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渝东古盐场的历史与传说(1)(1)
2021-05-18 | 阅:  转:  |  分享 
  
渝东盐场的历史与传说刘卫国摘要:渝东各盐场都有动物引泉的传说,但真实历史远不止传说中的两千多年。长期以来,人们局限于传说,真实历史被遗忘
,形成历史断层,其断层时间远比已知传说的时间要长得多,本文旨在理清传说与历史的区别,揭示历史的真相,以正视听。主题词:盐史
传说动物断层真相说到渝东盐场的历史,各盐场都有一个动物引泉的传说,即各盐场都是通过动物的引见才发现了盐泉,从而开
启本场的制盐历史。但将这些传说汇集在一起时,便会发现:一是动物引泉的情节都大同小异,只是动物的种类不同罢了,但都是白色动物,如白鹿
、白兔、白羊、白斑鸠等。二是动物出现的时间非常集中,都是在秦末汉初及其之后,即秦灭亡巴国,统一全国后,巴文化开始纪录在中华文明里的
时间之后。但研究证明,渝东的盐泉是开放式的散布在广大区域,并与水源相伴,赤裸裸地暴露在古人面前,极昜被古人所发现。因此,渝东盐业的
起源可追溯到原始人喝盐水的时代,时间非常遙远,与传说的两千多年相差甚远,其差距远远大于已知传说的时间,这一巨大时差着实让人惊叹。
关于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所出现的断层,我曾在多篇文章中作过些许探讨。在笔者揭示渝东盐史断层之前,各盐场都将传说当成了自己的历史。随着
研究的深入,渝东盐史存有巨大断层的论点,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误将传说当历史。为此,有必要将我之前所发表过
的零星论点汇集起来,重新系统地梳理一遍,独立撰成一篇文章,以正其视听。一、动物引泉的美丽传说在在渝东,每个盐场的起源,都有一个动
物引泉的美丽传说,譬如巫溪县的大宁盐场,据《巫溪县志》载:“盐泉出自县北宁厂宝源山麓,古称大宁盐井或白鹿盐泉。”又据《四川盐业志编
写大纲》载:“大宁自流卤水,发现于周慎靓王五年,即公元前316年。”民国《四川盐政史》又载:“大宁盐井始于汉,卤脉自宝源山麓,地属
袁氏。相传猎者见白鹿往来山间,逐之入洞,不见踪迹,饮泉而咸,取以制盐,故名白鹿泉。又如云阳县的云安盐场,据载:“公元前206年,汉
王刘邦同将军樊哙到朐忍(今云阳)招募板楯族当兵,屯军于路阳坝,刘邦由樊哙陪同前行至云安,驻跸元天宫(今玄天宫),遇扶嘉于洞口。嘉劝
刘邦早定三秦,完成大业。刘邦以嘉志在扶翼,赐嘉姓扶,官至廷尉,食邑朐忍。”又“传说樊哙打猎,在云安见一白兔,拔箭射之,白兔受伤,向
荒山逃去,跟踪至今大井附近,白兔钻入茅草中失踪,拔茅草寻找,发现岩缝中有水缓缓流出,尝之味咸。樊哙将此发现告知刘邦,刘邦遂命扶嘉开
井采卤制盐。嘉使民在渗出地表的自然盐泉周围以土石围筑井口,向下挖掘,直至卤水涌出,建成云安第一口盐井即白兔井(今大井)。嘉又对其卤
脉进行初步探测,并嘱其女:‘三牛对马岭,不出贵人出盐井’。女依其嘱,掘井至9口(上温井、下温井、东井、南井、西井、北井、石渠井、浣
纱井、土窝井)。其余各小场,均有类似的传说。如忠县的?、涂两井,据《忠县志》载:“旧有盐井溪,相传东汉关西夫子杨公伯起,见白兔饮泉
,因而掘井,俗称?、涂两井。”又如开县的温汤井,温汤井位于温泉镇,当地民间传说“古时一猎者见白羊在河岸边舔食盐泉,尝而味咸,遂刨
沙为坑,取其盐卤。”城口县的明通盐场,盐泉位于岩畔之上,盐水从岩畔涌出,据《城口厅志》载:“斑鸠井在八保明通井岩畔,其卤源自穴中流
出,相传有陈、罗二人捕猎到此,见白斑鸠飞入岩穴,有白水流出,尝之味咸,遂煎成盐,故名斑鸠井。今尚有陈、罗二人遗像,陈、罗二人成为该
井的井祖,由灶户供奉。总之,在渝东,凡有盐泉的地方,都有一个动物引泉的传说,内容都大同小异,故不再赘述。二、传说与历史的巨大时差
照各地动物引泉的说法,各盐场的起始时间,均在秦末汉初及其之后,即李冰在四川华阳打开第一口盐井之后的若干年,盐业生产才逐步扩展到渝东
