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隋炀帝“大工程”加速帝国灭亡
2021-05-28 | 阅:  转:  |  分享 
  
隋炀帝“大工程”加速帝国灭亡作者:admin?来源:贵州文史天地杂志社?时间:2017年06月25日00:00:00阅读165?李晓巧历史
上,隋朝统一了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建立了南北统一的政权,统治初期“户口益多,府库盈溢”,并下启了唐朝盛世,每每为后世所称颂。然而,隋
朝政权实际上只存在了38年,导致其灭亡的原因众多,综合史料来看,隋炀帝不断启动的“大工程”也起了加速隋朝灭亡的作用。一、举全国之力
营建都城隋炀帝一即位,就开始了营建东都洛阳的工程。“民为国本,本固邦宁”,早期的隋炀帝是有这种理政意识的,对于东都工程特地下诏书要
求:“今所营构,务从节俭,无令雕墙峻宇复起于当今,欲使卑宫菲食将贻于后世。”(《隋书》卷三)皇家建造力行节俭,为天下后世以作垂范。
实际上,隋炀帝营建东都工程浩大,每月动用的壮劳力为200万人——而隋炀帝初年的总人口为4602万左右(钱穆《国史大纲》)。在营建东
都的施工过程中,工程的具体负责大臣杨素等人为讨隋炀帝的欢心,大兴土木,极尽奢靡,皇宫建筑“苑囿连接”“周围数百里”,壮丽无比,还大
举搜寻全国各地的珍禽异兽、奇花异草栽植到皇宫中。同时为迅速打造东都的繁荣市容,推动东都经济发展,隋朝将登记在册的全国数万家富商大贾
强制迁徙到“东京”——洛阳。营建东都工程巨大,条件艰苦,工期紧迫,加上官吏督促严酷,壮劳力活活累死的达到一半,“僵仆而毙者,十四五
焉”(《隋书》卷二十四)。如此粗略计算,隋炀帝的东都工程使得近百万的壮丁殒命。当时运送劳工尸体的车子像运送工料的车子一样,在去洛阳
的大道上绵延不断!同时,大业九年(613年)三月,隋炀帝“发丁男十万城大兴。”“大兴”即隋朝都城(唐代改名为长安城)——隋文帝开皇
二年(582年)开始兴建,经过隋炀帝的再修建,规模宏大的大兴城格局形成,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面积达到80多平方公里,外
国文献称之为“胡姆丹”,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隋炀帝这样大规模营建都城,耗费了过多的财力、物力,以及帝国的强壮劳力。二、不
惜民力数次开渠通河历史上,隋朝数次开渠通河,实现了大运河贯通中国南、北的格局,意义深远,但是就当时而言,确实加重了隋朝百姓的负担。
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为了漕运和军事需要,先后两次开渠,但是规模都不大:一条是广通渠,300多里;另一条是山阳渎也是长约300里。隋
炀帝杨广一即位,大业元年(605年),在大举营建东都之时,“雄才大略”的隋炀帝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通济渠工程浩大
,自皇宫西苑引洛阳的谷水、洛河水流到黄河,再打通黄河一侧的板城渚口,引黄河水东达淮河,长2000多里。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
沿洛阳东北方向开凿永济渠,“发河北诸郡百余万众,引沁水,南达于(黄)河,北通涿郡”,使得运河向北延伸,直至当时帝国的北部边境涿郡,
便于皇帝北巡边疆,所以称之为“御河”。御河边上,修建平整的御道,两旁栽种柳树。永济渠工程也十分浩大,有1900多里。大业六年(61
0年),隋炀帝下令继续开凿江南运河,使得京口(今镇江)至余杭(今杭州)段通航,全长800余里。于是,在隋炀帝统治的前六年间,以京都
洛阳为中心,通过通济渠、永济渠两大渠道,打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总长2700公里的中国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对
