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大忠”不死
2021-05-28 | 阅:  转:  |  分享 
  
“大忠”不死作者:admin?来源:贵州文史天地杂志社?时间:2017年06月16日00:00:00阅读104?赵冬梅唐太宗李世民《赠萧瑀
》诗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危急关头,皇帝、国家需要大忠之臣挺身而出,置个人利益于度外,力挽狂澜,救民出水火,挽大厦于将倾
。问题是峰回路转之后呢?当风不再疾劲,当天下已然太平,皇帝还会记得大忠的好,容忍大忠的傲吗?想当初,辽朝举国来犯,宋真宗在寇准的主
持下亲征,驻跸澶州。州城外就是两军对垒的前线。真宗的内心忐忑不安。他派人去查看寇准的动静,得知寇准与大才子杨亿把酒吟诗,谈笑风生,
一颗悬着的心顿时安帖。那时候,寇准是真宗皇帝和大宋朝廷的主心骨、定心丸。宋辽两国签订澶渊之盟,战争结束,寇准对真宗笑言:“假如事事
都听陛下的,这件事情怎么可能解决得这样快?!”而真宗则笑眯眯地慰劳寇准说:“宰相辛苦了!”那时候,寇准是真宗心目中的大功臣、大忠臣
。只可惜,皇帝的感激有效期短暂。当然,赵宋祖宗家法仁厚,还不至于把“功高震主”的游戏搞到“狡兔死、走狗烹”的地步。澶渊之盟不到半年
之后,寇准遭到谋反指控,侥幸逃脱;又过了半多年,寇准罢相,出守地方。罢相文书里给了两个理由,一是“眷言机务,不欲重烦”,让老臣得休
息,就不拿朝廷职务来麻烦您老人家了。一是“俾从进退之宜,用保初终之分”,做官贵在有进有退,进退得当;君臣之间,贵在有始有终,始终如
一。都是冠冕堂皇的话。寇准才四十五岁,正年富力强,真宗为什么要赶走寇准?这个人的作风太硬朗了。这一粒铜豌豆在底下,上面垫着十八层鸭
绒褥子,还是让皇帝感到不舒服。人事任免有老规矩,老规矩编成了册。寇准把小册子扔到一边,说:“宰相的责任就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如果一切
都跟着老规矩走,那有个办事员就够了,还要宰相干嘛!”为了大宋,寇准主动承担了得罪一大片的风险。他还真的把国家当成自己的了。让真宗最
感不舒服的,却是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可是寇准的功绩,真宗对此不是充满了感激的吗?是。然而,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当彼之时,皇帝在乎的是
赶走辽军、获得国家安全,而今已经安全了,皇帝更在乎的却是所谓大国的颜面,以及他个人作为皇帝的虚荣。最能揣摩皇帝心思的王钦若一语道破
天机:敌人打到城墙底下,打不过了,被逼无奈,跟敌人签订盟约,这样的“城下之盟”,连春秋时期的小国诸侯都感到耻辱。陛下堂堂大国皇帝,
竟然也跑到澶州,让契丹人堵着北门口把誓书签了,这不就是“城下之盟”么?还有比这更屈辱的吗?!?在王钦若的嘴里,寇准也从功臣变成了赌
徒:陛下听说过赌博吧,赌徒输红了眼,会把全副的身家都押上,赌最后一把,这叫“孤注”。想当年,寇准逼着陛下亲征,就是把陛下当作孤注。
那情形,真是悬啊!真是悬啊!想当初,寇准主张亲征,王钦若主张逃跑。亲征成功,国家转危为安,寇准却成了罪人!寇准罢相之后,真宗用一壶
珍珠收买了继任宰相王旦,开始了一场长达15年的神圣崇拜运动。伪造天书,证明本朝的统治是得到上天庇佑的。封禅,到泰山上去祭天,宣告天
下太平——封禅本来应当是天下太平之后才有资格举行的典礼,可是历朝历代的皇帝却都把封禅当作天下太平的标志,这样的逻辑倒错,煞是有趣。
祭地,到汾水之阴去祭祀后土。认道教神仙“九天司命上卿保生天尊”做祖宗。到亳州去祭拜道教始祖李耳。在首都和各地大修宫观,首都开封的玉
清昭应宫,耗时六年半修成,该建筑共有2610间,是一座人间天堂。真宗出台规定,他自己在开封拜“玉皇大天帝”的时候,各州都要建道场,
家家户户——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要置办香案,就像电话会议一样,举国上下同步向上天表达崇敬。这是强制执行的,有“官司检察之”。如
果这个时候有外星人恰好从地球上空经过,他们肯定会觉得宋朝就像是一个超大号的道观,香烟缭绕,到处都是呛人的香气和烟火气,极度的不真实
,极度的虚幻。整个国家就像疯了一样,把狂欢变成了日常,天天都在过狂欢节。太祖、太宗积攒了两代的满登登的国库,开始显得空了、大了。真
宗的身边聚集了越来越多的贪官污吏,有财政官员、有宦官,他们从这些建筑工程、还有真宗一次又一次的祭祀巡幸活动当中中饱私囊,赚足了黑心
钱。上行下效,地方官也逐渐习惯了造假,用伪造的祥瑞来取悦中央,谋求升官发财。“报喜不报忧”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通病。真宗晚年
