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巴蜀辞赋学院律诗初级第11讲
2021-03-25 | 阅:  转:  |  分享 
  
巴蜀辞赋学院律诗初级第11讲如何写起·承·转·合(主讲:辛勤)课前,我们先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一、韵书1、什么叫平水韵?南宋平水刘渊,将同
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称为平水韵。2、什么叫中华新韵中华新韵是近代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也就是以《新华字典》
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作诗的新韵。二、韵部1、什么叫韵部古韵学家把古代韵文押韵的字分成类
,每类叫一个韵部,韵部就是按韵母分类,把韵母相同或相近,可以相互押的字归在一起。2.什么叫押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
诗词中用韵,就是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同韵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近体诗押韵
有较严格的规定,总结如下:1)偶数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
2)一般押平声韵近体诗为了声韵和谐,一般押平声韵,大多数近体诗(即唐及以后的诗,唐以前的叫古体诗)遵守这个要求。3)一韵到底原
则上,近体诗中间不能换韵,尤其是在科考考场上的试帖诗、应制诗和限韵诗。4)首押韵可以借邻韵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
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5)唱和唱和,亦作“唱酬”、“酬唱”。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就是依照别人诗中所使用的韵
字来押韵做诗,叫做“和韵”或“步韵”,主要有三种方式:A.次韵,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一
种方式。B.用韵,即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C.依韵,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三、韵律1、窄韵,2、倒
韵,3、僻韵,4、险韵,5、窜韵6、私韵,7、凑韵,8、韵不入诗,9、韵领,10、韵不相撞四、拗救一般来说,格律诗中平仄不依常
格的句子,称为“拗句”,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复习课就到这里,下面开始今晚的新课学习!一、如何写起句在前面10讲里,我们
已经学习和交流了律诗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下面我们开始今天的新内容,这节课,我们的学习内容是:如何写起、承、转、合。什么是起?起,形
声。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同本义,起,能立也。——《说文》开始;开端。语从何起。律诗中的起就为起句。起句指的是五
律和七律的第1,第2分句。这个起句要怎么写才会美呢?我们首先看格式,起句格式有四种,其中两种押韵、两种不押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起仄收式,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首句押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起仄收式,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首句押韵)按宋朝定型的格律,起句一般押韵不用对偶,若起句不押韵
的话,一般来讲,以选择对偶较佳。注意:这里不做对偶要求,只说一般,没说必须!结合前人的作品,归纳起来,在初学阶段,起句的写法要求如
下:1.内容较严肃的时候,起句用偶句;内容不是太严肃的时候,起句不用偶句。2.兴起。所谓兴起,按照朱熹的理论就是,“兴者,先言
他物以引所咏之词也。”就是说,为了要表达你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你必须在起句的第一分句,先说一个“他物”,这个他物就是睹物而兴起中的
“物”,既然是“睹”,就是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物。兴起不是唯一的,但是兴起是最常见的,对初学者而言也是最容易掌握和运用的。兴起说的
是“睹物而兴起”,但我们选择的物象一定要符合当代的价值观。3.选择符合主题的物象起句除了兴起以外,选择合理的物象,所选的物象必须
无条件为主题服务,比如:你的主题如果是暖色的,你就选美好的物象;如果你的主题是冷色的,你就选浓霜阴雨的物象。起句的物,要符合主题,
不符合主题的物,就不能为主题服务。4.起句最适合用景语。起句写景是为后面的抒情打好坚实的基础,为后面的入情,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
做好铺垫。5.要直入主题,切忌拖泥带水。6.不得负面。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说:“《诗经》三百篇,
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诗言志,诗言正,由此可见,诗,不同于其他的文学体裁,诗是用来吟唱的。二、如何写承句什
么是承?打开韵典,搜索“承”字,得到的答案是:会意。看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跪着的人,下面象两只手。合起来表示人被双手捧着或接着。本义
:捧着什么东东才能被捧着呢?当然就是物,这就是起句的物,这个物就为后面的承作了铺垫。所以,承句第一个功能,即承接起句的功能。前面我
们讲到了律诗的的起句和承句(上章)要用景语,转句和合句(下章)要用情语。而作为承句后分句的物象,要更深入,更突出,更引人入胜,更能
把作品引向一个小高潮,这就叫承句的扩展和扩张。从这个层面上的意义上来说,上章所选之物中,最重要的一个物就应该安排在承句后分句的位置
