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划
田部
田2.町甸龟亩男3.畀画备甽甿果甾4.畐畎畊畏毗禺胃禺界畋畈畇思5.畠畛畟留畜畔畝畚6.畦畢異畤菑略畧畡累7.畴畱畮畲畬番畯畷8.榃畺蓄雷畸當畹9.畿10.夥12.疃嬲13.壘14.疇櫐15.纍罍飜疊
田(tián甜)
《易·乾·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易·恒·九四》:“田无禽。”《易·师·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易·巽·六四》:“悔亡,田获三品。”《玉篇·田部》:“田,土也,地也。”《释名·释地》:“巳耕者曰田。”这里泛指原野大地。
古同“畋”。《书·无逸》:“不敢盘于游田。”《诗·郑风·大叔于田》:“叔于田。”《管子·大匡》:“五月,襄公田于贝丘。”《左传·宣公二年》:“宣子田于首山。”《左传·庄公八年》:“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见丘。”《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淮南子·本纪》:“焚林而田,竭泽而渔。”这里用为打猎之意。
后作“佃”。《诗·齐风·甫田》:“无田甫田,维莠骄骄。”《诗·小雅·信南山》:“畇畇原隰,曾孙田之。”《说文》:“田,树谷曰田。”《汉书·高帝纪上》:“令民得田之。”这里用为耕作、种田之意。
《诗·周颂·有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毛传:“田,大鼓也。”这里用为大鼓之意。
古通“由”。犹豫、迟疑。《礼记·问丧》:“妇人不宜袒,故发胸、击心、爵踊,殷殷田田,如坏墙然,悲哀痛疾之至也!”
古代管理农事的官。《管子·小匡》:“宁戚为田,隰朋为行,曹孙宿处楚。”
田仲:即陈仲子,於陵子仲,齐国人。《孟子·尽心上》:“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荀子·不苟》:“田仲、史鳅不如盗也。”
田骈:战国时期齐国的道家人物。与慎到同一学派,喜欢高谈阔论。《荀子·非十二子》:“足以欺惑愚众,是慎到、田骈也。”
田明:人名,即齐明,一曰田光,均见《战国策》。《韩非子·难言》:“田明辜射;宓子贱、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
田常:人名,春秋时期齐国大臣。也作田成常、田成恒、田恒、田子、陈恒、陈成子,“成”是他的谥号。他的祖先陈公子完因内乱而逃到齐国,从此将陈氏改姓田。田完的后代逐渐强盛,到齐悼公时,陈厘子田乞已控制了齐国大权。田乞死后,他的儿子田常代立,继续推行他父亲争取民众的办法,用大斗出贷,用小斗收取。齐简公四年(公元前481年),田常杀死简公,拥立齐平公,任相国。从此,齐国的政权完全由田氏控制。《韩非子·难言》:“宰予不免于田常;范雎折胁于魏。”《韩非子·二柄》:“故田常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韩非子·说林上》:“鸱夷子皮事田成子。”
由(yóu尤)
《易·豫·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吉。”《易·颐·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书·盘庚上》:“由乃在位以常旧服、正法度。”《书·君陈》:“既见圣,亦不克由圣。”《诗·王风·君子阳阳》:“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左传·襄公三十年》:“不能由吾子。”《论语·学而》:“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孟子·离娄上》:“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荀子·不苟》:“见由则恭而止,见闭则敬而齐。”《吕氏春秋·务本》:“诈诬之道,君子不由。”《小尔雅·广诂》:“由,用也。”胡承珙义证:“由者,《王风》:‘君子阳阳,右招我由房。’传云:‘由,用也。’”这里用为使用之意。
《书·武成》:“乃反商政,政由旧。”《书·康诰》:“乃由裕民。”《诗·小雅·宾之初筵》:“匪言勿言,匪由勿语。”《诗·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高亨注:“由,从也。”《诗·大雅·抑》:“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论语·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孟子·梁惠王上》:“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荀子·修身》:“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荀子·成相》:“隐讳疾贤,良由奸诈,鲜无灾。”这里用为遵从,遵照之意。由由然:很随便的遵从别人。《孟子·公孙丑上》:“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
