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老是不好的原因及诊疗方案
湖北医药学院:骆明旭
咳嗽是中医的病名,“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统称“咳嗽”,从中医理论上讲,简单地说,咳嗽可分为外感(风热、风寒、风燥)咳嗽、内伤(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咳嗽等几种类型。
咳嗽作为一种症状,是人体的自我反应,就象人体内的清道夫,咳嗽的同时把体内含有细菌、病毒的分泌物带出体外,清除体内垃圾。但是,当咳嗽严重时,应及时选用镇咳药。止咳药也有寒、热、温、凉之分,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若不辨证选用,止咳的效果也就不好。因此,自行选用止咳药的关键就是要分清咳嗽是属于哪种类型,是寒证?热证?……是否有痰?痰是什么颜色?……。
如咳嗽声重,痰黄黏稠,咽喉疼痛,多属热证,需清热化痰止咳,应选用急支糖浆之类;
如咳痰清稀,色白或有泡沫、流鼻涕、喉痒,多属于寒证,需解表散寒止咳,应选用风寒咳嗽冲剂之类;
如干咳痰少,喉痒,多属风燥咳嗽,或是阴虚,需润肺止咳,应选用川贝枇杷露之类;
如早晨咳嗽痰多或有痰块,多属痰湿咳嗽,需化痰止咳,应选用如半夏露之类;
如干咳,久咳不止,可适当选用镇咳药如强力枇杷露等;如反复咳嗽带痰,有可能是慢性支炎,可选择支气管炎咳丸等。
一、风寒咳嗽
1.症状:咳嗽,痰稀薄色白,咽痒。常伴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无汗、头痛、骨节痛等症。舌苔白,脉浮。
2.病机分析: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内鬱肺气,以致肺卫失宣爲本证的主要病机。风寒客肺,肺气闭鬱不宜,故咳嗽、咯痰、鼻塞流涕;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卫外之阳气被遏,故恶寒、无汗、头痛、骨节痰痛;舌苔薄白,脉浮,爲风寒之邪束表客肺之象。
外感咳嗽
风寒咳嗽的治疗:
1.治法:疏散风寒,宣通肺气。
2.方药:杏苏散或金沸草散加减。杏苏散中用紫苏、前胡疏风散寒;杏仁、桔梗宣降肺气;枳壳、陈皮、半夏、茯苓理气化痰;甘草止咳;生薑、大枣调和营卫;诸药共奏解表宣肺之功。咳嗽较甚者,加金沸草、紫菀;咳而气急者,去紫苏加麻黄、苏子宣降肺气;表邪较甚者,可酌加防风、薑活;若见气虚者气虚者加党参。
对其兼夹证,需注意随证施治。
①外寒内热:症见咳嗽声重音嗄,痰浓不易咯出,咳引胸痛,恶寒鼻塞,或有身热,口渴咽痛,甚则气逆而喘,舌苔白腻而黄,舌质红,脉滑数。此证爲风寒外束,肺热内鬱所致,俗你“寒包火咳”。治宜散寒清热,用麻杏石甘汤。此证与燥邪伤肺不同,不宜早投清润之剂。
②风寒兼湿:证见咳嗽痰多,兼有胸脘作闷,舌苔白腻,脉濡。此爲湿邪内鬱,复感风寒之邪,肺气失于宣畅所致。治宜疏散风寒,兼予燥湿去痰,用杏苏散加厚朴、苍术之类。
③风寒夹饮:主要症状与风寒证相同,但见咳逆上气,胸闷气急,舌质淡红,苔薄白滑利,脉浮紧或弦滑,此属风寒外束,饮邪内犯,肺失宣降而发咳嗽,治以疏散风寒以除表邪,温化寒饮以逐内患,用小青龙汤加减。
二、风热咳嗽
1.症状:咳嗽,痰稠或黄稠,咯痰不爽,口干,咽痛,鼻流黄涕,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2.病机分析: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营卫失和爲本证的主要病机。风热犯肺、热灼肺津,故见咳嗽、痰黄稠、咯痰不爽,口干;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鼻咽部先受其邪,故鼻流黄涕、咽痛;风热客表,营卫失和,故头痛、发热、汗出、噁心。舌苔薄黄,脉浮数,爲风热初犯肺卫之象。
风热咳嗽的治疗:
1.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2.方药:桑菊饮加减。
本方以桑叶、菊饮、薄荷疏风散邪,宣透风热;杏仁、桔梗、甘草轻宣肺气,祛痰止咳;连翘、芦根清热生津。如见咳甚者,加鱼腥草、枇杷叶、浙贝母、矮地茶;若热邪较重者加银花。
三、痰热咳嗽
1.症状:咳嗽,痰色黄稠而难排出,甚或痰中带血,胸闷,口干,口苦,咽痛,舌苔黄腻或黄白相兼,脉滑数。
2.病机分析:痰热蕴肺,肺失宣降,故咳嗽痰黄难出;痰热化火,灼肺伤络故见痰血咽痛;痰热壅盛,气机不利,故胸闷,口干而苦爲热甚伤津。苔黄,脉滑数均爲痰热之象。
痰热咳嗽的治疗:
1.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2.方药:清金化痰汤。方用黄芩、山桅、知母、桑皮清热肃肺;陈皮、桔梗、瓜蒌仁理气化痰;麦冬、贝母、甘草润肺止咳;伏苓健脾渗湿;共奏清热肃肺,豁痰止咳之效。肺热壅盛,咳而喘满、壮热、口喝者,去桔梗、陈皮,加金银花、鱼腥草、石膏、葶苈子等清热泄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