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思想 孔子认为仁和礼结合的最佳方式是“中庸”。他很推崇尧告诉舜的教导“允执 其中”。即在认识事物时,通过研究这个事物在可能的发展趋势中,就其不及和过 头两个极端之间找出适中合宜的地方。如他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 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而在处理事物时,要求不要偏袒某一种倾 向,或与某种人完全同一,应该调和不同的倾向。不然,就不能成为德性高尚的君 子,而会沦为偏激的小人。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根据这个思想 方法和根本态度,他交朋友就极力寻找善于掌握中庸思想的人,只有在“不得中行 而与之”,即找不到这种人的时候,才与偏向于进取的“狂”者或偏向于有所不为 的“狷”者交往。他指导弟子时,总是设法引导他们走中庸的道路。子张放肆,过 了头;子夏拘谨,常有所不及,他批评二人的偏向同样不好,不符合中庸的原则。 所以说“师也过,商也不及”,“过犹不及”。他认为,对于不好的处境要能容忍, 对于不好的人也要能有所迁就,若采取过激的办法,就会出乱子:“子曰,好勇疾 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他这种中庸调和的方法论,要求不偏不倚,有时的确表现非常全面而又灵活。 例如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说,做事只考 虑实际的质朴以至胜过文采,则显得粗野;做事只考虑外表的文采以至胜过质朴, 则显得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采全面兼顾,不偏于一面,才是做得恰到好处的君子。 他又说:“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他认为像虞仲、夷逸这些人,过着隐居缄默的生活,保持清高的节操,退隐得合乎 时机,这当然也好。但他自己却不然,而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更为灵活的态度,即 所谓“无可无不可”。他还明确提出“绝四”的态度:“毋意,毋必,毋固,毋 我”,即不要主观猜测,不要武断和不留余地,不要拘泥和固执成见,不要自以为 是和以我为核心。无怪乎孟子称赞他“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 以速则速”,完全是一个“圣之时者也”。总之,人们对中庸境界的追求,积淀成了 公正中和的价值理念。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