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档案编研资料.docx文县人名录(职官志)2021.1
2021-03-14 | 阅:  转:  |  分享 
  
档案编研资料文县人名录谭昌吉2020.3.1.二稿2021.1.重定《历代职官志》天地之精英,积而必发;山川之间气
,钟之最灵。阴平、文州、文县,地虽处僻壤,而倾山灵秀,钟毓既厚,斯笃爱愈奇,地灵人杰,有由来也!或政绩文章;或功苦事业;或世事春秋
!存档载史,代不乏人,留此名录,彰千秋之人文。《历代职官志》文县,古为阴平、文州、文县。历史悠久,兵师官职,更
叠不穷,历代县志、州志、府志均有《职官志》列其中,今以名录为记,叙说千年历史,考其文县史话,以蔚人杰地灵,彪炳史册。汉:
汉.置广汉属国都尉1,王囗:(?—?)。《水经注》:临唯城内有王君碑,“善有治功,屡迁广汉属国都尉史。民思德,立石表德。
2,申屠刚:(?—?)字巨卿,扶风茂陵人也。七世,祖嘉,文帝时为丞相。刚质性方直,常慕史?、汲黯之为人。仕郡功曹。少时任于王莽,
因直谏被放归田里。后谏隗嚣,嚣不从,而被光武征,略得志。为一时刚直之臣。后来官至太中大夫。〔人生末年〕时内外群官,多帝自选举,加
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乃至捶扑牵曳于前,群臣莫敢正言。刚每辄极谏,又数言皇太子宜时就东宫,简任贤保,以成其德,帝并不纳。
以数切谏失旨,数年,出为平阴令。复征拜太中大夫,以病去官,卒于家。(《后汉书本传》)考:阴平道令?《长志》:申屠刚:(?—?)字
巨卿,扶风茂陵人也。丞相嘉七世孙,质性方正。建武中(56)以切谏失旨,出为阴平令。寻复征拜中大夫。以病去官,卒于容。节《后汉书本传
》3,廖化:(?—264)阴平太守,本名淳,字元俭,荆州襄阳郡中卢县(今湖北省襄阳市)人。三国时蜀汉将领。廖化曾为前将军关
羽帐下主簿,关羽败亡后,他归入孙吴,用诈死之计,回归蜀汉,被刘备授为宜都太守。刘备去世后,转拜丞相参军,后为广武都督,迁阴平太守,
多次参与蜀汉的北伐。官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蜀汉灭亡后,被迁往洛阳,于中途病逝。廖化以果敢刚直著称,是蜀汉后期
的重要将领。《长志》:载延熙十一年(248)蜀阴平太守。历史记事:景耀六年(263年)八月,司马昭兴兵进攻蜀汉。后主刘禅派遣廖
化去往沓中支援姜维,张翼、董厥前往阳安关口作为各围守的外援。廖化率军北至阴平,听闻魏将诸葛绪攻向建威,于是停下来等待,观察其动向。
同年九月,姜维为邓艾所逼,从沓中退驻阴平,与廖化合军,欲前往救援阳安关口。中途得知阳安关口被攻克,钟会军长驱直入,于是放弃阴平
,撤往白水,后又与刚好到达汉寿的董厥、张翼军会合,一同退守剑阁,抵御钟会的进攻。十一月,诸葛瞻在绵竹被邓艾击败,后主刘禅动向不
明,廖化等人于是随姜维向东进入巴西郡,绕道退至广汉郡郪县一带,以察明虚实,不久后得到后主刘禅投降的敕令,于是与姜维等到涪县向钟会投
降。景元五年(264年)春,廖化与宗预一起向内迁移前往洛阳,在中途病逝。4,蔡宏:(?—?)阴平太守,《通史》有载。
新朝,:5,陈牧:(?—25),阴平王,新莽末平林(今湖北随州东北)人。地皇三年(公元22年)与廖湛等在平林起兵,号“平林兵
”,后合于绿林军。王莽政权被推翻后,刘玄封他为阴平王。后遭刘玄疑忌,被害。(《后汉书刘元传》)6,刘回:((生卒年不详),是汉
朝宗室,汉景帝的儿子长沙定王刘发的曾孙,汉光武帝刘秀的祖父。(《后汉书》)阴平子。7,廖惇:(?—?)延熙元年(238)任阴
平太守。《册府元龟》卷一百二十五帝王部·料敌——九月蜀阴平太守廖惇反攻守善羌侯岩蕈营雍州刺史郭淮遣广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将兵讨
?(《韩定山阴平国考》载)晋:8,谯登:(?—?)字慎明,谯贤之子,谯周之孙。郡五品,元康时(292)任阴平太守。巴西西充
国人,少以公亮义烈闵。州辟主簿别驾从事,领阴平太守。晋怀帝永嘉初年(307—309),任梓橦郡内史,曾被封为中烈将军。史料:30
1-347年,李特、李雄父子起兵并建立成汉。成汉军队与晋朝军队在巴西展开了拉锯战,《华阳国志》、《绵阳通鉴》记载:谯周的二儿子谯
贤被李特之子李雄在成都称王时封的巴西太守马腕所杀,谯登要报杀父之仇。谯登诣刘弘,请兵复仇。刘弘封谯登为梓橦内史,使自募巴、蜀流民和
族人二千余人,西上至巴郡,从罗尚求益兵,不得。谯登攻打马腕驻守的宕渠,斩了马腕,食其肝。谯登又向晋朝派驻巴郡的镇西将军罗尚要求派兵
共讨李雄,罗尚未同意。谯登打下梓橦后,进据绵阳。李雄攻之,为谯登所败。晋惠帝永嘉三年,即公元310年,李雄据蜀,使部将李辕讨之
,谯登被俘不屈而死。9,衙博:(?—?)西晋太安(302)中为阴平太守。才兼文武,河间王深器之(《华阳国志》)。10,董
冲:(?—?)阴平都尉,永嘉六年(312)逐梁州太守,以郡叛降李流。11,张衡:(?—?)阴平令,元康年间(291)赵x,令
外迁费怒就绥纳为李特所杀。12,李远:(?—?)阴平令,太安时(303)任。阴平人。(《华阳国志》)13,王鉴:(?—?)
五品,永嘉六年(312)任阴平太守。14,罗演:(?—?)五品,太宁元年(323)任阴平太守。南宋:阴平太守(五品)
?15,沈法兴:(?—?)元嘉(424)任阴平太守。16萧坦:(?—?)元嘉中(426)任阴平太守。(《宋书.萧思语传》)“
萧坦,元嘉中,除阴平太守。十年正月,随萧承之破杨难当铁城、黄金二戌”。17,杨归子:(?—?)太守。大明(459)四年三月魏寇孔
提,归子击破之。南齐.:18,裴衍:(?—?)字文舒。学识优于诸兄,才行亦过之。事亲以孝闻,兼有将略。仕萧宝卷至阴平太守。
景明二年(501),始得归国,授通直郎。衍欲辞朝命,请隐嵩高,乃上表曰:"臣幸乘昌运,得奉盛化,沐藉炎风,餐佩唐德,于生于运,已
溢已荣。但摄性乖和,恒苦虚弱。比风露增加,精形侵耗。小人愚怀,有愿闲养。伏见嵩岑极天,苞育名草,修生救疾,多游此岫。臣质无灵分,性
乖山水,非敢追踵轻举,仿佛高踪,诚希药此沉疴,全养禀气耳。若所疗微痊,庶偶影风云,永歌至德。荷衣葛屦,裁营已整;摇策纳屣,便陟山途
。谨附陈闻,乞垂昭许。"诏曰:"知欲养疴中岳,练石嵩岭,栖素云根,饵芝清壑,腾迹之操,深用嘉焉。但治缺古风,有愧山客耳。既志往难裁
,岂容有抑,便从来请。"诏曰:"知欲养疴中岳,练石嵩岭,栖素云根,饵芝清壑,腾迹之操,深用嘉焉。但治缺古风,有愧山客耳。既志往难裁
,岂容有抑,便从来请。"世宗之末,衍稍以出山,干禄执事。肃宗除散骑侍郎,行河内郡事。寻除建兴太守,转河内太守,加征虏将军。遭母忧
解任。历二郡,廉贞寡欲,善抚百姓,民吏追思之。孝昌初,萧衍遣将曹敬宗寇荆州,山蛮应之,大路断绝。都督崔暹率数万之众,盘桓鲁阳,不能
前讨。荆州危急,朝廷忧之。诏衍为别将、假前将军,与恒农太守王罴率军一万出武关以救荆州。贼逆战于浙阳,大破之,贼遂退走,荆州围解。除
使持节、散骑常侍、平东将军、假安东将军、北道都督,镇邺西之武城,封安阳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时相州刺史、安乐王元鉴潜图叛逆,衍觉其
有异,密表陈之。寻而鉴所部别将嵇宗驰驿告变。乃诏衍与都督源子邕、李神轨等讨元鉴,平之。除抚军将军、相州刺史、假镇北将军、北道大都督
,进封临汝县开国公,增邑人口,千二百户,散骑常侍如故。仍诏衍与子邕北讨葛荣。军次阳平关之东北漳曲,贼来拒战,衍军败见害。朝野人情,
莫不骇惋。赠使持节、车骑大将军、司空、相州刺史。《长志》:闻喜县人,为阴平守优于学事,亲以孝闻。后归魏。南北朝:(阴
平国)南北朝(4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589年
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南朝(420年—
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北朝(439年—589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陇南五国:前仇池国;
后仇池国。武都国,分:武兴国;阴平国。在此时出现。19,杨虎:(?—?)元嘉中(424—452)杨难当遣第二子杨虎为镇西将军,
益州刺史守阴平。《宋书.氐传》后,为宋生擒,斩于建康(南京)。20,杨广香:(?—483)宋.升明元年(479)十二月为阴平公
,茄芦镇主。齐高帝建元元年(479)杨广香降齐,被封为沙州(白水)刺史。(481)杨广香卒,难当弟伯宜为茄芦主,伯宣宜孙鼠分王武兴
(《元和郡县志》)。武都国分宋、魏附庸的武兴国、阴平国二国。杨文弘又遣使魏通好,魏又封文弘为都督、南秦州刺史、征西将军、西戌校尉、
武都王(《魏书?皮豹子传》、《宋书?氐胡传》、《仇池国志》)?21,杨炅:(?—495)永明元年(483)齐以杨广香征虏将
军、杨灵为沙州刺史、阴平王。七年、八年(489、490)阴平国遣使朝贡于魏。九年(491)齐进杨灵为前将军,十一年(493)五月、
十二月阴平国两次朝贡魏。建武一年(494)九月阴平王杨灵朝魏;建武二年(495)三月齐进杨灵为安西将军;十二月杨灵卒。22,杨
崇祖:(?—502)建武三年(496)三月,以杨灵子杨崇祖为沙州刺史、封阴平王。(《文县志》)南梁武帝天监元年(502)至
十七年(518)南梁武帝天监五年,正始三年(506)正月,魏军攻克武兴,执杨绍先,送往魏都洛阳,遂灭武兴国,改武兴为镇。又改为东
益州领武兴、仇池、盘头、广长、广业、梓潼、洛丛郡。(《魏书?氐传》、《资治通鉴?梁纪二》)23,杨孟孙:(?—511)天监
元年(502)大破梁军斩兴起。阴平氐王杨崇祖卒,子孟孙为沙州刺史、阴平王。天监十三年杨孟孙卒,子定袭封。天监十三年(514)魏遣高
肇伐蜀。梁遣宁州刺史任太洪,从阴平入益州北境,氐蜀欣然响应,魏将傅竖眼屡战屡败,梁倍义将军、督统白水诸军事杨兴起与征虏将军李光宗据
白水旧城,傅竖眼遣虎威将军强虬与阴平王杨太赤(魏封)率千余人夜渡白水,大破梁军斩兴起阴平氐王杨崇祖卒,子孟孙为沙州刺史、阴平王。
24,杨定:(?—525)天监十三年(511)杨孟孙卒,子定袭封。天监十三年(514)魏遣高肇伐蜀。梁遣宁州刺史任太洪,从阴平
入益州北境,氐蜀欣然响应,魏将傅竖眼屡战屡败,梁倍义将军、督统白水诸军事杨兴起与征虏将军李光宗据白水旧城,傅竖眼遣虎威将军强虬与阴
