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幼儿园微课题“结构游戏中小班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2021-05-26 | 阅:  转:  |  分享 
  
“结构游戏中小班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摘要】结构游戏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它是指通过手的操作,使用一些结构材料、废旧材料来建筑、构造各种建筑物或物体,创造性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过程。幼儿的合作是指幼儿在生活、游戏、学习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应21世纪社会和人才发展之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提出的时代要求。而群体性、再现性是幼儿园结构游戏的显著特点,在开展的过程中为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创造了一种真实而轻松的情境。因此,通过结构游戏来发展幼儿的合作技能成为了培养幼儿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启示和促进作用。本文以结构游戏为载体研究了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方法,为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幼儿合作行为的解读与培养提供一些科学依据。同时,本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为教师培养幼儿的同伴合作行为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更新和提升教师对幼儿的同伴合作行为的认识,使教师认识到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的特点,以更好地在实践中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关键字】结构游戏、合作、小班幼儿、能力培养问题的提出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这四种基本能力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其中“学会共同生活”便是指培养孩子在人际活动中与人合作,分享成果的能力。另外,在教育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地强调了幼儿园要重视在各个领域中培养儿童合作的态度和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既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更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必然要求。从实际情况看,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缺少与兄弟姐妹及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很少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而过度呵护溺爱,也使孩子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不会与人合作,缺乏合作意识等。当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幼儿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时,往往只会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帮助解决。由于大部分孩子在家里唯我独尊,合作意识这个词的概念在家里似乎没有发挥的余地。因此,培养孩子合作意识的重任落到了幼儿园老师的身上。当前,大部分幼儿教师已经意识到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重要意义,但对合作的含义还不够了解,对幼儿在合作实践中的指导也显欠缺,许多教师在幼儿游戏时只是旁观者的角色,缺乏科学的指导策略和情感支持,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指导的目的性不强,常常不确定是否需要指导,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指导,更不知道什么方式指导最合适。而结构游戏由于其丰富的材料、多样的形式给幼儿提供了无限的创造空间和良好的合作机会,尤其是进行大型游戏活动建构时,往往采取幼儿合作的方式展开,这就要求幼儿进行分工合作、协同建构。因此,以结构游戏为载体研究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概念界定1.合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幼儿与同伴合作的形式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同伴指导,即幼儿合作双方之间,一方为另外一方给予帮助。二是合作学习,指所有成员为了共同的游戏目标相互扶助对方,并鼓励和支持。三是幼儿进行合作,合作双方具有相同的地位,兴趣一致,互相信任,在游戏过程中不断交流、磨合、协商,直至双方意见统一,保证游戏的顺利开展。2.结构游戏: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结构材料和与结构活动有关的各种动作来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又称“建筑”游戏,是创造性游戏之一。幼儿使用各种结构材料(如各种大、中、小型的木制或竹制、塑料的的材料,积木、积塑,沙石、泥,雪、金属材料、自制的材料等),通过想象和手的造型活动构造建筑工程物体的形象,幼儿在堆砌、排列和组合的活动中,认识各种材料的性能,区别形体,学习空间关系知识和整体,部分的概念,发展感知觉,目测力、操作能力及创造性;磨练幼儿的意志,培养做事认真,克服坚持到底的品质。