整理研究发现,李时珍总结、归纳了历代水环境医学思想,同时结合观察与实践,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李时珍是16世纪以前对水环境医学思想论述最全面、最深刻的一位医家,《本草纲目》是一部蕴涵丰富水环境医学思想的医学著作,这些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本草纲目》;环境医学思想;水;健康;污染



Abstract:ThewaterenvironmentalideasinCompendiumofMateriaMedicabyLiShizhenwerestudiedfromfiveaspects:theimportanceofwater;thecharactersofwaterchangedwithsoil;selectionwatertoprotecthealth;waterpollutionandmanagement.ItisconcludedthatLiShizhenhighlightedandputforwardnewideasaboutthewaterenvironmentonthebasisofhistorywaterenvironmentalideaandexperiencesfromobservationandaction.Mr.Liisoneofthefamousmedicalscientiststostudywaterenvironmentalideaprofoundlyandindetailbefore16century.Li''sideasisvaluableuntiltoday.



Keywords:CompendiumofMateriaMedica;Environmentalandhealthidea;Water;Health;Pollution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三十余年心血的结晶,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本草纲目》不仅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纠正了以往本草书中药名、品种、产地等错误,纠正了一些反科学的见解,辑录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其中还蕴涵丰富的中医环境医学思想,对水环境医学思想有精辟的论述;注意到手工业污染会导致疾病,对铅中毒、砒中毒、煤气中毒、毒气中毒及防治都有详尽的记载;记载了蝇、蚊、虱、蚤、臭虫、鼠等传播媒介的形态及生活习性,介绍了它们对人体的危害,记录了众多的杀灭虫害的方法和药物;对寄生虫有详细的论述,指出饮食不洁是肠寄生虫病的致病因素;提出梅毒流行与岭南瘴毒有关,等等。这些都成为后人研究中医环境医学思想和中国古代环境污染与防治的重要史料。可以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主要的中医环境医学思想,在中医环境医学思想史上占重要的地位。其中《本草纲目》所蕴涵的水环境医学思想尤为突出。兹就其水环境医学思想论述如下。



1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



李时珍认为[1]:“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饮资于水,食资于土。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卫赖之。故曰∶水去则营竭,谷去则卫亡。”如果人饮水不够,水津不能上输于脾,脏腑组织失于濡润,可致口干唇焦,口渴,心中烦热,皮毛不泽,小便赤涩短少等。既然水对人类这么重要,那么,“水之性味,尤慎疾卫生者之所当潜心也”。李时珍在明代能够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现代研究表明,人体中七大营养素,水居第一位。正常人体每天需要2000ml的饮水量,水在人体内占有的比例大,作用也大,它作为人体内唯一的溶剂具有消化食物、循环血液、运输营养物质、促进体内生物化学反应、调节体温、腔隙间润滑、排泄废物等功能,与人体的衰老、寿命、免疫、代谢有直接的联系。可以说,水参与了整个生命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代谢。几乎整个生命现象和活动都离不开水,都有水的参与。如果没有水,人体就运转不起来。



旧本本草书水类共32种,并散见于玉石部,而李时珍对水非常重视,《本草纲目》把水集中为一部,并把水列为各篇之首,集水之关于药食者,共43种,其中梁·陶弘景注《名医别录》2种,唐陈藏器《本草拾遗》26种,宋·掌禹锡《嘉祐本草》4种,《本草纲目》新增11种。水“上则为雨露霜雪,下则为海河泉井”,李时珍观察到大自然界的水在不断地循环,降水(包括雨露霜雪)到达地面之后,径流至江河、湖、海、水库等,或渗至底层或蒸发至大气中,以这样的方式循环不止,所以把水分为两类,其中天水类13种,地水类30种,并分别载录了其“释名”“气味”“主治”“发明”,有些载有“附方”,其中收录旧方19首,《本草纲目》新增方50首。



