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五章体质-663c5282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75
2021-04-16 | 阅:  转:  |  分享 
  
4、演化倾向:如养生不当,易发展演化为,阳亢、阴虚、痰火等病理体质。(三)偏阴质:1、涵义:指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
特点的体质类型。2、体质特征:(1)形态结构:形体适中或偏胖,但较弱,容易疲劳,面色偏白而欠华。(2)生理机能:食量较小,消
化吸收功能一般,平时较怕冷,精力偏弱,动作迟缓,反应较慢,性欲偏弱。(3)心理活动:性格内向,喜静少动,或胆小易惊。3、临床意
义:(1)对寒、湿等阴邪的易感性强,受邪后多表现为寒证、虚证,表证易传里或直中内脏。(2)内伤杂病多见阴盛、阳虚之证(3)容
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瘀血等证。4、演化倾向:不注意养生,容易发展演化为阳虚、痰湿、水肿等病理性体质。第四节体质学说的
应用中医体质学说从生命科学和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高度,促进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其理论包含着丰富的个体诊疗的认识,为贯彻诊
疗个体化原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同时,将辨证与辨体相结合,对于养生防病、辨证论治起到重要指导作用。一、说明个体对某
些病因的易感性。1、体质因素决定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和耐受性。如:偏阳质者,对风、暑、热邪具有易感性,而对寒邪具有耐受
性,称之“同气相求”。2、体质因素决定发病的倾向性。如: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壮,易患咳喘、消化不良、腹泻等病;老年人肾
气渐衰,易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肥胖或痰湿体质者,易患中风、眩晕、糖尿病等;瘦人或阴虚体质者,易患肺结核、咳嗽等疾病。从现代
病理学研究发现,痰湿体质的人,其新陈代谢一般比较低下,脂肪代谢缓慢,而且血中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低密度脂蛋
白将多余的胆固醇堆积在动脉壁上,从而容易引起动脉硬化和冠心病。3、体质因素与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过敏体质形成关系密切。
如:糖尿病、精神病等诸多疾病和遗传因素有关。二、阐释发病原理:1、体质的强弱决定发病与否。体质是正气强弱的反映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发病与否取决于体质的强弱。2、发病过程因体质差异而不同。发病后
,因体质差异,有即时发病、伏而后发、复发不同,且发病的临床类型也因人而异。3、内伤情志病的发病与个体体质的特殊状态或缺陷有密切关
系。如:《灵枢·本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三、解释病理变化:(一)体质因素影响病机的从化:1、从化:病情一而
化寒。2、质势:由于体质的特殊性,不同体质类型有其潜在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如:由于先天稟赋不同,后天调养各异,故体质
类型具有潜在的相对稳定向的倾向性。3、病势:即病理演变趋势,人体遭受致病因素作用时,在体内产生相应病理变化,不同的致病因素有不同
的病变特点。如:正常情况下,感受寒邪则为寒病,感受湿邪则为湿病。4、质化:质化即为从化,指病势与质势相结合,使病变性质发
生不同的变化,病势依附质势,从体质而发生转化。如:素体阴虚阳亢者,机能活动相对亢奋,受邪后多从热化;素体阳虚阴盛者,机
能活动相对不足,受邪后多从寒化;津亏血少者,多从燥化;气虚湿盛者,多从湿化。(二)体质因素决定疾病的传变1、传变的涵义:指疾病
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即病变部位在脏腑经络之间传递转移,以及疾病的性质发生转化和改变。2、体质与疾病传变的关系:从二个方面决定机体是
否发病与传变。1、通过影响正身的强弱,决定发病并影响传变。体质强壮,则正气充足,抗邪能力强,一般不易感邪发病,即使发病,
多为正邪斗争剧烈的实证,病势虽急,但病程短,不易传变;而体质虚弱者,正气不足,抗邪能力较弱,不但易感邪发病,且病情多易传变深入,病
程缠绵。2、通过影响病邪的从化,从而影响传变。如:素体阳盛阴虚者,感邪后易从阳化热,疾病多从实热或虚热方面演变;素体阴盛
阳虚者,病邪从阴化寒,疾病多向实寒和虚寒方面演变。四、指导辨证体质状况是辨证的前提和重要依据。体质影响疾病的证候
类型,导致同病异证或异病同证的证候类型。体质的特殊因素影响疾病证候类型的倾向性,证候同时包含着体质的特征。1、同病异证:
感受相同病邪,或患同一种疾病,因体质差异,而出现不同的证候类型。如:同感寒邪,体质强壮者,发病表现为“风寒表实证”,卫气不
固者,表现为“风寒表虚证”,素体阳虚者,寒邪直中脾胃,表现为“脾阳不振”之证。又如:感冒病,由于体质差异,风寒、风热、风寒
挟湿、风燥等不同的证候类型。2、异病同证:感受不同的病因或患不同的疾病,因体质某方面具有共同点,常可表现相同或类似的证候类型。
如:同为阳盛之体,感受暑热之邪,势必出现热证;但若感受寒邪,亦可从阳化热,或寒郁化热。又如:泄泻、水肿等不同疾病,若
同为阳虚之体,都可表现为脾肾阳虚之证。五,指导治疗(一)区别体质特征而施治:偏阳质:多实热证候,慎用温热伤阴剂。偏阴质:
多实寒证候,慎用寒凉伤阳剂。体质强壮:多为实证,当用攻法。体质虚弱:多为虚证,当用补法。此外,根据体质特点,采用同病异
治、异病同治。(二)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1、注意药物性味:宜:甘、酸、咸寒、清润偏阳忌:辛热温
散、苦寒沉降宜:温补益火偏阴忌:苦寒泻火宜补气培元宜疏利气血气虚