幼儿彼此间的合作是结构游戏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它需要幼儿共同商量,合作双方分工明确、行为协调,而且需要根据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合作方式,最终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3.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通过结构游戏,幼儿可以养成共同轮流使用结构材料的习惯。在使用材料时幼儿之间需要商量、分配,谦让、互相交换。他(她)们逐渐会感到两、三个人一起玩会比一个人玩有意思。随着结构游戏内容的复杂,更需要志趣相投的小朋友互相合作。通过合作,幼儿在协商、谦让、交换的游戏氛围中,学会分享与互助,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功与挫折,从而实现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相关研究评述1.儿童合作行为的相关研究从个体年龄角度来看,年龄对于合作行为有一定的影响。有研究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合作行为不断增多,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在合作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儿童的合作行为也受到其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共同作用和影响。(1)儿童合作行为的发生以往研究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如合作、分享、助人和同情等在1的岁的时候就开始出现,在18~24个月的时候开始迅速发展。这可能是因为这个时期儿童开始产生自我认知,逐渐能够把客体我与外界事物区分开来,同时与儿童社会认知的有关的同伴交往技能也不断发展。对于3岁之前儿童合作行为的发生研究,国内比较少见,主要是国外的一些研究。国外研究者Hay通过对12~24个月的儿童与其父母的合作性游戏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发现,仅有少部分12个月大的儿童出现了合作行为,而18~24个月时,儿童的合作行为获得了迅速发展,大部分儿童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合作行为。此外,也有几项研究采用纵向追踪的研究方法验证了这一研究结果。有研究进一步发现,12个月大的儿童不能够解决合作性的问题;18个月儿童虽然能够解决问题但是是偶然的或无意的;24个月或者更大的儿童才能够带有目的性地解决问题,并且与他人相互协作。因此儿童早期合作行为的发展是同他们伴随年龄发展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和自我概念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且相互影响的。(2)儿童合作行为的年龄特点目前,国内外关于儿童合作行为的发展研究较为成熟,但是却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一种观点认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合作能力逐渐增强,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国外有研究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年长儿童在与同伴进行交往或者与父母进行交往时均表现出了更多的合作行为,这一特点不仅表现在幼儿身上,对小学生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论。我国有学者李幼穗、张丽玲和戴斌荣选取了从幼儿园中班到小学三年级的儿童为被试,对他们的合作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儿童的竞争行为逐渐减少,合作行为逐渐增多,而且合作水平越来越高。李燕和曹子方也发现,年长的学生更乐于合作。总之,第一种观点认为年龄越大,儿童的合作能力就越强,合作性行为越多。而另外种观点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合作行为反而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竞争行为越来越多,年龄小的儿童反而更愿意合作。国外有研究者采用“拔河实验”或“卡车竞赛”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合作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年龄小的儿童比年龄大的儿童表现出了更多的合作行为;而年龄大的儿童更容易选择竞争行为。(3)儿童合作行为的性别特点当前关于儿童合作行为性别差异的研究并不是很多,而且相关结论也是说法各异。有的研究者认为,合作行为的出现及其发展水平的高低与性别没有必然联系;而有的研究者则发现性别对合作有很大影响,如国外有研究者发现男孩和女孩在合作与竞争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女孩偏向于选择合作,而男孩倾向于选择竞争;我国研究者张丽玲则发现,男女组合方式不同,儿童的合作水平也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男孩与男孩组合的合作水平高于男孩与女孩组合,男孩与女孩组合又优于女孩和女孩组合。(4)儿童合作行为的影响因素影响合作行为发生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综合而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幼儿社会认知水平、社会交往技能、言语交流水平及性格、情绪特征。客观因素包括目标结构、同伴关系、强化、教养方式、榜样及文化背景。此外,从社会性角度出发,有研究者提出社会性目标对于合作行为的影响十分明显。有研究者考察了合作定向、个人定向和竞争定向三种不同的指导语对人们合作和竞争行为的影响。