《文子·符言》:“得隋侯之珠,不如得事之所由。”《论语·为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鹖冠子·度万》:“有同由者也,非行私而使人合同者也。”《史记》:“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礼乐各有由。”汉王充《论衡》:“善行动于心,善言出于意,同由共本,一气不异。”这里用为由来、来源、动机之意。
古同“犹”。犹豫、迟疑。《楚辞·九叹》:“默顺风以偃仰兮,尚由由而进之。”
由:孔子的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春秋末鲁国之卞人(今山东泗水县东),出身贫贱,少孔子九岁,为孔门弟子中年龄较长者。《论语·公冶长》:“从我者,其由与?”《论语·子罕》:“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
甲(jiá胛)
古代用于纪年月日时的十个天干之一,甲居第一位,以下为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程颐《周易程氏传》:“甲,数之首,事之始也。如辰之甲乙,甲第,甲令,皆谓首也,事之端也。”历来解《易》诸家均本于“数之始”这一寓意。细求卦辞象征内涵,甲,实谓第一之意,其乃暗喻天下第一的商纣王。《易·蛊·辞》:“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古通“狎”。《书·多方》:“因甲于内乱,不克灵承于旅。”《诗·卫风·芄兰》:“虽则佩韘,能不我甲?”这里用为亲昵之意。
《尔雅·释天》:“甲,孚甲也,万物解孚甲而生也。”《易·解·彖》:“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时大矣哉。”这里用指为草木萌芽时的外壳之意。
甲胄(zhòu宙):《书·费誓》:“善敹乃甲胄,敿乃干,无敢不吊!”《左伟·成公十三年》:“躬擐甲胄。”这里用为盔甲衣胄之意。
申(shēn身)
《书·尧典》:“申命羲叔,宅南交。”《书·太甲下》:“伊尹申诰于王。”《诗·大雅·假乐》:“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诗·商颂·烈祖》:“申锡无疆,及尔斯所。”《尔雅·释诂下》:“申,重也。”《荀子·议兵》:“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这里用为重复、一再之意。
《书·大禹谟》:“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帝舜申之。”《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著之于帛,申之以策。”唐杜甫《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这里用为表明、表达之意。
《书·毕命》:“申画郊圻,慎固封守。”《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礼记·杂记》:“朱绿带申加大带于上。”《淮南子·原道》:“约车申辕。”高诱注:“申,束也。”《说文》:“申,束身也。”《汉书·韦元成传》:“畏忌自申。”这里用为约束之意。
古通“伸”。伸展,伸张。《列子·说符》:“然则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荀子·解蔽》:“形可劫而使诎申。”《礼记·郊特牲》:“大夫执圭而使,所以申信也。”《说苑·正谏》:“咎犯申其左臂而诎五指。”班超《北征赋》:“行止屈申,与时息兮。”
《申子》战国时期法家申不害的著作。申不害(约前385~前337),郑国人。曾为韩昭侯相,十五年间,国治兵强。
申枨:孔子的学生。姓申,名枨,字周。又名为申党。《论语·公冶长》:“申枨。”
申详:孔子学生子张的儿子,子游的女婿。《孟子·公孙丑下》:“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
申徒狄:殷商时期人,因愤恨其政治主张不能实行而抱石投江而死。《楚辞·九章·悲回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荀子·不苟》:“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楚辞·九叹》:“驱子侨之奔走兮,申徒狄之赴渊。”
申生: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太子,奚齐的异母兄长。骊姬为使奚齐得继王位,常在晋献公面前进谗言,致使晋献公杀死申生,立奚齐为太子。《楚辞·九章·惜诵》:“晋申生之孝子兮,父信谗而不好。”《荀子·解蔽》:“唐鞅蔽于欲权而逐载子,奚齐蔽于欲国而罪申生。”
申:人名。申伯,周宣王的舅父。《诗·大雅·崧高》:“维嶽降神,生甫及申。”
申包胥:人名,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公元前506年冬天,吴国伐楚,占领郢都,楚昭王逃到随国。申包胥到秦国请派救兵,在秦汉宫廷上痛哭七昼夜,终于感动秦哀公出兵救楚,使昭王复国。《楚辞·九辩》:“窃美申包胥之气盛兮,恐时世之不固。”
