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桃李春风忆二高
2021-03-19 | 阅:  转:  |  分享 
  
桃李春风忆“二高”原创?曹宗国?狮石堂主?2017-06-21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都把“湖北省宜昌第二中学”称为“二高”。这称呼不
仅因为学校只开设高中班,还包含着人们对这所名校的看重。“二高”是宜昌行署于1954年开办的湖北省十八所重点高中之一,师资雄厚,生源
是在各县拔尖,大学录取率很高。那时宜昌地区的初中生一旦考取了“二高”,就会受到父老乡亲的特别夸奖,而戴着“宜昌二中”校徽的学生走到
人群中,也会迎着一派羡慕的目光。?图为现在的镇镜山和葛洲坝然而“二高”的称谓在70年代以后就少为人知了。随着1968年“老三届
”毕业生走出校门,宜昌二中1970年便只对城区招生,1971年又因修建葛洲坝水利工程的需要,校址从郊外的镇镜山下搬迁到城区西陵一路
,划归当时的宜昌市管辖,更名为“宜昌市第二中学”。而面对各县招生的任务,则由宜昌地区新办的夷陵中学取代。从1954到1968年,
“二高”在历史上实际只存在了14年,毕业了12届学生计约4000多人。但在历届毕业学子的心目中,“二高”永远是他们中学时代骄傲的称
呼。无论他们后来或者进入清华北大高等名校甚至漂洋过海、成了国家建设的精英和党政干部,或者卷入知青的洪流上山下乡、然后从泥土里挣扎出
来肩负起社会重担,他们都不曾忘记自己曾是“二高”的学生。而值如今白发皓首,他们也都会伫立在夕阳下遥望镇镜山,沉浸在桃李春风的生命记
忆里。图为宜昌二高校园原貌在他们的生命记忆里,镇镜山是难以忘怀的青春地标,而山下的那所“二高”,就是他们豆蔻年华的荣耀桂冠。他们
中的许多人,也曾从全国各地魂牵梦绕来寻旧地,但当年的“二高”却不见了踪影,即便是林木葱郁的镇镜山,如今也楼房栉比面目全非。于是,他
们只好徘徊江畔、怅望西峡,在记忆中寻找呼唤自己的母校。记忆中的“二高”坐落青山绿水的怀抱里。从宜昌城区走去,一般要通过从石板溪到
镇镜山的那段东湖长堤。那时沿着东山铁路坝到镇镜山下一带,都是低洼的草地和沼泽,是古代东湖的遗存。后来大概是修筑通保康的公路,这一段
便兼为湖堤。从湖堤走到镇镜山脚,就由左边下坡,有一家小餐馆,然后便是建于1965年的宜昌县高,再往前走才是“二高”的体育运动场。越
过运动场,就可以看见“二高”的校门和两边的院院墙前靠镇镜山边是“二高”的图书馆,那是1964年师生们从葛洲坝旁河滩里搬来石头建成的
。校门另一边的院墙就借势建有一排教工宿舍。走进校门,有一条直通后门的中轴水泥路,左边是两栋用作教研室和领导办公室的平房,右边是理化
教室和体操棚,后面有一栋教工宿舍。再往里走,就是教学楼、学生宿舍和大礼堂。大礼堂兼做学生食堂,后面是大小厨房。靠山边台地上还有两栋
学生宿舍和一个大厕所。主教学楼是一栋两层楼房,很有气派。楼房前面有一座绿漾漾的大水池,也主要是靠师生自己动手开挖修建的。整个校园都
绿树掩映,宽宏敞亮。图为“二高”教室“二高”周围的环境很优雅。紧靠东边的镇镜山林木苍翠,山上的鸟儿每天清晨都被学生的早操惊醒,
而通红的太阳也会从山顶升起,渐渐把整个校园照耀。而周末节假时间,更常有学生爬到山上去游玩探幽。校园和葛洲坝之间隔着一条小河,小河在
春秋冬三季都是干涸的,我们可以走过去到葛洲坝上游玩。那时坝上房舍很少,有一家工厂的高音喇叭,有时在下午播放歌曲,我们就坐在夕阳下的
河边倾听。葛洲坝和西坝隔河相望,对着西陵峡口南津关,前端有一座日军残留的碉堡,可以钻进去玩,还可以用鸟枪从射击孔里打沙滩上的白鸥。
葛洲坝和“二高”之间这条小河通黄柏河,每年夏天就会涨水,成为学生游泳的好场所。沿着河边经过学校后面的一大片菜地,就到了黄柏河边,两
岸芳草萋萋,对岸就是前坪。有一条渡船横在岸边,载行人过河,从前坪可以到三游洞。这条小河绕过葛洲坝和西坝,就和长江主流联通,沿着河边
经过一座石桥和地委党校,就可以到土街头进城。这条小路和东湖长堤之间是一片丘陵农田,有名樵湖岭,那时岭上有一家医院。“二高”最值得
怀念的,当然是那些教导学生的师长。学校开办后拥有80?多名教职员工,首任校长李仲恭,是一位挎着“盒子炮”的领导干部。第三任校长金微
云,是一位很有威望的女同志。我们1963年进校后任党支部书记的有雷举才、吴启蒙,校长杨震洲,副校长何泽夫,教导主任安庆云、姜朝熊,
专职共青团委书记朱徽亮,总务主任刘龙飞。教务处有赵定安、刘雨村老师,政工老师有刘世海、李学选、施传玉。员工中有会计毛先常、图书管理
张奎先、毕老师,校医吴医生,管劳动生产的陈师傅,食堂事务长许清溪,还有数位厨房工人以及赶马车的江师傅、张师傅。图为1980年代部分
教师合影教师中担任过我们3(6)班班主任和辅导员的有杨民坤、邓纯柱、李芳华、陈宏达。教过我班语文课的有黄仁光、杨庄和。指导过我们
语文的有符利民、李华章、曹文安、徐春浩、毕庆贻、陈家芹、杜忠学、胡定国,周良佐,高宁新,还有一位人称“活字典”的历史老师徐圣熙。学
校教俄语的老师有张文斌、杨民坤、秦治芳、余伯常、王毓山、彭国煌、钟永松、吴湘奇、贺德涛、谢友贤(英语)。教代数几何的老师有李其木、
曹贤芳、李芳华、席金芝、杨尧菊、饶汉龙、陈长太,李诵国、覃秀瀑、何子冈。教物理的老师是何保义、卞进生、周绍镛、蔡晓元、林亦卿、陈沪
源。教化学的老师有敖燮远、方炳万、汤志琪、陈宏达。教政治的老师有李明开、邓纯柱、覃泽濡。教体育的老师是王绍德、吴少昌、李社休。这