结果是在合作定向条件下选择合作策略的被试百分数远远高于其他指导定向下选择合作策略的人。另外,在儿童阶段,合作行为依然受社会性目标定向的影响,有研究者发现儿童要达到的社会性目标不同,则他们的行为也不同,在合作性目标条件下儿童的合作行为较多。2.结构游戏中儿童合作行为的相关研究根据结构游戏的特点,不难发现,结构游戏为幼儿表现并发展合作行为提供了有利的外部客观条件。合作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必然会师幼之间、同伴之间的交往中产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结构游戏本身就是合作的过程,它不是幼儿个体自发产生的,而是应社会需要出现的,其突出特点是社会性,它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文献检索,可以发现专门针对结构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的相关实证研究较少,大多是一些经验性的总结,或者是日常生活观察的概括分析。郑倩采用经验总结法和文献法提出了如何在结构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的合作能力;宫山采用质化方法对幼儿建构区域活动同伴交往及培养策略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通过文献检索可以发现,当前已有研究者开始关注儿童合作行为的发生、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及其教师指导、培养策略等。但是,相关研究大都是从经验出发的总结分析、综述概括或基于观察或访谈的质化研究,相关量化研究较少;另外,对合作行为发生较多的建构性游戏的研究也比较少见。从研究对象上来看,以往研究对象年龄跨度比较大,从婴幼儿阶段到小学、中学、大学都有涉及,但专门针对性的研究并不多。通过对以往研究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幼儿阶段是儿童合作性发展的关键期,对该阶段儿童合作性进行科学研究,对其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更具现实意义。研究目标科研目标:通过典型案例的实践操作,不断改良和完善游戏方案,形成几个结构游戏的经典方案;通过案例分析和反思,梳理和总结出一套指导幼儿进行结构游戏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为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培养幼儿合作能力提供方法指导和方案支持。实践目标:1.幼儿发展目标:通过在结构游戏中观察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极其作品,总结提炼幼儿合作能力养成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愿,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进而让幼儿学习分享、协商、谦让等社会性交往技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使其将来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中。2.教师发展目标:教师通过结构游戏情景模拟,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反思,不断改进指导方法和策略,进而总结出一套系统提高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合作能力的方法,有效提升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研究内容1.小班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2.幼儿合作行为的类型、特点和影响因素;3.结构游戏的情景模拟和幼儿合作能力的评估方法;4.培养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合作能力的策略和方法。研究方法1.观察法:对幼儿在结构游戏中与同伴发生的合作行为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和收集资料时采用事件取样法。一旦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发生了合作行为,就详细记录幼儿合作行为的过程以及与之伴随的幼儿(有时包括进入合作情境的教师)的动作、语言等。2.访谈法:在进行了观察记录后,对幼儿合作的原因进行访谈,目的是为了探寻幼儿合作行为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为幼儿合作行为的个案分析做准备。访谈法是本研究的辅助方法,一般分为结构型访谈和非结构型访谈,前者有一定的标准程序,通常会采用正式的问卷或调查表;后者是没有标准化程序的自由交谈,本研究采取两种访谈形式相结合。3.案例分析法:根据几个典型案例的实际操作情况进行分析,以便从案例中找到游戏设计的科学方法和教师指导游戏的优化策略。4.总结法:对实践中得到的规律性结论进行梳理和总结,撰写案例分析、研究报告,提炼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研究实施本课题历时一年研究(2016.3—2016.12),先后历经三个阶段序号实施过程时间内容形成的研究资料准备阶段2016年3月-2016年4月1、调查分析,了解幼儿园结构游戏开展和实施的现状与问题。2、查阅相关文献,储备理论知识,确定课题,填写课题申请表。3、向区科研室提交课题立项申请。1、《“结构游戏中小班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微课题申请表》㈡实施阶段案例设计2016年5月-2016年10月1、按照较为科学和合理的方式,设计出几个具有典型研究意义的结构游戏案例。2、观察小班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以及教师在指导幼儿结构游戏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游戏方案进行调整。1、小班幼儿结构游戏实施得经典方案。实践操作2016年11月1、通过观察访谈和案例分析,以强化幼儿合作能力为目标,不断改进游戏方案和教师的指导方法。