瘀血忌耗散克伐忌固涩收歛宜健脾芳化宜清
热利湿痰湿湿热忌阴柔滋补忌滋补厚味宜视病
情权衡寒热补泻阴阳平和质忌妄攻蛮补2、注意用药剂量:体质强壮:药物耐受性强,剂量宜大,用药
可峻猛。体质瘦弱:药物耐受性差,剂量宜小,用药宜平和。如大黄泻下通便,有人服用9克即足以通便泻下,有人服至18克仅见
大便转软,即是其例。正如《灵枢·论痛》所说:“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3、注意针灸宜忌:
体质强壮者:对针灸、火热熨耐受性强,体质弱者则耐受性差。肥胖体质:多气血迟涩,对针刺反应迟钝,进针宜深,刺激宜
大多用温针艾灸;瘦长体型:多气血滑利,对针刺反应敏感,进针宜浅,刺激量宜小,少用温灸。(三)善后调理,兼顾体质特征。体
质偏阳者:病后调理慎用狗肉、牛肉、桂圆等温热及辛辣之品。体质偏阴者:病后调理慎食龟、鳖、熟地等滋腻之物及五味子、诃子、乌梅
等酸涩收敛之品。六、指导养生1、食疗方面:体质偏阳:宜凉忌热。体质偏阴:宜温忌凉。体形肥胖:多痰湿,宜清淡忌肥甘。阴虚
体质:宜甘津生津之品,忌肥甘厚味、辛辣燥烈之品。阳虚体质:宜温补之品。胃酸偏多:忌咸酸食品。2、精神
调摄方面:根据个体体质特征,釆用不同心理调节方法,保持心理平衡,维持心理健康。如气郁质者,精神多抑郁不爽,神情多愁闷不
乐,性格多孤僻内向,多愁善感,气度狭小,故应注意情感上的疏导,消解其不良情绪,以防过极。阳虚质者,精神多萎糜不振,神情偏冷漠,多
自卑而缺乏勇气,应帮助其树立起生活的信心。体质人是形与神的统一体。人类既有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
等相同的形质和功能活动,也有神、魂、魄、意、志,以及喜、怒、悲、思、恐等相同的心理活动,这是人体的生理共性。正常人体是有差异的,不
同的个体在形质、功能、心理上又存在着各自的特殊性,这种个体在生理、心理和形质的特性便称之为体质。体质影响着人对自然
、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进而还影响着某些疾病的
证候类型和个体对治疗措施的反应性,从而使人体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带有明显的个体特异性。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一、
体质学说概述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
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二、体质的概念(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二)体质的构成(三)体质的标志(
四)体质的特点(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
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体质通过人体形态、机能和心理活动的差异性表现出来,在生理上表现为机能、代谢
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的差异,在病理上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和易罹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二)
体质的构成: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与神相辅相成,不可分离,故《素问·遗篇·刺法论》说:“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体质离不开形与神,即正常形态结构基础上,而产生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因而,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活动和心
理活动三个方面差异性构成。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活动体质的构成体质的构成形神形态结构生理活动心
理活动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体表形态(外部形态结构):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体格:指反
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通过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和皮
下组织的状况来判断。体型:指身体大小形态比例的形态特征,是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主要观察形体之肥瘦长短,皮肉之厚薄坚松,肤色之黑白
苍嫩的差异。2.生理功能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心率、心律、面色、唇色、脉象、舌象、呼吸状况、语言的高低、食欲、口味
、体温、对寒热的喜恶、二便情况、性机能、生殖机能、女子月经情况、形体的动态及活动能力、睡眠状况、视听觉、触嗅觉、耐痛的程度、皮肤肌
肉的弹性、须发的多少与光泽等方面的差异。3.心理特征的差异性心理是指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是感觉、知觉、情感、记
忆、思维、性格、能力等的总称。心理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人格、气质、性格等的差异。人格:个体独
特的持久的心理或行为特征的综合。气质: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发展的心理特征。性格:先天生物因素与后天因
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对现实稳定态度和习惯行为方式。(三)体质的标志:1、体质的评价指标:身体的形态结构状况
