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断舍离
2021-04-29 | 阅:  转:  |  分享 
  
我认为“断舍离”并非提倡丢弃物品,首先应该面对物品。因为这一切都是自己曾经选择的,也是自己曾经接受的。假如实施断舍离,就不会随随便便地接受了
。无论是物还是人,都是值得怜惜的。——三枝龙生乍一看书名,断舍离三个字让我以为它就是一种整理收纳之术,但读完全书,发现作者想表达的
思想其实更深入。首先,她把整理术作为入门之法,让人们在收到实效后,接受断舍离是可以让物质新陈代谢起来的理念。然后,作者引用老子的话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译文:求学则日增,求道则日减。减之又减,终空无所有,无所有则无不所有。
)作者把断舍离比作减法,即人们通过减少过量的物品、情绪、理念,以排除阻塞物,恢复流动性。而那些囤积的、未利用的人·事·物就等同于没
有被实践的知识。只有“放手”,才能真正地走近“知识”。最后,引出断舍离所代表的人生哲学:“有舍,便有得”。一路看下来,让我觉得断舍
离能流行起来,必然性大于偶然性,因为作者给这三个字赋予了更高的意义。相比其他的整理类书籍,大多只是谈细节,没有她的格局高。断舍离是
整理,但又不是整理。断舍离并不只是“扔东西”和“整理东西”,而是一个审视自己与物品关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仔仔细细地观察自己的
内在与内心。1.作者山下英子是谁?她生于东京,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在上大学时通过学习瑜伽,接触了放下心中执念的修行哲学“断
行,舍行,离行”,但在十年之后才开始意识到“断舍离”是可以运用在现实的生活当中的,于是作者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断舍离”,并开始推广
她的理念。同时,也在网络上写博客,后被出版商看到并出了书。2.我们为什么需要断舍离?在物质丰裕的今天,表面看来是我们拥有物品,实际
上却是物品绑架了我们。人们任由多余之物侵蚀自己的时间、空间与精力,却只是哀叹“无力整理”,不知如何改变。断舍离可以快速帮助我们整理
物品,让生活变得更舒适,从而心情也变得愉快,何乐而不为呢。3.物品从哪里来的?基本上都是我们自己买的或别人送给我们的。关于物品,作
者体悟到:万物唯一,同源同相。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物品、居住的空间就可以推测出他现在的思想,甚至还可以猜到过去的情况与未来的发展。举例
来说,我喜欢买书,结果是一大半的书都堆在书架上,一页也没有看过。反映了什么呢?反省了一下,我以开卷有益、书越多越好为理由,看到我认
为的好书就想买,只享受了购书时的快感,尤其是双十一和618时,却没有考虑有没有时间读。最近,通过学习断舍离,我买的书少多了。虽然没
有完全停止购买(也没有必要因噎废食),我从随便买到精选,再到舍掉一些我认为用不上的书,已经是在进步之中了。一个人想改变自己的一些多
年形成的理念和习惯,还是需要费点劲和有一颗恒心的。4.为何无法舍弃物品?原因大多不在于物品,而在你自己的内在与内心当中。物质的泛滥
的房子,其实就是一面反映你内心的明镜。心病还须心药医,只有认识到过度的欲望,对我们来说,坏处大于好处,才能治本。5.断舍离与极简主
义有什么区别?如果认为“断舍离就是扔掉一切,只留最小限度的必需品生活”,那就大错特错了。这并非“断舍离”,而是一种狂热的“极简主义
”。断舍离的思想与这种狂热极简主义截然不同。狂热的极简主义者主张“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一切统统扔掉”。何止保留“最小限度”的物品,简直
连“必需品都不剩”!可以说他们追求的是“空无一物”的状态。断舍离并不提倡这种状态,而是主张只在身边放置精挑细选的“称心”之物,以此
打造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居住空间。一方主张“舍弃一切”,而另一方追求“精挑细选的称心之物”,两者对待物品的方式和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生而为人,很难摆脱物欲。既然问题只是在于“物品过多”,那就把总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例如“限制总量”战术,有一物来,就让一物去,保持
所持总量是固定的。断舍离并不否定物欲,而是提倡巧妙地控制物欲;断舍离也不主张舍弃一切,而是建议精选真正心仪之物。6.如何让家人支持
我断舍离?请先从自身实践开始,做出榜样,慢慢影响。因为我们无法控制他人、也不能强迫他人。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的家人要求你做一些不
知所云的事,你会怎么样?答案很可能是:不做或消极抵抗。所以,如果想让家人行动起来,就应该先从自己做起。我们不能控制他人,但是可以决
定自己的行为。如果自己没有身体力行地实践断舍离,就无法向他人传递其美妙之处。相反,如果自己意兴盎然地实践着断舍离,周围人也会开始感
兴趣,产生“看他做得那么开心,不如我也尝试一下”的念头。实际上,只是因为自己默默地实践断舍离,最后家人也加入进来的例子不胜枚举。以上仅仅是个人的一孔之见,还请读者们结合自身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整理方法和人生哲学,并亲身实践总结,一步一步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