上,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扩展和扩张,这是承句的第二个功能,即扩展扩张功能。承句的扩展和扩张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就是为转句入情做准备,
所以,承句还有第三个功能,就是引领转句的功能,这个功能跟承句的第一个承接起句功能一起,合称为承上启下的功能。总结起来,就是承句有承
上启下的功能和扩展扩张的功能。(一)承上启下和扩展扩张的功能下面我们来看唐代杜甫的《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
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惟通:唯)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这首诗中,我们先看起句“西山
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起句做到了景起。接下来我们看承句:“海内”承接起句的“万里桥”,海内指中国,祖国大江南北的江河都是
通过桥来连接的,这种承就是非常合理的,天衣无缝的;由“天涯”到“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客居
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再看章法,承句的承上启下,非常明显;由战乱推出怀
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一直到天涯涕泪、一身遥。结论:承句实现了承上启下,扩展和扩张的功能。翻开唐诗,
这样的承句比比皆是,概括起来讲,承句的扩张和扩展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这个近可以就是近在眼前,这个远,
可以是远在天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承句的扩展扩张。2、由动及静,由静及动。静和动是两个不同的层面,通过两个不同层面的涉及,同样
可以实现承句的扩展和扩张。3、各种感觉器官之间互换,如视觉,听觉,嗅觉等,比如前分句写了颜色,后分句就可以写声音。运用通感手法,
而不会合掌。4、由空间到时间,或者由时间到空间。如前分句是万里,后分句就可以写千年。这里我们不在那么详细的交流了,大家可以翻看绝
句讲义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关于承句的扩展和扩张的方法,只是其中一种方法,尚有很多其他的方法,需要我们在读唐诗的时候自己去体会和总结
。承句除了必需承担以上所述的两个功能,还必须是偶句如: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颔联(承句)就是偶句。又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代:李商隐相见
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
一作:蓬莱)颔联(承句)就是偶句。偶句就是两个有对偶关系的句子,总结一下,偶句有以下特征:1、符合“对”特征:前后两个句子在
句式上是应答关系,句式的内容包括字数,平仄,词类,字义等;2、符合“偶”的特征:前后两个句子句义上关联非常紧密。再次提醒大家
,平仄是元朝开始才有的,而词性也是现代汉语里才有的概念,所以,这两者都不是唐诗所采用的标准,唐人用的是平上去入,物和非物等概念,我
们今天上课之所以采用平仄和词性,完全是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和掌握,以便大家更好地运用。偶,要求前后两个分句合起来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就好比是前后两个分句就是两个半圆,合起来能够成一个圆似的,关联不紧密的,从来都跟“偶”无关,这是格律的要求,这样的对称美正是律诗
的特色。我们知道,承句属于上章,要用偶句外,还必需是景语,在选择物的时候必需选择符合主题的物象。知道了起句和承句的写法,现在我们一
起来看看该怎么样写转句。三、如何写转句打开韵典,输入“转”,我们会得到如下答案:轉形声。从车,专声。转运要用车,故从车。
本义:转运。再输入“專”,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右边象纺塼(zhuān)形,即“叀(zhuan);左边是手(寸),合起来为用手
纺织。“叀”兼作声符。本义:纺锤从以上两个字的解释,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專”的目的是为了把蚕吐出来的丝织成布,然后做成衣服,而“
转”的目的就是“运”,即韵典中说的“转运”。不管是那种情况,用在律诗上,目的那就是为了递进和升华。我们知道,承句(上章景语)结束的
时候,接下来该怎么做呢?当然是“转”。具体地说,景语表达到了一定程度,就要由客观进入主观了,即是景语转向情语了,但是这个转必须有条
件,必须随着承句转,就跟我们车轮一样,所有的转都是顺时针的转,如果离开原来的轨迹,那就会断裂,破坏自然规律。所以,转的时候不能盲目
地转,不能是为了转而转,而是要就地取材,合理地转。承句的后分句已经在扩展和扩张了,我们是不能一直扩展,无限地扩展下去,这样的结果肯
定是一发而不可收拾,那样行吗?当然不行的,脱离了主题的作品就不是一首合格的作品。所以说,当我们扩展扩张到一定程度,就要注意收回来。
如何收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合理地转。我们还是以唐代杜甫的《野望》为例: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惟通:唯)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大家看看,颈联(五六句)是不是由“天涯”“一身”
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心愧疚的基础上实现的“转”。再看转句的对偶部分“惟将”“未有”;“迟暮”“涓埃”;
“供多病”“答圣朝”他们是相对的。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
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这就是情语。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
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在这里,转句的转并不是乱转,