2、制作改进方案前后幼儿表现反差、进步的统计图表。3、总结经验,进而得到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一般方法和指导策略。1、幼儿行为记录和教师访谈记录。2、幼儿表现统计图表。3、幼儿园小班教师开展结构游戏的指导方法。阿㈢总结阶段2016年12月1、收集各类研究资料,总结提炼研究成果。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准备评审验收。1、《“结构游戏中小班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6年3月—2016年4月)1、调查分析、提出问题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游戏的群体性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教育,从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形成良好的合作习惯,提高他们的合作技能,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结构游戏有很多是比较大型的工程,想要确保游戏的顺利进行,必须进行合作。而群体性、再现性是幼儿园结构游戏的显著特点,在开展的过程中为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创造了一种真实而轻松的情境。因此,通过结构游戏来发展幼儿的合作技能成为了培养幼儿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通过我在幼儿园的观察,经常可以见到幼儿不合作或合作不愉快的现象:许多幼儿在自由活动中偏好一个人玩耍;进行游戏时时常可见幼儿之间为了玩具不断争论;当在游戏过程中遇到闲难时,很少有幼儿向同伴传达需求帮助的信号,而是以老师为依靠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与同伴发生矛盾纠纷时不会协商解决而是采取攻击的手段或向老师告状以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伤害。会向伙伴提出自己的意愿或想法的幼儿甚为少见,而通过协商等策略与同伴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的现象更是鲜有。这说明,我们的教师对幼儿的合作行为还缺乏科学识别和正确解读,对其特点和影响因素还缺乏深入探索,设计和指导结构游戏的能力还尚显不足,因此很难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和教育措施。2、查阅文献、拟定题目在提出问题以后,我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梳理、筛选了132篇文献为我所用。经过整理吸收,我对相关理论和研究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使得该课题的研究基础更加牢靠,研究方向更具针对性。在此期间,在我园李主任的悉心指导培训下,认真学习课题申请表的撰写方法和明确撰写要求。3、填写申请、严加论证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文献储备后,我认真撰写了《微课题申请表》,为了让我的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实操性,还诚邀园领导进行论证,在此基础上,我对申请表进行修正完善,并向区科研室提交了课题申请。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6年5月—2016年11月)1、设计案例在该阶段,我以《3-6岁儿童学习发展活动指导用书》为素材,结合本班幼儿开展活动的实际情况,寻找和梳理出一些具有典型研究意义的结构游戏案例,并加以改进和完善,提前拟定好指导策略,准备好游戏场地和游戏材料,为进一步实施研究做好具体活动方案。2、实验观察通过将本园小班幼儿分组进行结构游戏实践,观察小班幼儿和教师在游戏进程中的行为表现,详细记录小班幼儿的合作行为和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策略,通过行为反馈,进一步改进游戏方案和教师的指导策略,在保证足够研究样本的前提下,制作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合作行为的统计图表,为下一步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打好基础。3、总结分析主要从游戏组织形式和幼儿合作发展水平两个方面分析幼儿合作行为的表现,通过分析不同水平合作行为的出现次数和频率,对比得到不同指导策略的有效性差异,适时对教师的指导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最后总结提炼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16年12月)1、研究获得的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反思研究目标是否达成、内容是否贴切,提高课题认识。2、提炼研究过程和结果,形成具有一定实践价值的文本总结,撰写相关论文。3、分析、总结研究经验和收获,撰写研究报告。4、撰写课题发布稿,参与结题发布(交流)会,听取专家意见并及时反思修改。研究成果(一)小班幼儿进行结构游戏时的合作行为特点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其在进行结构游戏时具有特定的行为特点。通过对小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的合作行为进行观察研究,我总结出以下行为特点。1、对色彩鲜艳、体积较大的游戏材料,喜欢独自占有,不愿意与他人分享。2、小班幼儿的合作主要由教师建议和组织形成,没有教师介入,幼儿大部分时间更倾向于自己努力而不管别人,共同搭建的意识在小班末期才初步产生。3、在游戏中发生的合作大多是意向性合作,即有合作的意愿,但目标不明确,容易产生分歧,经常因外部因素干扰或兴趣转移而中断。4、合作行为的实现方式比较单一,在一种结构游戏中同时运用几种策略存在较大困难,且合作持续的时间一般较短。5、小班幼儿的合作策略大多是从自身利益出发。6、由于年龄小,小班幼儿在教师组织的游戏中很难充当决策者的角色,大多数情况下他(她)们都是被动的接受者,这在客观上限制了幼儿的创造力,阻碍了幼儿的合作水平。