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2021-04-30 | 阅:  转:  |  分享 
  


第十单元酸和碱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

课时1酸、碱与指示剂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1课时。本节内容是下册课程的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金属等简单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文字,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理念】

1.理论联系实际,梳理知识要点的同时,重点突出生活应用。化学从生活中来,又走向生活中去,学会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生活有关的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

2.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学生创造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生活中常见酸和碱

(2)通过实验了解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规律

(3)了解酸碱指示剂发现过程,学会自制指示剂。

(4)用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并会其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

(2)学会运用指示剂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假的鉴别紫米、变绿的鸡蛋、不同水中黑枸杞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2)注重培养学生关注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规律。

(2)能够利用酸碱指示剂来检验常见物质酸碱性。

【教学难点】

(1)利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成九组,组内进行明确的分工合作。

实验仪器:试管8支、试管架、胶头滴管8支、六孔井穴板4个

实验药品:石蕊溶液、酚酞溶液、醋酸溶液、石灰水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自来水

学生课前准备:

查阅资料自制指示剂方法,每小组至少自制两种指示剂

从家里带来肥皂水、洗洁精、洁厕灵、橘子水、洗发水等各种液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酸有哪些?

教师再问这些酸奶、食醋、汽水、水果里面有什么酸?

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碱?



对于生活中的碱学生们不太了解,利用图片进行介绍。 学生说有酸奶、食醋、汽水、柠檬等



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酸和碱

从学生已有一些知识基础上引入问题,贴近学生生活,还培养学生关注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感悟新知

教师列举常见的酸和碱的化学式和名称学生找规律

常见的酸有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还有磷酸(H3PO4)、碳酸(H2CO3)、醋酸(CH3COOH)等

常见的碱有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氢氧化钾(KOH)、氢氧化铜[Cu(OH)2]、氨水(NH3·H2O)等。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从名称上看它们最后一个字都是“酸”,从结构上看都含有氢元(2)从名称上看都叫“氢氧化某”;从结构上看都含有OH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归纳比较法初步了解生活中常见酸和碱。 过渡----知识回放

将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的小花用水润湿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紫色石蕊试液做什么?

在探究分子在不断运动的实验中,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什么颜色?为什么?酚酞溶液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忆实验,并思考石蕊和酚酞的作用。 温故而知新,形成知识体系。 4实验探究一

实验10-1

取8支试管分成两组,每组的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白醋、稀盐酸、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向其中的一组试管中,滴入紫色的石蕊溶液2—3滴,振荡,观察现象。

向另一组试管中,滴入无色的酚酞溶液2—3滴,振荡,观察现象

(教师巡查并指导学生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食醋

盐酸

石灰水

氢氧化钠



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后的颜色











加入无色酚酞试液后的颜色











指示剂遇酸和碱溶液变色有什么规律?

什么叫指示剂? 学生阅读课本[实验10-1],了解实验步骤,然后熟悉操作方法,其后薛专心操作,根据实验现象,正确真实地填写实验报告。学生代表描述现象并得出结论

1、变色规律

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酚酞: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

2、定义:像石蕊试液这样能和酸或碱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试剂。



使学生初步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学会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必要的讨论,然后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 5、巩固练习:

1.紫色石蕊溶液滴入碱溶液(氢氧化钾)变_____,

在紫色石蕊溶液滴入酸溶液(如稀硫酸)变______。

2.无色酚酞溶液滴入碱溶液(如石灰水)变____,

在无色酚酞溶液滴入酸溶液(如果酸)显_____。3、某溶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蓝,则将此溶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中,酚酞试液()

A.不变色B.变红

C.变蓝D.无法确定

4、向某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后不变色,向该溶液

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则()

A.一定显红色

B.可能为紫色,也可能显红色

C.可能显蓝色

D.一定显无色 使学生初步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学会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必要的讨论,然后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 使学生初步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学会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必要的讨论,然后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 过渡--酸碱指示剂的发现

教师请学生讲述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引导学生下面进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请学生展示自制指示剂,并简述制作步骤。

学生讲述:波义耳

学生讲述自制指示剂并简单讲述制作步骤。

学生选用黑枸杞、红色的花和紫色甘蓝,黄色的花、西红柿和胡萝卜多种生活中常见的植物进行植物指示剂的制作实验。 利用学生对化学指示剂变色的神秘感,激起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实验探究2:自制酸碱指示剂



教师提出实验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要合理分工好活动任务,团结合作,并填好实验记录,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2、交流实验结果,展示所制得的植物汁液在酸、碱溶液中的颜色,比较颜色变化效果,并判断该植物汁液是否可以做酸碱指示剂?提问:根据什么判断浸泡出的汁液能否作为指示剂使用? 学生观察实验,并得出结论:根据指示剂在酸和碱的溶液中

学生展示了九种不同指示剂的变色情况。得出结论

颜色变化是否明显来判断,能否作为指示剂使用。

发现黑枸杞、红色的花和紫色甘蓝效果最好,黄色的花、西红柿和胡萝卜 从学生从实验现象入手,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帮助学生从生动的实践上升到抽象的试论,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酸碱指示剂. 实验探究3:利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1)我们知道指示剂遇酸性碱性的物质会变成不同的颜色,那么我们利用这个特点,可以用指示剂来鉴别物质的酸碱性,请学生说一说应该如何实验?

请大家用石蕊、酚酞、或自制的指示剂来判断从家里带来肥皂水、洗洁精、洁厕灵、橘子水、洗发水等各种液体的酸碱性





(2)利用指示剂变色的原理分析问题

教师出示图片后引导学生了解真假紫米的鉴别方法和变绿的鸡蛋是怎么回事?



学生说明:检验酸碱溶液的操作步骤

学生得出结论:洗发水是碱性的,洁厕灵是酸性的,肥皂水是酸性的等

学生通过分析利用指示剂的原理,解释了真假紫米的鉴别方法和变绿的鸡蛋的原理

















运用本部分来突破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这部训练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学生在分析解答问题中才能学知识,真正理解知识,从能力上得到升华!学会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生活有关的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化学很实用。 四、总结提升

1、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2布置作业

家庭实验探究:

回家设计实验并探究为什么矿泉水和自来水中泡的的黑枸杞颜色不同?为什么过一段时间他们的颜色会改变?,利用酸碱指示剂的原理来解释原因。





学生总结归纳(不同学生互相补充得出结论):

1、生活中常见酸碱

2、石蕊溶液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酚酞遇酸性不变色,遇碱变成红色。

3、如何自制酸碱指示剂

4、如何用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提出:利用酸碱指示剂能不能判断酸碱性的强弱?) 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引发疑问,为以后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从生活常见的现象引出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化学从生活中来,又走向生活中去。注重培养学生关注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板书设计】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

一、生活中常见酸碱

二、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

1、常见的酸碱指示剂

(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酚酞:遇酸不变色,遇碱变

三、自制酸碱指示剂

四、用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反思】:

本节课堂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因此,我在设计时以探究实验为活动线,以酸碱指示剂为知识线。实验探究能给学生带来直观深刻的认识,我采用了微型实验辅助教学,在课堂上微型实验能让人人参与,极大地提高了每个人的热情,而且实验效果明显又节约试剂。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体验充分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享受成功的乐趣,充分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教学宗旨。

不足的地方:

由于探究实验较多,时间紧张,教师和学生过多关注实验的现象和结论,老师顾不上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正确操作。虽然讲解清楚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但是学生实验速度仍然较慢,需要多加练习提高探究能力。













1







献花(0)
+1
(本文系王杨柏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