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最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
2021-03-20 | 阅:  转:  |  分享 
  
教学要求1.会认“杂、篱”等6个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3.
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重点难点1.抓住关键诗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
测、判断重点字词的意思,感知诗词大意。教学课时3课时1.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所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会认“杂
、篱”2个字,会写“杂、稀、篱、蜻、蜓、蝶”6个字。正确读写“杂兴、菜花稀、蜻蜓”等词语。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四时田园杂兴》(
其二十五)。多媒体。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一年有四个季节,你能用一首诗来告诉同学们你喜欢哪个季节吗?(学生交流)是呀!在一年级
的时候我们就学习了有关春夏秋冬的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板书: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2.
读题目,解题意。(1)“四时”和“兴”分别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出示多媒体)
“四时”是“一年四季”的意思。“杂兴”指随兴而写的诗。这里的“兴”读四声,是“兴致,兴趣”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
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感想(2)过渡:先抓住重点词,然后再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了。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题目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只是其中的一首。3.简介作者。(出示
多媒体)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诗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称“中
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1.认识生字。(出示多媒体)杂稀篱蜻蜓注意读准平舌音“杂”,后鼻音
“蜻、蜓”。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蜓”“杂”的书写)“蜻、蜓、稀、蝶”都是左右结构,且左窄右宽,要特别注意“蜓”字的书写,右部
不要写成“延”。“杂、篱”是上下结构,“杂”下部是“”。3.反复读诗,通过查字典或结合注释的方式,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
体写了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小组讨论。4.教师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1)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2)麦花:
麦子秀穗叫吐花,呈白色。(3)蛱(jiá)蝶:蝴蝶的一种。三初读古诗,感知内容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2.你能简要说说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情景吗?3.轻声自读,思考: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诗中都写了
哪些景物?各有怎样的特点?(板书:初夏江南景色——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4.齐读。教师相机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四学
习诗文,探究诗意1.交流学习方法。教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了解古诗的大意。平时遇到一
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习的?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学习方法。学生1:可以借助注释理解。学生2: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理解。学生3:还可以问
老师。教师: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我们先借助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然后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每
行诗的意思;最后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这样我们就能说出古诗的大意了。2.学生自学。3.大致说说诗意。(同桌说,指名说)(1)“惟有
、日长”等重点词语在诗中是什么意思?(日长:天长了。惟有:只有)(2)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3)学生自愿发言,
教师相机点拨。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借助工具书,能读懂诗意。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但我们在说的时候要有自己的想法。4.同学们
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学生发言质疑)五品词赏句,想象悟情1.赏析诗句。(出示多媒体)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这两句诗写了
什么内容?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是稀稀落落的。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这两句诗写了
什么内容?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2.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情感?写出了怎样的田园景象?这首诗全诗都在写景,写出了乡村生活恬静安详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赞颂了农民紧张的劳动生
活。六再读古诗,交流探究1.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宁静)你最喜欢哪一句诗?为什么?(我最喜欢“惟有蜻蜓蛱蝶飞”这句诗,这
句诗以动写静,写出了田野静悄悄的景象)(板书:宁静以动写静)2.教师总结:这首诗运用了动静相衬的写作手法。3.指导朗读:用轻柔、
舒缓的语气朗读这首诗,体会意境。4.尝试背诵:自由背,同桌背,全班背。七对比阅读,拓展延伸1.刚才我们学习古诗时,除借助注释、插
图外,还通过想象来读懂这首诗。现在,请大家再读读范成大的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思考:这首诗又写了什么?学生自由读诗,说说大意,谈
谈自己的感受。可以仿照刚才学诗的方法,通过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等方法来读懂诗意。(出示多媒体)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1)指名读
。(2)感知古诗大意,说说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风光。3.比较两首诗。这两首诗都是写田园风光的,前一首诗诗人重点写田园景色,后一首
诗诗人则着重描写了村庄里男女劳动时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乡村生活的和谐。同样是写田园诗,诗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写作的侧
重点也不一样。看来,乡村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以及形形色色的人,在诗人眼中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八总结交流,拓展阅读1.说说这首诗
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乐趣。(这首诗描写的是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我们从中体会到了田园之美,自然之趣,劳动之乐)2.
