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佛教思想
2021-05-27 | 阅:  转:  |  分享 
  
论佛教的意义及如何正确看待佛教第一部分简要介绍老实说,在接触佛教这门课之前,我对于佛教的了解仅仅限于每逢周一十五家里母亲点香拜佛的情景。以
前的我只了解:作为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自诞生至今已经两千五百多年,其肯定存在自身非凡的魅力或吸引力,否则不可能到今天仍然有一大批信
仰者。由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所创的佛教,世界上普遍认为它起源于印度,而事实上,印度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早期佛教信徒
修习佛教的目的在于依照释迦摩尼所体悟的修行方法,发现并理解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当然这个
是大家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一种说法。在佛教因玄奘取经引入我国古代王朝之后,也是引来了当权者和富商们的羡慕和向往,试想:谁不想在世间永垂
不朽,谁不想做到任时光荏苒各种事物消逝不见,我依旧以另一种形式永存?所以在那会,当权者都很奉行佛教的一些思想,事关生死方面的概念更
是被各路文章描述的奇妙无比、引人入胜。这其实也在一方面助力了佛教思想早期在我国的宣传;另一方面,佛教的思想观念也更加地深入人心,这
从后来的大量文献资料都可以看出来。第二部分佛教的意义佛教中对于生命层次的划分可分为十个等级,也称为十法界,其中又细分为四圣人和六
凡夫。常见地,在佛教中有如“六尘”“六根”“三界”等等,都将整个世界的各类事物很好的划分分类起来。这对于之后世人在研究佛教的前身和
思想观点又很大的帮助。在后代对于佛教思想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时,一些书籍中就有汇总并提炼出佛教在人生观方面的定义和看法;前人有些结合
自己的经历认知认识到人只有通过严格的道德自律、苦修苦行才能理解人存在的意义;也有人认为做人要时常思考,有危机意识,做到自省自察,才
能不断做到进步进而才有可能做到永生.....而先前的的一些佛教大师对于人生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看法:(1)宿命论:主要是指认为人的行
为和命运,都受到世界上自然法则的支配,不太能受到人力地影响;所以相应地,对于人类的离开或称解脱,也只有听其自然,到了命中注定要解脱
了的还是自然而然就解脱了。宿命论即是一种有关一切听命运的说法。(2)怀疑论:主要是指人世间的善恶没有绝对的标准,不过是由于社会习惯
而来。所以所谓善恶,也可能并非是真的善恶,就像真真假假,难以辨别,而做善事做恶事也不该有绝对的报酬。当然也有一些其他的观点,但其实
对于佛教传播的人世观,我个人比较能接受和欣赏的是:人的成长是个不断历练的过程,在成长的要义是为了成就一个开明的心境,尽可能地去接受
一些新事物而不是固执的还停留在旧观点。佛教比较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第三部分正确看待佛教那么如何做到正确看待佛教呢?对
大多数人来说的是信仰的佛教,有些人却觉得它是迷信并且认为他们的一些行为很傻,比如每月固定时日去花时间烧香拜佛等等等。我以前也有过这
种想法,后来有幸读了《乌合之众》,其实才想到佛教之所以可以存活那么久且影响力一直都在的原因是很自然而然的。信仰佛教的人们,因为佛教
的价值观或思想观点深深的吸引着他们。这种信仰佛教的群体,我们一般称为教徒。教徒们的常规活动其实在今天科学技术发展如此迅速发达的时代
看起来有点“迷信”,但其实我想,他们更多地是愿意自己心中的那个神灵去保卫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其实源自于他们自身有时候对于生活的一丝无
力感和挫败感,就好比如说,母亲总是拜佛祈祷孩子们考试顺利工作顺利,更多的是想着陪伴孩子们,祝福孩子们的成长,那一丝祈祷代表着他们的
关心与祝福,代表着他们的爱与关怀;正像我们会去庙里为自己关心自己关爱的人祈福一个道理,只是拜佛的频率更高,祈祷的次数更多了....
.第四部分参考资料[1]百度文库.[佛教的人生观][2]谢志斌.中国古代汉地观音形象研究[D].西北大学,2019.
献花(0)
+1
(本文系研磨时光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