此后的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然而,这使得隋帝国的劳动力构成发生重大转变,男性壮丁无法满足大规模开渠工程的需要,不得不开始以妇女掺杂其中
服劳役。可见,在较短时间内,隋炀帝一再大规模开渠通河,极大透支了民力和帝国稳定的根本——财富与壮丁,这一点为帝国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三、漠视民瘼乐于对外夸富从父亲手上接过锦绣江山,隋炀帝一切都顺风顺水,国力强大国库殷实,使得他在外交上格外注重排场气势。大业三年(
607年)七月,秋天,隋炀帝为建立他在西域的威信,带领大批扈从去榆林接受东突厥启民可汗的朝见,一路沸沸扬扬。史书记载,相见甚欢,炀
帝对启民可汗的赏赐也极其丰厚。并且在酒桌上,隋炀帝乘着酒性对着在场的高丽使节说:“你看到了吧?回去告诉你们国王,早点来朝见朕,否则
的话,我会与启民一起去教训他!”大业五年(609年),启民可汗又到富丽堂皇的东都洛阳来朝见隋炀帝,炀帝觉得很有面子,对其优礼有加,
令其“位在诸侯王上”,而且为表宠信,隋炀帝亲自去东城外专门为突厥建造的大帐里,摆“国宴”宴请启民可汗和他的随从3500人,仪卫盛大
,旌旗飘扬,数千人边吃边喝边看歌舞杂耍演出,“奏百戏之乐”,场面壮观。招待突厥客人们吃喝玩乐尽兴之后,还都有高低不等的赏赐。与此对
应的另一番情形的是:修筑榆林长城,死亡50多万隋朝壮丁!当年,隋炀帝巡视黄河以西地区,西域少数民族首领带领部落百姓在道路旁隆重迎候
炀帝,为了向他们显示大国风范,隋炀帝命令隋朝与少数民族接壤的边境地区——武威、张掖的百姓人等,都穿着华丽的盛装参加欢迎活动。对于那
些没驾好车、没穿漂亮衣服的百姓,州县官吏负责检查督促他们换新衣华服参加活动。一时之间,百姓为避免被胥吏严斥,只得节衣缩食,甚至高息
借贷来买新衣服参加欢迎活动,民怨沸腾。对于隋朝来说,大业五年(609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隋炀帝亲征西域强敌吐谷浑,隋军大胜,收复
了西域数千里之地,并且在西域建置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四郡。隋军也死伤甚众,兵力大损。然而,隋炀帝却毫无悲悯之情,令人制造了一
个十分气派拉风的、用轮子推行的“观风行殿”,上面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古董装饰,“奏九部乐”,大开音乐会,笙歌燕舞,用山珍海味招待西域3
0多个部落首领。不顾将士的死活,一味夸富享乐,这严重伤害了隋军将士的感情。唐人张鷟的《朝野佥载》中也记载了“观风行殿”,他说隋炀帝
在巡狩西北地区时,曾经制作了一个大行殿七宝大帐篷,大到可容纳数百人,用各种各样的珍宝装饰内外,一时之间,“光辉洞彻”,把匈奴的一些
首领看得目瞪口呆,“疑非人世之有”,对隋炀帝的威仪确实也起了一些壮色作用。但是,隋朝有见识的官员们却不以为然,私下认为,隋炀帝建造
“大行殿”是个不吉祥的兆头。——“大行”有一去不返之意,在古代指新近去世的君王。——实际上,反映了隋炀帝外交上的极度铺张奢侈也是导
致亡国的恶兆。大业十一年(615年)正月,隋炀帝大会近三十国使节,尽管其时各地的反叛频起,但是依然大摆宴席,设置了大型杂耍表演,而
且,大赏参加宴会的人等,一派歌舞升平。大业十二年(616年)五月,隋炀帝在洛阳的“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
”。被各地叛军迭起而伤神的隋炀帝,依然不忘为一己的欢娱,漠视民瘼,大搞情调,此时距他被弑只有两年时间。四、穷兵黩武屡屡大动干戈在隋