来,也就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事实证明,渝东盐史存有巨大的历史断层,且断层的时间远大于已知传说的两千多年。下面将从三
个方面于以证实:一是《山海经》中有巫咸国和巫臷国的记载,据当地学者推论,巫咸国和巫臷国的时间当在黄帝至夏代之间。古代咸和盐通假,咸
就是盐,巫咸国可理解为巫山中的产盐之国。而到了巫臷国时,已发展成为“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
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的繁华之地。说的是这里的人不种庄稼有饭吃,不织布有衣穿。是个百鸟歌舞、百兽爰处、百谷所聚、歌舞升
平的繁华市井。说明这里的盐业生产已有相当规模,已成为商品化的盐业基地,距公元前的316年相差甚远。二是从巴国的兴亡史看,巴人是渝东
盐业的重要开拓者,但不是创始人,他所经历的只是先秦时代的最后一个时期。巴人初以打鱼为生,有舟楫之便,可将产地的盐运到非产盐之地贩卖
。巴人自来到峡江以后,便靠盐而兴旺、发达,直到兴邦、立国,靠盐的生产和营销而建立起盛极一时的强国。后又因盐而引来秦、楚相争,遭至战
祸,直到灭亡。即所谓因盐而兴,又因盐而亡。《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卷一一六》中,有盐水神女与廪君的一段对白,盐水神女谓廪君曰:“此地
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此话呈现出广大区域内到处都在出盐,产区已遍布全区各地,遍地盐烟的历史画面。因此,巴国从兴到亡的全部历史
,就是一部早期的渝东盐业史。这里要着重说的是,巴人的先祖廪君,在武落锺离山被巴氏、樊氏、瞫氏(音審)、相氏、郑氏五姓立为巴君后,率
众乘土舩从夷水至盐阳(今北省清江上的长阳县),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願留共居?廪君不许”,“射盐神于阳石之上
”,开始占领第一个盐场,之后从清江到郁江,再到乌江,最后来到长江。凭借其舟楫之便,以销售食盐致富,直到吞并渝东的全部盐泉。而“此地
广大,鱼盐所出”一句,说明在巴人还未介入渝东的盐业之前,这里就已经在广大区域内出现了遍地盐烟的景观,但这还不是渝东盐业的源头。所以
说,巴人是渝东盐业的开拓者,而不是创始人,时间虽推进至巴国早期,但仍未看到历史的源头。三是从忠县的文史资料与出土的实物资料的对比上
看,其巨大时差更是一目了然。《忠县志》上说:“相传东汉关西夫子杨公伯起,见白兔饮泉,因而掘井,俗称?、涂两井。”这里明确地告诉人们
,忠县的?、涂二井始于东汉,比大宁盐场和云安盐场要晚三百余年,但忠县中坝遗址发掘出土的陶片堆积层和哨棚嘴的陶片堆积,数量之大,而品
种却又相对单一的罕见场景,经权威机构检测认定,这些遗存物是4500年前的煮盐工具。呈现的是一处具有一定规模、实现了专业化、商品化的
制盐基地。这一铁的事实彻底揭开了蒙在真相上面的这层面纱,一下子就把时间推进到商代之前了。从以上史料中,我们看到了4500年--50
00年前,渝东地区遍地盐烟的繁华景象。但这并不是渝东盐业的源头,源头在哪,只能从古人的生存环境和考古成果中去寻找答案。三、刍议传说
与真相纵观各类传说,综合起来无非就是两大类形,一类是在没有文字记载之前的远古时期,人们对某人或某事的口口相传。这类传说一是时间概念
十分糢糊。在史料上往往要用“从前''或"早先"之类的词语来代指年代,不可能具体到某一年。二是口传久了难免会走样,时间越久,变化越大,
有的甚至是面目全非,可信度很低。另一类传说是人们针对某些特殊的地形和地貌特征而编撰的故事,这类传说各地都有,比比皆是:如巫山神女峰
的传说、奉节鱼复浦的传说、巫溪灵巫洞的传说、云安九龙女的传说、温泉镇臭泉的传说等,均属此类,这些传说的具体内容就不赘叙了。那嘛,渝
东各盐场动物引泉的传说属哪一类呢?其真相又是如何?下面就从五个方面来进行探索。第一、从史料记载看,全区各县的县志和各盐场的厂志,在
叙述本地本场盐的历史时,前面均有“相传”二字,没有一处有真实记录。说明其事只是传说,传说的东西本身就不是真实记录,是可信可不信的东
