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主道》第十二章 有征
2021-06-02 | 阅:  转:  |  分享 
  
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主道》第十二章有征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主道》上一章韩非子告诉君主处理国事要有“结智公会”的大智慧。遇到问题
,要多方面听取建议与意见,多角度参验事物,以便最大限度的获取事物的全部与真实,为正确决策奠定基础。君主之责在于解决国家与社会的实际
问题,而不是独断专行,更不是“犹豫事留”,所以韩非子才会再三强调上等君主尽人之智,汇聚众人的力量与智慧为国所用。我们常说某人是事后
诸葛亮,意思就是事前不说,事后才说,显然事后再说已无意义。君主处理国事,不能独断专行后发现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危害更大更深,这时才
去向臣子征询意见,俨然这是亡羊补牢的举动。做为臣子事前不作为不积极主动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事后再说,就是失职渎职。一个人的智慧与聪明
是在具体的事物上反映出来的,并不是抽象的存在。君主如何判断臣子的智愚呢,就是要让他们在具体的事物上充分发表看法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与
办法,事后再进行对照,问题解决的圆满,说明臣子智慧,反之则说明愚蠢。这也是君主“结智公会”的目的之一。人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这种局
限性一是表现在个体的认知方式上,二是表现在人与物,人与人的认知方式上,我们只能通过人在具体事物上的表现与反映,这种间接的形式来看到
这个人的人性与智愚,而不能通过某种直接的方式来看清这个人的人性与智愚。所以君主要充分的利用问题与事物来考察臣子,而不是靠个人的喜好
。在“结智公会”之事上,韩非子的目的是“自取一,则毋道堕壑之累。”意思是:君主有主见地采取一种中肯意见,就不会有掉入臣下所设的陷阱
里的危险。我们说君主对于问题并不是没有主见与办法,而是不能说出来,对事物的喜恶不能表露出来。韩非子担心的是君主一旦说出自己的想法表
露自己的幸好,臣子就会顺其意而不能各抒己见,这既达不到“结智公会”的目的,还容易让不法之臣借势营私。君主正确的做法是在参验各方信息
与听取各方建议后,实事求是的形成自己的主见,如有臣子的想法与自己的主见相同,就可“取一”采纳这种中肯可行的建议与办法,这样做就不会
掉入不法臣子的陷阱之中。对于中肯之言,韩非子认为“故使之讽,讽定而怒。”意思是:所以,要让臣下提出建议,然后威严地责令他完成。这是
君主表面的话:既然你认为这样做能解决问题,那你就按你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实则内心很是高兴,一是臣子有智,二是与己同谋,三是问题解
决了。对臣子的进言君主要验证。韩非子的办法很简单“是以言陈之曰,必有策籍。结智者事发而验,结能者功见而谋成败。成败有征,赏罚随之。
”意思是:因此群臣发表言论时,一定要有记录。出谋划策的人,等事情发生后,君主要加以检验;贡献能力的人,等功效表现出来后,君主要对成
败进行分析。成败经过核实,随之进行奖赏或惩罚。这一段无需多说,自古中国就有立“军令状”的说法,再能吹牛,结果证明一切。你可以不说,
但你现在所说的一切,都将做为事后验证结果的依据。事实胜于雄辩。【自取一,则毋道堕壑之累。故使之讽,讽定而怒。是以言陈之曰,必有策籍
。结智者事发而验,结能者功见而谋成败。成败有征,赏罚随之。】“成败有征,赏罚随之。”这是对绩效考核最为精辟的总结。一是绩效考核的办
法“有征”,二是结果的处理“随之”。一切赏罚都按制度办事,达到了标准完成了任务自然奖赏,反之自然处罚,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无需人为,只需照做就好。
献花(0)
+1
(本文系红林主人A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