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九国(朝)故都邢台城
2021-05-06 | 阅:  转:  |  分享 
  
九国(朝)故都邢台城任志良根据史料记载及其遗址,邢台历史上曾经存在有九座古城,现整理如下。邢台古城1——商·祖乙古城《史记》、《周书》、《左
传》、《太平环宇记》、《竹书记年》等信史都有祖乙迁于邢的记载。《顺德府志》、《邢台县志》、都引用《环宇记》有基本一致的记载曰:祖乙
迁都于邢,今县治是。及《括地志》:商祖乙九祀。甲辰祀于耿,迁都于邢,今县治是。这也就是说,商·祖乙故城在后来的县治所在地。商代因内
部的政治斗争,曾经几次迁都。有的说曾经五次迁都。五迁者,《殷本纪》【集解】孔安国曰:“自汤至盘庚凡五迁都”。根据《竹书纪年》记载,
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后“外丙胜居亳”、“仲丁元年,自亳迁于嚣”、“河亶甲整即位,自嚣迁于相”、“祖乙滕即位,元年自相迁于耿”
、“祖乙自耿迁于庇”、“南庚三年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武乙三年自殷迁于河北”、“帝乙十五年自河北迁于沬”、“文丁
元年自沬归殷邑”。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乃历十次迁都。其第四次迁都即“祖乙滕即位,元年自相迁于耿”,即迁于邢
台。邢台古城2——周·邢国百泉古城对于这座古城城址的记载,一是乾隆十五年《顺德府志》“邢台县”条下曰:古城,在府城南百泉村,遗址尚
存。二是光绪《邢台县志》与民国《邢台县志》在记载“邢候故城”条时引用《府志》则具体指出:在县南百泉村,遗址尚存。明确指出此处城址为
“邢候故城”,而《府志》记载的意思只是指出此处为邢台域内的一处古城城址。即在“邢台”目下,应为邢台县治的故城遗址。综上,一是可以肯
定此处为一古城遗址;二是此处是否是“邢候故城”抑或“邢台县故城”的遗址有待有关专家予以考证。如参照此处考古发现的商周时期的陶器残片
及文物,姑且把此处的遗址作为“邢候故城”的遗址是有道理的,那幺,“邢候故城”的遗址就有四处了。这四处遗址可根据有关记载的排列为百泉
遗址——鹿城岗遗址——现城内遗址——夷仪城遗址。(另置疑:商祖乙迁于邢之后,据《竹书记年》载:二年,圮于耿。圮有塌坏,倒塌的意思
。那幺,此处有可能为祖乙“自耿迁于庇”之前的城址,因祖乙之都城已经塌坏,所以就迁走了)。百泉,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出名的地方。据考古
发现,在这里曾出土过商周时期的陶器残片及文物,也是人们口口相传的百泉竟流的风景名胜。这里至今尚有“古城遗址”一块石碑。这里还是百泉
古动物化石遗址,遗址位于百泉村东北狗头泉西侧。1976年开发百泉时发掘出土大量披毛犀、菱齿象、狮子、野马、斑鹿、羚羊、野猪、巨驼、
原始牛等9种古动物化石,同时出土的还有石斧、石棒、碗、鬲及部分石器、陶器。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考察分析,时
当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8万年至10万年,百泉为古人类活动场所之一。经实地调查,古城遗址在(东)百泉村西南,原为近正方形台地,
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不详,周围曾发现陶器残片,但无城垣残迹,已经开发为麦地和住宅了。当我询问古城遗址的时候,好几位村民争相说:
我们这里原来就是古城。几位赫姓老人说:六三年七里河发大水,那水都一房多高,把原来的村冲了,把七里河的桥都冲到我们这里了,于是100
多户人家搬到了现在的地方(西百泉)。村西观音庙前的石碑就记录了这段历史......。据村中老人回忆,小时候还见过原来的半截城墙,
现在城垣残迹已经没有了,我们只能称其为“遗址”了。邢台古城3——周·邢国鹿城岗古城鹿城岗遗址位于邢台市西北十多公里处的西沙窝村南(
北外环南侧200米处)。据考证此为西周古城遗迹,地面仍保留有高大的夯土城墙。西周成王封周公第四子为邢侯,建立邢国,始邢候欲建城此处
。立标已定,夜有一鹿衔标于今城。所以,这座城就没有建起来。明成化《顺德府志》、乾隆《顺德府志》载:“鹿城岗,在县西北二十里,俗传邢
侯欲筑城于此。立标已定,夜有一鹿衔标于今城,于是邢侯城就迁到了现在的“牛城”。光绪《邢台县志》与民国《邢台县志》记载相同:鹿城岗营
头岗东北二里初欲于此筑城,夜有鹿衔标徙之。清道光《邢台县志》记载的更具体:“鹿城岗:世传夜里建城时立标岗上,夜有鹿衔标今城处,其说
怪诞。传说很早以前,村中有姐弟二人,两人晚上闲聊打赌,姐姐说自己一晚上能做一双鞋,弟弟称他一晚上能筑一座城。时近黎明,姐姐已做完鞋
,但弟弟的城池工程仅完成一半儿,这时有一头小鹿出来吃草,叼走了立城的标牌,姐姐为了帮助弟弟,就学公鸡打鸣,把鹿撵走了,但城只建了一
半天也明了,所以便留下了鹿城岗的名字。古城遗址随地形而建,城的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南北约640米,东西约700米,地面仍保留有高大
的夯土城墙,最高处距地面约6米,现存城墙有明显夯痕。邢台古城4——周·邢国古城周·邢国古城(今城处)。按清乾隆《顺德府志》记载:“
邢台县,殷祖乙所迁都,周邢候国”。光绪《邢台县志》曰:“今城内西南隅小城是也。《括地志》在邢州外城内西南角”。民国《邢台县志》引《
环宇记》曰:故邢国今城内西南隅小城是也。即邢候第二(或三)次建城的地方,在卧牛城城墙之西南角,现在的新世纪广场一带。邢台古城5——
周·邢国夷仪古城《水经注》:“邢,今北直顺德府治,即古邢国。僖元年,邢迁于夷仪”。东周初年,狄人侵犯邢国,邢侯不敌,求救于齐,齐桓
公率领曹、卫、宋援邢,战后邢侯将国都迁于邢国西部山区(即今邢台县浆水村)建立夷仪城。《春秋地理志考实》、《元和志》、《太平环宇记》
、《大清一统志》、乾隆《顺德府志》、光绪《邢台县志》、民国《邢台县志》等文献都说:夷仪城在邢台县(龙冈县)西,春秋僖公元年邢迁于夷
仪。臣瓒曰:襄国西有夷仪城,去襄国一百四十里。今俗谓之随宜城。盖语讹也。这座城距离现在的邢台城有七十公里,位于浆水。此处有“邢候行
台”,徐景曾清乾隆《顺德府志》载:邢候行台,在城西一百四十里浆水村。近日见邢人一著作曰:邢迁于聊城夷仪城,此说大谬。此系采用山东通
志的说法。《左传》僖公元年载:“夏,邢迁夷仪,诸侯城之,救患也。凡侯伯救患分灾讨罪,礼也。”齐桓公带领四国人马帮助邢侯筑城,哪有
邢侯国地、民在邢台,而迁城到聊城的道理?乾隆《邢台县志》曰:按文献通考曰龙岗县□有夷仪岭,即其地。山东通志曰在东昌府聊城县。予谓春
秋诸侯各自封地,东昌齐之西鄙耶,安得据而有之?”即是说,东昌府聊城县是齐的封地,邢国怎幺能去占据呢。故《太平环宇记》曰:“夷仪今龙
冈县界夷仪是也”,《春秋地理志考实》“夷仪”注:“祖乙”经邢迁于夷仪。杜注:邢台县西有夷仪城。元和志云:在县西一百四十里,俗伪为随
宜城是也。《通典》载:夷仪岭在县北百五十里,左传云“邢迁于夷仪”,即此。邢台古城6——后赵建平大城乾隆《顺德府志》载:建平城即今县
治是。《环宇记》邢州大城,石勒所筑,及僭号名为建平城。上志书“建置·府城”处曰:“城旧围九里三十步厚二丈,隋图经谓石勒所筑号建平大
