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志愿军第60军夏季反击作战的几点启示
2021-03-13 | 阅:  转:  |  分享 
  
志愿军第60军夏季反击作战的几点启示

关志超



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是在敌我长期对峙,战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在1952年秋季反击及上甘岭战役取得巨大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反击作战,就是依托阵地,有计划地向敌人发起进攻,在进攻中打击、歼灭和挫败敌人。这次反击战役,给予敌人沉重打击,终于迫使敌人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最后结束了朝鲜战争。第60军在这次反击作战中,同所有参战部队一道,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夏季反击作战前,第60军正面之敌为伪5师和伪20师。具体部署:伪5师36团位于方形山、949.2、552.8高地一线;37团位于870、883.7、902.8高地一线;35团为预备队。伪20师62团位于938.2、1089.6高地一线;60团位于841、905.2高地一线;61团为预备队。伪3师、7师分别驻华川、杨口地区。

第60军首长根据志司、兵团“以打击伪5师为重点,并以反击方形山及883.7及其以南诸高地为主要目标”的指示,决心首先以179师和180师对已选定之目标,采取“抓一把”、“连续抓”,攻克后打敌反扑而后视情撤收的手段,以进一步侦察敌人,研究敌人,锻炼部队,为中打、大打创造条件。其次,以181师和180师各一部进攻方形山为主,相机占领4、5号环形阵地打敌反扑,大量杀伤敌人,最后求得既得阵地的巩固。再次,以181师和179师进攻敌人一个多团固守的883.7、973、902.8诸高地,成功后,均依托攻克之阵地打敌反扑,并坚决固守已得之阵地。最后,当883.7高地基本巩固,而敌已遭受我之重大打击时,我则视情相机以180师依托方形山向南攻击;181师依托883.7高地向西攻击,会歼949.2高地之敌。与此同时,以179师536团配属33师反击1089.6高地,并相机控制该高地。

夏季反击作战从1953年5月12日开始,至7月27日停战协定生效为止,历时77天,经历三个阶段,共歼敌34232名。在5月12日至5月26日的第一阶段中,我先后以535、536、537、538、540团等单位的4个连、3个排、21个班的兵力,对伪5师、20师前沿7个要点阵地,进行了14次反击,先后击退敌以1个排到1个连兵力的84次反扑,其中以1089.6东南山背争夺战,打得最为技巧,不但“伤亡小,消耗小,胜利大”,并且巩固了既得阵地。第一阶段共歼敌1865名。在5月27日至6月23日的第二阶段,作战规模逐渐扩大,由一次攻击敌1个连扩大到攻占敌之营、团阵地,并逐次夺取伪5师的全部主要防御阵地。20天内,发起4次主要攻击战斗,攻占敌45平方公里的主要阵地,歼敌15498名。此间,首攻方形山,歼敌2400余名,继以潜伏手段攻占883.7、973、902.8高地,“首创我军防御作战反击以来,一次歼敌1个团坚固阵地大部的范例”,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联合司令部通报表扬。在6月24日至7月27日的第三阶段,为配合谈判、拉平金城以南战线,第60军奉调北汉江以西,与友军一道打击李伪军。为掩护和保证金城以南反击战战备工作进行,切实牵制伪7师、伪20师兵力,使其火力不能西调,我首先于6月26日晚,以179师536、537团共6个连的兵力在114门火炮的支援下,向伪7师8团、伪5师36团共两个多营的防御阵地发起攻击,20时战斗打响,激战至21时55分,攻占预定目标。然后打了7天阻击战,打退敌150余次反扑,歼敌6000余名。6月23日,在上级统一号令下,第60军奉命与21军组成东集团,同中央集团和西集团的部队发起了金城以南的反击。7月13日晚,统一发起战斗。181师在201门火炮支援下,向伪3师、伪5师、8师各一部的防区发起攻击,攻占461.9高地。180师乘胜强渡金城川,冒雨向南扩张战果,一举攻占黑云吐岭、白岩山等重要阵地,战斗持续15天,歼敌7000余名。至此夏季反击战役胜利结束。

第60军夏季反击作战取得胜利的主要经验是:第一、正确地贯彻了志司、兵团“稳扎狠打”、“战必胜,打必歼,攻必克,守必固”的作战指导方针。第二、准备工作周密,细致,具体,充分做好思想、侦察、战术、物质准备。第三、掌握了由小到大、连续持久的战役发展特点。第四、在战术手段上,运用了重点攻击,多点配合,提前打敌反扑;偷袭、强袭、强攻三种手段结合运用;突破点选在敌阵地侧后,突破时组织火力掩护,连续突破,坚决勇猛冲击密切结合;纵深战斗,按计划向预定方向发展,沿敌交通壕由左右两翼兜击守敌,发扬小兵群动作,队形不拥挤,敌乱我不乱。

总结第60军夏季反击作战的经验,对于同现代敌人作战,如何更好地贯彻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特别是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如何更好地依托阵地打歼灭战,很有启示。