平王杨大赤(魏封)率千余人夜渡白水,大破梁军斩兴起克复旧城。(《文县志》)25,杨法琛:(?—?)梁武帝大同元年(535)以雄
勇将军、北益州刺史、阴平王杨法琛,进号为平北将军,十二月进号骠骑将军。西魏大统四年(538)南歧州氐符寿反,攻陷武都,自号太白王
。西魏主侯莫阵顺为大都督,与渭州刺史孙澄往讨之,符寿一千军归附。(《北史?氐传》、《武防备志》)梁豫章天正一年(551)正月
,杨运乾据平兴(一说碧口、一说青川白水)杨法琛退兵鱼石洞,乾运焚平兴而归。后西魏废帝以法琛为利州(广元)刺史。旋以尉迟回平蜀。法琛
还镇后。与其族人杨崇集等各拥其众,相互攻讨,经督成(仇池)、武、沙(白水)三州诸军,成志州刺史赵昶遗使和解,琛等从命,乃分其部落置
州郡以处之。西魏废帝二年(553)氐杨法琛从魏,分其部落更置州郡。从此,仇池氏族杨氐代传终止。自建安中杨腾(208)据守仇池
起,至西魏废帝二年(553)杨法琛分处州郡止,共传354年。公元580年,阴平氐帅杨永安发动利、兴、武、文、沙、龙六州氐
人反周,被北周大将达奚长儒镇压。至此,阴平王族势力最终攻灭,使从茂搜开始,历经仇池、武都及武兴、阴平几个政权的陇南氐族地方势力在历
史舞台上消失。26,杨永安:(551—580)沙州氐(今甘肃省敦煌市)人。沙州氐帅、开府杨永安,聚众应王谦。遣大将军、成安公
达奚儒讨之。十一月甲辰,达奚儒破杨永安于沙州。沙州平。氐人割踞政权结束。北周:27,段永:(502—569),字永宾,其
先辽西石城人,周明帝二年(558)改葮芦郡始建文州,首任文州刺史。(《周书》)孝闵时,任文州刺史。历官内外,所在有声。轻财好士,
?朝野以此重焉(《周书》本传)。晋幽州刺史疋磾(匹磾)之后也,曾祖愄,仕魏黄龙镇将,因徙高陆之河阳焉。永幼有志操,闾里称之。魏正
光末,北镇扰乱,遂携老幼,避地中山。后赴洛阳,拜平东将军,封沃阳县伯。青州人崔社客举兵反,永讨平之。进爵为侯,除左光禄大夫。时有贼
魁元伯生,西自崤、潼,东至巩、洛,屠陷城壁,所在为患。孝武遣京畿大都督疋娄昭讨之,昭请以五千人行。永进曰:“此贼既无城栅,唯以寇抄
为资,取之在速,不在众也。若星驰电发,出其不虞,精骑五百足矣。”帝然其计,于是命永代昭,以五百骑倍道兼进,遂破平之。及帝西迁,永时
不及从。大统初,乃结宗人,潜谋归款。密与都督赵业等袭斩西中郎将慕容显和,传首京师。以功别封昌平县子、徐州刺史。从禽窦泰,复弘农,破
沙苑,并有战功,进爵为公。河桥之役,永力战先登,授南汾州刺史。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姓尔绵氏。废帝元年,授恒州刺史。于时
朝贵多其部人,谒永之日,冠盖盈路,当时荣之。周孝闵帝践阼,进爵广城郡公。历文、瓜二州刺史,户部中大夫。保定四年,拜大将军。永历任内
外,所在颇有声称,轻财好士,朝野以此重焉。天和四年,授小司寇。寻为右二军总管,率兵北道讲武。遇疾,卒于贺葛城。丧远,武帝亲临,赠使
持节、柱国大将军、同华等五州刺史,谥曰:基。28,达奚实:(?—?)洛阳人。保定元年,任文州刺史。性严重,勋绩最著(《周书》本
传)。亦作达奚寔,字:什伏代,高祖凉州,鲜卑族,河南洛阳人,征西将军达奚凉州玄孙,武卫将军达奚显相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
将领。保定元年(561年),达奚实出任文州刺史,最终病逝于任上,时年四十九岁,追赠文、康二州刺史,谥号恭。后蜀:29,全
师雄:(?—966年),成都人。后蜀人,蜀兵起义领导人,自称"兴蜀大王。本为后蜀文州(甘肃文县)刺史,有威信。乾德三年(965
年),宋平后蜀,王全斌治军不严,嗜杀好贪,不久激起蜀人兵变,降军推举原蜀将全师雄为首领,号称"兴国军"。王全斌派马军都监刘光绪前
去招抚,刘光绪却"尽灭师雄之族,纳其爱女及橐装"。全师雄大怒,不再有归降之心。全师雄率军攻克彭州(今四川彭州),杀死都监李德荣,
自称兴蜀大王,分兵占领灌口(今四川都江堰市)、新繁(今属四川新都新繁镇)、青城等地。王全斌派崔彦进、高彦晖分兵进讨,被全师雄击败,
高彦晖战死。又派张廷翰进讨,同样大败而还,退保成都。全师雄趁机分兵绵州(今四川绵阳)、汉州(今四川广汉),隔断剑阁。蜀地各方起兵响
应,邛、蜀、眉、陵、简、雅、嘉、果、遂、渝、资、昌、普、戎、荣等十六州兵变此起彼伏。30,王全斌十分恐惧,杀害后蜀降兵3万余
人,这激起了蜀中群众的反抗。王全斌向京乞援,后刘光义、曹彬出击全师雄,两军交战于新繁,全师雄军多人解甲投诚。是年十二月,师雄奔投郫
县,身上多处受创,退至灌口寨。全师雄的同盟吕翰也在嘉州(今四川乐山)为宋军所败,退保雅州(今四川雅安)。乾德四年(966年)正
月,丁德裕入蜀协助平叛。二月,渝州(今重庆)杜承褒攻占州府。六月,王全斌破全师雄于灌口寨,擒其党羽二千人,全师雄败走金堂。八月,宋
军攻克雅州,吕翰走黎州(今四川汉源)被部下所杀。全师雄身上的箭伤发炎感染,?病死金堂(今四川金堂西)。众人推谢行本为帅,占据铜山(
今四川中江),被宋军擒获,为时一年有余的蜀兵反宋斗争被全面镇压。31,赵从郁:(998~1041),秦王赵德芳之孙,英国公赵
惟宪第一子。初授右班殿直,十迁至左屯卫大将军、文州刺史。历元年夏六月卒,赠金州观察使、新兴侯。史籍记载《宋史》:孝宗绍统
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讳眘,字符永,太祖七世孙也。初,太祖少子秦王德芳生英国公惟宪,惟宪生新兴侯从郁,从郁生华阴侯世
将,世将生庆国公令譮,令譮生子偁,是为秀王。《新兴侯墓志铭》:侯讳从郁,字仲文。昭信军节度使、英国公惟宪之子。母曰:莒国和夫
人。庆历元年夏六月遘疾薨于第,享年四十有四。上为废朝,敕中贵人护丧。侯仕始右班殿直,十迁至左屯卫大将军、文州刺史。爵阶勋邑称是。配
日夫人河东薛氏,封丹阳郡君:甚宜其家。六男:子世奕,太子右卫率府率。世褒,故太子右司御率府率。世将,太子右监门率府副率。世秩,故太
子右内率府副率。世觐,太子右内率府副率。幼未名。《宋会要辑稿》:右屯卫大将军、文州刺史从郁,庆历元年六月辍一日。皇侄从郁,
庆历元年六月赠金州观察使、追封新兴侯。《宋史·表》:新兴侯生华阴侯世将,华阴侯生成国公令譮,成国公生秀王子偁,孝宗皇帝,秀王
子偁之次子也。隋:(581-618)陏代建立后结束了东晋诸国割据局面,成之为中央集权国家,对中央和地方政权采取改革措施
,如合并州、县。文帝开皇三年(583)废芦北郡、阴平郡,以建昌、曲水、正西三县属文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全国废州为郡,阴平郡
辖县曲水、长松、正西三县。实行郡、县两级制。32,陆让:(559—610)文州总管。隋京兆泾阳人。陆通子。北周武帝保定五年入
仕。隋文帝开皇时,为广州刺史,迁文州总管。改显州刺史。炀帝大业五年,为光禄卿。33,斐献:(?—?)河东闻喜人,扶州刺史,孙,
裴行本,唐朝大臣。出自河东裴氏南来吴裴。祖父裴献,隋朝扶州刺史,临汾郡公、父亲裴义山。唐:(618—869)唐,历时较长区
变革亦大,大体是仅以州改郡、郡改州的变革就有四次。一为高祖武德元年(618)改郡为州置文州,治所建于“白马水东,接金珠山”(今文县
城关西元)属陇右道。二为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建立道制文州属剑南道,正西并入曲水。三为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文州改置阴
平郡。四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改郡为州复置文州。唐德宗三年(782)移州治于“高原麻关谷口”(今上城)。德宗贞元六年(790)
废长松并入曲水。州县改属山南西道。唐僖宗文德初(889)改置威戊节度使领文、扶二州。昭宗大顺二年(891)入蜀。唐朝盛时期文州农业
发展快,当时向朝廷贡物有“麸金、绸、锦、麝香、白蜜、蜡烛、柑”还交纳赋税有布、麻等物。据《新唐书》载:文州有一千九百八十户,九千二
百五十人。34,陈察:(?—?)吴兴人。文州刺史,四品下,掌州之治。36,崔训:(?—?)博陵人。文州刺史,四品下,掌
州之治。37,柳诲:(?—?)襄阳人。天宝二年(742)任文州刺史,四品,掌州之治。38,章颖:(?—?)杜陵人,
文州刺史,四品,(阴平太守)掌州之治。(以上四员俱見《唐宰相世系表》)39,和文:(?—859)文州马步军都虞侯,官至大
尉。大宗年间卒于任。宋:宋(960-1279)宋太祖赵匡胤废后周恭帝自立皇帝改国号宋,史称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灭蜀
。复置文州领县一曲水,隶西川路。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改属为利州路。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复合,宁宗庆元(1196)又分西
路,嘉定三年(1210)又合,十一年(1218)又分西路,理宗端平年间元兵乱州废。据《宋书》载:“崇宁年间(1102)文州一万二千
五百三十一户,二万二千七十八人,贡,麝香。”40,郑牧:(?—?)开宝(968)任文州刺史,从五品。《长志》41,胡
靖:(?—?)天禧初(1020),任文州知州,从五品。四年六月,以靖有治绩,诏审官院记姓名。代还日升陟任使(《通鉴长编》)
42,吴贲:(?—?)至和时(1054)任文州知州,从五品。(以上三员见《通鉴长编》)43,梁x:(?—?)嘉佑(10
56)任文州知州,从五品。(《南甲石笋录》)44,夏佾:(?—?)字德清,会稽人,熙宁时(1068)任文州知州,从五品
。(《丹渊集》)宋大诗人文同(1018—1079)有诗《寄夏文州左藏佾二首》现存《长志》。45,宇文之邵:(1029-108
2),北宋学者。字公南,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进士及第,为文州曲水县令。神宗即位,上疏言政事,不报,遂以太子中允致仕。自强于学,
不易其志,退居十五年,常为经史琴酒之乐,学者称止止先生。司马光、范镇等盛誉之,以为“位下而言高,学富而行笃”。元丰五年卒。著有《止
止先生宇文公集》二十二卷,今已佚。史载:字公南,绵竹人。为文州曲水令。岁饥,转运使以布绢高其价,使鬻于民。之邵言:“地狭民贫,耕
者无几,况岁方俭饥,羌数入寇,不可重困之以求利。”因作运使,遂乞致仕。神宗即位,求言,上书不报。遂致任。司马光日:“志不行,顾禄仕