城,岂春秋时齐桓公率曹卫所城而石勒增之,是未可知矣。沈存中又谓郭进守西山时所筑,厚六丈,上可卧牛,俗呼为卧牛城,又传城西南有栓牛石
,东北有牛尾河故名,未知孰是”。是说建平大城是否在邢候城的基础上扩增的“是未可知”,建平大城与卧牛城是否为同一座城“未知孰是”。《
太平环宇记》、《邢台县志》与《府志》相同,都采用的是《隋图经》的记载。且说“今城已非其旧”,虽对卧牛城为何时、何人所建皆语焉不详。
但都指明“石勒所筑号建平大城”。《晋书》、《十六国春秋别传》载,石勒定都邢台,始建社稷立宗庙营东西公署。徙浑仪、乐器、洛阳铜马
、翁仲二、晷影于襄国,列之永丰门。起明堂、辟雍、灵台于襄国城西。铭佐命功臣三十九人于石函,置于建德前殿。立桑梓苑于襄国。增置宣文、
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简将佐豪右子弟百余人以教之,且备击柝之卫。置挈壶署,铸丰货钱。徙朝臣掾属已上士族者三百户于襄国
崇仁里,置公族大夫以领之。勒宫殿及诸门始就,制法令甚严,讳胡尤峻。勒始制轩悬之乐,八佾之舞,为金根大辂,黄屋左纛,天子车旗,礼乐备
矣。大赦境内,改元曰建平。西晋因统治集团的腐朽,不可避免的走上了日趋灭亡的道路。后赵作为北朝前期曾盛极一时的羯族政权,在南北朝历史
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赵不但重视国内各民族人民矛盾的调和与融合,而且大力抑制各少数民族官吏、兵士的越权行为,并重用汉族官吏,相
对达到了各民族的融合与大统一。邢台古城7——李马白鸡城据我及朋友“五方元音”白全忠先生探访,现在的李马由三个自然村组成。村碑介绍:
元至正年间以前,此处有三村,名东李马西李马白圭乡,统属白圭乡。后白圭乡东李马并入西李马,简称李马。村中一通《重修牛王庙碑记》亦有“
顺德路提控案……邢台县白圭乡西李马”等字。清乾隆《顺德府志》、光绪、民国《邢台县志》都是引用《太平环宇记》的记载曰:“白鸡城在县治
西。寰宇记:邢州西有白鸡城。”载:白鸡城,在城西十三里。寰宇记:邢州白鸡城,坂筑之,初望见上有白鸡,因名,俗呼白圭城。县志云:县西
十三里有白圭乡故名。但此城建筑年代不详。白鸡,白色的鸡。《郎潜纪闻二笔》载献“白雉(野鸡)”以为祥瑞,曰:“嘉庆十年岁在乙丑十一月
,黑龙江将军观明献白雉一笼,表请宣付史馆,以昭瑞应。睿皇帝谦德不居,诏以时和年丰,民安物阜为瑞,仅敕令内廷诸臣赋诗纪之。(按:《孝
经援神契》、《春秋感精符》,咸以白雉来翔,为祥征庆贶,自越裳进献而后,汉唐旧史,亦复侈陈。至哉圣人,直轶周成而过之,无论后世矣)”
。武进徐景曾乾隆《顺德府志》亦有记载:五代东魏武定元年正月,广宗郡献白雉。有人说,白鸡可能是古代的一种白羽毛凤凰,不知确否。邢台古
城8——赵国古城邢台府、县志,在“古迹城址”目下,没有见到关于赵国故城的记载,但乾隆《顺德府志》有:“襄子殿,府治大堂址是”、“在
城偏东,相传即赵襄子殿址,有亲民堂,赵辅国建”及《邢台县志》馆舍载:襄子殿,旧志府治正厅址是。《史记》“夏本纪”集解孔安国亦曰:大
陆……出信都国,与虖池、漳河水并流入海。大陆在钜鹿郡。亦是赵国古城。信都国即邢台,也就是说,赵国故城在邢台老城城址。其它记载赵国遗
迹遗址及传说的却有不少。如:赵襄子祠,在县治西,堂五楹,东西各三楹,明知府张延廷、知县朱诰创建,春秋遣员致祭;豫让祠,在县文庙后;
豫让刺杀襄子的“豫让桥(国士桥)”,城北五里;太子观、太子井(太尝井)邑西四十五里,世传赵襄子为太子时猎于此,掘井得水;赵孤庄旧志
在城西北二十五里,相传程婴匿赵武处,及赵国花园的“梅花寨”等。清·林春溥《战国纪年》载:赵地昂、毕之分野。赵分晋得赵国。康熙《邢台