而是在承句的基础上转的,在承句的基础上由客观进入主观,没有任何的突兀和断裂,这个转就相当自然,完美。根据例诗的分析,知道了什么是情
语,情语就是用来表达主观意愿方面的句子。它包括人类本身的主观意愿,和人类赋予自然界万事万物的主观方面的意愿。概括起来,转句一般有以
下两种写法:1、直抒心意。如例诗中,“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这就是直抒心意。2、通过写含有“比”的物,侧面烘托内心,抒
发作者的意愿。如唐代李颀的《送魏万之京》中,“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比的就是时光和岁月的无情。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写转
句,都必须注意几点:要自然,要围绕主题,不能太突兀,不能断裂,不能偏离主题。那么,转句为什么要用情语呢?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起句和承句
要用景语,景语就是用来描写景物的句子,如果我们在下章还停留在景语上,一味写景,那就势必会造成景物堆砌的结果,整个作品就会很死板,没
有灵动感,这样的作品当然就难以体现高水准,读起来就很直白,不会有美感。反过来呢,当景物描写达到一定程度,顺势再在景语的基础上加入主
观意愿的描写,这样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才能使作品层层递进,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螺旋式的上升。最后,达到升华主题的目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
转句要入情的原因。转句除了是情语,还必须是偶句。例1: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
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颈联(转句)就是偶句例2: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
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颈联(转句)就是偶句可以看出,这两首例诗的转句都是偶句
,当然我们一搜索古诗文网,唐诗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因为他们都具有以下特征:1、符合“对”的特征:前后两个分句在句式上是应答关系,句
式的内容包括字数,平仄,词性,字义等;2、?符合“偶”的特征:前后两个分句在句义上关联非常紧密。四、如何写合句我们首先打开韵典,
看看“合”字的意思:会意。从亼(jí),三面合闭,从口。本义:闭合,合拢。合则成体。——《庄子·达生》,这句话说的很清楚,合了,才
成体,不合,就不成体。那什么叫闭合,合拢呢?很简单,就是我们之前讲的“扣回”,象一个圆周,扣回了,就是合拢了,闭合了;但是,单单扣
回是不够的,还要有比,就是说合句中的实必须有比,它和起句中的实,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只有实,没有比,就没有提升,因此,合句后分句,
必须做到四个字:实比扣回。关于什么叫实比扣回,前面讲义里已经讲的非常清楚了,这里就不再赘述,这是说的合句的后分句的写法,那合句的前
分句该怎么写呢?很简单合句前分句小结前面的六个分句。我们还是以唐代杜甫的《野望》为例: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
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惟通:唯)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我们看看七八句最后是如何点出“野
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
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
三城戍”,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杜甫“跨
马出郊”,“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
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上面的
例诗,合句的前分句即第7分句跟起承转这三个步骤连起来读的时候,在句意上是非常关联的,没有任何的障碍,因此,合句的前分句小结作用是一
览无余的。这里需要再次说明一下的是:并不是全部的唐诗作品都是比兴,只是比兴作品数量较多。在非比兴作品中,只要求扣回,并不要求实比,
因此,有的诗看不到比合,也不足为奇,大家不要太过纠结。那么,为什么合句的前分句要小结前面,后分句要实比扣回呢?我们知道,合句是在一
首诗的结尾部分,合句的功能就是升华主题,合句的前分句小结前面的六个分句就是为了升华主题做准备,使最后的升华更有力。后分句“实比扣回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实:起句兴起,要求的就是睹物而兴起,合句如果没有“实”,就无法扣回,就是说合句只有是实才可以跟起句的实相
扣。实和虚,虚和虚是无法相扣的。2、比:比就是升华,是全诗的主题最深层次的指向,合句如果只有实,没有比,那就跟起句的是同一个层次,没有提升,当然就无法实现作品的升华。3、扣回:合则成体,若没有扣回,整首诗就是一盘散沙,就只能称其为几个句子,而不能称其为一首诗。至此,关于如何写起承转合四个步骤就已经讲完,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全部,更深层次的学习将会在高级年级进行。律11讲提纲:如何写起句如何写承句三、如何写转句四、如何写合句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巴蜀学院律3期第11讲作业请以“清明”为题作七律一首!作业要求:(1)起句兴起,景语,直入主题,不拖泥带水,不负面。(2)承句为偶句,景语,要做到了承上启下和扩展扩张。(3)转句为偶句,情语。(4)合句前分句小结前面六个分句,合句后分句实比扣回起句。(5)注意承转两个偶句字义节奏的变化。(6)对,粘,替不得有误,不能有三平尾,三仄尾。(7)注意八个衔接性和八个独立性。(8)注意四声递用法。(9)避免窄韵、倒韵、险韵、串韵、凑韵的错误,注意遵守韵不入诗。
献花(0)
+1
(本文系一张一弛P2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