为锱铢;道不同,视富贵为草芥,于之邵见之。”(《通志》)。宇文之邵,字公南,汉州绵竹人。举进士,为文州曲水令。转运以轻缣高其价,使
县鬻于民。之邵言:“县下江上山,地狭人贫,耕者亡几,方岁俭饥,羌夷数入寇,不可复困之以求利。”运使怒。会神宗即位求言,乃上疏曰:“
天下一家也。祖宗创业、守成之法具在。陛下方居谅阴,谄谀奸佞之人屏伏未动,正可念五圣之功德,常若左右前后。京师者,诸夏之视效,俗宜敦
厚,而勿憸薄浮侈是尚。公卿大夫,民之表也,宜以名节自励,而势利合杂是先。愿以节义廉耻风导之,使人知自重。千里之郡,有利未必兴,有害
未必除者,转运使、提点刑狱制之也。百里之邑,有利未必兴,有害未必除者,郡制之也。前日赦令,应在公逋负一切蠲?除,而有司操之益急,督
之愈甚,使上泽不下流,而细民益困。如择贤才以为三司之官,稍假郡县以权,则民瘼除矣。然后监番、棸、蹶、楀之盛以保安外戚,考《棠棣》、
《角弓》之义以亲睦九族,兴坠典,拔滞淹,远夸毗,来忠谠。凡所建置,必与大臣共议以广其善,号令威福则专制之。如此,则天下之人思见太平
可拱而俟也。”宋大诗人文同(1018—1079)有诗《寄曲水令宇文公南》现存《长志》。疏奏不报。喟然曰:“吾不可仕矣。”遂致仕,
以太子中允归,时年未四十。自强于学,不易其志,日与交友为经史琴酒之乐,退居十五年而终。司马光曰:“吾闻志不行,顾禄位如锱铢;道不同
,视富贵如土芥。今于之邵见之矣。”范镇亦曰:“之邵位下而言高,学富而行笃,少我二十一岁而先我挂冠,使吾慊然。”其为两贤所推尚如此。
43,李舜举:(1033年—1082年),字公辅,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将军。李舜举是宦官。熙宁1068一1077
)中领文州刺史,转嘉州团练使,谥忠敏。览书传,能文辞笔札。在宋夏永乐城之战中战死,享年50岁。《宋史·宦者传》有其传记。
人物生平史料:李舜举,知识广博,常批览书传,能文辞笔札,为内官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曾经负责陈留漕运,又勾当御药院十四年,兢兢
业业,因此得到神宗的赏识和嘉奖。担任入内供奉官期间,他曾经被命祷祀帝岳,留下《李舜举题记石刻》,如今仍在泰山西溪白龙池玄圭石上。
根据《梦溪笔谈》记载,熙宁年间他家曾经遭到雷击,他查看现场后总结了一些关于电学的新知识。后转武阶,熙宁(1068―1077)中领
文州刺史,转嘉州团练使,同时仍为内侍押班。元丰五年(,宋神宗听从徐禧以及其他新党人士的意见,准备乘西夏侵略平夏城惨败,损兵十万的良
机一举灭西夏。于是命李舜举外出,监军延麟路。李舜举为人老成谨慎,他认为西夏还有很强大的实力,因此一开始就反对军事冒险策略。他在临
行前跑去找人称“三旨相公”的王珪告白,内中坦言:“西郊多事,实在是士大夫的耻辱。当今是相公您执政,难道以为将边防托付给两个内臣(他
自己和宦官出身的北宋名将李宪,当时负责西线熙河兰会路一带战事)很是妥当吗?我们内臣的本分啊,就是洒扫庭院、擦抹窗户,相公当真以为可
以领兵作战?”按,北宋一贯对宦官防范严格,以唐代宦官掌握兵权,废立皇帝为戒。李舜举这番话等于是指着鼻子骂所有文官无能了。想不到王珪
却哈哈大笑,回话道:“押班何必自谦?老朽正要是借用押班绥靖边境,以求太平呢!”李舜举不敢相信王珪会厚颜至此,愤怒地默然而退。宋夏
永乐城之战爆发,徐禧、沈括等人不听李舜举的劝告,导致惨败。李舜举与徐禧和转运使李稷等都战死,享年50岁,谥忠敏。事见《宋史·宦
者传》。永乐城之战:宋夏自从庆历和议以后,双方维持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到了宋神宗时期,西夏外戚梁太后与其弟梁乙埋姐弟当权,国
势衰落,政治腐败,西夏举国上下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梁太后多次出兵攻宋,想提高国内政治威望,却都惨败而归。宋神宗认为西夏无理,下令攻
灭西夏。宋军于元丰四年(1081年)11月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击溃夏军,占领西夏两千多里土地。神宗大喜,命给事中徐禧、鄜延道总
管种谔于元丰五年(1082年)9月带兵攻夏,准备一举灭夏。徐禧等人攻入西夏横山地区,直逼西夏首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为了灭夏
,徐禧等人在永乐川筑永乐城(今陕西境内靠近宁夏的某处)。西夏梁氏遣统军叶悖麻、咩讹埋等,领六监军司兵三十万攻永乐城,徐禧不听部下高
永亨突袭敌军的正确谋略,而以兵万人列阵城下。夏军渡河后,向宋军发动猛攻,宋军战败,退入城中。夏军兵围永乐城,截断流经城中的水源;沈
括以及宦官李宪等人的救兵受阻。由于怨恨徐禧,种谔未予援救。夏军终攻破永乐城,徐禧等人死难,宋军损失二十多万士卒役夫。史称永乐城之战
。永乐城战后,双方元气大伤,北宋无力发动大规模攻势,战争进入相持阶段。44,高士永:(?—?)元佑时(1068)任文州刺史,从
五品。《东坡集》苏轼文《高士永知文州》:“敇!具官高士永:自将为首,非艺而果,不在此选。治兵欲严,御吏欲明,抚民欲宽,守边欲信,汝
勉之矣!毋废朕命。”(《阶州志》《长志》)45,郑行纯:(?—?)大观时(1107)任文州刺史,从五品。(《宋史.家愿传》)
46,向起:(?—?)绍兴(1133)任文州刺史,从五品。绍兴(1131—1151)与金战于治平寨。47,厍彦威:(?—?)
皋兰人,淳熙二年任文州刺史,从五品。宦绩:吐蕃寇边战役有功。(《宋史》王淮传有述)又見《成县鱼竅峡题名》。48,杨必:(?—?
)嘉泰时(1201)任文州刺史,从五品。嘉泰间元兵破武休下兴元,小校张钺以其徙,溃入文州杀守臣杨必。复将自龙趋绵以闯成都。乃以知绵
州高定子,措置文龙备御定子部分诸将,扼其青塘岭(今摩天岭)擒铖。(节《宋史本传》)49,杨必复:(?—?)文州刺史,从五品。《
长赟县志》存《重修慈沛庙碑记》一文。绍定三年五月(1230)。50,安蕃:(?—?)字谦仲,婆之东阳人。庆元二年进士(119
6)。十四年,(1220)知文州。踰年,百废俱修,以积劳告归至利州卒。(节魏鹤山《安君墓志》)。(长志,文州通判,见宦绩)51,
安丙:(1148年—1221年12月4日),字子文,号晶然山叟。广安军甘溪场(今四川华蓥市永兴镇)人。嘉泰中(120
3)调曲水丞,有治绩。后为南宋大将。淳熙五年(1178年),安丙登进士第,历知大安军,有惠政。“武兴之变”时,与杨巨源、李好义等诛
杀叛乱的吴曦,旋害杨巨源等以专功。获授四川宣抚使,累迁资政殿大学士、四川制置大使兼知兴元府等职。因专权而受朝廷猜疑,改为知潭州、湖
南安抚使等职。其后再遭弹劾,安丙遂辞官闲居。嘉定十二年(1219年),红巾贼张福等发动叛乱,四川大震,安丙再任保宁节度使兼四川宣
抚使,擒斩张福。嘉定十三年(1220年),联合西夏发动“秦巩之役”,终老而无功。嘉定十四年(1221年),安丙去世,年七十四
。获赠少师、鲁国公。端平二年(1235年),追谥“忠定”。有《皛然集》、《靖蜀编》,均佚。《全宋诗》录其诗二首。《宋史》、《巩昌
府志》有载。52,蒲卥:(?—?)字君锡,阆州人。通判文州,有献议者,欲开文州径路达陕西。卤言:“洮岷积石至文为甚迩。自文出
江油,邓艾取蜀故道也。异时鬼章欲以此窥蜀,为其阻随而止。夏人志此久矣,可为之通道乎?”议遂塞(《宋史本传》《通志》有载)。53,
张正:(?—?)字成伯,亳州酂阳人。初补供俸官为文州都巡检使,边夷岁钞省地吏,习不与较,至反遗之物,留久乃去。正,恶其贪暴,密募
死士伺其来,掩击几尽宥,司劾其生事,神宗壮之不问。正莅军严明,哲宗尝访于辅臣,召之封,累加迁擢。官终威州刺史(节《宋史》本传)。
54,家愿:(1072—?)字处厚,眉山人。崇宁初,以元枯党人,谪监华州西岳庙,禁锢十年。大观四年间(1111)禁解,通判文州
。郡守郑行纯,凭内侍势,自恣罢番夷互市,启边衅。愿争之不从,径下令复其旧。守怒交章互奏,俱报罢南渡。后擢知阆州乞归卒。(《通志》)
附:《宋史》卷三百九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家愿传家愿,字处厚,眉山人。父勤国,庆历、嘉祐间与从兄安国、定国同从刘巨游,与苏轼兄
弟为同门友。王安石久废《春秋》学,勤国愤之,著《春秋新义》。熙宁、元丰诸人纷更,而元祐诸贤矫枉过正,勤国忧之,为筑室,作《室喻》,
二苏读之敬叹。愿弱冠游京师,以广文馆进士登第,时绍圣元年也。廷策进士,中书侍郎李清臣拟进策问,力诋元祐之政,愿答策惟以守九年之所
已行者为言。时门下侍郎苏辙尝上疏《辨策问》,举汉武帝事,触上怒待罪,愿未及知也,因见辙,诵所对,惊喜曰:“故人子道同志合,犹若是也
。”杨畏覆考,专主熙宁、元丰,取毕渐为第一,愿遂居下第。辙寻出守汝,而国论大变矣。元符三年,以日食求言,愿时为普州乐至令,应诏上
言,极论时政凡万言,其大要有十:一曰谨始以正本,二曰敬德以格天,三曰谨好恶以防小人,四曰审信任以辨君子,五曰开言路以来直谏,六曰详
听言以观事实,七曰破党议以存至公,八曰登硕德以服天下,九曰从宽厚以尽人才,十曰崇名节以厚士风。疏上不报。崇宁元年,诏籍元祐、元符上
书人姓名,愿以选人籍入邪下等,谪监华州西岳庙。时当改京秩,迄不改,禁锢不调凡十年。大观四年,孛星出,降赦,党禁解,始改秩,调知双流
县。通判文州。郡守郑行纯凭内侍势自恣,罢蕃夷互市,启边隙。愿争之,不从,径下令复其旧。守怒,交章互奏,俱报罢。而愿以曾入党籍,谪英
州酒税,量移黄州,数年始予祠。兴元帅臣王庶荐自代,通判果州。靖康初,左丞冯澥荐备谏列,除开封府工曹,京城失守,不克赴。高宗南渡,擢
知阆州。会张浚谋大举,愿谓浚厉兵足谷以俟机会,浚不悦,以便旨移彭州。有论边防书,名曰《罪言》。守彭之明年,乞骸骨以归,卒。方苏辙
之读愿策,谓愿少年能不为进取计,异时当以直道闻,恨不及见,辙之言至是而验。淳祐间,愿曾孙大酉侍讲经筵,因从容及之,上改容嘉叹,宣取
所上书,又亲书“西社同门友,元符上书人”十大字以赐。愿同郡杨恂,丹棱人也,字信仲。元丰五年(1082),登进士第。元符初,知广都
县,与愿同时上书,语甚切直。越三年,亦同入党籍邪下第五等。其书以火不存论曰:王自中、家愿奇迈危言,摧折弗悔,咸有可称。55,苏
宷:(?—?)字公佐,涤阳人,为利路转运使,文州岁市羌马,羌转买蜀货。猾驵上下物价,肆为奸渔。宷议置折博务,平货殖以易马,宿弊