申菽:古书上说的一种类似豆叶的香草。《淮南子·人间训》:“申菽、杜茞,美人之所怀服也。”
申:西周时期诸侯国名。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左传·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韩非子·十过》:“昔者楚灵王为申之会,宋太子后至。”
电(diàn店)
《易·噬嗑·象》:“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勅法。”《关尹子·宇》:“电之逸乎,沙之飞乎。”《谷梁传·隐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电。震,雷也,电,霆也。”《说文》:“电,阴阳激耀也。”《五经通义》:“电,电光也。”这里用为闪电之意。
二画
町(tīng厅)(dīng丁)
(tīng厅)古代地积单位名。《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町原防,牧隰皋,井衍沃。”
甸(diàn电)
古时都城的郭外称郊,郊外称甸。《书·禹贡》:“五百里甸服。”注:“为天子服治田也。”《书·武成》:“邦甸、侯、卫,骏奔走。”《诗·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周礼·夏官·职方式》:“甸服。”《荀子·正论》:“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礼制·王制》:“千里之内曰甸。”《说文》:“甸,天子五百里地。”段玉裁注:“甸,王田也。”这里用为耕种王田之意。
《书·多士》:“俊民甸四方。”《书·立政》:“式商受命,奄甸万姓。”《诗·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诗·大雅·韩奕》:“奕奕梁山,维禹甸之。”《管子·侈靡》:“乘马甸之众,制之。”这里用为治理之意。
龟(gu归)(jūn军)龜
(gu归)《易·损·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易·益·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亨于上帝,吉。”《广雅·释诂四》:“龟,货也。”《汉书·食货志上》:“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这里用为货币之意。
(gu归)《诗·大雅·緜》:“爰始爰谋,爰契我龟。”《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荀子·王制》:“相阴阳,占祲兆,钻龟陈卦,主攘择五卜。”《韩非子·饰邪》:“凿龟数筴,兆曰大吉。”《尉缭子·武议》:“合龟兆,视吉凶,观星辰风去之变,欲以成胜立功,臣以为难。”龟甲和宝玉,在古时并为国家重器。灼龟甲来预卜吉凶,是古时占卜的一种方法。龟兆:古时占卜时显现在龟甲上可借以预测吉凶的兆纹。
(jūn军)古通“皲”。皮肤冻裂。
亩(mǔ牡)畝、畮
《诗·齐风·南山》:“艺麻如之何?衡从某亩。”《诗·小雅·信南山》:“我疆我理,南东其亩。”《诗·小雅·甫田》:“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籽,黍稷薿薿。”《诗·大雅·緜》:“迺疆迺理,迺宜迺亩。”《诗·大雅·韩奕》:“实墉实壑,实亩实籍。”这里用为田垄之意。
畝,古通“母”。《书·微子之命》:“唐叔得禾,异畝同颖。”《诗·大雅·生民》:“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畝,假借为母。”这里用为根本、根源之意。
男(nán南)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五等。男爵。《书·禹贡》:“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与“女”相对。《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诗·大雅·思齐》:“则百斯男。”《说文》:“男,丈夫也。从男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这里用为男人之意。
三画
畀(bì毕)
《书·洪范》:“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书·多士》:“非我小国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乱。”《诗·鄘风·干旄》:“彼姝者子,何以畀之。”《诗·小雅·巷伯》:“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诗·小雅·信南山》:“畀我尸宾,寿考万年。”《诗·小雅·大田》:“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这里用为给与之意。
画(huà化)畫
古通“划”。《书·毕命》:“申画郊圻,慎固封守。”《左传·襄公四年》:“画为九州。”《墨子·尚同上》:“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说文》:“画,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汉书·地理志上》:“画壄分州。”这里用为划分界线之意。