,国家遭遇特大蝗灾,派往各地视察灾情的官员却给真宗带回蝗虫自杀的好消息。某日上朝,有大臣掏出死蚂蚱,建议在朝堂上举办“蝗虫自杀展”
,以示天佑大宋,天佑我主。正在此时,“蝗虫阵”遮天蔽日而来,有几只没飞稳的竟然就掉了下来,在院子里连飞带蹦,显得格外嚣张。这就是寇
准去后的真宗朝廷。一个不避嫌疑、永远说真话的人被赶走了,说真话的风气也随之而去。皇帝失去了规谏,私欲一时得逞,到最后,却几乎被自己
无限膨胀的私欲扼杀。在这个时候,王旦想到了寇准。王旦重病,真宗询问继任宰相的人选。王旦斩钉截铁地说:“以臣之愚,莫若寇准。”王旦与
寇准是同年进士,却素无私交。王旦推荐寇准,是因为他明白,寇准是唯一可能把国家从混乱迷茫的危局中解脱出来的人。既然王旦知道错了,为什
么不自己出手?因为他是王旦,具有当时政坛最主流的美德,低调、包容。他会努力做事、小心做人,收敛自己的锋芒,维护皇帝的权威;他懂得如
何维护包括皇帝和官僚在内的整个统治集团的稳定。这是王旦的原则、王旦的美德,也是王旦的弱点。王旦关心国家利益,但是如果国家利益跟皇帝
的喜好发生冲突,维护国家利益会得罪皇帝,威胁到他个人和家族的利益,那他就宁愿保持沉默了。想要把真宗叫醒,需要的是“狮子吼”,可是,
王旦练的却是“绕指柔”。在王旦心中,唯有寇准,嫉恶如仇,不包容,不妥协,才是唤醒皇帝、挽回颓局的最佳人选。然而,真宗对于寇准始终心
怀保留——在理智上,真宗了解寇准的能力,知道这是一个大忠之臣,关键时刻顶得上、靠得住;但是在情感上,真宗又极其不喜欢寇准的硬派作风
,寇准的崇高威望也让他感到忌惮。理智在左,情感在右,真宗在中间,倒也不为难。只要有可能,真宗对寇准,都是情愿“敬而远之”的。在王旦
的坚持下,寇准还朝,又被赶出去。直到真宗生命的最后,才召寇准还朝,希望借助寇准的力量防止刘皇后专权,辅佐他唯一的儿子(后来的仁宗)
顺利即位。然而,真宗的糊涂却最终让寇准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被一贬再贬,最终被贬到了岭南烟瘴之地的雷州。1023年,寇准在雷州溘然
长逝,享年六十二岁。寇准的大忠之义长存于天地之间。寇准去世之后,夫人宋氏得到朝廷允许,将寇准的灵柩运回洛阳。灵车路过荆州公安县,荆
州百姓身穿素服,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官道两旁,摆出香案,供起香烛果酒,又砍下竹子插在道边,在上面挂满纸钱,以寄哀思。第二年春
天,这里竟然长出了大片郁郁葱葱的竹林。江陵人叫它“相公竹”,在旁边修了祠堂,供奉寇准的牌位。在宋朝老百姓的心目中,寇准生前是爱护百
姓的好宰相,死后仍然有保护苍生的力量,他已经成了神。对于政治人物,老百姓用最简单也是最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善恶、区别忠奸。寇准当宰相,
为国家结束了战争,体恤老百姓的疾苦,就是好宰相。这么好的宰相竟然遭到陷害,死在烟瘴蛮荒的岭南,就是让人难受,让人心疼。宋朝官方的平
反和承认来得略晚。仁宗亲政之后,为寇准赐谥“忠愍”。按谥法,“临患不忘国曰忠”,“在国逢难曰愍”,承认了寇准的丰功伟绩和他晚年所受
的委屈。“力搥顽石方逢玉,尽拨寒沙始见金”,岁月就像是一条永不停歇的河流,所有的历史人物都在这条河里被水流和砂石磨洗着,许多曾经呼
风唤雨、飞扬跋扈的帝王将相被历史遗忘,而真正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则会在不断的磨洗之后,形象更鲜明、更伟大。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越
来越认识到寇准澶渊定策的重要意义。范仲淹说寇准“能左右天子,如山不动,却戎狄,保宗社,天下谓之大忠”。比寇准晚生了将近一百年的官员
陈瓘这样评价寇准的“澶渊定策”功:“当时如无寇准,天下分为南北矣。”陈瓘死于1124年,三年之后,靖康元年(1127)年,当金兵打
过来的时候,宋高宗赵构选择了逃跑路线,他一路向南,甚至逃到了茫茫海上。在他的身后,山河陷落,土崩瓦解,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湖北…最后,宋朝不得不与金朝以淮河为界,南北分治。没有了寇准,天下真的就像陈瓘说的“分为南北”了。历史以最悲凉的方式论证了寇准“澶渊定策”的意义!皇帝无法定义大忠的价值,能够衡量大忠价值的,只有时间,“大忠”不死。(作者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责任编辑:谢建平
献花(0)
+1
(本文系涛儿—taoer...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