顿绝(《宋史》)。56,鲁安仁:(?—?)字荣升,雄州人。绍兴时,知文州刺史。莅文三载岁旱祷雨辄应!文州遇饥,谨发廪赈之,存活
以千计。报政去民投牒挽留未可。绘像私祀。阆州贡生何炳义撰文以纪事。后祠废,碑没于水,垂八百年。生员张佶修水堰获碑,禀县。至同治间,
邑令何冠梧建祠祀之(长赟《文县新志》)。文县志中有《文州太守鲁公祠堂记》文。57,赵从郁:(998~1041),秦王赵德芳之孙
,英国公赵惟宪之长子。初授右班殿直,十迁至左屯卫大将军、文州刺史。历元年夏六月卒,赠金州观察使、新兴侯。史籍记载编辑。《宋史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讳眘,字符永,太祖七世孙也。初,太祖少子秦王德芳生英国公惟宪,惟宪生新兴侯从郁,从
郁生华阴侯世将,世将生庆国公令譮,令譮生子偁,是为秀王。《新兴侯墓志铭》:侯讳从郁,字仲文。昭信军节度使、英国公惟宪之子。母曰莒
国和夫人。庆历元年夏六月遘疾薨于第,享年四十有四。上为废朝,敕中贵人护丧。侯仕始右班殿直,十迁至左屯卫大将军、文州刺史。爵阶勋邑称
是。配日夫人河东薛氏,封丹阳郡君:甚宜其家。六男:子世奕,太子右卫率府率。世褒,故太子右司御率府率。世将,太子右监门率府副率。世秩
,故太子右内率府副率。世觐,太子右内率府副率。幼未名。《宋会要辑稿》:右屯卫大将军、文州刺史从郁,庆历元年六月辍一日。皇侄从郁
,庆历元年六月赠金州观察使、追封新兴侯。《宋史·表》:新兴侯生华阴侯世将,华阴侯生成国公令譮,成国公生秀王子偁,孝宗皇帝,秀王子
偁之次子也。58,曹诱:(?—?)汉,字公善,曹佾子,以荫至左藏库副使。熙宁中,父佾以疾告入谢,神宗面授诱阁门通事舍人。元祐中
,以东上阁门使为真定府、定州路兵马钤辖,迁文州刺史。使契丹,至其宫门,馆客者下马邀诱同入,诱曰:“北朝使至,及朝堂门,两朝积好久
,无妄生事。”卒乘马入。使还,为枢密副都承旨。徽宗时,进都承旨。历庆州团练、恩州防御、晋州观察使,保庆军留后。大观中,进安德军节度
使、醴泉观使。与兄曹评同日拜,立双节堂于家,戚里荣之。性谨密,习熟典故。卒,年六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摘:《宋史卷
四百六十四列传第二百二十三.外戚中.曹诱传》59,刘锐:(?—1237)端平间(1234)知文州太守三年十月。嘉熙元年
(1237),丙午,元兵来攻,锐与通判赵汝向乘城固守,帅军民千余人昼夜搏战,杀伤甚多。拒守踰月余,援兵不至。城中无水,取汲于江,会
陈昱以去岁失沔城,编置文州。夜喻城出降献女,大将告以虚实,敌遂增兵攻城甚急。一夕,移江流数里外。锐度不免集其家人饮药尽死,乃聚其屍
及公私金帛告命焚之。家素有礼,幼子同哥才六岁,拜受饮药左右感恸。城破锐及二子登文王台自刎死。军民死者数万(《通志》)。元.刘麟瑞昭
忠逸咏诗云:“江流移浚向南山,渴死全城胆亦寒;叛将寄城机尽泄,娇儿饮药,潸然泪下。封疆事去君臣在,忠孝名存父子难;五万军民同日尽,
可怜巷战尚闲关。”(《宋史》)(宋元通鉴:陈隆之附传云,被围旬有五日汲道绝兵民,水不得入口者半月至吮妻子血卒,无一叛者。)60
,赵汝向,宣城人。通判文州。北兵围城,与刘锐誓死守,更迭出战。及被得围,旬有六日,汲道绝,兵民水不入口者半月,至吮妻子之血,卒无叛
志。城垂陷,汝向犹提双刃入阵,中十六箭,被执。汝向善射,敌先断其两臂,而后脔杀之(《通志》)。另:《资治通鉴》有载。61,李舜举
:(1033年—1082年),字公辅,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将军。李舜举是宦官。熙宁(1087一1077)中领文州刺史
,转嘉州团练使,谥忠敏。览书传,能文辞笔札。在宋夏永乐城之战中战死,享年50岁。《宋史·宦者传》有其传记。史料:后转武
阶,熙宁(1068―1077)中领文州刺史,转嘉州团练使,同时仍为内侍押班。元丰五年,宋神宗听从徐禧以及其他新党人士的意见,准备乘
西夏侵略平夏城惨败,损兵十万的良机一举灭西夏。于是命李舜举外出,监军延麟路。李舜举为人老成谨慎,他认为西夏还有很强大的实力,因此
一开始就反对军事冒险策略。他在临行前跑去找人称“三旨相公”的王珪告白,内中坦言:“西郊多事,实在是士大夫的耻辱。当今是相公您执政,
难道以为将边防托付给两个内臣(他自己和宦官出身的北宋名将李宪,当时负责西线熙河兰会路一带战事)很是妥当吗?我们内臣的本分啊,就是洒
扫庭院、擦抹窗户,相公当真以为可以领兵作战?”按,北宋一贯对宦官防范严格,以唐代宦官掌握兵权,废立皇帝为戒。李舜举这番话等于是指着
鼻子骂所有文官无能了。想不到王珪却哈哈大笑,回话道:“押班何必自谦?老朽正要是借用押班绥靖边境,以求太平呢!”李舜举不敢相信王珪会
厚颜至此,愤怒地默然而退。宋夏永乐城之战爆发,徐禧、沈括等人不听李舜举的劝告,导致惨败。李舜举与徐禧和转运使李稷等都战死,享年
50岁,谥忠敏。事见《宋史·宦者传》。62,何彦齐:(?—?)北宋崇宁(1102)任文州通判。63,杨槱:(?—?)阴平郡
守,撰《文州古今志》。诗作《题玉枕驿》。64,章颖:(1141—1218)字茂献,临江军人。以兼经中乡荐。孝宗嗣服,下诏求
言,颖为万言书附驿以闻,礼部奏名第一,孝宗称其文似陆贽。调道州教授,作周敦颐祠。会宜章寇为乱,郡僚相继引去,颖独留。寇平,郡守以功
入为郎,奏颖有协赞之功,可大用。乃召对,除太学录。曾任阴平郡守,编著《文州古今记》十二卷。章颖生平经历:以兼经中乡荐。宋孝宗立
,应诏上书,礼部奏名第一,调道州教授。历官太学博士、左司谏等。宋宁宗即位,除侍御史兼侍讲。因不附韩侂胄,被劾罢。韩侂胄死,授集英
殿修撰,累迁刑部侍郎兼侍讲。上书乞修改《甲寅龙飞事迹》,迁礼部尚书,奉诏考订辨诬,从实上报。奉祠。卒,赠:光禄大夫,谥:文肃。章
颖,字茂献,临江军人。以兼经中乡荐。孝宗嗣服,下诏求言,颖为万言书附驿以闻,礼部奏名第一,孝宗称其文似陆贽。调道州教授,作周敦
颐祠。会宜章寇为乱,郡僚相继引去,颖独留。寇平,郡守以功入为郎,奏颖有协赞之功,可大用。乃召对,除太学录。礼部正奏第一人,初任即
召对者自颖始。时枢密都承旨王抃以言者奉外祠。颖复言其风金使过求,欲己任调护以为功。孝宗谓其言太讦,久之不迁。及奏考试官,孝宗曰
:“章颖可。”乃知上犹记其谠论也。顷之,迁太学博士。丁内艰,服阕,添差通判赣州,除太常博士。御史中丞何澹闻继母讣,引不逮事之文
,颖定议解官,澹犹未决去,乞下侍从朝列集议。太学诸生攻之曰:“朝廷专设奉常,议礼之所由出也。今不从议礼所由出之地,反以议礼不公,
而欲侍从朝列集议,岂将启逢迎希合,而为苟留进身之计乎?”除左司谏,时左相留正去,右相葛邲当国,颖论邲不足任大事,凡二十余疏。从官
议欲超除颖,俾去言职,庶可两留。光宗曰:“是好谏官,何以迁之?”邲始出。颖屡疏请上问安重华宫,悉焚其稿。宁宗即位,除侍御史兼侍
讲,寻权兵部侍郎。韩侂胄用事,颖侍经帏。上曰:“谏官有言及赵汝愚者,卿等谓何?”同列谩无可否!颖奏言:“天地变迁,人情危疑,加以
敌人嫚侮,国势未安,未可容易进退大臣,愿降诏宣谕汝愚,无听其去。”不报。奏请待罪,与郡;首遭斥逐。御史劾颖阿党,罢。太学生周端朝
等六人伏阙,辨汝愚被诬,且谓章颖言发于忠,首遭斥逐。端朝等皆被罪,自是党论遂起矣。颖家居久之,起知衢州,侍御史林行可劾罢之。寻知
赣州,御史王益祥复劾,寝其命,再祠,需次知建宁府。侂胄诛,除集英殿修撰。累迁刑部侍郎兼侍讲,对延和殿,上叹曰:“卿为权臣沮抑甚久
。”颖乞修改《甲寅龙飞事迹》诬笔。除吏部侍郎,寻迁礼部尚书,升侍读。诏颖以绍熙、庆元谯令宪《玉牒辨诬》,余端礼、赵彦逾《甲寅龙
飞记》及赵汝愚当时所记事,考订削诬,从实上之。丐去,奉祠。以嘉定十一年(1218)卒,年七十八。赠光禄大夫,谥:文肃。按茂献公
,讳頴,新喻人,历官礼部尚书,谧文肃,顷幸同僚,实深慰喜,虽趣向之同,彼此默喻,然未尝得从容倾倒,以固事变之所终极,而遂匆匆去国,
至今,以为恨也。昨闻,忠言正论,愠于羣小,遂以口语,翮然西归,尝附二言于上饶,少致区区高仰之意,而车骑已远,遂不可及,但有怀想,
不能为情。近得张元德书,窃闻还家为况甚,适吾人私计固应随处,而安但国论大变,日甚一日,令人忧惧,便觉无顿身处不知上天至仁何故生此
等辈便能譸张幻惑,以败人之国家也。咋在经筵不能上为明主预陈此说吾辇亦不得为无罪矣于今尚何言哉尚何言哉婺囗既罢江陵,恐亦难安得其
近书否,念之,不能忘也,吕子约经由曾相见否诸贤尽去几于空国矣楼孙独未知所谓国是之论。初甚骇听徐观其间意实微婉不知还是从之文字否果
尔亦足以去也适闻乃是南牀语亦可见打不过处恐末必为同列所容矣!良斋谢丈奄忽云亡后进失所尊仰欲附一书吊其子而未有以将之须俟后便恐或相
见幸为及之也诚斋久不得信不知成行否九级浮屠入级已了只欠此一极固当为天下惜之也某自四月初大病至今,中间危急,已为纳禄之请,近报未允
,前此辞职亦宋果,决适间闻有疏其名字牵连四十余人以白于上者如此则非久势须别有行遣然数日前尝以周易筮之偶得遯尾之占见乎蓍龟者如此则亦
非彼之所能为矣将安避之者哉,向来从游不款,至今抱恨,顾此衰朽,疾病日侵,恐不复有承晤之期矣,世道反覆,已足流涕,而握其事者,怒犹
未息,未知终安所至极耶,然宗社有灵,公论未泯,异日,必有任是责者,非左右,吾谁望耶,子寿想时相闻,近亦得书衡阳之榇,当已过彼久矣。
初意但恐不得久于零陵不谓造物者亦复随俗抵巇也需及庙议便欲写呈以来使不能俟当寻的便别寄也当时不知何故直尔匆匆更不暇博尽同异而遽为毁
折之计甚可惊惋岂于是时已有撞坏之征耶昨幸同朝列,虽不得日夕从容然荷相予之意甚勤而襟期所属以为可同天下之忧者如门下亦不过三四人耳今
不几日而风流云散恍然一梦婺不恤纬,每深此怀,而生死契阔未暇论也,不审次舍,即今已次何许想径归清江旧第矣顷岁经由见其登临有江山之胜
交游中有老成可敬有士友可亲甚可乐想为况亦不落莫恨不得往从杖履之游耳子寿当亦赴江陵见袁机仲说彼中形势事体亦甚可虑不知子寿何以处之闻北
风殊恶计恐不可为久留计也晦菴集某承乏于此懔焉,朝夕祈于斯民,渺若航海闾巷熙恬讼争衰息相安相向不替有加同官协力举无异志职事过从无非
讲习或有指是以为效绩区区之怀方有大惧兵家言射谓镞不至措同于无矢今学射者求镞之至指良不易致孟子曰:掘井九伋,而不及泉,犹为弃井,古
语曰:行百里者,半九十言,末路之难也,知不至,虽弗畔,不足赖也,治不至,虽不乱,不足传也。流湿就燥物,以类从心所同然捷于影响,固不
可诬也,而其浅深多寡厚薄精粗之辩情伪名实盛衰消长之变,亦不可诬也。服膺典训,何敢贰心,至其緜薄弗克自致若蹈虎尾涉于春冰亦何敢狃饥
渴之饮食苟以自恕教其不知图其不逮力拔而申策之是所望于同志幸勿遐弃象山集来问详切思虑讲辩要当如此尔向者见吴德夫说,汪端明尝以正大两字
