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803雨部
2021-04-02 | 阅:  转:  |  分享 
  
八划

雨部

雨3.雩雪4.雲雳雰雯雱5.雷電零雹雾雽6.需霆霁7.震霄霉霈霅霂8.霖霙霏霍霓霑霎9.霜霡霠霞10.霣霢霤11.霪霭霧霫霨12.霰13.霸露霿霹14.霾15.霽靆靁靄靉靃靂靈靃

雨(yǔ羽)

从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易·小畜·辞》:“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易·睽·上九》:“往遇雨,则吉。”《易·夬·九三》:“遇雨,若濡,有愠;无咎。”《书·舜典》:“烈风雷雨弗迷。”《管子·形势解》:“雨,濡物者也。”《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三画

雩(yu于)

《周礼·司巫》:“则帅巫而舞雩。”《荀子·天论》:“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公羊传·桓公五年》:“大雩者何,旱祭也。”《说文》:“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这里用为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仪式之意。

古通“汙”。污,不洁。《晏子春秋卷四·内篇问下》:“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

雪(xuě血)

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到摄氏零度以下时,就有部分凝结成冰晶,由空中降下,叫做雪。《诗·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曹风·蜉游》:“麻衣如雪。”《左传·隐公九年》:“平地尺为大雪。”《礼记·月令》:“行秋令,则雪霜不时,小兵时起,土地侵削。”

《庄子·知北游》:“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黍者,非饭之也,以雪桃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广韵·薛韵》:“雪,拭也。”唐李白《自溧水道哭王炎》:“有言不可道,雪泣忆兰芳。”这里用为擦净、揩干之意。

雪宫:齐国君主的离宫,相当于现代的别墅。《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见孟子於雪宫。”



四画

雲(yún云)

见“云”。

雳(lì力)靂

见“霹雳”。

雰(fen氛)

意同“纷纷”。《诗·小雅·信南山》:“雨雪雰雰,益之以霢霂。”《楚辞·九章·悲回风》:“吸湛露之浮源兮,漱凝霜之雰雰。”这里用为形容霜雪很丰盛的样子之意。

雯(wén文)

汉以后字。

雱(pang旁)

《诗·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说文》:“滂,沛也。或作雱。”这里用为雨雪下得很大之意。



五画

雷(léi儡)靁

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巨响。《书·舜典》:“烈风雷雨弗迷。”《诗·大雅·常武》:“如雷如霆,徐方震惊。”《荀子·儒效》:“天下应之如雷霆。”《易·说卦》:“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礼记·月令》:“仲春,雷乃发声,仲秋,雷始收声。”《春秋·玄命苞》:“阴阳合为雷。”《淮南子·坠形》:“阴阳相薄为雷。”《说文》:“靁,阴阳薄动,靁雨生物者也。”《白虎通》:“雷者,阴中之阳也。”

古通“擂”。《诗·召南·殷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阳。”《资治通鉴》:“雷鼓大震。”这里用为形容舞乐声音似雷响之意。

雷夏:地名。泽名,在今山东菏泽东北。《书·禹贡》:“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澭、沮会同。”

雷首: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书·禹贡》:“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

電(diàn电)

见“电”。

零(líng灵)

《诗·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命彼倌人。”《诗·郑风·野有蔓草》:“零露溥兮。”《诗·小雅·小明》:“涕零如雨。”《文选·班固·幽通赋》:“柯叶汇而而零茂。”《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本意为零落之意。这里引申为如雨一般地落下、降落。如:零雨(徐徐飘落的雨)

《管子·轻重己》:“士民零落,不获之害也。”《楚辞·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差人之迟暮。”《楚辞·远游》:“悼芳草之先零。”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这里用为凋零、凋落之意。

雹(báo薄)

空中水蒸气遇冷结成的冰粒或冰块,常在夏季随暴雨下降。

雾(wù务)霧

昏晦,昏暗,迷茫的样子。《楚辞·大招》:“雾雨淫淫,白皓胶只。”《鹖冠子·环流》:“夫社不刺则不成雾,气故相利相害也,类故相成相败也。”

接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后飘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点。

雽(hu乎)

古人名用字。《庄子·山木》:“孔子问子桑雽曰。”



六画

需(xū须)

本字为概念的复合体,有需求、等待等多种含义。《易·需·辞》:“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庄子·大宗师》:“聂许闻之需役。”《说文·雨部》:“需,须也;遇雨不进止须也。”段玉裁注:“须者,待也。”

迟疑,观望。《左传·哀公十四年》:“需,事之贼也,谁非陈宗?”《文心雕龙》:“率故多尤,需为事贼。”

霆(tíng亭)

“霆、電”实同一词,后来岐为二义,其声曰霆,其光曰电。轻雷或无电,疾雷必有电,故霆的本义为疾雷,为霹雳。《诗·大雅·常武》:“如雷如霆。”《管子·七臣七主》:“天冬雷,地冬霆,草木夏落而秋荣。”《左传·襄公十四年》:“畏之如雷霆。”《尔雅·释天》:“疾雷为霆。”《说文》:“霆,雷余声也。”《文选·张衡·东京赋》:“若疾霆转雷而激迅风也。”

