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五络十二别经之交会
2021-03-14 | 阅:  转:  |  分享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十二别经之交会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
此,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属脏,阳经行于四肢
外侧,属腑。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是有一定规律的。《灵枢·逆顺肥瘦》篇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
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即: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级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
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阴经,这样就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卫生会》)的循环
路径。手三阳经止于头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部,手三阳与足三阳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循行部位)有一
定的规律,即:在四肢部,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内侧分三阴,外侧分三阳,大体上,太阴、阳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厥
阴、少阳在中线。在头面部,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
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循行于腹面的经脉,
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合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素问·血气形
志篇》说:“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
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都在四肢末端交接,都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在下
肢内踝上方处交叉后,变换前后位置:足太阴在前缘,足厥阴在中线),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足太阳属膀胱络肾,足少阴属肾络膀胱)。在
治疗上,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俞穴可交叉使用,如肺经的穴位可用以治疗大肠或大肠经的疾病。十二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循环贯注的,即从手太阴
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传至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其流注次序如下表: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循行部位)有一定的规律
,即:在四肢部,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内侧分三阴,外侧分三阳,大体上,太阴、阳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
在中线。在头面部,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阳
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
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合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素问·血气形志篇》说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
是为手之阴阳也。”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都在四肢末端交接,都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在下肢内踝上
方处交叉后,变换前后位置:足太阴在前缘,足厥阴在中线),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足太阳属膀胱络肾,足少阴属肾络膀胱)。在治疗上,
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俞穴可交叉使用,如肺经的穴位可用以治疗大肠或大肠经的疾病。十二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循环贯注的,即从手太阴肺经开始
,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传至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其流注次序如下表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交接:即阻经与阳经在四肢
部衔接。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手厥阴心包经由掌中至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
相交接;足阳明胃经从跗(即足背部)上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从足小趾斜走足心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跗上分出
,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在头面相交接。如手足阳明经都通于鼻,手足太阳经皆通于目内眦,手足少
阳经皆通于目外眦。阴经与阴经交接:即阴经在胸腹相交接。如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经与手
太阴经交接于肺中等。走向与交接规律之间亦有密切联系,两者结合起来,则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
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手三阴经,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径路,这就是十二
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总之,十二经的循行,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为“阴经”,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经,