西,至少不可全信。既然没有真实记录,其真实历史就需要人们去发掘、去考证、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做的事情。第二、从
地理特征和盐泉的分布情况看,渝东盐泉有四大特点:一是区域广泛,在全区十七八个县的范围内均有盐泉分布。二是数量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各
地叫得上名字、且记录在案的盐井就多达400余口。三是盐泉都分布在河流岸边,与水源为伴,是古人必须光顾的地方,极昜被古人所发现。四是
开发利用简单,只须在盐泉露头处挖个小坑就可取卤煎盐,若有淡水渗入,在坑周筑个小围子隔开淡水即可。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是由地质与地貌
的巧妙结合所致:渝东盐矿大约沉积于2.2亿—2亿年前,岩盐层赋存于三叠系中部的嘉陵江组和巴东组。渝东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地势呈东高西
低状,除靠近盆周边远山区的地势高、地层老而外,沿长江两岸的大山,如南岸的方斗山、七跃山、北岸的铁峰山等地质出露层位正好是三叠系,而
较低及平缓地带的出露层是侏罗系。这样,就把三叠系中部的含盐层上升到了山上,雨水浸入盐层,溶蚀岩盐后又从山下的河流岸边流出,途中又有
地表淡水渗入,形成浓度较低的盐泉,属淋滤型表层卤,遍布全区各地,致使流域内长江的各条支流,几呼都有盐泉分布。位置又恰好在河流岸边,
与水源相伴,是人类和动物必须光顾的地方,很容昜被古人所发现。此外,盐泉露出地面,与清泉露出地面是大不一样的:盐水是热的,有热气冒出
;盐水有气味,赋存于盐层中的硫化氢等同生气,流出地面时,会散发出一种刺鼻的臭鸡蛋味;盐水是咸的,尝之味甘;盐水有色,透明度差,呈混
浊状态,加之卤水中带色粒子和杂质的不同,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颜色,多数呈乳白色(略带翠绿或浅黄),有的稍为发黑,清亮透澈的也有,但极
个别,没有代表性;盐水流经的沟底,有杂质凝结的垢物附着,清淅可见;边沿部分被太阳晒后有白色晶体,十分醒目。它以视觉、嗅觉、味觉、触
觉全方位地展示在人们面前,极昜吸引人们的眼球和好奇,很容昜被古人所现。这种特殊而独有的地理环境,构成了井矿盐发源地的全部条件,这就
是渝东之所以成为我国井矿盐发源地的原因。第三、从时间上看,盐矿沉积于两亿年前。但从岩盐形成到盐水流出地面,要有三个条件:其一,含盐
层位要从地平面以下抬升到地平面以上。其二,覆盖在盐层以上的地表岩层,要遭受风化剥蚀,使含盐层暴露地表或有裂隙贯入其中,才能使雨水渗
入到含盐层,卤水才有其来源和补充。其三,河流切割低处含卤层或贯通裂隙暴露地表,盐水才有可能露头,否则就形不成盐泉。这三个条件缺一不
可,经专业单位测算,本区盐泉形成于3500万年前。在3500万年的时段里,盐泉形成的初期,其数量随着地势的不断升高、裂隙的不断增多
、河流不停地切割岩层而增多,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之后则相反,随着盐层不断地被雨水淋滤、溶蚀,盐泉的数量将逐渐减少,浓度亦
渐渐下降,经历的却是一个由多到少的萎缩过程。而人类的出现才200余万年,人类对盐泉有目的、成规模的开发利用则更晚,只有几千年的时间
,在漫漫3500万年的长河里,几千年的时间好比弹指一挥间。所以,人类并没有赶上盐泉的大好时期。古人,包括200万年前的古人,所接触
到的盐泉资源早已进入到了衰减枯竭期,接触到的也仅仅是残留下来的很小一部分而矣。所以,古人接触到的盐泉,时间越往前推,盐泉的数量越多
,浓度也越高,发现盐泉的机率就越大。奇怪的是,在204万年以前,三峡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盐泉已先于人类在这里流淌了几千万年,静静地等
待人类的到来,而人类在长达200多万年的时间里,盐泉就在经常出入的地方流淌,却视而不见,也不去享用;其间,人体所需盐分又从何来;为