启示之一,依托阵地打歼灭战,首先作战指导思想就必须是积极歼敌。依托阵地不能安于“依托”二字,否则,就会陷于被动。要想力争主动,力避被动,就要千方百计地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性歼敌活动和积极地组织战术和战役反击。第60军在1952年10月底,一上阵地,为了站稳脚跟,就与敌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仅1952年11月至12月,就派出小部队活动234次,战斗42次,歼敌382名;开展冷枪冷炮杀敌运动,毙伤敌3115名;以后,又不断对敌前面突出的班、排阵地,进行了27次小型反击战斗;尤其是883.7西北无名高地战斗,取得了打敌坑道与反复争夺,坚守新占阵地的经验。就这样,采取“零敲牛皮癣”,小口小吃,积小胜为大胜,在整个防御作战中共歼敌12513人,将斗争焦点推向敌人前沿,基本上控制了缓冲地带,夺取了主动权。兵团、志司嘉奖令中指出:“部队打的机智灵活,英勇顽强。由于积极作战的结果,不仅消灭了敌人有生力量,保证了阵地的安全,而且锻炼了部队。”在未来战争初期,由于我军还缺乏同高度现代化敌人作战的经验,需要一个从不熟悉敌人到熟悉敌人,从不会打到会打,从会打小仗到会打大仗的转化过程。所以,我们在顽强顶住敌人“三斧头”的同时,还必须重视依托阵地打小型歼灭战,“零敲牛皮癣”,锻炼部队,总结经验,为以后打中、大型歼灭战打下良好基础。

启示之二,依托阵地打歼灭战,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集中兵力。在敌人火力加强,预有防御准备,地形易守难攻的情况下,要完成依托阵地歼敌的任务,必须准备足够的兵力。但集中过多,容易增大伤亡;集中太少,又难以歼灭敌人。究竟集中多少为适度?第60军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决定的。譬如敌人踞守的949.2、973、883.7、902.8等高地,经过敌人长期经营,工事坚固,火力强,又有航空兵和坦克兵支援作战。对这样坚固设防的敌人实施进攻,我们至少也应集中三倍于敌的兵力。但第60军指挥员具体分析了当时的实际情况,认为此次作战我进攻纵深较浅;在局部地区能形成炮火优势;且是山地,死角大,便于隐蔽接敌,突然进攻,可打敌措手不及;当面之敌,虽有坚固工事,但因遭我多次打击,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于是,只集中了相对的优势兵力。如在守敌为1个步兵营的973高地,我集中了1个步兵营加1个步兵连的兵力进行攻击,兵力对比约为1.3:1,结果攻击奏效,全歼守敌,使我们以小的代价达到了大量歼敌的目的。未来作战,我们面对装备处于优势之敌,应该更好地利用山区的良好地形,从实际出发,灵活集中优势兵力,以减杀敌人装备上的优势,夺取依托阵地打歼灭战的胜利。

启示之三,依托阵地打歼灭战,就是要依托阵地,稳扎狠打。所谓“稳扎”,就是要依托阵地,“稳扎”为了“狠打”;所谓“狠打”,说到底,就是打歼灭战。如选择攻击目标,一般地说,宜近不宜远,而且最好是与我阵地山背相连或是敌暴露的侧翼。进攻这种目标,纵深火力能够直接支援,步兵易于接敌,进可攻,退可守,攻得上,撤得出,便于速战速决。第60军打949.2、973、883.7、902.8等高地的攻击目标就是这样选择的。相反,如果距我阵地过远,深入敌人纵深过深,就难以发挥我依托阵地的作用。如我攻占黑云吐岭、白岩山后,又撤回金城川以北地区进行防御,就是其中一个原因。又如战术运用,依托阵地打歼灭战,贵在目标明确而方法灵活。第60军打883.7高地,采取敌前潜伏,出其不意,首创反击歼敌一个团的大部的战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部队在实践中总结的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即一般阵地“抓一把”;重点目标反复争夺;必争之地坚决夺取予以固守,就是从依托阵地打歼灭战的特点出发的。但是在具体运用中,又必须因敌情和地形不同而异。经验证明,“抓一把”不如连续“抓几把”或固守阵地反扑,攻一点不如同时攻几点。因为,“抓一把”就走,歼敌有限;攻一点,敌易集中兵力和火力支援,给我以杀伤。而固守阵地打反扑和多点进攻,则能使敌顾此失彼,应接不暇,而我则能迅速集中兵力和火力,歼灭更多的敌人,并在反复争夺中巩固已得阵地。在反复争夺巩固已得阵地的作战中,还应针对敌人“有失必反”的特点,我进攻的部队力求做到攻守合一,即不仅要进攻歼敌和夺取敌阵地,还要打退敌人反扑,继续大量歼敌。第60军在攻占敌人阵地后,就是采取这个办法,连续挫败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反扑、歼敌5000余名,相当于该军整个夏季反击战役歼敌数的1/7。这种依托阵地“稳扎狠打”的战法,对于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尤其是在战争初期,挫败具有现代化装备的侵略军,仍将具有现实意义。



1984年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4270o...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