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让算法应用规范起来
2021-05-19 | 阅:  转:  |  分享 
  
让算法应用规范起来打开购物APP,想买的东西从推荐商品中就能快速找到;浏览新闻或短视频时,总能收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推荐;选择餐馆时,在A
PP点开美食栏目就能看到推荐排行榜……作为消费者,很多人对这些体验并不陌生。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涵盖网络购物、交通出行、旅游住
宿、订餐外卖等多个领域的算法应用日渐普及,影响着用户的消费决策乃至日常生活。一般来讲,算法是一种技术手段,即互联网平台借助消费者
的个人信息和使用习惯等大数据,实现用户需求和服务的快速精确匹配,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和获取的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丰富、更易获取的产
品和服务,让社会运行更加高效。同时也要看到,市场上还存在一些因算法不当应用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比如过度采集用户信息侵犯个人隐私
、大数据杀熟、不当操纵流量分配干预平台商家经营等。这些做法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也扰乱了市场秩序,不利于
平台和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以大数据为基础、以算法模型创新为内核、以计算能力为支撑的智能浪潮中,规范算法显得尤
为重要。如何防止算法沦为“算计”,成为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的话题。特别是,由于信息占有、技术应用等差异,平台相较消费者往往处于强势地
位。因此,算法规制不能仅靠平台自觉,需要建立从国家法律到行业规范再到社会参与的全方位监督体系,让算法应用有章可循,让消费者权益保护
有法可依。目前,针对算法应用这一全新的治理课题,我国先后出台并完善了有关制度,加强相关领域的规范。比如,《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
意见稿)》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违反收集使用规则使用个人信息。因业务需要,确需扩大个人信息使用范围的,应当征得个人信息主体同意”。又
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提出“制定完善对网络直播、自媒体、知识社区问答等新媒体业态和算法推荐、深度伪
造等新技术应用的规范管理办法”“加强对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发应用的规范引导”。这些政策举措,充分彰显了我国加强算法规
制、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决心。规范算法应用,行业组织、企业自身和消费者也不能缺位。前不久,中国消费者协会召开“
网络消费领域算法规制与消费者保护座谈会”,推动形成加强算法应用有效规制的共识。共识引导行动,行动夯实共识。为此,行业组织需要加强引
领和督导,净化行业风气,有效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也应增强个人信息保护和依法维权意识,共同参与治理。作为掌握技术的企业,更应加
强自律,切实承担应尽义务和责任,坚持正确导向,严格遵守法律规定,诚信应用算法。相关各方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能共同推动算法应用规范
有序发展。可以预见,随着监管体系的建立和算法规制的完善,算法应用及相关行业将会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让算法应用规范起来,实现技术
运用与商业伦理、社会价值的良性互动,才能提升用户消费体验,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助力。我们能否跨越算法的“非物质距离
”复杂社会需要借助技术或者物质来管理时间和空间,媒介因此应运而生。由于技术具有“透明性”,一旦你习惯它了,就会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如同鼻梁上的眼镜,你看到的清晰世界,其实是被镜片中介转化过的图像。而我们常常对技术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甚至希望它可以解决现实社会中
连我们自身都无法解决的问题。算法也是如此。一方面,我们希望智能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效率、节约时间、获得快感;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
