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部编版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2021-04-05 | 阅:  转:  |  分享 
  
第15课汉朝的中外交流课标要求:1、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2、知道佛教的传入教学目标:1、识记丝绸之路的路
线、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2、了解张骞、班超通西域的概况,学习他们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3、识记佛教的概况及对中国的影响。4、通
过观察丝绸之路的路线图想像商旅的艰辛。教学重点:丝绸之路教学难点:张骞通西域与丝路开通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知道我们现在常
吃的葡萄、核桃、大葱来自哪里嘛?(学生答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5课《汉朝的中外交流》来探寻答案吧!二、明标:1、识记丝绸之路
的路线、作用2、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3、识记佛教的起源、教义、传入中国的时间、影响。三、自学与点拨:1、阅读课本第8
7/88页,思考什么是丝绸之路?为何叫丝绸之路?该路的开通有何影响?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了贡献?点拨:(1)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手
工艺品从长安运到大秦的商业贸易路线称为丝绸之路,因为丝绸影响最大、交易量最大,所以称为丝绸之路。(2)一路走来将中国文化、印度文化
、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并且进行手工艺品及农作物的贸易,所以该路的开通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3)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葱岭以东、阳关玉门关以西是狭义上的西域,张骞出使西域的范围是广义上的西域),从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图与丝绸
之路的路线图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为丝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后西汉政府为了保障丝路的开通,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进行管理(这一措施标志着新
疆正式归属汉朝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后来东汉政府重设西域都护,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与西域的联系更加密切了。2
、随着丝路的开通,佛教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国,看89页了解佛教的起源、教义、何时传入中国、第一座寺庙、对中国的影响。点拨:佛教宣扬因果
轮回,认为人生就是痛苦的,只有忍耐眼前的一切痛苦,努力修行,才能在来世得到幸福,这种思想起到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统治者的政
治需要。四、合作讨论:如果你是当时丝绸之路上的一位商人或者旅客,请你试着想像一下自己的旅途经历!五、习题检测:材料一:初,骞行时
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汉书·张骞传》材料二: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初行”的目的是什么?(2
)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什么内在联系??(3)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何重要意义?六、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汉朝的中外交流,知道了正是丝绸之路
沿线各国人民的开放包容的态度才有了双方的互利共赢,也正是古代丝路精神的传承才有了如今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相信我们的丝路建设会在和平
贸易的道路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板书:一、丝绸之路:1、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欧洲的大秦(古罗马)2、作用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3、开通的历程:西汉:①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②汉宣帝设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正式归属汉朝中央政府
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东汉:重设西域都护,派班超经营西域。西域与汉朝的联系更加密切了。二、佛教的传入:1、佛教
起源地:印度2、佛教的教义: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3、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两汉之际4、中国境内的第一座寺庙:东汉明帝时
在洛阳建造白马寺5、影响: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汉朝的中外交流》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的汉朝中外交
流,课标要求是: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知道佛教的传入。主线就是中外交流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线索明
晰,加之学生接触历史已经有一段时间,对历史的认知以及课堂习惯基本成型,所以本节课的计划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自学和交流展示为主,充分体
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通过习题检测落实本节课内容。现将上完课后的优缺点进行总结,以便指导今后的工作:优点:1、课堂环节齐全,有小
组自学、交流与展示,穿插教师点拨,讲练结合,符合课改的新式课堂。2、从学生熟悉但却是从西域传入的食物导入课题,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兴趣。3、学生积极配合,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气氛和谐融洽。4、课堂中能及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点拨。通过图片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与作
用让学生更加直观明了,印象深刻。5、每一环节都留有记忆的时间,且通过板书小结再次回顾所学知识,落实效果较好。6、习题检测采用中考题
,让学生在回答时讲清答题思路,并给予相应的学法指导。不足:1、导入虽然贴近生活但有些繁琐,应该简单明了,直入主题。2、学生自学积极
认真,但未能准确标注相关问题,应在讲解的同时明确课本内容的标注,而不是简单的勾画。3、课堂知识容量还是有些大,所以在最后将“想像丝
绸之路上商旅艰辛”的讨论题省略了,未能达到一个整堂课的升华。4、课堂节奏紧凑但感觉有些快,部分学生未能有效消化,只是机械记忆。5、
选择课件图片时要考虑字迹的的明亮度,保证后坐的学生能够看清楚。总之,本节课比较成功,将课改与知识落实有效结合,即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又保证了基础知识的记忆。在今后的工作中会继续坚持优点,不断改进缺点。
献花(0)
+1
(本文系老马和老马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