朝短短的历史上,共4次征伐高丽。第一次是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二月,隋朝水陆30万大军进攻高丽,由汉王杨谅为行军元帅,但是“
九月己丑,汉王(杨)谅师遇疾疫而旋,死者十八九”(《隋书》卷二)。东征高丽失败,这几乎成了隋文帝留下的政治遗憾。而在隋炀帝手上又共
计征伐高丽三次。为了防范高丽,或者说是为进攻高丽作准备,隋炀帝上台后的大业三年(607年)七月,“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
至紫河”,工程绵延千余里,在当时极其简陋的工程工具下,这项大工程花了多长时间呢?十天。因为工期短极、任务极重,加之监工苛酷,这次修
筑榆林段长城的死伤巨大,如果按照正史记载“死者十五六”的话(《隋书》卷三),最少有50万壮丁死亡,伤者不算在内。此时,隋炀帝正在榆
林现场办公,对于50万壮丁的死去,他毫不怜悯。大业八年(612年)正月,在修建好了东都,贯通了南北大运河,降服了西域后,隋炀帝壮志
满怀地在前线涿郡下诏大征高丽,这是他第一次征伐高丽。隋军规划24路兵马齐头并进,“舟舮千里,高帆电逝”,共计113万余人,同时后勤
辅助人员等量配备,当时号称200万大军,史书称“近古出师之胜,未之有也”。到了七月份,因为地形不熟悉、粮草不济、气候变化多端等原因
,隋军无功而返。隋炀帝第二次征伐高丽是在大业九年(613年)。正月,“征天下兵,募民为骁果,集于涿郡。”——骁果军是隋朝的骁卫御林
军,是直接受隋炀帝指挥的劲旅。二月,隋炀帝再次讨伐高丽,他带着骁果军亲征,这次的准备比上次要更加充分,器甲精良,粮草充足,隋炀帝势
在必得,但是又出了个小插曲:国内一个高官——礼部尚书杨玄感叛乱,为平定内乱,隋朝征讨高丽的精锐大军立即中道撤回。大业十年(614年
)三月,基本平定了内部局势后,隋炀帝第三次调兵征讨高丽。这次,高丽国王一听说隋军又要来进攻,立即派人来投降了,还将一个叛逃到高丽的
原隋朝兵部侍郎斛斯政交还给隋帝国,见高丽王如此恭顺,隋炀帝的气消减了大半。再说这时的隋帝国四处弥漫着叛乱的战火烽烟,于是就坡下驴,
隋炀帝立即宣布接受高丽国王的投降,隋军班师,历史上隋炀帝沸沸扬扬征讨高丽的大业就此收场。隋炀帝三次征讨高丽,都是浩浩荡荡带着后宫上
阵的,“从行宫掖,常十万人”,征讨兵马更是几十万、上百万,所有的军需供用都由地方州县承担,这几乎耗尽了地方政府的财力,士卒伤亡也很
大。更为关键的是,三次大举征讨高丽给隋帝国留下了一个致命的后遗症。“于时辽东战士及馈运者填咽于道,昼夜不绝,苦役者始为群盗。”(《
隋书》卷三)——很多隋军士兵和后勤夫役为躲避战争“转型”成了土匪强盗。虽然,隋朝中央政府严令郡县严格追拿叛乱盗贼,捉住了立即斩首,
但依然无济于事。因隋炀帝的穷兵黩武,逃兵逃役者越来越多,不但使得国内农业生产一蹶不振,而且使社会更加不稳定,对帝国的安全造成了极大
威胁,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成为推翻隋朝政权的重要力量。五、劳民伤财三次巡幸江都在隋炀帝的皇位坐稳以后,他就开始追求享乐起来。隋炀帝一
生曾经8次巡游,其中4次北游,1次西巡,3次游江都,尤其是巡幸江都的声势规模巨大,“隋炀帝下江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在隋
炀帝大规模营建东都、贯通南北大运河的同时,隋炀帝还派遣了大臣专门到江南收集巨木,建造龙舟、凤艒、黄龙、赤舰、楼船等不同规格的船只数
万艘。当时,全国各地将选中的巨木源源不断地向东都运送,其场面史书用了一句话来概括“递送往返,首尾相属,不绝者千里。”隋炀帝大业元年
(605年)八月,登上皇位后,隋炀帝第一次乘龙舟巡幸江都,随从文武官员五品以上乘坐楼船,九品以上乘坐黄篾船,还有庞大的警卫部队,在
大运河上,船队浩浩荡荡,“舳舻相接,二百余里”。这些船动用拉船的民夫共计8万多人,仅龙舟就需要1080个身穿华丽服饰的民夫拖曳前进
