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历代才女诗话音画(62.陶母táo mǔ)
2021-04-21 | 阅:  转:  |  分享 
  
历代才女诗话音画(62.陶母táomǔ)四.魏晋62.陶母táomǔ陶母湛氏(243-318),是东晋名将陶侃(陶渊明之曾祖)的
母亲,也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以教子有方和宽厚待人称道于世。她与孟母、欧母、岳母齐名,一同被尊称为"四大贤母"。陶母"教子惜阴
"、"截发易肴"、"送子三土"、"退鲊责儿"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陶母湛氏出生于三国时期吴国的新淦县南市村(今江西省新干县金川镇
)。湛氏名字无从查考。家境贫寒,父早丧。16岁那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嫁给了吴国扬武将军陶丹为妾。陶侃出世后,正当时局混乱,战事
不断,随着三国归晋,陶丹的家道也因此而没落。作为吴国的旧臣陶丹也因此没有再出道。为了生计,举家从鄱阳迁往庐江郡浔阳县,不久陶丹便因
病去世了。陶丹离开人世后,生活重担全部落在湛氏肩上。失夫之痛与家道的没落,并没有使这位年轻柔弱女子却步。她带着重孝将丈夫的灵柩运回
鄱阳老家安葬,然后挑起了培养和教育儿子的重担。她日织麻、夜纺线,换回钱粮供儿子读书。她自己则节衣缩食,常常是一边劳作,一边伴读,一
年四季的夜半,都能见到这孤儿寡母的瓦屋透出油灯的光亮。此外,陶母湛氏将劳作后的全部时间用来教育儿子。她认为,孩子的品格是从幼年就开
始形成的,课子不严,教子不紧,将会贻误孩子的一生。她教育儿子爱惜光阴,崇尚勤劳。又教诫其子,务“使结交胜已”。有一个下雨天,由于家
无斗笠、雨伞,陶侃没法上学,便蹲在母亲的织布机旁玩。陶侃眼睛盯着穿来穿去的梭子,甚是好奇。湛氏见状,灵机一动,停下织布机,把小陶侃
拉到身边,轻声细语问陶侃,老师教了什么课文,陶侃说老师教读<贤文>,湛氏就让儿子背出来。陶侃便天真地叽叽喳喳地背诵,当背到“光阴似
箭,日月如梭”时,湛氏叫陶侃停下,让他解释,陶侃想了半天,结结巴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湛氏因势利导地指着手里的织布梭子启发,使陶侃懂
了借光阴用功读书的道理。从此,他发奋苦读,结果不负母望,一举成才。陶侃经别人引荐,去外地做官。赴任前,湛氏把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
地教导陶侃,希望陶侃做一个清正之人。湛氏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包袱递给陶侃让他带上。到了目的地,陶侃打开包袱一看,只见里面包着一坯土
块、一只土碗和一块白色的土布(俗称“河布”)。陶侃先是一怔,过了一会才慢慢领悟到母亲的用意。原来土块表示,无论身在何地,看到它,就
应想到家乡故土,要为故土争光。母亲的“三土”深深打动了陶侃的心,后来他在仕途上果然不负母亲所望,做到正直为人,清白为官,世代赞誉。
陶侃在浔阳做县吏的时候,监管渔业,想到她老人家还在乡下过着清贫的生活,心里很不安。有一次,一个部下出差,要路过母亲居住的地方,陶侃
便要他带一坛子咸鱼干送给母亲,让她尝尝浔阳的特产,以表孝心。陶侃的部下见到陶母,说明了来意,陶母很高兴。可是,当她读完儿子的信,又
问清了这坛咸鱼是公家的东西时,心情变得沉重起来。她拿过笔墨,写了个“封”字,贴在坛口上,对来人说公家的东西不能收下,并且请陶侃的部
下带回去交给了陶侃。她还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陶母退还鱼干的举动,教育和影响了陶侃的一生
。湛氏拉扯着小陶侃,过着十分清苦的日子。有一天,陶侃的好友范逵等数人途经新淦,见冰雪封道,且又天色将晚,特来陶侃家借宿。可是家中拿
什么来招待客人。侃手足无措,范逵也显得尴尬。湛氏连忙热情招呼客人,要侃儿和客人聊天叙旧。然后,她便转过身去安排食宿。家中早已无钱买
米,她趁客人们闲坐寒暄之际,毫不犹豫地将青丝剪下,编成假发卖与邻人,换回了米油酒菜、还有柴火、马料,在这冰天雪地里也难寻觅,湛氏便
撬下几块旧楼板当柴烧,把垫在床上的禾草席子拿出来切碎喂马。范逵等人,深为感动。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陶母湛氏病殁,终年75岁
。她去世后,人们遵其遗嘱,将其葬于新淦县城十字街右(今新干县城金川镇十字街2号),享年75岁(其碑石珍藏在新干县博物馆)。她以贤良
的秉性和教子的良方,在妇女界树立了一块永不褪色的丰碑,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后人为纪念陶母教子惜阴苦读的精神,在湛氏故宅旁
筑有陶侃读书台,其下为洗墨池。后又在读书台附近兴建了“惜阴书院”、“金川望江楼”。宋代名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杨万里、文天祥,明
代名人解缙等都到此游历并赋诗赞誉“陶母教子”。都昌瞻陶母像(明)邵宝?qióngxiàngxīnláizhǎngzhě
chē,yānliúshēnkuìshíwúyú穷巷欣来长者车,淹留深愧食无鱼。qīngsīyīlǚbìngdāoxià,wǎndézhōngyuánjiǔdǐngyú青丝一缕并刀下,挽得中原九鼎馀。
献花(0)
+1
(本文系ZBY子不语00...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