《管子·七法》:“不明于则,而欲措仪画制,犹立朝夕于运均之上。”《庄子·庚桑楚》:“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商君书·更法》:“孝公平画。”《说文》:“画,计也,策也。”《资治通鉴》:“助画方略。”柳宗元《封建论》:“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这里用为谋划、策划之意。
《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画,止也……自女自止耳,非力极。”《庄子·人间世》:“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汉扬雄《法言》:“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是故恶夫画也。”李轫注:“画,止。”这里用为停止之意。
备(bèi贝)備
《书·吕刑》:“其刑上备,有并两刑。”《墨子·七患》:“备者,国之重也。”《国语·周语》:“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大戴礼记·小辨》:“事戒不虞曰知备。”这里用为谨慎、警惕之意。
《管子·国准》:“周人之王,官能以备物。”《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庄子·庚桑楚》:“备物以将形。”《韩非子·守道》:“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必完法。”《仪礼·特牲馈食礼》:“宗人举兽尾告备。”这里用为准备、预备之意。
完备、齐备。《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桓公义高诸侯,德备百姓。”《庄子·庚桑楚》:“所恶乎分者?其分也以备。”《荀子·劝学》:“圣心备焉。”《易·系辞》:“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广雅·释诂三》:“备,具也。”
防备、戒备。《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孙子·虚实》:“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韩非子·五蠹》:“事异则备变。”《史记·项羽本记》:“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全部,完全,尽。《左传·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礼记·月令》:“农事备收。”
古通“惫”。疲乏、困顿。《商君书·靳令》:“修容而以言,耻食以上交,以避农战,外交以备,国之危也。”《吕氏春秋·慎人》:“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宰予备矣。”
甽(zhèn圳)
古同“圳”。田间水沟。《吕氏春秋·离俗览·离俗》:“居于甽亩之中,而游入于尧之门。”《吕氏春秋·士容论·任地》:“子能使吾士靖而甽浴士乎?子能使保湿安地而处乎?”
甿(méng萌)
古指农村居民。《周礼·遂人》:“以下剂致甿。”《管子·轻重甲》:“北郭者,尽屦缕之甿也。”《史记·陈涉世家》:“甿隶之人。”《说文》:“甿,田民也。从田,亡声。”
果(guǒ裹)
《易·剥·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周礼·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五曰果。”郑玄注:“果,谓以勇决为之。”《易·蒙·象》:“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论语·雍也》:“由也果,於从政乎何有?”《国语·晋语》:“其身果而辞顺。”《国语·周语中》:“故制戎以果毅,制朝以序成。”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凡此之辈数百人,皆忠壮果烈,有智有仁。”《玉篇·木部》:“果,果敢也。”《广韵·果韵》:“果,定也。”这里用为果敢、果断之意。
古通“祼”。《周礼·春官》:“大宾客则摄而载果。”《孟子·尽心下》:“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古代帝王以酒祭奠祖先或赐宾客饮之礼之意。
实现。凡事与预期相合的称果,不合的称不果。《老子·三十章》:“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居。”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甾(zāi灾)
古同“灾”。
四画
畐(fú幅)
古同“幅”。
畎(quan犬)