雿(diào吊)

虚无寂寞。《淮南子·原道训》:“上游于霄雿之野,下出于无垠之门。”

霁(jì技)霽

《书·洪范》:“曰霁。”《晏子春秋卷一·内篇谏上第一》:“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说文》:“霁,雨止也。”《汉书·沟洫志》:“旬日不霁。”这里用为雨后云气之意。



七画

震(zhèn阵)

《易·未济·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诗·大雅·常武》:“王奋厥武,如震如怒。”马瑞辰传笺通释:“训震为威,义与怒同。”《国语·周语上》:“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威。”王引之述闻:“家大人曰:‘震,亦威也。上言威,下言无震,互文耳。’”《广韵·震韵》:“震,威也。”这里用指为太阳西斜时,其炎威最甚之意。

震动,物体自身动荡或使物体动荡。《易·震·辞》:“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书·舜典》:“震惊朕师。”《诗·商颂·长发》:“不震不动,不戁不竦。”《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八月丁酉,南宫极震。”《楚辞·九章·抽思》:“愿承闲而自察兮,心震悼而不敢。”《韩非子·八奸》:“簿者数内大使以震其君。”

《诗·大雅·生民》:“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诗·周颂·时迈》:“莫不震叠。”《国语》:“滞久而不震,生乃不殖。”这里用为振兴、振奋之意。

《左传·成公二年》:“畏君之震。”《墨子·尚贤中》:“其说将必挟震威强。”《国语·周语上》:“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这里用为威势、威严之意。

震泽:地名。即江苏太湖。《书·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厎定。”

霄(xiāo肖)

古通“宵”。《左传》:“霄涉颍与楚人盟。”《吕氏春秋·明理》:“有众日并出,有昼盲,有霄见。”这里用为夜晚之意。

古通“消”。《墨子·经说上》:“霄尽,荡也。顺长,治也。”曹植《洛神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霄而蔽光。”这里用为消灭、消失之意。

《国语·齐语》:“雨霓为霄雪。”《说文》:“霄,雨霓为宵。”这里用为米雪之意。

霉(méi梅)徾

《楚辞·刘向·九叹逢纷》:“颜徾黧以沮败兮。”《淮南子·脩务》:“尧瘦臞,舜徾黑。”《说文》:“徾,中久雨青黑。”这里用为面容垢黑之意。

霈(pèi沛)

汉以后字。

霅(zhà诈)

汉以后字。

霂(mu沐)

《诗·小雅·信南山》:“雨雪雰雰,益之以霢霂。”这里用为毛毛雨、蒙蒙细雨之意。



八画

霖(lín林)

久下不停的雨。《晏子春秋卷一·内篇谏上第一》:“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左传·隐公九年》:“凡雨三日以往为霖。”《庄子·大宗师》:“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国语·楚语》:“用汝作霖雨。”《说文》:“霖,雨三日以往也。”

霙(yīng英)

汉以后字。

霏(fēi非)

《诗·邶风·北风》:“雨雪其霏。”《楚辞·九章·涉江》:“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骆驿纵横,烟霏雨散。”这里用为弥漫、浓密之意。

霍(huò获)

古通“藿”。《诗·小雅·白驹》:“絷之维之。”《汉书·鲍宣传》:“使奴从宾客,将酒霍肉。”这里用为嫩时可食的豆叶之意。

周代诸侯国名。周武王弟叔处的封地,故城在今山西省霍县西南。《左传·闵公元年》:“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

霍叔:周武王的弟弟。《荀子·儒效》:“至共头而山隧。霍叔惧曰。”

霓(ní尼)

即虹的外环。大气中有时跟虹同时出现的一种光的现象,形成的原因和虹相同,只是光线在水珠中的反射比形成虹时多了一次,彩带排列的顺序和虹相反,红色在内,紫色在外。《文子·精诚》:“天文变,世俗乱,虹霓见。”《列子·无端》:“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说文》:“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阴气也。”

霑(zhan沾)

古同“沾”。浸湿。《楚辞·惜誓》:“观江河之纡曲兮,离四海之霑濡。”《楚辞·七谏》:“过故乡而一顾兮,泣歔欷而霑衿。”

霎(shà煞)

汉以后字。



九画

霜(shuāng双)

《易·坤·初六》:“履霜,坚冰,至。”《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毛传:“白露凝戾为霜,然后岁事成。”《春秋·定公元年》:“冬十月,陨霜杀菽。”《说文·雨部》:“霜,丧也,成物也。”《玉篇·雨部》:“霜,露凝也。”这里用为寒气凝冻成的白色晶体之意。古人以每年的凝冻为一个时间段。

《管子·四时》:“行秋政则霜,行夏政则欲。”《南史·陆慧晓传》:“王思远恒如怀冰,暑月亦有霜气。”这里用为冷酷、严峻之意。

霡(mài脉)