由胸走手;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由足走腹(胸)。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及头面、躯干。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由
手走头;卞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由头走足:阳经行于外侧,阴经行于内侧。交接图奇经八脉一、奇经八脉的名称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
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合(属络)关系,“
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例:以下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奇经八脉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B.奇经八脉没有表里的属络关系C.任脉和督脉没有所属腧穴D.任脉和督脉与十二经脉合成为十四
经E.奇经八脉一共有八条『正确答案』C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见下表。三、奇经八脉的
功能奇经八脉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
调阴阳的作用。二是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蓄积气血,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
脉又能渗灌供应气血于组织当中。见下表。奇经八脉功能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大包),总计l5条,称
为十五络脉。十五络脉的分布特点是:①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络走向阳经,阳
经别络走向阴经。②任脉、督脉以及脾之大络,主要分布在头身部。十五络脉定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大包)总称
十五络,或十五别络。循行特点与功能:十二络脉由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腕踝关节附近的本经络穴分出,均走向相表里的经脉,加强了表里两经的
外部联系。另有分支随本经走行加大了气血灌注的范围。任脉的别络名鸠尾(尾翳),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尾骨下的长强穴分出经背部向上散
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散布于胸胁部。分别沟通了腹部经气、背部经气和侧胸部经气。◇手太阴络──列缺手
太阴经的别行络脉,名曰列缺,起于腕后桡侧的筋骨缝中,与手太阴本经并行,直入手掌中,散布于大鱼际部。它的病变,实证为手部腕侧锐骨和掌
中发热;虚证为呵欠频频,小便失禁或频数,可取列缺治疗,穴位在距腕1.5寸处,别行于手阳明经。◇手少阴络──通里手少阴经的别行
络脉,名曰通里,距腕1寸,别而上行,沿着手少阴本经入于心中,系于舌根,属于目系。它的病变,实证为胸中支满阻隔;虚证为不能言语,可取
通里治疗。通里别行于手太阳经。◇手厥阴络──内关手厥阴经的别行络脉,名曰内关,在距腕2寸的两筋间,别行手少阳经。它沿着手厥阴
本经上系于心包,联络于心系。它的病变,实证为心痛;虚证为烦心,可取内关治疗。◇手太阳络──支正手太阳经的别行络脉,名曰支正,
在腕上5寸,内注于手少阴经。它的别出分支,上行肘部,络于肩髃穴。它的病变,实证为骨节弛缓,肘部不能活动;虚证为皮肤上生赘疣,小的像
指头的痂疥,可取支正治疗。◇手阳明络──偏历手阳明经的别行络脉,名曰偏历,距腕3寸,别行于手太阴经。它的别出分支,向上沿臂部
,经肩髃穴上行至下颌角,遍布于齿中,再别出分支,上行入耳中,合于该部所聚的主脉。它的病变,实证为龋齿、耳聋;虚证为牙齿寒冷酸楚、内
闭阻隔,可取偏历治疗。◇手少阳络──外关手少阳经的别行络脉,名曰外关,距腕2寸,向外绕行臂部,上行注于胸中,别行合于手厥阴。
它的病变,实证为肘部拘挛;虚证为肘部弛缓不可收,可取外关治疗。◇足太阳络──飞扬足太阳经的别行络脉,名曰飞扬,距外踝7寸,别
行于足少阴经。它的病变,实证为鼻塞,头背痛;虚证为鼻中流涕出血,可取飞扬治疗。◇足少阳络──光明足少阳经的别行络脉,名曰光明
,距外踝5寸,别行于足厥阴经,向下络于足背。它的病变,实证为足胫厥冷;虚证为足软无力不能行走,坐而不能起立可取光明治疗。◇足阳
明络──丰隆足阳明经的别行络脉,名曰丰隆,距外踝8寸,别行于足太阴经。它的别出分支,沿胫骨外缘上行络于头项部,会合各经之气,向下
络于咽喉。它的病变是气上逆为喉痹,突然失音不能言语。实证为狂癫之疾;虚证为足缓不收,胫部肌肉萎缩,可取丰隆治疗。◇足太阴络──
公孙足太阴经的别行络脉,名曰公孙,在足大趾本节后1寸,别行于足阳明经。它的别出分支,入腹络于肠胃,其气上逆则为霍乱,实证为肠中剧
痛;虚证为臌胀之疾,可取公孙治疗。◇足少阴络──大钟足少阴经的别行络脉,名曰大钟,在内踝后面,绕过足跟而别行于足太阳经。它的
别出支,与足少阴本经并行向上而至心包下,向外贯穿腰脊。它的病变,气上逆则为烦闷。实证为小便不利;虚证为腰痛,可取大钟治疗。◇足
厥阴络──蠡沟足厥阴经的另行络脉,名曰蠡沟,距内踝5寸,别行于足少阳经。它的别出分支,经过胫部上至睾丸,终结于阴茎。它的病变,气
上逆就睾丸肿大,突患疝气。实证为阴茎挺长,虚证为阴部暴痒,可取蠡沟治疗。◇任脉之络──鸠尾任脉的别行络脉,名曰尾翳(即鸠尾)
,在剑突下面,散布于腹中。它的病变,实证为腹部皮肤疼痛;虚证为腹部皮肤瘙痒,可取鸠尾治疗。◇督脉之络──长强督脉的别行络脉,
名曰长强,沿着脊骨上行项部,散布于头上,再向下到两肩胛之间分左右别行于足太阳经,入而贯穿于脊骨中。它的病变,实证为脊柱强直难于俯仰
;虚证为头重难支而从身体的高处摇摆不定,此皆挟脊之脉有病,可取长强治疗。◇脾之大络──大包脾的大络,名曰大包,在渊腋穴下3寸
,散布于胸胁部。它的病变,实证为全身皆痛,虚则百节皆纵。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
肉系统。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十二经筋定义:十二经筋是十
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循行特点:十二经筋的分布与十二经脉的体表通路相一致。其特点是全部起始
于四肢指趾的末端,全部向心走行,遇关节则结聚(即附着于骨骼上),不入内脏,体腔则成膜成片,如膈肌。足三阳经筋起于趾端,结于面部(鼻
旁)。足三阴经筋起于趾端,结于阴器(腹部),手三阳经筋起于指端,结于角部(头部)。手三阴经筋起于指端结于贲(膈肌)。经筋的作用:
主要是联缀约束骨骼,完成关节运动和保护的功能。《素问·痿论》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足厥阴肝经经筋除结于阴器外还有总络诸经的
功能。十二皮部定义: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循行特点与功能:十二皮部即是按十二经脉的外行线为依据,将皮肤划分的十二个区域十四经皮部正面分布示意图十四经皮部背面分布示意图它位于体表,对机体有保卫的作用,同时能反映脏腑,经络的病变。反之,通过皮部的治疗亦可以调整脏腑。经络的功能:扶正驱邪。皮部应用:诊络法:主要是审查皮肤和络脉的颜色变化,属中医学色诊的一项内容。《皮部论》说:“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近代在皮部色诊的基础上,又有观察皮肤上的丘疹(主要在背部),检查皮下的硬结反应,皮肤的感觉差异和导电量变化等,作为诊断的一种方法,这是皮部外诊法的发展。皮部治疗法:包括各种浅刺法以及非针刺的多种外治法。
献花(0)
+1
(本文系雪树55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