《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书·禹贡》:“岱畎丝、枲、铅、松、怪石。”《庄子·让王》:“居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舜发于畎亩之中。”《荀子·成相》:“举舜畎亩,任之天下,身休息。”《韩非子·难一》:“舜往耕焉,期年,畎亩正。”《韩非子·说疑》:“内不堙污池台榭,外不弋田猎,又亲操耒耨以修畎亩。”这里用为田地、田间、田野之意。
畊(gēng耕)
古同“耕”。
畏(wèi味)
对威势、威严的害怕。《书·皋陶谟》:“天明畏。”《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列子·黄帝》:“不畏不怒。”《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广雅·释诂二》:“畏,惧也。”《广雅·释诂四》:“畏,恐也。”
《书·无逸》:“严恭寅畏。”《管子·侈靡》:“执故义道,畏变也。”《老子·五十三章》:“行于大道,唯施是畏。”《论语·子罕》:“子畏於匡。”《论语·先进》:“子畏於匡,颜渊後。”《荀子·不苟》:“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繜绌以畏事人。”《广雅·释训》:“畏,敬也。”这里用为敬服之意。
古通“嵔”。山貌。山高不平。《庄子·齐物论》:“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
毗(pí皮)
古通“弼”。《书·微子之命》:“永绥厥位,毗予一人。”《太尉刘宽碑》:“辅毗安顺。”《绥民校尉熊君碑》:“为国毗辅。”这里用为辅助、从旁协助之意。
古通“裨”。《诗·小雅·节南山》:“天子是毗,俾民不迷。”《诗·大雅·板》:“天之方懠,无为夸毗。”《庄子·在宥》:“人大喜邪,毗于阳。”《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轧言及政事,多所毗补。”这里用为增益之意。
禺(yú于)
古通“寓”。《管子·侈靡》:“是为十禺。”《史记·封禅书》:“木禺龙栾车一驷,木禺车马一驷。”司马贞索隐:“禺,一音寓,寄也。寄龙形于木,寓马亦然。”《后汉书·刘表传论》:“拟纵三分,其犹木禺之于人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禺,假借为寓。”这里用为寄寓之意。
古同“偶”。偶然。《管子·海王》:“禺策之,商日二百万,十日二千万。”
禺氏:即月氏,古族名。以产玉著称。《管子·国蓄》:“玉起于禺氏,金起于汝汉。”王国维《月氏未西徒大夏时故地考》有详细考证。
胃(wèi畏)
人和动物贮藏和消化食物的器官。《韩非子·喻老》:“疾在肠胃。”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白虎七宿的第三宿。有星3颗,即白羊座35、39、41三星。《吕氏春秋·季春纪》:“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
界(jiè介)
边垂、边境。《管子·乘马》:“三岁修封,五岁修界,十岁更制,经正也。”《尔雅》:“界,垂也。”《墨子·号令》:“诸吏卒民非其部界而擅入他部界。”《孟子·公孙丑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韩非子·五蠹》:“去门十里以为界。”《战国策·燕策》:“至燕南界。”《史记·魏公子列传》:“迎公子于界。”《说文》:“界,境也。”
界限、范围。《荀子·正议》:“是非之封界,分职名象之所起。”《荀子·礼论》:“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交给。《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十八年》:“执曹伯界宋人。界者何?与也。”
畋(tian田)
《书·五子之歌》:“畋于有洛之表。”《书·伊训》:“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老子·十二章》:“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吕氏春秋·直谏》:“以畋于云梦。”《广韵》:“畋,取禽兽也。”司马相如《子虚赋》:“与使者出畋。”这里用为打猎之意。
古通“佃”。《书·多方》:“今尔尚宅尔宅,畋尔田。”《说文》:“畋,平田也。”《三国志·齐王芳纪注》:“孙权自十数年以来,大畋江北,缮治甲兵。”这里用为平田、耕种之意。
畈(fàn犯)
汉以后字。
畇(yun云)
《诗·小雅·信南山》:“畇畇原隰,曾孙田之。”《尔雅·释训》:“畇畇,田也。”《集韵·谆韵》:“畇,垦田也。”这里用为垦田之意。
思(sī司)
《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诗·大雅·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诗·周颂·赉》:“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诗·鲁颂·駉》:“思无疆,思马斯臧。”《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说文》:“思,容也。”这里用为思考、想、考虑之意。