7、幼儿的个体差异,如社会认知、语言水平、教养方式和性格习惯都会对幼儿的合作行为产生影响,例如:有的幼儿不愿与他人合作、分享,独占欲强;有的幼儿在游戏中缺乏交流,语言沟通和游戏经验与其他幼儿存在差距,这都在某些程度上限制了幼儿合作水平的提升。8、幼儿在班级中的同伴关系会在游戏中呈现出来。受欢迎的幼儿往往能成功地加入同伴的游戏中,积极想办法加入并协调自己与同伴之间的行为。不受欢迎的幼儿往往不考虑、也不注意别人正在做的事情,表现出强加于人的倾向,往往遭到伙伴的拒绝而不能成功加入。受忽视的幼儿则倾向于站在旁边观看,而不会主动寻求加入。(二)结构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合作能力的指导方法1、第一步——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容易表现出不会与人合作,缺乏合作意识。因此,要为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创造合作的机会,引发幼儿合作的需要,以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1)合作榜样的树立合作是双方平等对话、共同参与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幼儿要真正的交流沟通,而不是单纯的上下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在幼儿的共同游戏中,教师应平等地与幼儿交流。教师在与幼儿的合作中,更应根据需要灵活地变换角色,由原来老师的“教”变为幼儿的“主动学”,作为幼儿学习的“合作伙伴”,自觉充当平等对话人,把握好“更有利的合作伙伴”的分寸,对幼儿的活动表现出好奇和关心,并以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提出建议和分担责任,在与幼儿平等对话的同时,发挥良好的榜样作用。(2)合作机会的创造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首先要为合作能力的培养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创造其发展的物质条件,这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幼儿在活动中直面矛盾,解决矛盾,最终达到合作的目的。①营造宽松的环境,引发合作需要。让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自由交流协商,分配角色,并达到友好的合作。②充分挖掘游戏自身的优势因素,激发合作行为的产生。引导幼儿自主准备、选择、使用游戏材料,共同商定建构方案。③提供不同难度的合作活动,营造适合各种能力的合作氛围。首先,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一些合作游戏。其次,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提供不同难度的合作机会。④打破班级界限,创造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间进行合作的机会,这样,幼儿的合作能力就会在反复的锻炼中得到提高。(3)合作规则的制定常见的大多数情况下,规则往往是由老师包办,幼儿只需要遵守不触犯即可,其实,这样幼儿失去了小主人的地位,没有规则是我自己制定的,我必须遵守的概念。但如果教师转换思维,将主动权交给幼儿,邀请他们也参与到规则制定的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还能使幼儿自觉遵守。比如开展集体讨论,让幼儿自由发言、共同商榷出一些游戏规则,经过全体幼儿一致通过后教师用简笔画画出示意图,并张贴在建构区。比如,建构区的标志图“我和我的好朋友”——我和我的朋友手拉手、头靠头,脸上笑眯睐的一起玩游戏。这种方式可以在拉近彼此间的距离的同时也时刻提醒着幼儿要与同伴互相合作。2、第二步——幼儿合作能力的提升在结构游戏活动中"幼儿经常为双方的兴趣不一致或观点不同等产生矛盾冲突。因此,帮助幼儿学习合作技巧,提高幼儿合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时,教师的指导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1)鼓励引导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平等的环境氛围,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一些语言或交谈方式,可以增进与同伴之间的友谊,与他人更好地交流合作。如:学习小手勾一勾,拍拍朋友的肩等动作表示“我们一起玩”;学说邀请语“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吗”、“假如你能和我一起玩,我会很开心”,学说商量语“可以吗”、“能借我一下吗”、“换一种方法,好吗”,还有如何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观点,如何向别人道谢和道歉,如何向别人提出请求,如何统一当前的意见等等。当孩子们学会了这些通俗简便的交往方式时,也就标志着他们跨出了主动合作的第一步。(2)观察等待在游戏中,教师的观察必不可少。一是要通过对幼儿的反应和态度进行观察,确定哪些调整会对幼儿的合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判断自己的指导行为是否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同时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选取的时机是否正确,采取的方式是否合适,还有什么地方是可以改进的;二是通过观察,决定教师介入指导的时机,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要为他(她)们创造更多的独立探究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防止教师的过多介入而导致游戏过程的中断。除非必不得已,如:幼儿主动发起求助;告状;受到伤害且希望解决;遇到困难希望得到他人帮助;表现出程度较深的哭泣,难过、疑惑、生气、害怕、期盼等神情等等。教师不得发起即时指导,而应在全面的观察和了解后,采取延时指导,保证指导的有效性。