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流调隐去“非必要细节”更科学
2021-05-19 | 阅:  转:  |  分享 
  
流调隐去“非必要细节”更科学关于新冠患者流调信息,在事无巨细的通报模式下,一旦确诊就几乎会成为透明人:全国人民都知道了病例A一晚上去
了几家酒吧,病例B正在准备在职考研,病例C曾请假去面试,病例D下班后兼职送快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北京两地
的疫情通报模式,受到了网友一致赞誉。京沪通报的最新流调报告,隐去了确诊者的年龄和性别,只明确通报确诊病例涉及的区域和场所,不再公布
非必要细节。流调信息隐去“非必要细节”,才能保护确诊者隐私。绝大多数确诊者,都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感染的,他们是疫情中的受害者,隐
私权应该得到保护。太多“非必要细节”让确诊者轮廓过于清晰,有些地方甚至出现确诊者姓名、照片、电话、住址等信息泄露,让当事人不堪其扰
。疫情溯源的初衷,是要查清确诊者的活动轨迹,定位密切接触者,理清潜在的病毒传播链。但必须强调的是,溯源要锁定的是病毒,而不应让
确诊者成为被人指指点点的谈资。如果对流调中的“非必要信息”不加处理,会在客观上让确诊者背负巨大的思想压力,有些人甚至可能因此瞒报活
动轨迹,给防疫留下隐患。单从防疫需要来说,也应该去除“非必要细节”。在大数据时代,要排查密接者有许多种办法。各地疫情通报都会明
确提到,“已对确诊者的××名密切接触者采取医学观察措施”,既然已查清楚哪些密切接触者到过某个场所,如实相告即可,为何非要通报确诊者
去该场所的目的?科学公布流调信息,不断优化疫情通报内容,更见公共管理的绣花功夫。希望各地都能参考京沪做法,流调信息隐去“非必要细
节”。“只提轨迹不提人”,新流调报告值得提倡近日,北京、上海等城市流调报告出现一大变化:新增确诊病例流调报告中隐去了病例的性别
、年龄、籍贯等个人信息,以涉及区域和场所的信息披露为主。这种在尊重个人隐私、弱化病患及家人压力的同时,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做法,值得赞
誉和提倡。疫情发生以来,流调报告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确诊病例的流调信息,连着国家防疫大局,也连着公民的尊严和隐私。民众基于恐惧
病毒和安全防护等心理,往往对流调信息格外敏感。一旦信息泄露,会引起网民的强烈关注和热议,甚至可能引发对患者身心造成伤害的网络暴力
。因此,如何恰到好处地披露流调信息,处理好个人信息保护与社会公共利益间的平衡,考验各地疫情防控的能力和社会治理精细化的水平。北京
和上海“只提轨迹不提人”的流调报告方式之所以赢得好评,在于把握好信息披露的分寸,拿捏好公权与私权的边界。特别是除必要的轨迹之外,
不再公布患者性别、年龄等非必要信息,不给“隐私变谈资”以可乘之机,避免了信息溢出可能招致的网络暴力和人身攻击,折射出信息化时代国家
对公民隐私权的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流调是针对患者家庭情况、出行轨迹、社交关系等方面的全方位调查,所接
触的信息数据庞杂,信息经手的环节也多,流调工作的标准化、精细化、专业化,事关社会信任。从繁杂的信息中筛选、提炼、公布最高效简洁的有
用信息,不仅能让公众对涉及区域和场所一目了然,节约了大家时间,又可避免流调报告成为窥探、评价他人生活的“管道”。这样的办事方式更能
得到公众配合,也更能赢得群众信赖。当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我们倡议多一些以人为本的柔性治理,这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
要求,也是群众的热切期待。对于病毒传播渠道进行调查是疫情防控的应有举措,但流调应该有边界,决不能因此而侵犯个人的隐私。面对病毒
,每个人都是敏感的,一旦信息披露过多,就会引发格外关注和评论,这其中难免有一些“品头论足”的风凉话,给当事人带来困扰。确诊患者是病
毒的受害者,生命健康本就遭受了病毒侵袭,若因信息暴露再遭受网络暴力,无疑增加了更多心理负担。北京和上海能够本着人文主义精神,改变以
往流调报告形式,隐去“非必要细节”,体现了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是与时俱进的表现,自然能够获得群众赞誉。希望其他地方也可以参考两地的模式,确保流调信息清晰的同时,也更有温度。1
献花(0)
+1
(本文系启智职教的...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