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学语文站孙东霞《“我只是想这么做”——读听,学生在说:故事里的教育心理学有感》
2021-05-27 | 阅:  转:  |  分享 
  
“我只是想这么做”

——读《听,学生在说:故事里的教育心理学》有感

中学语文站孙东霞

读《听,学生在说:故事里的教育心理学》有感:“我只是想这么做”。

案例一

十一岁的我,在六一儿童节时,接受到我的小学校长奖励的一个精美笔记本时,得到了这样的表扬:“这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学生。”并让我谈谈心里的想法,我说:“我只是想这么做。”

自入学到小学四年级学校的后大门,那扇窄窄的篱墙门一直是我最后将它关上。而且,每次班里轮到我们组值日,小伙伴们都早早回家,都是我一个人把教室打扫干净。每次冬天下雪,没等老师分配任务,我总是第一个将家里那把最好的铁锹拿来铲雪。每次爸爸见到很晚才回到家中的我,总是疼爱的摸着我的头,问我:“为什么这样做,你可以早回来,这不是你一个人的任务?”我都认真地看着爸爸,严肃地回答:“我只是想这么做。”生怕爸爸剥夺了我这样做的机会,而爸爸只是不解的看着我,继续摸一下他心爱的女儿的头,却从来没说过什么。现在,我已上高中,我的爸爸,是不是已经忘了这些,但,他的女儿却深深感激他任由着女儿自己的性子做这件事。

案例二

高一时,表达与交流中有一个专题是“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记得是一个星期四的下午作文课,老师给我们进行了一节别开生面的作文课。这节课的流程是:第一、每四人一小组互批作文第二、每小组选出一本优秀作文,小组代表依次来读;第三、学生对所读过的作文进行自由点评;第四、教师进行点评;第五、教师出示例文,大家点评;第六、学生改写自己的作文。孩子们热火朝天的进行着每一个环节。这两节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学习委员读的一篇作文,“二姐”形象至今仿佛就在我的眼前“率真、没心没肺、实心眼,爱劳动,喜欢和伙伴们真诚玩耍。”

这个“二姐”,是学习委员的姐姐,学习委员只有这么一个姐姐,而姐姐的同学们给姐姐起了个称呼“二姐”,这个“二”是有意味的;傻乎乎。姐姐每天不喜欢学习,却和学生相处融洽;在家里,喜欢做针线,如做个布娃娃、布狗狗,在朋友们过生日时送给同学;或自制一个精致的笔筒,送给同座。孩子们都愿意和姐姐玩。学习委员说除了学习成绩,她真羡慕姐姐:羡慕姐姐朋友之多,过生日时,会得到那么多的礼物;羡慕姐姐活得轻松,周六日总是和朋友们相约到野外玩,或去公园转,或去同学家玩……总之,她没见姐姐发过愁,姐姐的脸上总是一股清爽之气,如她的心单一。无怪乎她的同学都叫她“二姐”。妈妈对姐姐的状况很担心,经常打电话请求老师多教导她好好学习,怕他考不上大学,说家里人都对她寄予了考大学的期望。好几次,姐姐出外边去玩了,我都听见妈妈对姐姐的老师这样说,而我总听到对方发出爽朗的笑声:“你的姑娘的性格很好,身心健康,善解人意,人见人爱,这有什么不好。好上大学,好,继续读书;考不上大学,也没什么不好,去找一个单位应聘,一般的单位都会接受她的;将来,也会成为一位好妻子、好母亲,这就足够了,问什么要强迫让她做他不想做的事情呢?妈妈和爸爸交谈中,我感受到老爸的开阔,你就不要老操心了,孩子们打了,顺其自然好了,孩子是好孩子,没有不良嗜好,怎么不愁嫁不出去。我的姐姐如今已高中毕业,没有读大学,在移动公司应聘了前台服务员,并因为顾客满意率高,表现突出已经有临时工转为正式员工,去年还参加大同市先进女职工的表彰会。姐姐被她工作的移动公司的无论年龄大小的同事们都称作“二姐”。我为我的“二姐”而自豪。

我常常想起这篇文章,为学习委员有开明的父母而庆幸,为“二姐”有看人不看分的老师而点赞。而我和其他的学生们却在应试、分数的枪林弹雨中匍匐前行,呼吸紧促。

案例分析

儿童的本真是最美丽的。看看我们接受教育后的儿童们,还有没有天真烂漫的笑脸;看看初中的少年们,接受教育后,是怎样一张冷漠的面庞;看看高中学生,接受教育后,是怎样的麻木、老熟。是谁扼杀了孩童的纯真?

第一个案例

①儿童的本真需要呵护。家长们不要把儿童塑造成自己渴望成型的模具样子。

②学校不要把儿童培育成同一种型号的一批人。

第二个案例

①案例中的“二姐”是幸运的,因为,她遇到的老师、家长懂得,孩子不想跑,你家长再怎么加油也不会跑出成绩,还不如就放开了让她走,有时候,竞走比跑还快呢,“二姐”不是走出了优异成绩吗?

②做一个理解孩子、支持孩子、帮助孩子正确成长的家长。

③在孩子成长的路途中,老师的园丁作用是多么重要啊。学生如幼苗,成长中需要的是水、土壤、适度的肥料;而不是改变自己美丽种子的特性。只要足够的水、适时地水;适度的肥料、适时地施与,每一个种子定会成长、定会结果,定会芬芳。老师,不要希求苹果的种子,结出石榴的果实。



感:

献花(0)
+1
(本文系绘诗意人生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