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划
骨部
骨3.骭蓇骪骫4.骱骰骯5.骷骶骳6.骴鹘骼骺骿骹骸7.骾骽8.髁髀髃9.髊髂髅10.髆髈髋11.髏鶻髎12.髐髓髒13.髑髑體14.髕髖
骨(gǔ古)
《管子·四时》:“风生木与骨。”《韩非子·安危》:“以刀刺骨。”《战国策·燕策》:“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素问·脉要精微论》:“骨者,髓之府。”《说文》:“骨,肉之覈也。”这里用为骨头之意。
三画
骭(gàn赣)
胫骨,小腿骨,亦指小腿。《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淮南子·俶真》:“易骭之一毛。”《说文》:“骭,骨交也。从骨,干声。”《埤苍》:“骭,胫也。”
蓇(gū姑)
蓇葖果实的一种,由一个心皮构成,子房只有一个室,成熟时,果皮仅在一面裂开。
骫(wěi委)
古同委丽。曲折盘旋的样子。《楚辞·招隐士》:“嵚岑碕礒兮碅磳磈硊,树轮相纠兮林木茷骫。”汉扬雄《太玄经》:“小人积非,祸所骫也。”
四画
骱(jiè介)
汉以后字。
骰(tóu头)
鱼名。骰,鱼名。《淮南子·诠言训》:“周公骰蠕不收于前,钟鼓不解于悬,以辅成王而海内平。”《字汇补》:“《闽中海错疏》:‘骰细如米粒,可鲊。’”
骯(āng肮)
见“肮”。
五画
骷(kū枯)
汉以后字。
骶(dǐ底)
胸椎骨的末端。俗称剑突,又名尾翳。《黄帝内经·灵枢·骨度》:“缺盆以下至骶骭,长九寸。”
腰部下面尾骨上面的部分,脊椎骨的末端。《黄帝内经·灵枢·巅狂》:“灸骨骶二十壮。”
骳(bèi贝)(mó膜)
古同“膜”。
六画
骴(cī疵)髊
骴骨,肉未烂尽的骸骨。《周礼·蜡氏》:“蜡氏掌除骴。”《文子·上仁》:“豚肥充厨,骨骴不官。”《说文》:“骴,鸟兽残骨曰骴。”
鹘(gú谷)
汉以后字。
骼(gé恰)胳、髂
人或动物的骨骼。《礼记·月令》:“掩骼埋胔。”《说文》:“骼,禽兽之骨曰骼。”《埤苍》:“骼,腰骨也。”
骺(hóu猴)
汉以后字。
骿(pián褊)
古通“胼”。两根肋骨并长在一起。《国语·晋语四》:“闻其骿胁,欲观其状。”
骹(qiāo敲)
胸胁交分之扁骨。《黄帝内经·灵枢·本脏》:“广胸反骹者,肝高;合胁兔骹者,肝下。”
骸(hái亥)
胫骨、小腿骨。《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析骸而炊之。”《说文》:“骸,胫骨也。”
七画
骾(gěng鲠)
古同“鲠”。
骽(tuǐ腿)
古同“腿”。
八画
髁(kē科)
《庄子·天下》:“謑髁无任,而笑天下之尚贤也。”謑髁(xi洗kē科):不正貌,一说谨刻,一说儿戏,随便的样子。《集韵·马韵》:“髁,謑髁,不正貌,一曰谨刻。”
髀(bì闭)
股部、大腿。《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晏子独搏其髀,仰天而大笑曰。”《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淮南子·人间训》:“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髃(yú于)
肩前骨、肩头。《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髃骨之会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古同“腢”。
九画
髊(cī骴)
古同“骴”。《吕氏春秋·孟春纪》:“无置城郭,掩骼霾髊。”这里用为骸骨之意。
髂(qià恰)
髂(qià恰)
腰部下面腹部两侧的骨,左右各一,下缘与耻骨、坐骨联成髋骨。亦称“肠骨”。《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刺两髂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髅(lóu娄)髏
汉以后字。
十画
髆(bó膊)
古同“膊”。胳膊。《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
髈(bǎng膀)
古同“膀”。
髋(kuān宽)髖
汉以后字。髋骨。组成盆骨的大骨,左右各一,是由髂骨、坐骨、耻骨合成的。通称“胯骨”。
十一画
髏(lóu髅)
见“髅”。
鶻(gǔ估)(hú胡)
见“鹘”。
髎(liáo辽)
汉以后字。
十二画
髐(xiāo肖)
枯骨暴露。《庄子·至乐》:“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
髓(suǐ随)
汉以后字。
髒(zāng脏)
见“脏”。
十三画
髑(dú毒)
死人的头盖骨。《庄子·至乐》:“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
體(tǐ体)
见“体”。
十四画
髕(bìn髌)
见“髌”。
髖(kuān髋)
见“髋”。
先秦古籍用字字典骨部
1291
中国传统文化网www.chinactwh.comwww.chinactwh.com中国传统文化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