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逻辑学中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2021-04-16 | 阅:  转:  |  分享 
  
本章结束第八章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第一节同一律一、什么是同一律
任一思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自身同一。二、同一律的要求(一)在同一思维
过程中,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二)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
否则就会犯“转移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第二节矛盾律一、什么是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的思想不能同真,至少一假。二、矛盾律的要求(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概念不能同时肯
定,必须否定其一。(二)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时肯定,必须否定其一。第三节排中律
一、什么是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具有矛盾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同假,至少一真。二、排中律的要
求:(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两个概念,不能同时否定,至少肯定其一。
(二)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同时否定,至少肯定其一。1、“世间万物中,人是
第一个可宝贵的。我是人,所以,我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这个推理中的逻辑错误,与以下哪项中出现的最为类似?
(A)作案者都有作案动机,某甲有作案动机,所以某甲一定是作案者。(B)各级干部都要遵纪守法,我不是干部,所
以我不要遵纪守法。(C)中国人不怕死,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不怕死。(D)想当
翻译就要学外语,我又不想当翻译,何必费力学外语。应选(C),(C)与题干都犯有“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2、鲁迅
的小说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小说,因此,《狂人日记》不是一天能读完的。下列哪项最为恰当地指出了上述推理的逻辑错
误?(A)偷换概念。(B)自相矛盾。(C)以偏概全。(D)转移论题。应选(A)。3、根据男婴出
生率,甲和乙展开了如下辩论。甲:人口统计发现一条规律:在新生婴儿中,男婴的出生率总是摆动于22/43这个数值而不是在1/2
上下波动。乙:不对,许多资料都表明,多数国家和地区,例如俄罗斯、日本、美国、德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省都是女人比男人多。可见,
认为男婴出生率总在22/43上下波动是不成立的。试分析甲乙的对话,指出下列选项哪一个能说明上述对话中甲或乙的逻辑错误??
(A)甲所说的统计规律不存在。(C)乙混淆了概念。?(B)甲的统计调查不符合科学。(D)乙违反了矛盾律。应选(C)。新生婴儿与
男人、女人是不同的概念,乙违反了同一律,犯有“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4、一个月来,这个问题时时刻刻缠绕着我,而在非常繁忙
或心情非常好的时候,又暂时抛开了这个问题,顾不上去想它了。以上的陈述犯了下列哪项逻辑错误?(A)循环论证。(B)偷换概念。
?(C)转移论题。(D)自相矛盾。应选(D),题干违反了矛盾律,犯有“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5、甲:“你认为《末代皇帝》
拍得好吗?”乙:“我认为不算好。”甲:“那就是说,你认为坏了?”乙:“不,我并没有
说坏。”甲:“说不好就是坏!”下面哪个选项不可能是对甲、乙对话的正确评价?(A)甲问话的用意是可能
要乙做出一个肯定的、明确的答案。(B)乙的回答前后矛盾。(C)甲没把握乙的两次回答的真缔。(D)在乙看来,《
末代皇帝》拍得一般。应选(B)。甲似乎是在要求乙做出一个肯定的、明确的答案,而乙既不表示认为《末代皇帝》拍得好,也不表
示认为《末代皇帝》拍得坏,这是可以的,因为在拍得好、拍得坏之间,还有中间情况,即拍得一般。可是甲却认为,拍得不好,就等于拍得坏。故
甲没把握乙的两次回答的真缔。6、像这种不合理的措施,我无论如何是不赞成的。也就是说,我是坚决反对的。赞成和反对是反对关
系,根据矛盾律,两者不能同真,至少有一假。(也即不可同真,但可同假)7、围绕A班有无党员一事,甲乙丙三人展开如下对话:
甲:“A班有人是党员”。乙:“A班有人不是党员”。丙:“据我所知,你们
俩说得都不对”。从上述对话中,可得出三人中哪一位有逻辑问题?为什么?8、下述三人谁的说话有问题,为什么?
甲:中国足球队在下届世界锦标赛中可能会冲出亚洲。乙:可能不会吧?丙:我看你俩的说法都不对,我认为中国足球
队必然会冲出亚洲,因为在上一届世界杯比赛中的失利完全是不正常的因素所导致的。该题的关键点在于:
“可能会”与“可能不会”之间在真假值方面是什么关系?也就是说,当“可能会”为真时,“可能不会”是真还是假?“可能会”为假时,“可
能不会”是真还是假?“可能会”与“可能不会”可不可以同真?可不可以同假?所谓混淆(或偷换)概念,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无
意(或有意)地不确定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同一语词表达不同的概念,或将不同的概念当作内涵、外延相同的概念来使用。例如:
“对这个问题,一些人这样看,一些人那样看。他们之间是没有共同语言的。可见,语言是有阶级性的,没有什么全社会共同的语言。”
这段话有什么问题?(答案)违反三段论规则一所犯的“四词项”的逻辑错误也是一种“混淆(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三
段论规则一是同一律在三段论推理的具体体现。“对这个问题,一些人这样看,一些人那样看。他们之间是没有共同语言的。可
见,语言是有阶级性的,没有什么全社会共同的语言。”在这段话中,“语言”一词在第二句话“他们之间是没有共同语言的”中表达“
观点”、“意见”、“看法”这样的概念,而在后一句话中却都是表达“语言”这一概念的。这是以同一语词表达不同的概念。也可以说是将不同的
概念当作了内涵、外延相同的概念。总起来说,也就是没有确定“语言”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从而犯有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转移或偷换论题,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无意或有意地不确定作为论题的判断的涵义.以不同的判断来取代原论题。如下面
的论证:论题:从鸦片战争前后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分析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论述:鸦片战争以后,帝
国主义侵入我国,破坏了我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帝国主义的商品和资本输入我国,使我国的封建社会解体,这样,我国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了。答案论题:从鸦片战争前后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分析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论述: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
义侵入我国,破坏了我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帝国主义的商品和资本输入我国,使我国的封建社会解体,这样,我国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了。这段论述以“从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分析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取代了原论题“从鸦片战争前
后我国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分析我国开始沦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犯有转移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再如王大妈在
商店去买布时问:“你们这里有好布卖吗?”营业员回答说:“我们这儿的布都是好布,坏布怎么会拿来卖呢?”王大妈为此非常生气,布没买就生
气走了。这里,在王大妈看来,营业员偷换了概念。因其心目中的“好布”的内涵则是品种、花色、质量等方面都是符合她心意的,而营业员所说的“好布”这个概念内涵非常贫乏,凡不是坏布就是好布。母亲问:“儿子,你的作业做完了吗?”儿子回答说:“妈妈,你的衣服洗完了吗?”儿子的回答中出现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因为针对母亲的问话儿子必须首先做出回答然后才能提问,否则就违反了同一律,而作为母亲的此时则应当强调儿子必须首先回答问题。
献花(0)
+1
(本文系紫气东来2ze...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