奉告,某谓此意固美矣,然正大是指其体要须有下手处弘毅两字,乃学者下手处也,与正大本相须,就其体言之天理浑然正且大也,推其用言之散在
事物之间,精微曲折正大之理,无不存焉。学者当默存其体,而深穷其用,则所谓弘毅之功,不可以不进也,然就学者用功,常患于偏欲,其弘则
惧夫肆欲,其毅则惧夫拘是,非弘毅之正也。气习之所乘也在学者初用功亦无怪其有此然要知其为病而致吾存养穷索之力耳凡足下之所问不能一一
具报大意亦畧具是矣!幸以此推之,而复以告焉,区区每乐,得同志相与共讲,扶掖其愚,倘或有进贤者不鄙,而辱贶之,某诚知幸矣。人物评
价:颖操履端直,生平风节不为穷达所移。虽仕多偃蹇,而清议与之。方党论之兴,朱熹遣以书,略曰:世道反覆,已足流涕,而握其事者怒犹未已
,未知终安所至极耶,然宗社有灵,公论未泯,异日必有任是责者,非公吾谁望耶!65,杜孝俨:(1178—1237)字忠可,四川安岳
人清流乡人,南宋名臣。嘉定十六年(1223年),察视大足石刻。手书“宝顶山”碑。官至兵部侍郎、礼部尚书。杜孝俨,南宋名臣。
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中进士。登第后,杜孝俨获授内史省起居郎,负责记录宁宗的言行。嘉定初(1216年),魏了翁主政遂
宁府。嘉定中(1218年),杜孝俨以朝廷华文阁(庆元二年置,收藏宋孝宗作品的机构)待制的身份接替魏了翁知遂宁府。开禧二年(12
06年),韩侂胄贸然进行开禧北伐,和金国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结果很快遭到失败。因以阻开边之议忤韩侂胄,杜孝俨出任陇西郡守,在此期
间,他遍游陇西的山水,潜心研究《易经》、《彖辞》,撰写了《文州续记》四卷。嘉定十六年(1223年),杜孝俨和魏了翁结伴从杭州返
乡省亲,途经大足。酷爱山水,对佛学有很深造诣的杜孝俨被石崖上雕造的上万尊佛像深深吸引。赵智凤当即请他在大佛湾石崖上题字。杜孝俨在广
大宝楼阁图下部挥毫留下了楷书横题“宝顶山”三个大字,署“朝请大夫权尚书兵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兼实录院同修撰杜孝俨书”。“宝顶山”三个大
字,字径65厘米,铿锵有力被称为难得的书法精品。宋理宗(1224年—1264年)时期,官至礼部尚书的杜孝俨隐归回到家乡,
结交名士,游览清流乡各地。创作了《宝田铭》。待考:职任阴平郡守!?元:元(1279-1368)元朝地方建置,始设行中书省
,简称行省。在宋端平三年(1236)文州在蒙古军战乱中州郡县俱废。元世祖奇渥温忽必烈至元九年(1272)又复置:文州,省去县属吐蕃
宣慰司脱思麻路,礼店文州蒙古汗儿军民元帅府,后裁府仍称文州。注意,元代县内史料具缺,元《文州志》等待收之!66,国宝:(?—
1267)文州万户达鲁花赤,三品,国宝,按竺迩子也。按竺迩子十人,彻里,国宝最知名。彻里以病废。国宝乃遣谢鼎与弟国能,说降吐番酋
长勘陁孟迩。国宝奏日:“文州山川险阻,控蜀,庸拒吐番?宜城文州,屯兵镇之。”诏授国宝三品印,为蒙古汉军元帅,兼文州吐番万户府达鲁花
赤。又招降扶州羌。扶州羌呵哩禅波哩揭等诸酉长,图山川形势以献。授万户、千户,赐金虎符、金符有差。国宝治文州,有善政。至元四年卒。延
枯元年,赠推诚佐理功臣光禄大夫平章政事柱国,封梁国公,谥:忠定(节《元史》本传)。67,国安:(?—?)文州万户达鲁花赤,三
品,国宝弟也。初国宝将卒,以子世荣尚幼,命弟国安袭其职。后以其兄安边功赐国安金虎符,进昭勇大将军。十五年(1278),请解职,授
世荣。帝日:“人争而汝让,可以郭薄俗。”进昭毅大将军招讨使。世荣授怀远大将军蒙古汉军元帅兼文州吐番万户府达鲁花赤。后以功进安远大将
军吐番宣慰使,佩三株虎符(节《元史》本传)。68,世荣:(?—?)赵国安国宝之弟以兄子尚功暂袭职。戊寅十五年计叛王吐鲁于六
盘发之请解职。授世荣帝嘉其让录六盘功进昭勇大将军,招讨使世荣遂袭职后,以功进安遣定国大将军吐蕃宣谕使请事都元帅佩一昧葬符。英宗初为
中书平章政事,赵讽延,字子敦,末姿秀发喜读书究心儒者,体用之学弱冠。世祖授承事郎历擢监察御史,与同列劾丞相桑哥不法奸,装抑不以闻嗣
奉旨按平阳郡监也。先忽都贼巨万鞠左司郎中董仲威杀入狱,皆明允出佥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事,立义仓,辙淫祠兴利,禁恶习,郡内晏然。大
德十年(1306)除安西路总管安西故京兆省台,所治号称会府前政壅滞者一干。牍公至不三月即决殆尽侠民饥,公先发廪便宜以服省台从之所活
者众至。至大元年(1308)改四川肃政廉访使凡科差之,繁重戍卒之书人官军之抑良,为奴弊皆除又修都江堰以利民。延佑元年(1314)拜
中书参知政事后迁御史中丞,因为权臣所忌巧取太后旨出为云南行省右丞。陛辞帝特命,仍遣御史台为中丞,一年劾右丞相帖木迭儿罪十有三,诏夺
其职五年拜四川行省平章政事。公议即重庆路立屯田物色江津巴匡俛门。明:明(1368-1644)明将傅友德于明洪武四年(1371)
充征虏前军与征西将军分道伐蜀骑出秦陇“修白龙江桥以渡,破五里关,遂拔文州,渡白水江取绵州入蜀获胜”(见《明史》)同年降州为县,始称
文县,隶陕西布政司巩昌府阶州领。洪武六年(1371)县又设守御千户所,隶陕西行都司。洪武十五年(1382)改隶秦州卫。洪武二十三年
(1390)裁县归所,阶州辖属。洪武二十八年(1395)又改置文县,县城有县令,所城守御千户所为守御。69,徐矩:(?—?)鄱
阳人,洪武四年(1571)文县知县,四川举人任勤政爱民有政声。《名宦》:四川举人,知文县事,勤政爱民兴废起坠,尝作诗云:愿天赐丰年
,稍苏民力废,常御番边静,安居乐熙康!《通志》载70,王圭:(?—?)洪武十一年(1738)任文县知县。十四年在旧城南隅建学宫
。(开行教育)71,杨英:(?—?)正统五年(1440)任文县知县正七品。重修学宫。72,杨礼:(?—?)成化八年(14
72)任文县知县正七品。73,陈义:(?—?)成化十二年(1476)任文县知县正七品。74,来宣:(?—?)成化十六年
(1480)任文县知县正七品75,李旸:(?—?)成化二十年(1484)任文县知县正七品。四川举人,草创经营百废俱举。《江
志》:时复县未久,百务未备,旸刻意整饬,办庙学文昌宫,公署以悉焕然一新,可观。76,侯成:(?—?)弘治元年(1488)任文
县知县正七品。77,王纪:(?—?)弘治二年(1489)任文县知县正七品。78,李序:(?—?)弘治五年(1492)任
文县知县正七品。79,李杞:(?—?)弘治七年(1494)任文县知县正七品。80,杨玠:(?—?)弘治十一年(1498)
任文县知县正七品。81,冉鼎:(?—?)弘治十四年(1501)任文县知县正七品。82,刘宣:(?—?)弘治十六年(
1503)任文县知县正七品。83,黄渊:(?—?)山西举人。先尝自誓曰:“他日得一官,一介不妄取。”正德元年(1506)任
文县知县事,遂不渝盟。笃于管民,拙于媚上。去后文民思之(《长志》)84,武瓒:(?—?)正德六年(1511)任文县知县正七品
。85,王弼:(?—?)正德十年(1516)任文县知县正七品。86,王成章:(?—?)正德十五年(1520)任文县知县正
七品。87,马x:(?—?)嘉靖三年(1524)任文县知县正七品。88,温文标:(?—?)嘉靖五年(1526)任文县知县
正七品。89,薛伦:(?—?)嘉靖十年(1531)任文县知县正七品。90,张楠:(?—?)嘉靖十五年(1536)任
文县知县正七品。91,严表:(?—?)嘉靖十九年(1540)任文县知县正七品。92,赵昂:(?—?)嘉靖二十三年(
1544)任文县知县正七品。尽心民事,以慈惠称。93,申翰:(?—?)嘉靖二十六年(1547)任文县知县正七品。存心爱民
,省刑罚,薄税敛,捐差徭。且作人之功居多,当道以循良称之。屡列荐刻,及超拔报至,而翰已告归欠(《江志》)。举人,四川大竹人。94
,张瓒:(?—?)嘉靖三十一年(1552)任文县知县正七品。山西吉州人。举人。95,申去疾:(?—?)嘉靖三十四年(15
55)任文县知县正七品。山西高平举人。任文县中,矢志图治,宽严和济,百务俱兴,吏畏民怀(《江志》96,翟浩:(?—?)选贡,
湖广武陵人。嘉靖四十年(1561)任文县知县正七品。97,金福:(?—?)云南举人,嘉靖四十三年(1564)任文县知县正七
品。98,张济:(?—?)山西选贡,曲沃人。嘉靖四十五年(1566)任文县知县正七品。99,李栖鹤:(?—?)选贡,山西平
定人。隆庆元年(1567)任文县知县正七品。100,王邦命:(?—?)山西岁贡,山西太平人,隆庆三年(1569)任文县知县
正七品。宜弟宜民。慈祥恺悌,当时号为王佛,至今呼为真父母(《江志》)101,周思绍:(?—?)湖广麻城举人,隆庆六年(1572)
任文县知县正七品。后升达州知州。民号“风周”。《江志;》102,王三锡:(?—?)四川汉州举人。万历四年(1576)知文县事
。性最精明,力能振刷。追狂徒,抚番夷,缓催科,勤抚字。文民至今思之(《江志》)。《史料》:王三锡,字君宠,今唐兴镇人。明万历戊子
乡荐。初任甘肃文县知县。那里山僻民贫,地有利而民不知辟,他便亲自带领大家开渠道,垦荒田,建水磨,开煤矿,教百姓种棉花,搞纺织,使当
地百姓大受其利,一致商议为他建生祠而祀之。:后调任今陕西省乾县牧,补直隶沧州。那里的老百姓非常喜欢诉讼,一有事便打官司,王三锡经
常给大家讲要互谅互让的道理,使诉讼大大减少,刑罚废置不用。当地经常发生水患,他便日夜冒风雨,杜塞涨水,终于根治了水患,一时间老百姓
都齐声称赞他,并传有“清如雪”的歌谣。一些不安分的人甚感其德,主动从外地返回本土。王三锡离任之日,百姓如失慈母。万历三十九年(16
11),王三锡任甘肃庆阳府知府时,分佐宁夏。同年,神宗皇帝诏颁圣旨加封王三锡夫人为“诰命夫人”。后升涿州知州《长志》103,周
庠:(?—?)河南拓周举人,万历九年(1581)任文县知县正七品。后升秦州知州。104,马荷图:(?—1585)选贡,山东人
,万历十三年(1585)任文县知县正七品。卒于官。105,杨伟:(?—?)南充举人,万历十五年(1587)任文县知县正七
品。知文县中,兴学劝士,文风丕振。开南城门为“文明门”(江南街)。106,卢论:(?—?)蒲州举人,万历十七年(1589)任
文县知县正七品。107,孙鹏程:(?—?)山东举人,万历十九年(1591)任文县知县正七品。108,范文彦:(?—?)四川内
江举人。万历二十一年(1593),知文县。勤于课士(上三《吴志》)。改县城二门为“安圵门”、“经绵门”。109,谢文焕:(?—?