算法能够绝对智能、察觉情感甚至超越人性。但这个问题还有第三个面向,即算法并非作为“媒介”被动地处于我们与事物之间,技术的自主性使其
具备“中介化”的能力,可以参与社会互动,建构社会现实,成为基础设施。疫情的出现提升了区域间人口流动风险,但同时人们通过互联网、社
交媒体、视频会议等在线方式进行的沟通和交流却有增无减。我们试图通过延长社交软件中的亲密时间来弥补物理空间上的距离。但即便是在线上,
也同样存在着社交区隔、知识生产沟、观念的距离、算法认知差距这样的“非物质距离”,它让我们的交流虽然可以跨越山海,但却无法总是抵达内
心。前段时间的微信版本升级,释放出一个鲜明信号:微信“会客厅”要变成社交“大广场”了。走出熟人朋友圈,进入陌生人社交,在公开的数
字环境中应该如何自我介绍、获得关注、连接彼此、进行互动?我们看到越来越高的权重被赋予机器运算,那么这会影响我们的信息环境吗?相比之
前那个更多是手动加好友、友邻点赞推荐、熟人关系优先的系统,算法推荐会衍生出新的社交区隔吗?考虑到微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获取信息、进行
社交互动最直接最主要的渠道之一,这样的疑问非常值得思考和重视。一直以来,不同阶层获取信息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备受关注。通过信息聚合和
内容过滤,算法推荐实现了当年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预言的“我的日报”。千人千面、千人千搜,这样的内容获取比起无差别的大众传
播,会不会出现新的知识生产沟?虽然理论上每个用户都能创作内容,但智媒时代知识的获取高度依赖特定组织生产特权——“组织控制着将哪些信
息提供给谁,以达到定制所要求的效果”。定制出来的知识在先期就嵌入了垄断与售卖,并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无菌饲料室”——“它只不过是一个
根据消费模式和广告偏好制作的故事集,它在信息流中穿梭往返,但从不偏离精心的设定”。过滤泡、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效应都指出了网络群体之
间存在隔离、孤立和极化的现象。虽然国情和语境不同,但如果从算法和模型的角度来看,这种群体间的观念差距有可能是通过观点间的距离累积而
成的。比如著名的新闻深度学习模型deepnews.ai,它可以通过计算不同内容间“观点的距离”来合成推荐模型,帮助用户用最少的时间
获得最多的知识点。但这种合成叙事更多基于的是文章中可被量化的要素,较少考虑信源,也不太考虑观点的倾向性。更重要的是,这种精致且实用
的商业模型会不断强化,用户长期浸淫其中,观点间距离会沉淀并巩固下来成为观念的差距。虽然对于算法推送是否会造成社会心态撕裂、社会信
任缺失的讨论尚未有定论,但对算法的认知差距——即用户能否意识到他所看到的内容,其实是一个智能装置通过一整套技术组件运算所呈现出的结
果——这样的反思性思维,却与社会阶层背景之间存在联系。“现存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是算法认知差距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智能系统所强调
的“个体价值”实则是一种伪个性。以经济要素为底色的智能推送,个人偏好需要与社交关系、环境热度相匹配,通过这种机制再生产出的“知识人
”,看起来是个性化的,但并不是真正的“独特”,而是看似很特别,实则很普通。系统的偏好并不鼓励真正的多样性,“聪明且实用”的“知识人
”远比负责任的公众更受欢迎。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与算法相关的“非物质距离”,有的看起来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实际上是一个社会问题;有的与
其说是由技术催生的,不如说是通过技术放大的;还有的则是我们同技术一道共同产生的。算法是现实的投射,同时算法在未来将是我们赖以生存的
技术生态圈,很多现实问题恰恰是因为算法而被显现和撬动出来。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与其刻意去消除距离,不如尝试相互理解。或许有一天,智
能算法依旧无法让我们跨越身心鸿沟,但可能还会诞生新的共存方式。当今社会,算法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大数据推送几乎伴随着人类所使用的所
有智能产品。我们一方面希望算法带来更多的方便、快捷和高效,甚至能够察觉人类的感情变得更有人情味,另一方面也期望算法不会因为不正当
使用侵犯权益,让本就所剩不多的隐私得到更可靠的保护。应该看到,不管时代如何变革,技术应用总会产生很多问题,甚至造成巨大鸿沟,但不能因此就对其予以否定,也不能放任不管。相关部门要尽职履责,看到算法应用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处理,建立全方位的监督体系,让算法真正造福于人。相信通过多方合力,技术真正会成为社会生活的日常组成部分,不会再让人感到紧张恐慌。1
献花(0)
+1
(本文系启智职教的...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