身体的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及运动水平心理发育水平适应能力2、理想健康水平的标准身体发育良好,体
格健壮,体型匀称,体重适当;面色红润,双目有神,须发润泽,肌肉皮肤富有弹性;声音洪亮,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脉象和缓均匀,睡眠
良好,二便正常;动作灵活,运动,劳动能力较强;精力充沛,情绪乐观,感觉灵敏,意志坚强;处事态度积极、镇定、有主见,有理性和
创造性;应变适应能力强,抗干扰、抗刺激和抗病能力强。(四)体质的特点1、体质是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2、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和
复杂性。3、体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4、体质具有连续性和可预测性。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内经》不仅注意到个体的差异性,而且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体质作了若干分类。《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人的肤色、体形、禀性、态度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归纳出木、土、火、金
、水五种不同的体质类型。《灵枢·通天篇》根据人体体质的阴阳胜衰,把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
种类型。用词的变迁《内经》:“形”、“质”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禀质”宋·陈自明《妇人良方》:“气质”南宋·
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方论》:“赋禀”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禀赋”、“气质”清·徐大椿:“气体”、“气质”清·叶桂·华岫
云:“体质”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基础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1、脏腑、经络结构变化和功能盛衰,表现个性形体的差异
性。2、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道路。3、精气津液是决定体质的物质基础,其盈亏影响体质的强弱。二、影响体质的因素:(一)先天稟
赋:体质形成的基础。(二)年龄因素:决定着体质的形成和演变。(三)性别差异:男女在遗传性征、身体形态、脏腑结构等方面的差别,因
而体质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四)饮食因素:长期的饮食习惯和固定的膳食品种质量,日久可因体内某些成分的增减等变化而影响体质。(五
)劳逸所伤:过度的劳动和安逸是影响体质的又一重要因素。(六)情志因素:七情的变化,可以通过影响脏腑精气的变化,而影响人体的体质。
(七)地理因素:人类具有能动的适应性,人类各自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条件相协调的自我调节机制和适应方式,从而产生并形成了不同自然条件
下的体质特征。(八)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疾病是促使体质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疾病改变体质多是向不利方面变化。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一、体质的分类方法:古今医家从不同角度对体质作了不同的分类。《内经》曾提出过阴阳含量划分法、五行归属划分法、形态与
机能特征分类法、心理特征分类法(包括刚柔分类法、勇怯分类法、形态苦乐分类法)等,张介宾等采用藏象阴阳分类法,叶天士等以阴阳属性分类
,章虚谷则以阴阳虚实分类。现代医家也有不同的分类法:如有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七分法、九分法、十二分法等。二、常见正常体质
类型及特征(一)阴阳平和质:1、涵义:指功能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为气血阴阳充盛,功能协调的体质。2、体质特征:(
1)形态结构:身体强壮,胖瘦适中,面色肤色有五色之偏,但明润含蓄;舌红润,脉象缓匀有神。(2)生理功能:食量适中,二便通调,睡眠
安和,目光有神,精力充沛,反应灵活,工作潜力大。(3)心理活动:性格开朗、随和,自身调节和适应能力强。3、临床意义:(1)不易感受外邪,较少生病。(2)发生疾病,多为表证、实证,容易治愈,康复快,或可不药而愈。(3)如后天调养得当,无暴力外伤或不良生活习惯,其体质不易改变,易获长寿。(二)偏阳质1、涵义:指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类型。2、体质特征:(1)形态结构:体形适中或偏瘦,但较结实;面色多略红或微黑,或呈油性皮肤;舌偏红,脉多偏阳。(2)生理机能:食量较大,消化功能旺盛;大便易干,小便易黄;易出汗口渴;精力旺盛,动作敏捷,反应灵敏,性欲较强。(3)心理活动:性格外向,喜动好强,易急躁,自制力差。3、临床意义:(1)对风、暑、热等阳邪易感性强,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热证、实证。(2)易化燥伤阴,皮肤易生疮疖。(3)内伤杂病多见火旺、阳亢或兼阴虚之证。(4)易发生眩晕、头痛、心悸、失眠、出血等证。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5599n...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