《诗·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诗·大雅·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诗·周颂·敬之》:“敬之敬之,天维显思。”《诗·商颂·那》:“汤孙奏假,绥我思成。”《周礼·地官·司市》:“上旌于思次以令市,市师涖焉,而听大治大讼。”郑玄注:“思次若今市亭也……郑司农云:思,辞也;次,市中候楼也……玄谓思当为司字,声之误也。”《易·临·象》:“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礼记·中庸》:“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释名·释言语》:“思,司也。凡有所司捕必静思忖亦然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思,假借为司。”这里用为司法之意。
语气助词,无实意。《诗·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诗·小雅·南有嘉鱼》:“翩翩者鵻,烝然来思。君子有酒,嘉宾式燕又思。”《诗·小雅·无羊》:“尔羊来思,其角濈濈。”《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贲然来思。”
五画
畠(zī甾)
古同“甾”。
畛(zhěn枕)
井田沟上的小路。《诗·周颂·载芟》:“千耦其耘,徂隰徂畛。”《周礼·遂人》:“十夫有沟,沟上有畛。”《楚辞·大招》:“田邑千畛。”《庄子·秋水》:“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说文》:“畛,井田间陌也。”
界限,范围。《左传·定公四年》:“封畛土略,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竟。”《庄子·秋水》:“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广雅》:“畛,界也。”
畖(wā挖)
古地名,故址在今中国山西省新绛县境内。
畟(ce册)
《诗·周颂·良耜》:“畟畟良耜,俶载南亩。”《尔雅·释训》:“畟畟,耜也。”邢呙疏引舍人曰:“畟畟,耜入地之貌。”这里用为深耕入地之意。
留(liú刘)畱
古通“刘、镏”。《诗·大雅·常武》:“不留不处,三事就绪。”《管子·势》:“动作不贰,素质不留。”《荀子·议兵》:“不屠城,不潜军,不留众。”这里用为杀之意。
《管子·侈靡》:“贤不可威,能不可留,杜事之于前,易也。”《晏子春秋卷八·外篇第八》:“行表缀之数以教民,以为烦人留日。”《易·旅·象》:“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庄子·山水》:“无留居。”《荀子·大略》:“无留善,无宿问。”这里用为滞留、拖延、搁置之意。
《楚辞·云中君》:“灵连蜷兮既留。”《庄子·山水》:“无留居。”《战国策·秦策》:“令之留于酸枣。”《史记·项羽本纪》:“乃令张良留谢。”《说文》:“畱,止也。”这里用为停留、留下之意。
畜(chù怵)(xù序)
(xù序)《易·小畜·辞》:“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易·大畜·辞》:“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易·离·辞》:“利贞,亨;畜,牝牛,吉。”《易·遁·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书·盘庚中》:“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诗·邶风·日月》:“父兮母兮,畜我不卒。”朱熹注:“畜,养。”《诗·小雅·我行其野》:“尔不我畜,复我邦家。”《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获罪于两君,天下谁畜之?”杜预注:“畜,犹容也。”《老子·六十一章》:“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易·师·象》:“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论语·乡党》:“君赐生,必畜之。”《礼记·儒行》:“易禄而难畜也。”郑玄注:“难畜,难以非义久留也。”《说文》:“畜,田畜也。”《广雅·释诂一》:“畜,养也。”《玉篇·田部》:“畜,容也。”这里用为畜养,容纳,收容之意。
(xù序)《书·盘庚中》:“汝共作我畜民。”《韩非子·忠孝》:“夫所谓明君者,能畜其臣也。”《礼记·祭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为畜。”这里用为顺从、驯服之意。
(xù序)积,积聚。后作“蓄”。《墨子·七患》:“畜种菽粟,不足以食之。”《荀子·天论》:“畜积收藏于秋冬。”《韩非子·五蠹》:“既畜王资而承故国之衅。”《易·序卦》:“比必有所畜。”
(chù怵)家畜。《左传·僖公十九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家养谓之畜,野生谓之兽。”《易·杂卦》:“大畜时也,小畜寡也。”《说文》:“畜,田畜也。”
畔(pàn判)