县志》“事记志”载:“赵简子立无恤为后是为襄子治襄国”。《史记》载“襄子立三十三年卒,浣立,是为献侯。……献侯少即位,治中牟。”从
“集解曰:赵献侯自耿徙此”可知,邢台是赵国赵襄子与其子献候自耿(邢台)迁于中牟这一时期之国都。敬侯十二年卒。子成侯二十年,魏献
荣椽,成候在邢台修建了檀台。《史记·赵世家》集解徐广曰:“襄国县有檀台”。这是说,赵国自敬候由邢台迁邯郸后,他的儿子成候时,魏国献
来了优良的木材。于是成候便用它在邢台重新修缮了其邢台的赵国故宫殿,此时邢台为赵之别都。邢台古城9——襄国(龙岗)古城襄国故城是赵王
赵歇、常山王张耳(后为陈余击败,归汉更立为赵王)的故城。按《春秋地理志考实》、《大清一统志》古迹·襄国故城曰:在邢台县西南。《元和
郡县志》曰:项羽改曰襄国,盖以赵襄子谥为名也。赵歇为赵王,张耳为常山王,并理信都。”杜佑《通典》曰:项羽分赵,立张耳为常山王,居信
都,更名信都曰襄国,即其地也。”宋·释惠洪《子部·道释》《林间录》载:赵分为二。张耳为常山王,王赵地;都襄国,今顺德府治邢台县是。
按乾隆《顺德府志》载:二世元年,张耳陈余立赵歇为赵王,居信都。汉高帝元年乙未楚项羽徙赵王歇为代王,立张耳为常山王,治襄国。《邢台县
志》与与上志书记载相同:襄国故城在县西南,项羽改曰襄国,以赵襄子采地得名也。《元和志》今州理龙岗城是也。按《高帝纪》与《张耳陈余传
第二》记载,赵歇为赵王时,此处为赵歇之赵国都城,项羽徙赵歇为代王,立张耳为常山王,治襄国,此为常山王张耳之常山国都城。陈余打败张耳
,徙赵王歇王赵,居襄国,此又为赵歇之赵国都城。汉二年,汉遣(张)耳与韩信追杀赵王歇(于)襄国。四年夏,立张耳为赵王,此又为张耳之赵
国都城。五年秋,(张)耳薨,张耳子敖嗣立为赵王。十年春正月,废赵王敖为宣平侯。徙代王如意为赵王,王赵国,此又为赵王如意之赵国都城。
即龙岗城曾四度为赵国国都,一度为常山国都。至此可知,千年名郡,九朝(国)故都(商都、井方国、苏氏国、邢国、襄子赵国及“复辟”的赵
歇赵国、常山国、张耳赵国、赵王如意赵国、后赵国)的邢台共有九座历史上的王国或朝代所建的故城之遗址。另注一:公元前十七世纪,邢人居此
命名曰“井”。据《左传》记载:邢为井伯之地。有井伯,即郉伯,故称井方(国)。(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邢台为井方国都。另注二:
《河北古代历史编年》载:“古苏国:金文或作稣,又称有苏氏。西周初年苏岔生迁都于温。公元前662年,邢被狄所攻。公元前650年苏被狄
所灭”;“苏,在今邢台市附近”。据网友“丹枫飞云”根据《河北通史》、《邢台通史》及“柏杨说史”及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曰:公元前16世纪,商汤平定天下,诸侯三千。《通史》曰:“冀中南地区的方国部族还有邢台西南的苏氏部族”,为苏氏国。(注:《史记》殷本纪:帝纣……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集解:皇甫谧曰:“有苏氏美女”,乃苏候护之女)时邢地为苏氏国。另注三:乾隆《顺德府志》建置·府署“顺德府”曰:汉置巨鹿、常山二郡及赵、广平二国。晋置巨鹿、赵、安平三国及广平郡。光绪《邢台县志》沿革“州郡”曰:汉,冀州广平国。景帝置郡。武帝征和二年改置平干国。宣帝五凤二年复故。哀帝建平三年更为国。此两条记载,说到在邢台置赵、广平、安平、平干等国,惜史料未详。即如杜佑《通典》州郡一所说:百三十九国知土地所在,三十一国不知其处也。故暂缺。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2825o...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