什么在人类与动物长期相伴的日子里,人和动物都没有发现和利用这些盐泉,一直到李冰在华阳偶尔打开第一口盐井后的若干年,即最近的2千多年
前才有动物来引见,且各地的动物都是在这个时候才出现,这显然与事实不符。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盐泉一旦被发现,一下子就进入到了具有先进
工艺和技术的人工井时代。要知道,渝东的盐井和李冰在华阳打出的盐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华阳的盐水深埋地下,是在治水过程中偶尔发现,纯属
偶然事件;而渝东的盐水露出地面,是开放的、敞露的,且遍布全区。所以,渝东的盐井是由盐泉演变、进化而来,经历了漫长的渐进过程。如果深
埋地下的盐井利用在先,而露出地面的盐泉利用却在其后,显然有悖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第四、云安盐场白兔引泉的传说,从细节上看,却不能
自圆其说。如传说“樊哙打猎,在云安见一白兔,拔箭射之,白兔受伤,向荒山逃去,跟踪至今大井附近,白兔钻入茅草中失踪,拔茅草寻找,发现
岩缝中有水缓缓流出,尝之味咸。嘉使民在渗出地表的自然盐泉周围以土石围筑井口,向下挖掘,直至卤水涌出,建成云安第一口盐井即白兔井(今
大井)”的描述里。看似合情合理,但细细想来,此景并不成立,甚至是自相矛盾,至少有两处是说不通的:比如“白兔钻入茅草中失踪,拔茅草寻
找,发现岩缝中有水缓缓流出”一句就不成立,因为盐泉不同于清泉,清泉周围湿润,草木丰盛。而盐泉则相反,一是有盐分,二是有热度,周围不
会长草,因此,盐水不可能从茅草中缓缓流出。再就是“在渗出地表的自然盐泉周围以土石围筑井口,向下挖掘,直至卤水涌出,建成云安第一口盐
井即白兔井(今大井)”一句,盐水既然是自然盐泉从岩缝中流出,又何须向下挖掘呢?启不多此一举。再说,自然盐泉可直接引入或挑运到锅
里煎煮,本是不须投入、工艺简单、省力省钱的事情。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向下挖成数十米深(白兔井深58米,静液面43.3米)的盐井,
然后再一小桶一小桶费力地向上提,把一个原本简单省力的事情,人为地弄得很复杂,难道古人真就愿意做这种得不偿失的蠢事吗?其实,渝东盐井
的出现,并非偶然事件,它是在自然状态下,由盐泉演变进化而来,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推动盐泉向盐井进化的动力,
来自于洪水对盐泉的威胁和破坏。从全区400余口盐井的形态和各地的水文资料来看,盐井进化的程度与洪水威胁的大小成正比:即洪水威胁大,
则盐井进化大;洪水威胁小,则盐井进化小;无洪水威胁,则盐泉保持原始状态。这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表现:古人为抗衡河水对盐泉的危害,就
在盐泉的周围加筑石围以隔离淡水,形成向上筑成的盐井。石围的高度和厚度要视洪水的涨幅和冲击力而定,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上游河流,洪水涨
幅和冲击力小的地区。而对于洪水涨幅和冲击力大的地区,就得另想办法,其法就是在洪水线以上截断卤源,要截断卤源就得先找准盐泉的流经路线
,然后在洪水线以上的适当位置向下挖掘,直至卤水流出,再加固盐壁,形成向下挖掘的盐井,这一成井过程绝非短时间之内能够实现。所以,人工
井是古人与洪水长期奋战,彻底战胜洪水的产物。人工井的出现并不是盐业的开始,恰恰相反,它是渝东盐业人“人力胜天”,从远古走进新时代的
标志。考查还发现,云安盐井与各地盐井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所处位置和周围环境上的差异:其一、全区各盐场均在河流的中上游,洪水的危害
较小,唯云安地处汤溪河下游,洪水涨幅大,正常年分就高达十四五米,加之河床落差大,急流险滩多,洪水到来,奔流湍急,如万马奔腾,势不可