《书·胤征》:“沈乱于酒,畔官离次。”《论语·雍也》:“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阳货》:“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庄子·徐无鬼》:“其为人也,上忘而下畔。”《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荀子·富国》:“约信盟誓,则约定而畔无日。”这里用为背叛之意。
《诗·大雅·皇矣》:“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如农之有畔。”《国语·周语》:“修其疆畔。”《楚辞·逢纷》:“吟泽畔之江滨。”《说文》:“畔,田界也。”这里用为界限、疆界之意。
畝(mǔ亩)
见“亩”。
畚(běn本)
用蒲草或竹篾编织的盛物器具。《左传·襄公九年》:“陈畚挶,具绠缶,备水器,量轻重。”《列子·汤问》:“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六画
畦(qi齐)
菜圃间划分的行列。这里是当动词用。《楚辞·离骚》:“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孟子·滕文公下》:“病于夏畦。”《庄子·天地》:“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史记·货殖列传》:“千畦姜韭。”《说文》:“畦,田五十亩曰畦。”
田畦。一说五十亩为畦。成块的田。《楚辞·招魂》:“倚沼畦瀛兮,遥望博。”《孟子·滕文公下》:“病于夏畦。”《庄子·天地》:“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说文》:“畦,田五十亩曰畦。”
畢(bì毕)
见“毕”。
異(yì异)
见“异”。
畤(zhì畴)
古同“畴”。
略(lüè掠)畧
《书·禹贡》:“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左传·昭公七年》:“天子经略土地,定城国,制诸侯。”《说文》:“略,经略土地也。”这里用为封疆土地之意。
《诗·周颂·载芟》:“有略其耜,俶载南亩。”《玉篇·田部》:“略,利也。”《集韵·药韵》:“略,利也。”这里用为锋利之意。
《管子·侈靡》:“略近臣合于其远者,立。”《庄子·大宗师》:“我为汝言其大略。”《荀子·修身》:“君子之求利也略。”刘知几《史通》:“加一字太详,减一字太略。”《文心雕龙·物色》:“略语则阙,详说则繁。”这里用为简明、简洁、简略之意。
古通“掠”。《左传·襄公十五年》:“以略狄土。”《左传·成公十二年》:“略其武夫。”《国语·齐语》:“牺牲不略。”《史记·外戚世家》:“少君年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卖。”《方言》二:“略,求也。秦晋之间搜,就室曰搜,于道曰略。略,强取也。”这里用为抢劫、夺取之意。
忽略。《列子·杨朱》:“送死略矣,将何以告焉?”王安石《谢王司封启》:“不以先进略后生。”
畧(lüè掠)
古同“略”。
畡(gāi该)
古同“垓”。数字,古代一万万为垓。《国语·郑语》:“故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
累(léi雷)(lěi垒)(lèi类)纍
(lěi垒)古通“纍”。《书·旅獒》:“不矜细行,终累不德。”《诗·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诗·小雅·南有嘉鱼》:“南有樛木,甘瓠累之。”《管子·地员》:“五塥之状,累然如仆累。”《老子·六十四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楚辞·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些。”《战国策·秦策五》:“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这里用为重叠、累积之意。
(lěi垒)《管子·国蓄》:“据有余而制不足,故民无不累于上也。”《谷梁传·桓公二年》:“以是知君之累之也。”范宁注:“累,谓从也。”《尹文子·大道上》:“累于俗饰于物者,不可与为治矣。”这里用为随从之意。
(lěi垒)也作“缧”。《管子·国蓄》:“列陈系累获虏,分赏而禄。”《管子·山国轨》:“春缣衣、夏单衣、捍、宠、累、箕、幐、籝、筲、糭,若干日之功。”《左传·成公三年》:“两释累囚。”《韩非子·扬榷》:“若天若地,是谓累解。”《说文》:“累,一曰大索也。”《汉书·李广传》:“以剑斫绝累。”这里用为绳索之意。
七画
畴(chóu仇)
古同“俦”。《易·否·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书·尧典》:“畴咨,若时登庸?”《书·洪范》:“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孔传:“畴,类也。”《管子·枢言》:“无畴类,尽死矣。”《孟子·尽心上》:“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荀子·劝学》:“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韩非子·十过》:“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字汇·田部》:“畴,类也。”这里用为“同类”之意。