(3)点拨磨合促进幼儿交往与合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以怎样的身份支持、引导他们的活动。当幼儿与同伴间为了一种材料而产生争执的时候,教师就应该以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支持他们用分享、协商、交换等方法去解决问题。如:教师可采取加入游戏活动的方式来共同商讨解决办法,“一个游泳池,如果是三个人一起搭,会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搭,试试?”在教师适宜的点拨下,采取大家都赞同的方式来解决,让幼儿在协商的过程中学会谦让、谅解等交往合作技能,为以后进一步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4)因材施教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有的孩子自我意识强,活动中争强好胜;有的孩子乖巧软弱,一味听从别人的意见;有的孩子孤僻胆小,不敢与同伴交往。基于幼儿不同的性格特点,教师对他们的引导要有所区别,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幼儿合作的需要。对性格畏缩的幼儿,教师要和他一起玩,还可以带领其与外向的幼儿结对子;对个性强的幼儿,引导其通过自我强化,发展利他行为。“自我强化”,是幼儿在游戏前先设立一些行为和活动的标准(如要求其会协商、会合作等),在游戏过程中将自己的活动情况与这些标准进行对照。如果游戏带来愉快、自尊、自豪、满足感,就说明达到标准。自我强化,对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具有显著效果,能加强和维持其正向行为;对性格摇摆不定的幼儿,教师则要事先引导其学会制订计划,游戏过程中不断提醒其是否达成了计划。3、第三步——幼儿合作情感的体验幼儿在与小伙伴交往中逐渐学会合作后,在交往中感受到合作的愉快,会继续产生合作的需要,产生积极与人合作的态度。这时,教师让幼儿体会合作成功的快乐情绪要做到以下几点:(1)展示成果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这对幼儿巩固、强化合作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但幼儿自己常常不能明显感觉到,因此,教师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要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2)表扬激励教师的赞赏对幼儿来说是一个触动,如“你们能互相商量,合作着搭,真棒!”“你们俩配合得真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而容、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竖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此外,对合作中有冲突的幼儿也要给予指导和激励,使他们也产生积极情绪,以免对合作对方产生抱怨情绪,影响继续合作的积极性。创新点:1、针对当前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存在的问题,从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合作能力的提升和合作情感的体验三个大方面对教师的指导策略进行了优化。2、以小班幼儿为研究对象,梳理总结其在结构游戏中合作行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给出小班教师的指导方法,使得研究成果更具实用性和有效性。九、研究成效(一)幼儿的合作意识明显提升在进行游戏实践之前,我随机在小一班和小二班各挑选了10名年龄相当的幼儿分成2个组。每组被具体安排如下:小一班组在结构游戏区域自由活动,在宣布游戏主题之后,教师仅在必要时介入(如:幼儿主动发起求助;告状;受到伤害且希望解决;遇到困难希望得到他人帮助;表现出程度较深的哭泣,难过、疑惑、生气、害怕、期盼等神情等等),无其它指导策略,幼儿每天上午活动30分钟,持续一个月时间。小二班组每天活动的主题、时间与小一班组相同,不同的是教师参与方案设计、游戏准备和过程指导(包括观察、搭建和讲评),在游戏过程中,教师遵循本研究报告第八部分的优化指导策略对游戏进行指导,并根据每天游戏中幼儿的行为反馈,对自身的指导行为进行规范和修正。在所有游戏过程中,由本人对幼儿游戏中的合作行为进行记录。为使研究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在游戏前确定幼儿合作行为的定义如下:表1:幼儿合作行为的操作性定义序号合作策略行为解释策略类型1命令指挥语气坚定地告诉别人做什么,包括自己主动发出指令或回答别人的询问强制性策略2强迫用语言、身体动作告诉老师来强迫对方,以改变对方的立场3探讨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进行讨论一般性策略4建议语气委婉地告诉别人应该怎样做或做什么5提醒用语言或动作提示同伴该做什么或不做什么6解释说明向对方强调自己要做某事或要求对方做某事的理由7轮流等待为实现自己活集体的愿望,幼儿经过一定时间的等待轮流使用物品或空间8妥协服从合作中的一方主动或被动做出让步并服从对方9利诱用语言或物质吸引他人与自己合作10自觉配合合作双方主动协调动作,行动一致亲社会性策略11协商语气委婉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提出要求12指导示范自己主动或当别人提出请求时,给对方行为上的指导帮助13邀请主动请对方与自己一起游戏需要说明的是,表1中的13中典型合作行为,按照合作水平由低至高可以分为强制性策略、一般性策略和亲社会策略。通过一个月的游戏实践,得到如下结果:表2:两种游戏组织形式下幼儿合作行为的分布组别游戏总数发生幼儿合作行为的游戏数(百分比)游戏中幼儿发生合作行为的次数(每次游戏中发生的平均数)强制性策略一般性策略亲社会策略小一班组3018(60%)16(0.533)5(0.167)2(0.067)小二班组3030(100%)12(0.4)23(0.767)14(0.467)通过对表2中两组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当教师采取优化指导策略时,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发生合作行为的可能性大幅增加了,显而易见,小二组的游戏组织形式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合作兴趣,对提升幼儿的合作意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直观对比如下图所示。