2流止寒温,气之所钟既异;甘淡咸苦,味之所入不同



《周易》[2]云∶“人乃地产,资禀与山川之气相为流通,而美恶寿夭,亦相关涉。金石草木,尚随水土之性,而况万物之灵者乎?”李时珍从《周易》和张从正的《水解》中得到启发,指出[1]:“流止寒温,气之所钟既异;甘淡咸苦,味之所入不同。是以昔人分别九州水土,以辨人之美恶寿夭。”地域不同,土中的成分就不同了。水从土中来,水性、水质也随之变迁,水不同了,其与健康、疾病、治疗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多处列举了事例来阐述自己的这个观点。李时珍在“流水”一药中指出[3]:劳水就是扬泛水,即张仲景所说的甘澜水。取用的方法是:用流水二斗,置大盆中,以勺高扬之千遍,有沸珠相逐,乃取煎药。该药具有“宣吐痰饮”的功效,是因为“水性本咸而体重,劳之则甘而轻,取其不助肾气而益脾胃也”。并引虞抟的《医学正传》云∶“甘澜水甘温而性柔,故烹伤寒阴证等药用之。顺流水性顺而下流,故治下焦腰膝之证,及通利大小便之药用之。急流水湍上峻急之水,其性急速而下达,故通二便风痹之药用之。逆流水,洄澜之水,其性逆而倒上,故发吐痰饮之药用之也。”



李时珍还认为梅雨[4]沾衣及物之后都生黑霉,故也叫做霉雨。霉雨的形成是由于“湿热之气,郁遏熏蒸,酿为霏雨”,这种雨“人受其气则生病,物受其气则生霉”,所以这种雨水不可以用来酿造酒醋,否则人吃了之后会产生疾患。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指出古人对此早有真知灼见[2],如《淮南子》云∶“土地各以类生人……清水音小,浊水音大,湍水人轻,迟水人重。皆应其类也。”又如《河图括地象》云:“九州殊题,水泉刚柔各异。青州角徵会,其气慓轻,人声急,其泉酸以苦。梁州商徵接,其气刚勇,人声塞,其泉苦以辛。兖豫宫徵会,其气平静,人声端,其泉甘以苦。雍冀商羽合,其气驮烈,人声捷,其泉咸以辛。”《管子》云[2]∶“齐之水,其泉青白,其人坚劲,寡有疥瘙,终无痟酲。水性之不同如此。”



李时珍认为水井的深浅程度也影响水质的好坏[2]:“井泉地脉也,人之经血象之,须取其土厚水深,源远而质洁者,食用可也。”



3用水应有选择,以保健康长寿



李时珍认为[2]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有饮井水、泉水、江水、湖水、河水、池水的不同,故其水质亦有差异。不同质量的水与健康、疾病、治疗发生不同的关系,所以人们日常生活用水则不能不有所选择,以使人体保持健康长寿:“人赖水土以养生,可不慎所择乎?”李时珍在“流水”[3]一药的“集解”中也谈到这个问题:“大而江河,小而溪涧”都叫流水。流水“外动而性静”,“质柔而气刚”,与湖泽陂塘中的止水不同。但是同是流水,江河之水浊,而溪涧之水清,二者又有不同。因为“观浊水流水之鱼,与清水止水之鱼,性色迥别;淬剑染帛,各色不同;煮粥烹茶,味亦有异”,所以,当流水入药,“岂可无辨乎”?李时珍在“玉井水”条下引陈藏器云:“诸有玉处山谷水泉皆是也。山有玉而草木润,身有玉而毛发黑。玉既重宝,水又灵长,故有延生之望。今人近山多寿者,岂非玉石津液之功乎?太华山有玉水溜下,土人得服之,多长生”,“久服神仙,令人体润,毛发不白”。可见,择善饮水,可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4医应择水疗疾,以达最佳疗效



既然同是水,其成分、性味、功能、主治会有差异,那么,医药用水,就应该有所选择,用合适的水煎药治病。古代医家在这方面有些做法颇值得借鉴,李时珍在此举了几个例子[2],如“昔有患小溲閟者,众不能瘥。张子和易之以长川之急流,煎前药,一饮立溲”;“《灵枢经》治不瞑半夏汤,用千里流水”。可见,医家用水治病,不能不有所选择。另外,李时珍对古代的两个巧用冷水治愈痼疾的医案特别推崇[2],一则出自于《后汉书》,华佗用冷水治愈一妇人经年不愈的寒热注病,一则出自于《南史》,徐嗣伯用冷水治愈房伯玉将军的冷疾。李时珍认为二人所病都是伏火之证,《素问》所谓诸噤鼓栗,皆属于火也。治法是火郁则发之,而二位医生于冬月平旦浇以冷水,符合《素问》所谓逆者正治,从者反治,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通道路,令气调和。并感叹道:“二子之医,可谓神矣。”



李时珍认识到水“性从地变,质与物迁”,水的气味、性能、主治随之变化,故其《本草纲目》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对各种水分别阐述了其气味和主治,其中《本草纲目》新增的水十一种。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7998j...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