)举人,北直任丘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任文县知县正七品。110,姜一鹄:(?—?)岁贡,山东济南。万历三十一年(1603
)任文县知县正七品。111,张有德:(?—?)北直庆州人岁贡。万历三十四年(1606),以“兰州判”擢知文县。一介不取,持法
严,人不敢刷。力能振刷,才足有为。造桥修水,有裨学校。以不阿上官去,士论惜之(《江志》)。重建县衙大堂。112,樊效才:(?—?
)北直文安选贡,万历三十七年(1609)任文县知县正七品。113,杨时翔:(?—?)杭州选贡,万历四十一年(1613)任文县
知县正七品。勤于课士《长志》。114,张莘:(?—?)北直宻云岁贡。万历四十三年(1615)任文县知县正七品。115,陈朝
选:(?—?)四川雅州贡生。万历四十五年(1617)任文县知县正七品。116,张基命:(?—?)北直东鹿举人。万历四十七年(1
619)任文县知县正七品。知文县,爱民课士,政治有声(《葛志》)117,刘清:(?—?)四川渠县选贡。天启元年(1621)
任文县知县正七品。118,杨凤振:(?—?)山东济宁举人,天启三年(1623)任文县知县正七品。119,李应选:(?—?)山
西屯留举人,天启六年(1626)任文县知县正七品。120,苏世勋:(?—?)四川渠县恩贡,崇祯元年(1628)任文县知县正七
品。丈地有功,崇祯七年(1634)地册由流寇所毁。后升巩昌府同知。121,倪宗谦:(?—?)山东馆陶人,崇祯元年(1632)任
文县知县正七品。122,张佩玉:(?—?)山东章丘人,恩贡。崇祯八年(1635)任文县知县正七品。“宦绩”:知文县中。清正执法
,吏畏民怀。重修公廨,未尝病民。严于逐恶,人不放犯(《江志》)。123,李常植:(?—?)广西桂林岁贡。崇祯十年(1637)
任文县知县正七品。知文县中,流寇逼城,守御有功,“葛志”。城不得陷。《江志》124,赵梦竹:(?—1640)北直平乡岁贡。崇祯十
三年(1640)任文县知县正七品。卒于官。李荏:(?—?)河南原武举人。崇祯十四年(1641)任文县知县正七品。125,
孙绍先:(?—?)江南寿州选贡。崇祯十五年(1642)任文县知县正七品。注:从范文彦——至孙绍先止!明《巩昌府志》有载。清:
清(1644-1911)顺治初仍置文县,隶陕西巩昌府阶州辖。顺治十六年(1659)裁去千户所。康熙六年(1667)陕西与甘肃分治
,设甘肃行省文县从属甘肃省。雍正六年(1728)开始对部分省、府境,进行大调正,文县直隶阶州,县境界线辖区基本稳定。(史书亦称“国
朝”)126,张国宠:(?—?)直隶赤城卫人,恩贡。清顺治二年(1645)任文县知事,七品。127,程云升:(?—?)镶黄旗汉
军,生员。清顺治二年(1645)任文县知事,七品。128,曹光祈:(?—?)山东德州选贡。清顺治五年(1648)任文县知事,七品
。129,杨璛:(?—?)山东青城人。已丑(1649)进士。顺治七年(1650),知文县,勤于课士。130,崔玮:(?—
1656)奉天岁贡。清顺治五年(1648)任文县知事,七品。卒于官。131,刘霦:(?—?)直隶高阳人,丙戌(1646)进士,
顺治十三年(1656),知县,重修文王庙,振兴学校,建置桥梁。士民至今感戴不忘。兵燹之余,百废俱兴《长志》。升湖广随州知州。历任浙
江提学道。《阶州志》。县、州志留存有文及诗作。《史料》:刘霦(生卒不详)字潜夫。高阳边渡口村人。清顺治三年(1646)中进士,初
任河南武陟县令。武陟战乱初平,民未举业,百废待兴。他招抚流民,劝勤农事。掘河引水抗旱,恢复农业生产,全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未久调
任陕西文县令,在任期间翻新文庙,续修县志。废除滥设祠庙以醒民智,为举第者勒石以倡学风,立八股之法以利学子研习。境内有德才之士,多荒
废学业,他广集童生,厚给廪食,按期会课,文风大变。既而修“阴平桥”以利交通,建“靖江楼”以控诸番,遂使境内烽烟无警,治安稍平,文
县百姓特将一条村路勒石记为刘公路。该县民贫地脊,连年歉收。他到任后,全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遂使文县时和年丰。因政绩显著,
被提升为湖广随州(今属湖北)知州,在任期间放粮赈荒,肃清大盗,并疏请朝廷免除军需20万,以安抚随州之民。康熙十三年(1676)
,经于成龙举荐,升任礼部侍郎。康熙十五年(1678)举行会试时,三藩未平,滇黔一带入京参考的举子,向刘霦的同官投牒,同官怀疑其真伪
,拒绝收受。刘霦主动收下牒呈,使滇黔举子得以参加考试。后刘霦奉命督学浙江,拒绝贿赂和请托,所选拔的士子均为才俊。康熙十八年(16
79)、十九年(1680)、二十三年(1684)家乡连续遭灾,他都为家乡出资赈荒。康熙二十年(1681)任同考官,主两浙武举招选,
海内称其知人善任。他外和内刚,老成端重,同乡李霨及蔚州魏象枢等都视其为畏友。卸职还乡后,对乡里谦而有礼,持家俭朴,恬静耿介,好施乐
义,得乡里爱戴。晚年在家乡建学募师,教授诸生,寒暑不辍,虽年高而不倦,内外宗亲都感其功德。卒后祀于乡贤祠。(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提
供)132,吴圣辑:(?—1667)江南歙县,恩贡。康熙四年(1655)任文县知县,七品。卒于官。133,苏润:(?—?)福
建晋江,举人。康熙七年(1668)任文县知县,七品。134,王枚:(?—?)浙江慈溪,进士。康熙十一年(1672)任文县知县,
七品。勤于课士,十二年吴三桂叛逆,文县城陷,六载。伪知县张显祖、祖永,相继狂征敛财,税费繁重,遍无青草。王力抚安民。康熙二十年(
1681)为《萧献伍先生诗文集》作序。今文存文县档案馆。135,王言:(?—1689)四川梓橦州人。康熙十八年(1679)任文
县知县,七品。大兵恢复文县。王言率众投诚,授知县。时值军兴详免略米运夫,民亦感谢。在文十年卒于官。136,邹楷:(?—?)浙江
钱塘,岁贡。康熙二十八年(1689)任文县知县亊,七品。知文县任有德于文,永世不忘。《长志》,栽培士子。文风复振。岁旱祷雨辄应。升
銮仪卫经历。137,江景瑞:(?—?)字慎斋。康熙三十八年(1699),顺天宛平举人江景瑞任文县知事,莅文十载,性果敏,事无
留滞,察利害,劝学课农,百废俱兴。升仓厂监督去,耆老立碑,建祀私祀。玉垒桥明末寇焚,江复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文县志》,江
景瑞纂(称江志)。(江景瑞:字慎斋,顺天宛平举人,任文县事(知县)。劝学得学,百废俱兴,蒞任十载,耆老建祠私祀。其修《文县志》为“
江志”。)木刻板。(今县志办校点己付梓重印《文县志》)。138,高升:(?—?)云南石屏州举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任文
县知事,崇儒术,抚贫苦,时论称之。139,王国柱:(?—?)镶黄旗人,汉军。康熙四十八年(1709)任文县知事,因文係“中学”,
力请改设,至今多称“上学,实国柱力也。另文王、慈沛、金山等庙,皆所补修。蒞文十五年,去文邑士庶,习久忘莫,泽几昧獭祭之义焉。14
0,杜若甫:(?—?)山西太原选贡,康熙四十八年(1709)任文县知事,催科不扰,里民畏怀,调湘广安陆县。141,葛时政:(?—
?)直隶阜城举人。雍正七年(1728)任文县知事,清丈地,除赔粮,化番为民,汉番感德,立生祠。升阶州直隶州知州。“宦绩”:文邑水冲
、沙压,久为民害。力为请文,除其赔,累适鄂文端公,疏请“改土归流”旨允,行复遍历各乡,喻以利害,化番为民,民番感德,建祠私祀。与张
金榜同修阴平桥匾书“巴蜀咽喉”。《阶州志》:由文县迁阶州。创建学棚,捐修书院,清厘屯田亩草,德惠所及,番民向化,输租投诚者六百余户
。设八旗、边寨二百里(按:自葛公而后,旧志无存,故老相传,当不至尽属子虚也,姑录之,以备异时之考稽焉)。142,杨駉:(?—?