些老师都以精深学问和优雅风范对学生影响终身。他们中间有一些是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和归国华侨,也有戴着“帽子”的右派,这些人都在
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到批斗和冲击,有的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有的受到肉体折磨,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得以平反重用。有
些老师因为高龄或重病,现在已经不在人世了。大多数“二高”教师都在改革开放后沐浴春风,重整长策,成为教育战线中坚。他们有的是中教学
科带头人和大学教授,也有几位老师从教育战线脱颖而出,走上了党政领导岗位。其中徐春浩老师担任了中共宜昌市委宣传部长,符利民(符号)老
师担任了宜昌市副市长,李华章老师担任宜昌市文联书记,李学选老师担任宜昌市体委副主任,周良佐老师担任宜昌市电大校长,朱徽亮老师担任过
宜昌地区新华书店党支部书记,还有胡定国、杜忠学老师也担任过宜昌市第二中学书记、校长,陈家芹老师担任五中校长。在学术上,符号老师和李
华章老师都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具有全国影响的杂文家和散文家。曹文安老师晋升为古代汉语教授,担任三峡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李明开老
师调到湖北省社科院工作。担任过我们班主任的杨民坤老师在市教委语文教改试验班的教学中贡献突出,载入《宜昌市教育志》。他还在《俄苏文学
》杂志上发表了原苏联作家左琴科短篇小说《瓦利娅》、《夜间奇事》等译作。这些只是我们记忆所及,若有遗漏和错误敬请谅解。在此请允许我
以“二高”学生的名誉,向各位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二高”的学生生活也是值得我们终身怀念的。学校由18个高中班组成,约1000余名
学生,一般都是16岁至18岁。“二高”的教育思想是全力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千方百计地突出教学中心。“二高”老师在教学中都以渊
博的学识高屋建瓴地传授知识,他们用精准的表达讲解教材的重点难点,能启发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许多老师还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或逻辑
严密、或语言精练、或幽默风趣、或文采斐然,或旁征博引,在我们心目中留下鲜明的印象。“二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强,除了认真完成规定
的学业外,还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广泛涉猎课外知识,包括阅览图书、聆听专题讲座,开展专业知识讨论和作文、诗歌朗诵、演讲竞赛,自办黑
板报和油印小报,自编自演文艺节目等等。许多师生都在课外活动中一展特长、在文艺晚会上登台表演,如今想起来还觉得既高兴又脸红。“二高
”历来有极严格的管理模式,校风极严谨;而严格遵守校规也成为学生的日常习惯。学校生活比较清苦,特别是在“三年困难”刚刚恢复的60年代
初,早餐只能喝二两稀饭,整天都感到饥饿,但我们仍然朝气蓬勃。无论酷暑严寒,我们都是清晨闻铃而起,早操晨练有“三个一”的严格要求,即
:集合一分钟,站队一条线,动作一般齐。下午最后一节课或晚饭后,师生开展篮球、足球、田径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整个校园生龙活虎。时逢
春天,老师还带着学生到山水田野、名胜古迹春游,同学们至今都记得进三峡游“三游洞”的情景。我们还参加过军训,到镇镜山后山岗密林里“捉
特务”。当时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安排师生定期参加生产劳动,每两周都有一天劳动,主要是在学校园田里种菜,每学期农
忙时节便到农村去参加一星期劳动。我们到小溪塔农科所去栽培过棉花营养钵,到东山后的生产队参加过“麦收四快”。图为“二高”1966届
3(6)班毕业照“二高”学生从1957年首届毕业,一开始就夺得全省高考的第三名,以后连续多届高考总成绩理科稳定在前三名,文科保持
在6名至10名之间,升学率达95%以上。在历届“二高”学生中,66届毕业生在学校里生活了五年时间。他们不仅圆满完成了三年学业,还在校参加了两年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经历了严酷的人生风雨和考验,因此都对“二高”有着刻骨铭心的情感和终身难忘的记忆。半个世纪过去了,他们基本上都凭着“二高”的教育和锻炼上山下乡、深造打拼,然后成为各条战线精兵强将。他们现在都成了年届七旬的老人,依然念念难忘“二高”的老师之恩和同学之情。?(此文由原宜昌二中教师杨民坤,1966届3(6)班同学李习颖、陈枝香、郑家福、曾祥斌、许芳远、王尊全等回忆和提供资料)
献花(0)
+1
(本文系WQM(王巧明...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