挡,对盐泉的破坏力极大。忠县的官井虽也在?井河下游,但落差小,水流平缓,破坏力较小。其二、云安的盐泉众多,并且很集中。巫溪大宁盐场
只有一口龙井,其余各地均为零散小井,唯云安盐井多达195口,占全区400口井的近半,产量居全区之首,超过全区产量的半数以上,是渝东
卤源最多、又最集中的地方。其三、195口盐井全部是人工向下深挖的盐井,位置都在洪水线以上,井深达43.33米—73.33米。是盐泉
向盐井进化最彻底、最完善、最集中的人工井。先民把一个受洪水危害最大的地方,用人力将其改造成为全区最安全的盐业生产基地。将井矿盐生产
从自然状态跃进到人工井的新时期,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其历程之漫长和艰辛便可想而知。其四、这里地势开阔,具有得天独厚的开发条件。
纵观全区各地盐场,多位于峡谷地带,地势峡窄,盐泉小而分散,形不成生产规模。唯云安地势开阔,既有众多盐泉在这里汇集,又便于场区布局,
这是云安成为四川四大盐业重镇之一的客观条件。以上事实表明,云安的盐井,恰好出现在盐泉最集中、洪水破坏力最大、盐井位置都在洪水线以上
的地方,足以说明它是由盐泉进化而来,其过程是漫长而艰辛,渐进而缓慢的,并非偶然事件,更不是一蹴而就的飞来之物。第五、从巫溪白鹿泉
的现场看,这里的盐泉最容昜被古人所发现,更不需要动物的引见。因为早期的白鹿盐泉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它先后经历了四种形态。
早先,盐泉从半山腰流出,后因地震,盐泉改道从山麓流出。盐泉改道从山麓流出后,因水位底,人们只能用木桶将盐水挑到灶房,费力费时,效力
极低。后来人们在盐泉露头处修筑卤池,将水位抬高,直接将盐水用竹枧引到灶房,既提高了效率,又节省了人力。人们在修筑卤池的时候,还在池
内安放了一个石雕龙头,盐水从龙嘴里喷出,故改称龙泉,亦称龙井。龙井的卤水呈周期性变化,夏天,因雨水渗入致浓度下降到1波美度左右,不
得不停产半年。建国后,盐厂的职工为提高产量,决定在盐泉的上部掘一个洞,欲将淡水隔开,不料打穿了盐泉,盐水就改从新开洞口处喷流而下,
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早期盐泉的情景,现在是看不到了,但我们可以从几位诗人的描述和有关史料的记载中来个窥斑见豹:清人王步瀛
在《盐泉寄题》一诗中有“闻说大昌县,飞岩泻卤泉。利分秦楚域,泽沛汉唐年”的诗句。说的是诗人曾听说这里有“飞岩泻卤泉”利至秦楚、时溯
汉唐。蒲圻贡生陈杏昌的《观龙池作》一诗里,有“佥称地有灵,盐泉出其麓。昔日杳茫茫,引之自白鹿。猎人系出袁,但未详明目。转谒龙君祠,
果然千丈瀑”的诗句。这里诗人看到的是“盐泉出其麓”,是转过身来后在龙君祠里才看到了千丈瀑的记载。在《盐场宝源寺碑记》里,果然有“而
宝山后峙,碧水前流,万壑千崖,旋岚可掬,盐泉不竭,居民辐辏,所谓地灵人杰,又惟此为足观者”的记载。大明《一统志·山川》上说得更清楚
:“宝源山在县北三十里,旧名宝山,气象盘蔚,大宁诸山,此独雄峻。上有牡丹、芍药、兰蕙,山半有石穴,出泉如瀑,咸泉也。”另据《山海经
·大荒西经·灵山十巫》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以上词语
中,有三句话值得琢磨,这三句话是“出泉如瀑”,“旋岚可掬”,“十巫从此升降”。把这三句话串连起来的意思是,这里的盐泉从半山腰涌出,
象瀑布一样奔流而下。盐水在奔流而下的过程中,出现了“旋岚可掬”的景观:即一部分小颗粒盐水呈雾状飘浮在空中,缓缓降落,人到此地,一伸
手就能捧到盐水。时有十巫上山采药,从这里上山下山,随时都要从此经过。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环境下,鼻子能闻到盐水的气味,张嘴能嚐到盐水
的咸味,伸手能捧到盐水。况且还有十巫从此升降。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下,十巫从此上下却视而不见,几千年后才有动物来引见,这符合情理吗?