)江南湖广监生,雍正八年(1730)任文县知事,爱民黜文饰,调金县。143,黄岳宗:(?—?)福建晋江举人,雍正九年(1731
)任文县知事,文值岁饥,由川籴米,减价平粜,民全活者多,救灾有恩。144,杨国瓒:(?—?)山西闻喜进士。雍正十二年(1734
)任文县知事,崇儒术,好善。举迁陇西历升靖宁、秦州、阶州。三州士民感德建祠祀之。乾隆八年,知阶州。作兴学校。圣著循声。史料:三
忠祠也称乡贤祠,位于甘肃省静宁县,是为纪念抗金名将涪王吴玠、信王吴、武穆刘三位乡贤而修建的。按地方志记载,明嘉靖二十七年,当地官民
在县城东郊外建“三忠祠”,乾隆五年知州杨国瓒重修,占地10亩左右,坐北向南,祠院内北面建有大殿两座,一为“八蜡祠”(稷神),一
为“三忠祠”。在白水江边修“观澜亭”一座。145,曹恒吉:(?—?)山西阳城人,庚戌(1670)进士,乾隆元年(1711)任
文县知事,补修城池御番夷,政声卓著,行取吏部考功,司主事。士民感德,建祠私祀。“宦绩”重建慈恩寺,政声洋溢,遐尔望风釆焉!曹恒吉
《舜庙》诗:“帝辇何年过,荒祠起暮风。百官藓古石,两岸漾飞虹。松矗屯江鹤,沙深蓐塞鸿。垂衣天子象,野老话重瞳。”146,孙巗:
(?—?)孙巗,字鲁詹,河南汝阳进士,乾隆十四年(1749)任知文县事。文林郎壬子(1732)解元,戊辰(1748)进士。蒞文十
二载,临事简,爱民诚,爱民重士,政简狱空。复修栈道,主修《续文县志》简称“孙志”。《长志》:教士爱民,著劝民歌,以化文民,修文县志
,补修文昌阁、临江桥、天乙桥。讼简狱空。时率邑人士诣将台、水亭赋诗言志,故言文令者斋以后,啧啧称羡于孙公焉!《孙志》、《长志》载
:孙巗著:1,《劝民学好歌》;2,《劝民十二莫》;3,《劝妇女十二贤歌》等。诗有《文县八景》、《春因公宿曲水湾》。147,田志
仓:(?—?)乾隆三十四年(1769)任文县知县事,七品。148,陈金宣:(?—?)乾隆三十五年(1770)任文县知县事,七品。
福建留江。149,尤永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任文县知县事,七品。河南洛阳。150,汤传业:(?—?)乾隆四十年
(1775)任文县知县事,七品。江苏阳湖举人。151,罗得忠:(?—?)乾隆四十一年(1776)任文县知县事,七品。湖南鄠县。
152,章汝南:(?—?)乾隆四十五年(1780)任文县知县事,七品。浙江会稽。153,胡忠宸:(?—?)乾隆四十六年(1781
)任文县知县事,七品。河南杞县。154,穆煛:(?—?)乾隆四十七年(1782)任文县知县七品。陕西长安。155,许江龄:(
?—?)乾隆四十八年(1783)任文县知县事,七品。直隶晓阳。156,陈志衍:(?—?)乾隆五十年(1785)任文县知县事,七
品。四川三台举人,有政绩,捐廉,修龙王庙。157,刘鹏:(?—?)乾隆五十年(1785)任文县知县事,七品。山西闻喜。15
8,耿光文:(?—?)乾隆五十三年(1788)任文县知县事,七品。直隶宛平。159,梁用梅:(?—?)乾隆五十三年(1788)
任文县知县事,七品。正定县人。169,景安:(?—?)乾隆五十八年(1793)任文县知县事,七品。镶白旗满州。170,牛
中翰:(?—?)乾隆六十年(1795)任文县知县事,七品。山东章邱。171,项铭槐:(?—?)乾隆六十年(1795)任文县知
县事,七品。安徽歙县。172,徐煌:(?—?)嘉庆元年(1796)任文县知县事,七品。宛平人。173,刘德懋:(?—?)嘉庆
三年(1798)任文县知县事,七品。直隶获鹿。174,史登隽:(?—?)嘉庆四年(1799)任文县知县事,七品。湖北枣阳人。
堵截白莲教匪,民赖以安175,邓秉纶:(?—?)嘉庆六年(1801)任文县知县事,七品。贵州贵阳人。修忠孝结义坊。176,顾
谟:(?—?)嘉庆八年(1803)任文县知县事,七品。大兴县人。177,陈允升:(?—?)嘉庆十年(1805)任文县知县事
,七品。云南思县人。178,邹应升:(?—?)嘉庆十二年(1807)任文县知县事,七品。湖南新化人。179,赵凤辉:(?—?
)嘉庆十二年(1807)任文县知县事,七品。山东掖县人。180,黄文燮:(?—?)嘉庆十三年(1808)任文县知县事,七品。
黄文燮,字理堂,湖南长沙府善化县河头黄氏。理堂幼有至性,习文练武,涉猎子史,工为文,乾隆乙卯(1795)科优贡,嘉庆三年戊午(17
98)科顺天府乡试举人。嘉庆六年,始任镶白旗教习。尔后几经辗转,历任甘肃文县、江西安远县、赣县知县等。在任中勤理政事,居官简约,
庭讼纠纷必躬亲查核。工诗文,善书法,精于方志之学。书法宗于二王,有晋人风。《长志》:工书法,名满天下。蒞文时公余不释笔砚,墨迹颇
多,为武都人重价购去。所遗吉光片羽咸成宝焉。)编者:今马美才家存黄文燮书写的中堂、对联一幅书“苏东坡句”。181,方仲梓:(?
—?)嘉庆十五年(1810)任文县知县事,七品。江苏上元举人。182,刘庆湘:(?—?)字梅冶,又刘梅冶。乾隆五十九(1795
)广东嘉应举人。嘉庆二十年(1815)任文县知县事,七品。诗人!如情志高尚,前提是品学兼优;而无病呻吟,原因多是学识浅陋。清
代刘庆缃《说诗》云:经淫史癖读书身,千古词人尽学人。但使胸中无万卷,少陵下笔不能神。他说得绝对了些,但说写诗须有学识,则是对的。
183,金继成:(?—?)道光元年(1821)任文县知县事,七品。184,李闲:(?—?)道光二年年(1822)任文县知
县事,七品。山东高平进士。《史料》:李闲,山西高平,清代官员,嘉庆二十四年(1819)登进士,官至广西布政使。道光二年,知文县县
事。创修文王庙、书院,振兴文教,课士爱民。咸丰九年(1859)四月二十六,由桂平梧郁盐法道道员升任广西按察使。咸丰九年九月十三
,由广西按察使升任广西布政使。咸丰九年十月二十三日离职。185,盛泰福:(?—?)道光九年(1829)任文县知县事,七品。
江苏人。186,方登贤:(?—?)道光十年(1830)任文县知县事,七品。浙江人。187,张鹏翮:(?—?)道光十二年(18
32)任文县知县事,七品。浙江人。188,李从图:(?—?)道光十四年(1834)任文县知县事,七品。宛平进士。(编者)
李从图后任镇元知县,二十七年,《镇原县志艺文志》三卷,(清)李从图辑:《镇原县志经籍志》一卷,李从图编:《镇原县志
》等。清实录有载。...189,胡荐夔:(?—?)道光十七年(1837)任文县知县事,七品。四川举人。190,吴龙光:(?—
?)道光十九年(1839)任文县知县事,七品。山东海海丰县人。“以强干称”。191,钱昆秀:(?—?)道光二十一年(1841)
任文县知县事,七品。顺天大兴人。培植书院,补修河堤,有麦秀三岐之瑞。《阶州志》载:字不侬。顺天监生精音律,捐制文庙乐祭器,并考证
两庑先贤儒位次;刻赏宫礼乐图行世;创建兴文书院;补修社稷坛,河堤。和气所感,有白鹤栖柏,麦秀三歧之祥瑞。192,崔景烇:(?—?
)道光二十二年(1842)任文县知县事,七品。安徽人。193,方奎熵:(?—?)道光二十二年(1842)任文县知县事,七品。
安徽进士。194,张绩:(1784—1849)张纲二,号治堂。道光二四年(1844)任文县知县事,七品。广东举人。募修阴平桥
。修文庙,圣寿宫,衙署,仓厫,监狱。史料:据新编《儋县志》记载:“张绩原名张纲,号治堂,中和镇水井村人。赋性聪颖,读书过目成诵,博
通经史,能文章,工诗赋,尤精书法;善学宋代米芾、赵孟兆等名家之长,而自成风格,时人以得其片纸只字,珍如拱璧,曾为探花张翰山所器重。
……如今,其执管题书‘东坡书院’、‘一代传人’、‘载酒堂’等匾额,尚存于东坡书院,笔法遒劲有力,入木三分。”195,朱朝玠:(?
—?)道光二十五年(1845)任文县知县事,七品。镶白旗汉军进士。196,张兆振:(?—?)道光二十九年(1849)任文县知县
事,七品。山东济阳进士。剪除强暴,有政声。197,吴锡光:(?—?)嘉庆三年(1850)任文县知县事,七品。大兴县举人。198
,陈继仁:(?—?)咸丰元年(1851)任文县知县事,七品。字子静,广西临桂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文知县时,年甫弱冠,为
政严毅。公余捐廉课士,文风丕振。“阶州志”蒞文一载,百废俱兴。时文故多盗,继仁设法清之,民赖以安。199,罗凤鸣:(?—?)咸丰
二年(1852)任文县知县事,七品。字梧冈,江西新昌举人。勤课士,多善政。筹款修鲁班桥。“阶州志”蒞文已垂暮,…邑北有鲁班桥,陡壁
直刚,深渊莫测,旧无石径,士民凿山插木,上铺木板,过者股慄,因临其险,筹款开路,筑石成桥,今称“坦道”云。200,辛礼筠:(?—
?)咸丰四年(1854)任文县知县事,七品。铜陵县人。201,郑普熙:(?—?)咸丰四年(1854)任文县知县事,七品。醴泉县人
。202,张崇本:(?—?)咸丰六年(1856)任文县知县事,七品。沪州进士,饬调魏占鳖(文县人)修阴平桥(南桥)。修玉垒桥等。
203,恩禄:(?—?)咸丰十年(1860)任文县知县事,七品。满州正黄旗举人。205,常毓坤:(?—?)咸丰十一年(186
1)任文县知县事,七品。字健庵,直隶滦州人,莅文凡三任。初值十一年,白马峪番变,轻骑往抚。陷贼中二日,遇救得出。旋协营员率团堵阴平
桥,城赖以守。继逢同治三年(1864),发逆踞阶,文邑日数警。遣命邑绅张奋、萧继先赴川告急,武达诸营相继至,殄灭之。叠著绩劳,迁丹
噶尔同知,寻署阶州。206,淡树璜:(?—1860)咸丰十一年(1860)任文县知县事,七品。字磻溪,四川广安州拔贡。咸丰十一年
,知县事。时,白马番未定,四川南坪番复骚动。诸军屯集,办响筹防,无间听夕。以积劳卒于任。207,管笙:(?—?)同治元年(18
62)任文县知县事,七品。安徽人。208,王炳猷:(?—?)同治二年(1863)任文县知县事,七品。直隶清丰县举人。209,毕
成霖:(?—?)同治六年(1867)任文县知县事,七品。河南光州副贡。重修麻关桥。210卢锡绅:(?—?)同治七年(1868)
任文县知县事,七品。贵州黄平州人。助修让水桥铁索桥,勤于课士。211,何俊之:(?—?)同治八年(1869)任文县知县事,七品。
贵州人。212,张珩:(?—?)同治八年(1869)任文县知县事,七品。浙江余桃人。修补玉虚山中殿仓廒。213,何冠梧:
(?—?)同治一年(1861)任文县知县事,七品。字凤霄,广西苍梧举人。同治十年知文县,以慈惠称。作《禁约八条》以整肃民风。兴建
鲁公祠。214,封钟琪:(?—?)同治十年(1871)任文县知县事,七品。广西宻县人。215,陶模:(1835—1902
)同治十一年(1872)任文县知县事,七品。陶模,字子方,浙江秀水人。戊辰翰林。同治十一年,出授文令。性喜善,疾恶如仇,凡巨奸滑
脊,畏之如鬼神。为政务教养。甫下车,捐廉课士,复革陋规设义学五,每岁修金,即以所革陋规而取给焉!县两城设振文、敷文、培风义学三所,
褚脯在裁规项下动支;在碧峪乡(碧口)设崇正、端习义学两所,情脯在碧山书院项下动支。更设恤姿局,以励节慨。南城陷于河,岁为民患,议修
筑,会调皋兰(录清《文县志》长志)。“史料”:陶模(1835—1902),字方之,一字子方,秀水(今嘉兴)人。清同治七年(186
8)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初任甘肃文县、皋兰知县,光绪元年(1875)冬任秦州知州。十年(1884)署甘肃按察使,次年擢直隶按察使
。十四年(1888)迁陕西布政使,护理陕西巡抚。十七年(1891)迁新疆巡抚,后署陕甘总督。二十六年(1900)调两广总督。陶模
祖籍江西浔阳,先世以武职自汴京(今河南开封)扈从宋高宗南渡,屯守秀州,遂定居嘉兴北郊金桥。宋亡,迁居嘉兴郊区王江泾。陶模自幼家贫,