(梦华:《中国通史》)。规模之大,空前未有。按照命令,船队经过的运河两岸的500里以内的州县负责招待上至皇帝后妃、大臣百官,下至军
士纤夫所有人员的吃喝用度,地方官吏绞尽脑汁接待供奉。对于招待得好的州县官吏,炀帝为其加官晋爵,招待稍稍不周或者备办食物简单者,立即
斥责甚至处死。于是,从洛阳到江都沿运河的各地官吏放下一切政务,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接待隋炀帝上。隋炀帝于大业七年(611年)第二次
巡幸江都。除了大肆挥霍外,隋炀帝这次还大摆酒席,山珍海味招待江淮以南的名士,借此炫耀豪华,大摆皇家威风。大业十三年(617年),是
隋炀帝最后一次巡幸江都。尽管百姓已穷困到了极点,但是这次隋炀帝巡幸的规格比原来的还要富丽豪华。隋帝国还有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曾在
全国大规模征用野兽的骨头、角、牙齿、兽皮,以及飞禽的羽毛等。干什么用呢?用来装饰隋朝皇室的车马以及仪仗队的旗帜,以使皇家出巡更显威
风气派。各地官吏不敢怠慢,立即组织百姓猎户去山野草泽中捕捉飞禽走兽,一时之间,“网罟遍野,水陆禽兽殆尽”。尽管这样,州县官府依然完
不成征收额度,只好花高价从豪富蓄积之家的手上购买兽骨鸟羽等,物以稀为贵,使得当时山林野味的价格高涨,“翟雉尾一,直十缣,白鹭鲜半之
”。羊毛出在羊身上,又加重了百姓的负担。隋炀帝每一次巡幸江都皆劳民伤财,几乎是全天下的百姓在为他准备行装,供奉食物,堪称“工程”浩
大,给百姓带来了沉重负担。六、并非“后话”尽管唐朝魏征等编撰的《隋书》中对于隋朝灭亡的总结为:“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
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但实际情形是“炀帝即位,是时户口益多,府库盈溢。”(隋书卷二十四)可见,隋炀帝的父亲交给他
的国家的政治面、经济面都很不错。隋炀帝的父亲隋文帝杨坚,成功地统一了当时历经“四百年的分崩动乱”(钱穆:《国史大纲》)后的中国,但
他在生活上,带头节俭,后宫女子不作美丽装饰,都穿着洗了又洗的旧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皇家的车马轿子家具等用旧了,都是能
修的就修能补的就补,平常吃饭只允许有一样荤菜,其他用度也是节俭得近于吝啬。杨坚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开皇之治”,其时,社会民生富庶、
百姓安居乐业、政治相对安定,“天下储积,足供五六十年”(钱穆:《国史大纲》)。一个富得流油的“家业”到了隋炀帝手上,十多年就败废得不成样子。导致富庶的隋王朝走向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频频启动“大工程”是加速隋朝败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隋炀帝兴建大运河、建设京都大兴城、营建东都洛阳,包括修驰道、平定西域、讨伐高丽等,就当时的历史情境而言,都有其积极意义,为什么却对王朝统治起了反作用?古人说:“不夺其时,不穷其力,轻其征,薄其赋,此三皇不易之教也。”(《隋书·食货》)然而,隋炀帝却在很短时间内,密集上马“大工程”,过度消耗了财力、民力和国力,加之生性轻浮的他贪图游乐,好大喜功,荒于政事,使隋朝末年出现了“吏在贪残、官无攸次”的乱局,引发了国内的乱局。这一切,使得诸多问题积重难返,进而一步步走向自身殒命。隋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38年,帝国即灭亡。作者单位:江苏新华日报社责任编辑:王封礼
献花(0)
+1
(本文系涛儿—taoer...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