四、结语总之,渝东盐泉广泛的分布,开放式的显露,吸引人的位置,显眼的面貌,不须动物的引见,就能轻易地被古人所发现。不过,动物(
指草食动物)因四脚行走,头朝下,嘴接地,在寻找食物时,往往要先用鼻子闻一闻,或用舌头舔一舔,这样,就会先于人类找到盐泉。所以,笔者
并不否认动物先于人类发现盐泉的客观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动物引泉的传说是可信的,但时间非常遙远,不可能具体到某一年,更不可能延迟到
秦末汉初之后,因为这时已有文字记录,不须再用“相传”二字来代指了。所以,笔者认为,大宁、云安两场的传说,是远古时期的传说与秦统一
中国后的重大历史事件相结合的产物。大宁盐场的公元前316年,正好是秦国灭亡巴国的时间;云安盐场的公元前206年,又恰好是刘邦登基,
建立汉朝的时间。这两个时间难道真的是巧合吗?动物怎么会选择这两个极其重要的时间出现?这显然是有人将远古传说与当时的重大事件结合
起,编造的故事,其余小盐场的传说则是迁强附会的仿造之作。传说与历史真相虽然不符,但不能否认它的文化价值,传说可以视为一件文艺作品,
是数千年历史中的一朵文艺之花,是一件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珍惜和爱护,尤其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有其独特的效应,应当继承和发扬,但不能
当成真实历史。现在,渝东盐业有五千年历史的说法,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重庆的相关人士都已改口。但笔者以为,五千年并不是渝东盐业的
全部历史,更不是盐业的源头。我在《渝东古盐业探源》一文中,曾提出渝东古盐业经历了本能吸食、酝酿准备、自食起步、交换过渡、产业成熟
五个时期。在这五个时期里,可以找到三个时间节点:第一个时间节点,是原始人到盐泉处吸食盐水的时间,这要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因为在
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以动物为主要食物,食盐可从动物的血肉中得到补充,人类对盐的需求无明显感知,对盐泉并不十分关注。但到了旧石器时代
的中期,情况就不同了。考古发现,这时人类的主要食物由动转向了物植物,居住地离开了洞穴和丛林,迁徙到丘陵及平川地带,逐渐向水源靠近。
这时对盐的需求逐渐敏感起来,而人类恰在最需要盐的时候离开了洞穴,食物亦由动物转向植物,这正好说明古人已开始利用盐泉,到盐泉处吸食盐水了,食盐有了补充的渠道。人类只有得到盐水的食用后,才有可能逐渐改变饮食习惯和居住条件。古人从喝盐水到煮出第一罐盐巴,中间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第二个时间节点,是将盐水煮成盐块的时间,这个时间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标志是制陶技术的出现,笔者以为渝东的制陶技术和制盐技术是一对双胞胎。人类利用盐泉,开始是直接到盐泉处吸食,后来将盐水捧回住地食用,当人类学会用泥土制作器具时,必须将泥土器具风晒干,成为坯件后才能使用。但往里面装入盐水后,泥土器具会重新浸湿、变软,不便使用。因此,古人必须将它放置在火旁烘烤,才能防止泥土器具变软。这样一来,装有卤水的泥坯器具在火旁不停地烧烤,时间长了,人们就会有两个发现:一是卤水经烧煮后,水份蒸发而凝结成固体盐块;二是泥土器具烧久后会变硬,成为陶器。于是,盐块和陶器同时出现,成为一对双胞胎。时间当在万年以前。第三个时间节点是4500—5000年前,这时盐业已到产业成熟期。前面所提到巫臷国的繁华景象和忠县中坝遗址的陶片堆积层现场,呈现的都是商业化的生产基地,而不是源头。所以,5000年前并不是历史的开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渝东盐业的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2020年2月8日于万州14
献花(0)
+1
(本文系寅吃丑粮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