搜集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的其他诗篇,阅读欣赏。1.教学过程中,教师选取了《四时田园杂兴》的“春日”组中的一首诗和本课所学的诗对
比阅读。通过对比阅读,学生既能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又能拓展类文阅读,可谓一举两得。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不错。2.古诗的朗
读力度不够。今后应在古诗朗读的节奏、韵律等方面下功夫。可以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让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地朗读,从而喜欢上
古诗,喜欢上朗读。1.会认“徐、疏”2个字,会写“宿、徐、疏”3个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宿新市徐公店》,理
解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多媒体。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教师出示春天美景
的图片,谈话导入:同学们,图片中的春景美不美?(美)你们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样的美景呢?(万紫千红、诗情画意……)你们想到了哪些以
前学过的描写春景的诗句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过渡:今天,我们就跟随南宋诗人杨万
里一起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吧。(板书:宿新市徐公店)2.读题目,解题意。(1)“宿”,住宿、投宿;“店”,住宿的客店,即现在的
旅馆、酒店;“徐公”,指一位姓徐的人。(2)说说题目的意思。宿新市徐公店: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3)根据古诗题目的意思把古诗题目
的节奏读准确。(宿/新市/徐公店)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出示多媒体)(1)简介作者。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
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有《诚斋集》(2)写
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诗人在旅途中,经过新市,住在一家姓徐的人开设的客店里。农村美丽的风光和儿童嬉戏的
情景,深深吸引了他,触发了他的诗兴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朗读要求。(1)大声、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
诗句。(2)认读“宿、徐”两个生字。2.学生自学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画出来,然后借助注释或运用其他合适的方法来学习生字词。3.教
师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1)识记生字。①注意读准平舌音“宿”,翘舌音“疏”。②指导书写“疏”。“疏”: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第一
笔是横撇,第五笔是提。(2)理解词语。(出示多媒体)疏疏:稀疏。阴:树三图文结合,初读感知1.了解景物。自由朗读后交流:诗中
写了哪些景物?找出来,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课文插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学生1:诗中写到的景物有“篱落、树、儿童、黄蝶、菜花”
。学生2:从图中还能看到田边小路。2.根据交流情况,教师相机指导。“篱落”指篱笆;“树头”指树枝上;“小路”是诗中所写的“径”。[
板书:篱落、一径、枝头(静)儿童、黄蝶、菜花追、入(动)]3.再读诗句,把诗读通顺。四重点突破,理解诗意1.观察图片,说说这
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的。(出示多媒体)()的篱落()的小径()的儿童()的黄蝶()的菜花(
)的2.读诗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1)根据对词语的理解,小组讨论交流。(2)选出代表,全班交流。(篱笆很稀疏,小路很
长)①图文对照,指导理解“疏疏、深”。②联系“花落知多少”,指导理解“篱落”。③根据语境,强调“走”在古时指跑。④“无处寻”用自己
的话该怎么说?(没有找到)⑤我们学过的哪句诗中的“无”也是“没有”?(“草色遥看近却无”中的“无”也是“没有”的意思)3.再读诗句
,读好节奏。(出示多媒体)五吟诵古诗,渐入诗境1.我们读着古诗,就仿佛欣赏到了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田园风光,请你把欣赏到的景色说给
大家听吧!(小组交流诗意,再在全班交流)(出示多媒体)古诗大意:在稀疏的篱笆边上有一条小路向远方延伸,树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
不茂盛浓密。一个孩子奔跑着追逐翩翩起舞的黄蝴蝶,这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了2.看到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诗人杨万里
会想些什么,他的感受是怎样的?诗人被这美丽的景色所吸引,他非常喜爱这美丽的田园风光。(板书:情喜爱)3.配乐读诗。请你随着音乐把
诗诵读一遍,读出自己的感受。六图文对照,学编故事1.这首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在诗人眼里不只是一个短短的镜头。展开想象,说给同学
听听吧。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1)你能看着图片,有感情地吟诵古诗给同学们听吗?(2)在背诵的基础上,把这首诗默写
下来,注意不要写错别字。七课堂总结,再现课文1.古时候的乡村生活真是太美了!诗人对乡村生活充满了喜爱之情,请你想象乡村生活的场景
,用欢快的语气再读一读这首诗。2.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写下来,看谁写得生动、有趣。
1.注重诵读指导。可以以指名读,听读,齐读的形式,让学生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正确;理解诗句时要加强指导,读好重音,让学生把节奏读
正确;吟诵时要读,配乐读,看图读,让学生把诗意读出来,把情感读出来。2.图文结合,在读中理解诗意,悟出诗情。教师切忌牵着学生的鼻子
走,应以引导为主,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引导学生看图感受诗情。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清平乐·村居》,背诵课文。2.认识“锄
、剥”2个字,会写“茅、檐”等5个字,理解“翁媪、亡赖”等词语的意思。3.朗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体会词
人对温馨、平和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4.引导学生总结并运用“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的方法学习这首词。多媒体
。一导入题目,解题读题1.我们已经学习了《宿新市徐公店》和《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两首古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