已耕作的田地。《左传·襄公三十年》:“取我田畴而伍之。”《国语·周语》:“田畴荒芜。”《苍颉篇》:“畴,耕地也。”《说文》:“畴,耕治之田也。象耕屈之形。”
昔日,往日,以前。《列子·天瑞》:“天地密移,畴觉之哉?”《礼记·檀弓》:“于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丘迟《与陈伯之书》:“感平生于畴日。”
畱(liú留)
古同“留”。
畮(mǔ亩)
古同“亩”。
畲(shē奢)
居住在中国浙江省和福建省之间的内地边界山区的民族。
畬(yu娱)
《易·无妄·六二》:“不耕获,不菑畲,则利有攸往。”《诗·周颂·臣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广韵·麻韵》:“畬,烧榛种田。”《集部·麻韵》:“畬,火种也。”《农政全书·田制·田制篇》:“耕畲无不用牛犁,短锸长镵皆佃器。”这里用指为用“刀耕火种”的方法种田之意。
番(fān帆)
《书·秦誓》:“番番良士,旅力既愆。”《诗·大雅·崧高》:“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尔雅·释训》:“番番,勇也。”这里用为勇武之意。
《诗·小雅·十日之交》:“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列子·汤问》:“迭为三番。”《北史·贺弼传》:“顿兵一万,番代往来。”这里用为更替、轮值之意。
古通“藩”。《荀子·礼论》:“抗折,其貌以象槾茨、番阏也。”杨倞注:“番,读为藩。藩篱也。”这里用为篱笆之意。
畯(jùn俊)
《诗·豳风·七月》:“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诗·小雅·甫田》:“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指中国西周时管理奴隶耕种的官。
八画
榃(tán痰)
汉以后字。
畺(jiāng疆)
古同“姜”。生姜。一种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茎黄色,味辣,可供调味用,亦可入药。《管子·地员》:“群药安生,畺与桔梗,小辛、大蒙。”
古同“疆”。
畸(jī机)
《庄子·大宗师》:“敢问畸人。”《韩非子·制分》:“凡畸功之循约者难知,过刑之于言者难见也。”这里用为脱俗超群之意。
當(dàng当)
见“当”。
畹(wǎn碗)
古代地积单位。说法不一,一说30亩为一畹,一说12亩为一畹。《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
畷(zhuì坠)
阡陌、田间小道。《礼记·郊特牲》:“飨农及邮表畷、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
九画
畿(jī机)
《诗·邶风·谷风》:“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诗·商颂·玄鸟》:“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周礼·大行人》:“邦畿方千里。”《周礼·职方式》:“方千里曰王畿。”《周礼·大司马》:“乃以九畿之籍。”《礼记·大学》:“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说文》:“畿,天子千里地。以逮近言之则曰畿也。”本义是指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古代王都所领辖的方千里地面。后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按:九畿,国畿及侯甸、男采、卫蛮夷也。唐虞称服,周称畿。这里用为一个邦国的土地疆域之意。
十画
夥(huǒ伙)
见“伙”。
十二画
疃(tuǎn墥)
汉以后字。
嬲(niǎo鸟)
汉以后字。
十三画
壘(lěi)
见“垒”。
十四画
疇(chóu畴)
见“畴”。
櫐(lei雷)
《诗·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虆之。”《孟子·滕文公上》:“盖归反櫐梩而掩之。”《楚辞·刘向·九叹》:“葛藟虆于桂树兮。”这里用为藤、葛类蔓草名之意。
十五画以上
纍(léi累)
雄性的牛马。《吕氏春秋·季春纪》:“是月也,乃合纍牛、腾马游牝于牧,牺牲驹犊。”
古同“累”。
罍(lei雷)
酒樽,也可用来盛水。《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诗·小雅·蓼莪》:“缾之罄矣,维罍之耻。”《诗·大雅·泂酌》:“可以濯罍,岂弟君子,民之攸归。”《周礼·春官·司尊彝》:“皆有罍。”《礼记·明堂位》:“山罍,夏后氏之尊也。”这里用为酒杯之意。
飜(fān翻)
汉以后字。古同“翻”。
疊(dié叠)
古同“叠”。
先秦古籍用字字典田部
1000
中国传统文化网www.chinactwh.comwww.chinactwh.com中国传统文化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