图1:发生幼儿合作行为的游戏数对比(二)幼儿的合作水平显著提高通过观察,小二组的幼儿在以结构游戏为载体的合作学习中,更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同时,我也欣喜的发现,孩子们在合作中学会了沟通、互助、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合作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图2:幼儿在游戏中发生合作行为数的对比图3:幼儿在游戏中发生合作行为的平均数对比从图2可以可以看出,小二班组在结构游戏中的合作行为发生次数远远高于小一班组,同时,从图3可以进一步看出,小二班组在使用一般性合作策略和亲社会合作策略方面要远远优于小一班组,这就说明,采用科学的指导策略对幼儿进行引导,可以提高幼儿在游戏中的合作能力和水平,引导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健康发展。(三)教师指导更加科学有效在某种程度上,本研究为教师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提供了更为科学的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导,使教师对幼儿的合作行为得到新的理解,特别是了解小班幼儿合作行为的特征,为其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关于合作认知的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为期一个月的案例分析,大部分参与实验的幼儿教师都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把握和控制好结构游戏中的各种影响因素,不断修正和完善指导策略和指导方法,教师在游戏中指导行为更加规范、科学、有效。(四)为本园开展区域活动提供了素材支持结构游戏作为一种集体活动的延伸和补充,理应受到幼儿园的充分利用和重视。在结构游戏中,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促进幼儿和幼儿、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得幼儿的合作能力的得到健康发展。本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教师有效地组织小班幼儿结构游戏,为幼儿园开展结构游戏提供丰富的案例素材和方法指导。结论、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一)结论通过该课题在我园的研究实施与目标达成的状况来看,得出以下结论:经过为期一个月的游戏实践,实验组幼儿(小二班组)在社会交往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同时,我们的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结构游戏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由此可以证明,本研究的研究成果是有效的,且具有可操作性,其总结得出的教师在结构游戏中的指导策略对本园开展区域游戏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次研究,个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一定提升,专业水平也有了一定进步。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研究成果的取得不是我个人努力的结果,它得益于园领导的悉心指导和培养,得益于同事的无私帮助和支持,得益于小班幼儿的全力配合和参与,这些都是我在研究之外的宝贵收获。(二)问题、下一步打算本研究报告是关于结构游戏中小班幼儿合作行为的研究。由于样本较小,取样仅限于本园小班幼儿,因此观察结果还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和范围进行证实,普适性有限。其次,本研究只从结构游戏出发,分析了小班幼儿合作行为的培养方法。而幼儿之间的合作贯穿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由于年龄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小班、中班、大班的幼儿在合作水平和合作性质上都各不相同,如何在其他幼儿园活动中培养各年龄段幼儿的合作能力,将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课题。此外,我也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带动全园教师关注幼儿教育,激发大家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真正做到“教”“研”一体、以“研”促“教”,使本园的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十、参考文献、附录[1]赵洁.??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LCYY201208087&dbcode=CJFQ&dbname=CJFD2012&v=社会文化发展理论视角下的幼儿同伴合作学习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8)[2]喻小琴.??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AKSZ201101034&dbcode=CJFQ&dbname=CJFD2011&v=儿童合作行为研究综述[J].安康学院学报.2011(01)[3]陈利敏.??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XSDJ201102114&dbcode=CJFQ&dbname=CJFD2011&v=如何让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学会合作[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02)[4]陈洲,郑雪艳.??