它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2.“清平乐”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感觉这是一首清静平和的音乐,
很舒适)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田园中的景象)3.“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用来演奏的曲子,这样的曲子给你一种怎
样的感觉?(凡是用它作词牌的词都给人一种清静、平和、舒适的感觉)二初读感知,疏通字词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要把这首词读得
字正腔圆,一字不差。2.学生自读课文。要轻轻地读,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去寻找那种清静、平和、惬意的感觉。3.检查初读。(1)指名让学
生读,教师相机正音。(2)指导书写。“赖”:左右结构。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茅”:上下结构。第五笔是点,最后一笔是撇。“檐”:左右
结构。左窄右宽,右边的横画较多,注意横画间距均匀,长短不一。4.指名读,说说词的特点。(长短句;有词牌名;有上下阕;押韵)5.学生
默读这首词,看看还有哪个字、词、句不理解。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6.交流释疑。(1)“翁
”指什么?“媪”指什么?“翁媪”指什么?“翁”字上面是一个“公”字,指老公公。“媪”字左边是一个“女”字,指老婆婆,老奶奶。“翁媪
”指老翁和老妇。(2)你知道“溪东”是什么意思吗?(3)“锄豆”这个词可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哪位同学知道这个词的意思?(锄豆就是锄
掉豆田里的杂草)三再读课文,感受韵律之美1.我们理解了部分词语的意思后,再来齐读这首词。2.教师读词,力求读得入情入境。3.你们
觉得老师读得好吗?知道这是为什么吗?(1)“词”,也叫长短句,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2)读词的上阕,你发现了什么?(
“小、草、好、媪”四个字的韵母相同,都是“ao”)过渡:韵母相同或相近,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请同学们读读词的下阕,说说还有哪些字押韵。(东、笼、蓬)4.学生再次齐读,感受这首词的韵律之美。四放飞想象,浸润静谧之美1.古人
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浮现出了哪些画面呢?(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莲蓬图
)2.品环境。(1)好茶需要慢慢饮,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品一品这首词,想象词中的图画。①我们首先来欣赏这家的居住环境。
谁来读词的前两句?②你从这两句中看到了什么景物?词人为什么说“青青草”,而不是“青草”?(2)赏景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
播放潺潺的流水声)(3)读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茅檐”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是简陋,那为什么还能给我们带来这
样美的感觉呢?(“茅檐”一下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小乡村)(板书:茅檐低小)(4)学生齐读,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
来。3.品人物。(1)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2)这一家共有几口人呢?你最喜欢谁?为什么?①品小儿。学生:我最喜欢“
小儿”,因为他很可爱。教师: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亡赖”呢?学生:“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与现在的意思不同。教师:是的
,古代有许多词的意思与现代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差别,今后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词。(板书:小儿亡赖)教师:你是从哪些地方看
出“小儿”可爱的呢?“卧”是一种怎样的姿态?你能想象出“小儿卧剥莲蓬”的样子吗?学生: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高兴就打个滚儿,
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教师:他是多么快活,多么自由自在啊!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就是孩子。”谁来读读这
句词?(指名读)②品大儿和中儿。学生1:我喜欢“大儿”,因为他很勤劳。学生2:我喜欢“中儿”,因为他会编织鸡笼,说明他心灵手巧。(
板书:大儿勤劳中儿心灵手巧)③品翁媪。教师:虽然他们年岁已长,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他们童心未泯。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
爱。前面有同学提出不懂“相媚好”这个词的意思。(出示图片)你们看,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亲热地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相媚好”指两个人很亲热地说着有感情的话。你们觉得“翁媪”带着醉意,操着吴音会说些什么呢?(板书:翁媪醉吴音相媚好)如果此时“
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幸福、甜美、快乐、温馨、自由自在、与世
无争)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干着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你们向往这样的生活吗?(向往)4.播放音乐,学生齐读。五拓展延伸,写话练习1.配乐写话。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简单的文字进行描述。2.给自己写出的画面取一个好听的名字。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学生通过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等方法自主解决困惑。教师紧紧扣住“亡赖”“相媚好”等关键词语进行交流与体会,鼓励学生探究,抓住诗中关键词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从而深刻地理解诗词的意旨。2.教学按预设的教学流程走,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互动交流的时间也不够,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授,没有真正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初夏江南景色: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清新、田园、宁静、安逸、闲适宿新市徐公店诗宿新市徐公店情喜爱画篱落、一径、枝头(静)儿童、黄蝶、菜花、追入(动)意新绿黄清平乐·村居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1157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