一边读书一边操劳家务,把母亲纺织的丝绸拿去市集上变卖,以维持生活。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占嘉兴,陶模一度在太平军中从事杂役
。早年刻苦读书,诸子百家无所不窥。文宗桐城派,不喜八股文章,以为“祸乱之基由于人心不正,空言文章”,立志用世治国。入仕后专心务实,
以清廉干练知名。任秦州知州时,大旱,饥民数十万,于是拿出积累的俸金并公款4万余两,设立粥厂,修建养济院,增义田抚恤孤儿寡妇,以救
济灾民。又在州南筑堤浚池,兴修水利,并在堤上广栽树木,人称陶公堤。任甘州知府时,豁免各县按例供奉的钱财,左宗棠向清政府奏称陶模“治
行第一”,调补新疆迪化州知州。时迪化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动乱,民户寥落,陶模采取安抚政策,减轻田赋,团结回、汉人民,使边城得以安宁。
任新疆巡抚时,在罗布淖尔北筑蒲昌城,南设屯防局,组织回民前往定居、开发,扩展行政建制。英军侵占我国领土坎巨提,陶模镇定交涉,终使坎
巨提归属祖国。嗣后练兵筹粮,严密防守。俄国强借我国巴尔鲁克山逾期不还,陶模据约力争,终得归还。光绪二十二年(1896)向清政府上疏
,请求政府励精图治,认为“国强弱视人才”,建议停捐例、汰冗员、破除旗兵积习,禁止士大夫吸食鸦片;设立算学、艺学等教育课程;废武科考
试,变练兵操法;选拔勋旧子弟游学各国,培植工艺等。治理新疆近10年,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抵御外侮有功,并为发展南北疆交通,分道测
绘地图,勘察各类矿藏,积极准备建设开发,因限于条件未如愿。对于西北少数民族问题,特别是回民起义,陶模也曾率军镇压,但以安抚为主。在
新疆组织回民读书、学习汉语,以进行民族交流,民族关系得以缓和。二十七年在两广总督任内,主张维新,曾派吴稚晖率领学生赴日本留学。其子
陶葆廉更以新党自居。陶氏父子喜阅革命党人陈少白主编的《中国日报》(社址在香港),并与留日革命党人沈翔云等相交往,受他们影响很深。在
广东安定社会秩序,推行开明措施,向清政府上疏请求裁减宦官,认为“变通政治宜务本原,本原在朝廷,必朝廷实能爱国爱民,乃能以爱国爱民责
百官;必朝廷先无自私自利,乃能以不自私自利望天下。转移之道,一曰除壅蔽,一曰去畛域,一曰务远大。朝廷当以身作则,克己胜私,否则虽日
言变通,无由获变通之效。”所言皆人之所不敢言,切中清政府腐败政治的要害。陶模自知县至总督30余年,尤以治理西北边疆政绩最著。甘
肃文县当时编的县志立有陶模生传。兰州、迪化建有专祠。光绪二十八年(1902)病逝广州后,赠太子少保,谥勤肃,归葬嘉兴郊区荷花乡顾店
桥,墓今已无存。著作有《陶勤肃公奏议》12卷、《养树山房遗稿》2卷。216,刘应龙:(?—?)同治十二年(1873)任文
县知县事,七品。山东青州进士。217,长贇:(?—?)同治十三年(1874)任文县知县事,七品。光绪二年(1876)《文县志》
,长赟主纂。(长贇,同治十三年(1874)任文县事(知县)长白人,号,心斋氏。镶黄旗满人,壬戌(1827)举人。主修文县志称“长资
筹款兴办端习、崇正、龙津、化俗乡村义纂塾4处。长志”。)现存木刻本在文县档案馆,已是古籍中之“珍本”。另,长赟筹款兴办端习、崇
正、龙津、化俗乡村义塾4处。218,范希廉:(?—?)光绪二年(1876)任文县知县事,七品。陕西优贡。219,湛宗和:(
?—?)光绪四年(1878)任文县知县事,七品。湖南举人。220王吉士:(?—?)光绪七年(1881)任文县知县事,七品。广西人
。221,雍洵:(?—?)光绪八年(1882)任文县知县事,七品。222,范廷梁:(?—?)光绪九年(1883)任文县知县事
,七品。湖北人。223,米协麟:(?—?)光绪十一年(1885)任文县知县事,七品。山东进士。224,高玄龄:(?—?)光绪二
十年(1894)任文县知县事,七品。225,郑业启:(?—?)光绪?年(18?)任文县知县事,七品。湖南长沙进士。226,舒
翎:(?—?)光绪二十三年(1897)任文县知县事,七品。安徽进士。227,吴功涛:(?—?)字伯庸,佛山市人。光绪二十四年戊戌
科(1898)殿试二甲27名,朝考一等18名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士。任文县、湖南樟县知县,七品。228,李锦荣:(?—?)
光绪二十九年(1903)任文县知县事,七品。进士229,李润藩:(?—?)光绪三十年(1904)任文县知县事,七品。四川进士。
230,陈鼎:(?—?)光绪三十一年(1905)任文县知县事,七品。字铭新,安徽进士。勤政好学,有儒者风度,听讼精细,物无遁情。
创办县治小学,建筑设备皆躬自规划,尤注重交通。白龙江、白水江沿岸险道多所平治。永济桥、玉垒桥、让水河桥一一加以修补。跡尤有存者。
231,李汗光:(?—?)光绪三十四年(1908),李汉光任文县知事,河南光山县人。以名进士职任文,嫉恶如仇,尤注重兴学、禁烟两事
。在任不满2年,大烟种、运绝迹,吸者减少;对学校选师较严,公余必赴学校考察勤情,并与学生讲论经文要义。当时清政腐败,禁令不行,
公独认真,不论谁都禁种禁运!办学中,选师极严,考察甚勤,亲讲经史要义,文学章法,实乃孜孜不倦,诲人不倦。232,李锦荣:(?—?
)宣统元年(1910)任文县知县事,七品。李锦荣任县知事,县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233,常民新:(?—?)宣统三年
(1911)任文县知县事,七品。中华民国(1912—1949)辛亥革命成功建立中华民国,从此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君主制,裁
扯废止了清代的府、州、厅制,实行省、道、县三级制。民国元年(1912)甘肃省设七道、七十七县,文县隶于陇南道。234,李润藩:(
?—?)民国元年(1912)任文县行政公署,县知事。235,刘黎坤:(?—?)民国二年(1913)任文县行政公署,县知事。
236,刘子敬:(?—?)民国三年(1914)任文县行政公署,县知事。237,童振声:(?—?)民国四年(1915)任文县行政公署,县知事。238,陈钦铭:(?—?)民国五年(1916)任文县行政公署,县知事。239,丁丕谷:(?—?)民国六年(1917)任文县行政公署,县知事。240,毕丕盛:(?—?)民国七年(1918)任文县行政公署,县知事。259,陈其殷:(?—?)民国八年(1919)任文县行政公署,县知事。洁己爱民,遇事有担当。当时陇南镇守使孔繁锦种大烟筹款,公拒之。孔要扑抓,省长陈訚宻电调公去临洮,免祸。《文县要览》载260,李香国:(?—?)民国九年(1920)任文县行政公署,县知事。261,熊赞虞:(?—?)民国十年(1921)任文县行政公署,县知事。262,张修龄:(?—?)民国十一年(1922)任文县行政公署,县知事。263,吴朝越:(?—?)民国十二年(1923)任文县行政公署,县知事。264,张成续:(?—?)民国十三年(1924)任文县行政公署,县知事。265,李绍杭:(?—?)民国十四年(1925)任文县行政公署,县知事。266,梅元英:(?—?)民国十五年(1926)任文县行政公署,县知事。267,陈嵩崖:(?—?)民国十五年(1926)任文县行政公署,县知事。268,梁晋其:(?—?)民国十六年(1927)任文县县政府,县长。269,张克裴:(?—?)民国十六年(1927)任文县县政府,县长。270,姜振环:(?—?)民国十六年(1927)任文县县政府,县长。271,樊世珍:(?—?)民国十七年(1928)任文县县政府,县长。272,叶文玉:(?—?)民国十七年(1928)任文县县政府,县长。273,谢凤诏:(?—?)民国十七年(1928)任文县县政府,县长。274,王绍武:(?—?)民国十七年(1928)任文县县政府,县长。275,徐建功:(?—?)民国十八年(1929)任文县县政府,县长。276,郭名扬:(?—?)民国十九年(1930)任文县县政府,县长。277,刘鑫:(?—?)民国十九年(1930)任文县县政府,县长。278,张绍和:(?—?)民国十九年(1930)任文县县政府,县长。279,苏玉芩:(?—?)民国二十年(1931)任文县县政府,县长。280,郝黙庄:(?—?)民国二十年(1931)任文县县政府,县长。281,魏云龙:(?—?)民国二十一年(1932)任文县县政府,县长。282,杨铁舟:(?—?)民国二十一年(1932)任文县县政府,县长。283,刘光凯:(?—?)民国二十一年(1932)任文县县政府,县长。284,尚志钧:(?—?)民国二十一年(1932)任文县县政府,县长。285,黄结珊:(?—?)民国二十二年(1933)任文县县政府,县长。286,王宗贺:(?—?)民国二十二年(1933)任文县县政府,县长。287,王序宾:(?—?)民国二十二年(1933)任文县县政府,县长。288,彭靖楷:(?—?)民国二十三年(1934)任文县县政府,县长。289,辛中幸:(?—?)民国二十五年(1936)任文县县政府,县长。290,娄侣仙:(?—?)民国二十六年(1937)任文县县政府,县长。291,王浴吾:(?—?)民国二十七年(1938)任文县县政府,县长。292,陈学乾:(?—?)民国二十八年(1939)任文县县政府,县长。浙江人。293,姜果蒙:(?—?)民国三十年(1941)任文县县政府,县长。294,柯愈珊:(?—?)民国三十一年(1942)任文县县政府,县长。河北人。295,李秉璋:(1906—1954)民国三十一年(1942)任文县县政府,县长。北平人。《文县志》1997版载:李秉璋(1906-1954)北京市宜武区人,北平朝阳大学政经系毕业。民国30年(1941)4月,由两当县调任文县县长,李在任之初,正值文县烟毒弥漫之时,莅任后,立即组织警卫大队和替察队对武装种烟者进行清剿,先后剿灭了烟匪冉绍玉、刘万元、赵秉明、王子安。并于全县13个乡(镇)设置盘查哨所.严厉打击贩运烟毒者,轻则没收,重则坐牢枪毙。对吸食烟毒的群众明令迅速戒绝,否则重罚.李到任后着力创办文县初级中学,并兼任校长亲自讲课。建中心小学9所,保国民学校60余所.又在文县初中附设师资培训班,并报请省府允准,附征公教粮,改善教师待遇。还设奖学金,资助学生出外深造。并筹办教育用品供应社,开设民众教育馆.创办《文县周报》,组织编修《文县要览》.李任职期间改金山寺为忠烈祠,安置抗日阵亡将士牌位。利用服役犯修筑关家沟口(小河坝)河堤.拓宽文境险道,修复破损桥梁。支持修建徐家坝水渠.筹资补修文昌宫、文昌楼及城墙、城门楼等,并利用空地修建文园。民国31年(1942)4月,文县进步人士赵克俊与国民党驻武都骑兵营营长张英杰密议,共同发展武、文势力,壮大力量,准备起义.在赴川购枪途中,事泄,被武都专员孙振邦密令将碧口区长赵相卿逮捕。民国32年((1943)4月,李秉璋奉命以图谋不轨罪将赵克俊杀害.1954年镇反运动中,李涉及杀害进步人士赵克俊,被处决于兰州。206,王泽勉:(?—?)民国三十七年(1948)任文县县政府,县长。甘肃镇原人。“史料”:王泽勉甘肃省镇原县人,民国37年(1948)任文县县长.文县解放前夕,王泽勉在地方士绅动员促使下和解放军达成和平解放文县的协议.于1949年12月11日亲率政府官员、自卫队、警察队和士绅、群众300多人,在所城西门,列队迎接人民解放军进城,为文县的和平解放起了一定的作用。解放后,王积极组织旧政府公职人员投入支前和清产交接工作,支援解放大军南下,促进了交接工作的顺利完成。后王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独3军某团团长,率队开赴礼县整训。
献花(0)
+1
(本文系馆长ws9obcw...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