古同“霢”。

霠(yīn因)

古同“霒”。阴云遮日。《楚辞·九辩》:“忠昭昭而愿见兮,然霠曀而莫达。”

霞(xiá侠)

日出或日落时天空云层因受日光斜射而呈现的光彩。

古通“遐”。《楚辞·屈原·远游》:“载营魄而登霞兮,掩浮云而上征。”这里用为遥远之意。



十画

霣(yǔn陨)

古通“陨”。《晏子春秋卷三·内篇问上》:“不善政之所失于下,霣坠下民者众矣。”《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冬十二月,霣霜,不杀菽。”《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临坻注壑,浼爵霣坠。”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屯部》:“霣,假借为陨。”这里用为陨落、降下之意。按:《春秋僖公三十三年》作“陨霜不杀草”。

霢(mai脉)

《诗·小雅·信南山》:“雨雪雰雰,益之以霢霂。”这里用为毛毛雨、蒙蒙细雨之意。

霤(liu六)

古通“溜”。《左传·定公九年》:“求自门出,死于霤下。”《楚辞·大招》:“南房小坛,观绝霤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群臣大夫诸公子入朝,马蹄践霤者,廷理斩其辀,戮其御。”《仪礼·燕礼》:“设洗篚于祚阶东南,当东霤。”《说文》:“霤,屋下流也。”潘岳《悼亡诗》:“晨霤承檐滴。”这里用为屋檐下滴水处之意。



十一画

霪(yín淫)

通作“淫”。

霭(ǎi矮)

汉以后字。

霧(wù雾)

见“雾”。

霫(xí习)

中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的一支,隋、唐时居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以北,后迁潢水以南,并于奚族。

霨(wèi卫)

汉以后字。



十二画

霰(xiàn见)

亦称“雹”。《诗·小雅·頍弁》:“如彼雨雪,先集维霰。”《楚辞·九章·涉江》:“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唐白居易《秦中吟》:“夜深烟火灭,霰雪落纷纷。”这里用为雪珠之意。



十三画

霸(bà坝)

《管子·乘马》:“为而无以为者王,为而不贵者霸。”《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荀子·非相》:“轩较之下,而以楚霸。”《韩非子·初见秦》:“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史记·项羽本纪》:“遂霸有天下。”这里用为称霸之意。

假借为伯。指古代诸侯联盟的盟主。《管子·兵法》:“然而所以辅王成霸,今代之用兵者不然。”《孟子·公孙丑上》:“管仲以其君霸。”《孟子·离娄》:“霸者,长也。言为诸侯之长。”《荀子·王制》:“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韩非子·初见秦》:“秦当霸而不霸,天下固以量秦之谋臣一矣。”《商君书》:“五霸不同法而霸。”《白虎通》:“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职。”

露(lù录)(lòu漏)

(lù录)《诗·召南·行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管子·五辅》:“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左传·昭公元年》:“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荀子·富国》:“都邑露。”杨倞注:“谓无城郭墙垣。”《韩非子·亡征》:“事车服器玩,好罢露百姓,煎靡货财者,可亡也。”这里用为败坏之意。

(lù录)《诗·邶风·式微》:“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荀子·富国》:“都邑露。”《文选·扬雄·长杨赋》:“今乐远出以露威灵。”这里用为显露、显现在外之意。

(lù录)《诗·秦风·蒹葭》:“白露为霜。”《诗·小雅·白华》:“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大戴礼记·曾子》:“阳气胜则散为雨露。”《说文》:“露,润泽也。”这里用为露水之意。

露申:一种香草。《楚辞·九章·涉江》:“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霿(méng濛)

天色昏暗。《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原野昏霿,白埃四起。”

霹(pī批)

汉以后字。



十四画

霾(mái埋)

细小的粉尘。《诗·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楚辞·九怀》:“浮云郁兮昼昏,霾土忽兮塺塺。”这里用为风夹着尘土之意。

古通“埋”。陷在地里。《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吕氏春秋·孟春纪》:“无置城郭,掩骼霾髊。”



十五画以上

霽(jì霁)

见“霁”。

靆(dài叇)

见“叇”。

靁(léi雷)

古同“雷”。雷的本字。《管子·白心》:“人有治之,辟之若夫靁鼓之动也。”

靄(ǎi霭)

见“霭”。

靉(ài爱)

汉以后字。

靃(huò藿)

古通“藿”。

靂(lì雳)

见“雳”。

靈(lìng灵)

见“灵”。

靃(huò藿)

靃靡:草木随风飘拂的样子。《楚辞·招隐士》:“青莎杂树兮薠草靃靡,白鹿麔麚兮或腾或倚。”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十二引《韵英》:“靃靡,草柔弱随风偃貌也。”唐李峤《菊》:“靃靡寒潭侧,丰茸晓岸隈。”

先秦古籍用字字典雨部









1260

中国传统文化网www.chinactwh.comwww.chinactwh.com中国传统文化网







献花(0)
+1
(本文系先秦古文字...原创)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