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XKCJ201007027&dbcode=CJFQ&dbname=CJFD2010&v=4~6岁儿童合作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07)[5]范德华.??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GWDT201012151&dbcode=CJFQ&dbname=CJFD2010&v=幼儿在游戏中的合作教育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6]李燕,贺婷婷,俞凯,刘佩丽.??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XLKX201002055&dbcode=CJFQ&dbname=CJFD2010&v=父母对孩子消极情绪的反应方式及其与幼儿社会技能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0(02)[7]李静.??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GSJY201003056&dbcode=CJFQ&dbname=CJFD2010&v=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0(03)[8]喻小琴.??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CSGX200812019&dbcode=CJFQ&dbname=CJFD2008&v=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特点的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12)[9]周汇.??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ZHJI200806025&dbcode=CJFQ&dbname=CJFD2008&v=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J].中华家教.2008(06)[10]陈宁.??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JYPL200801050&dbcode=CJFQ&dbname=CJFD2008&v=结构游戏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J].教育评论.2008(01)[11]雷小雪.??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2009113558.nh&dbcode=CMFD&dbname=CMFD2010&v=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合作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09[12]孙贺群.??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2008108583.nh&dbcode=CMFD&dbname=CMFD2008&v=幼儿同伴合作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13]喻小琴.??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2007199647.nh&dbcode=CMFD&dbname=CMFD2008&v=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14]姜阳春.??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2006116391.nh&dbcode=CMFD&dbname=CMFD2006&v=论学前儿童游戏与社会技能形成的交互作用[D].吉林大学2006[15]刘焱著.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桑标主编.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7]李幼穗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8[18]周宗奎著.儿童社会化[M].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19]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Sheet1

Chart1



若要调整图表数据区域的大小,请拖拽区域的右下角。

小一班组

发生幼儿合作行为的游戏数

小二班组

18.00

30.00

发生幼儿合作行为的游戏数

小一班组

小二班组

18.00

30.00

Sheet1

Chart1



若要调整图表数据区域的大小,请拖拽区域的右下角。

强制性策略平均数

一般性策略平均数

亲社会策略平均数

小一班组

小二班组

.53

.40

.17

.77

.07

.47

小一班组

小二班组

强制性策略平均数

强制性策略平均数

一般性策略平均数

一般性策略平均数

亲社会策略平均数

亲社会策略平均数

.53

.40

.17

.77

.07

.47

Sheet1

Chart1



若要调整图表数据区域的大小,请拖拽区域的右下角。

小一班组

小二班组

强制性策略发生数

一般性策略发生数

亲社会策略发生数

16.00

12.00

5.00

23.00

2.00

14.00

小一班组

小二班组

强制性策略发生数

强制性策略发生数

一般性策略发生数

一般性策略发生数

亲社会策略发生数

亲社会策略发生数

16.00

12.00

5.00

23.00

2.00

14.00

献花(0)
+1
(本文系昵称530934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