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文论辽宁官方笔记9
2021-06-04 | 阅:  转:  |  分享 
  
中国古代文论第九节课官方笔记【辽宁】目录本章/教材结构图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配套练习题一、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第五节闲情
偶寄(选录)一、作家作品概况1.李渔,原名仙目,号天徒,后半生从事戏曲专业创作时,改名为渔,李渔是清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戏曲作家,
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戏剧活动家、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他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方面很有建树,做出了突出贡献。2.理论著作《闲情偶寄》是我
国第一部从舞台艺术的角度探讨戏剧。3.《闲情偶寄》,又名《闲情偶集》,它包括烹饪、建筑、园艺、声容、器玩、戏曲等方面,即《词曲》、
《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饿》、《种植》、《颐弄》等,是一部杂著。4.戏曲理论分为词曲部和演习部,《词曲部》谈戏
曲创作的理论和技巧,《演习部》谈演出的理论和技巧。现代人把这两部分合而为一,称为《李笠翁曲话》。《演习部》包括选剧、变调、授曲、教
白、脱套五个方面,《词曲部》包括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译第五、格局第六。二、闲情偶寄(选录)-讲解(一)在戏剧
创作上,李渔强调结构的重要性1.“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者。”虽然对填词来说,音律很重要。但结构还应放第一位。2.结构,指戏
剧创作总的法则和方法,也涉及到戏剧的结构艺术。他用“造物之赋形,工师之建宅”,比拟戏剧结构。3.李渔强调了结构安排好的效果:命题较
好,构思精美,辞藻华美,否则无论怎么苦心经营,也不能很好地安排音律和供演员演出。4.根据他的观点,只懂音律的人只能算作艺人,善于安
排结构才是戏剧天才。(二)关于如何安排好结构,李渔分几个问题来阐述,主要方法有:一、立主脑1.主脑:即“作者立言之本意”。指作品主
要事件和主要人物或主要观点和情志,含义很广泛。2.李渔认为为了达到结构严谨,突出中心思想,必须“立主脑”,围绕主脑,安排事件和入物
,尽管有无数个人物无数个情节,但都必为此“一人一事”服务。3.李渔“立主脑”的理论有要求从原始生活中提炼题材和主题之意,注重中心突
出、主题鲜明,并把它作为安排好结构的首要方法。二、密针线1.安排结构,就要围绕所立的“主脑”把故事情节前后统一,“每编一折,必须
前顾数折,后顾数析”,考虑到“针线紧密”,使整个剧本浑然一体,天衣无缝。2.他以缝衣为喻来说明,安排结构要从整体着眼,把各个零散的
部分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前后照应,剧中所有的人物、道白、情节、唱词都衔接得非常好,看不出漏洞,这才叫结构严谨。3.因而他批评元
人的戏剧创在只注重戏文,而不注重情节安排。因此提倡人们学习元人戏剧创维的长处,而含弃他们的短处。三、减头绪1.即防止左枝旁蔓。李渔
强调在确立中心思想、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后,戏曲作者要善于安排材料,做到主副线分明,剧情集中,他说剧情要“一线到底,并无旁见侧出之情
”。2.他认为作家头绪繁多,思路就会不清晰,思路也不专一,写出的作品内容繁杂,造成结构散乱,观众也眼花缭乱,摸不着头脑,所以是写传
奇的大忌。3.要求作家“头绪忌繁四字刻刻关心”,让读者了然于心,看过之后能口诵出来。思路清晰,线索分明,是结构的重要方法,这是李渔
又一观点。四、审虚实1.“实”:对客观事物作如实描写,“虚”:虚构。李渔主张戏剧创作既可写实,也可写虚,虚实并用。2.这个观点涉及
到了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处理问题与典型化问题。在对题材的处理上,李渔提出对待古代题材和现代题材的处理方法,对待现实题材的描写,要客
观。他认为虚构是戏剧作者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3.在对待古代题材的处理问题上,李渔却认为“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戏剧不论是写现代故
事还是写古代故事都要虚构。4.虚构的过程也即提炼、加工、筛选的过程,把能够反映主题的各种因素加到一个身上,“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这即是典型化的方法。5.而对于历史题材,李渔主张“实则实到底”。6.为什么李渔认为传奇都是虚构的结果,却又说姓名事实必须有根有据呢
?(1)他认为今人写古事很难,因为古代的故事今人已烂熟于心,欺骗不得,写时必须有根有据,因此要实。(2)李渔认为,在处理现代和历史
题材上最忌讳的是前后不一致。(3)因为李渔既重视典型化又重视虚构,提出剧本的结构要“果然奇特,实在可传”,他认为“重婚牛府”和“白
马解围”确实是艺术虚构的结果,具有奇特和可传的特点。既重视了历史题材的客观真实性,又表现出题材的普遍意义,还表现出艺术的真实性。(
三)在戏剧创作上,李渔主张运用艺术思维1.李渔认为传奇都不是实事,是虚构的结果,“传奇无实,大半虚言”,既然是虚构,必须有艺术思维
(或想象)的成分。2.因此他提出艺术创作要“设身处地”的见解。3.他说戏剧创作是“立言”,是内心的想法,如果想说出某个人的想法,必
须先把自己的心情和对方的心情合二为一。4.在现实中做不到的,是作者想象虚构出来的,是艺术思维的结果,说明李渔十分重视艺术的想象和虚
构的作用。(三)在戏剧的语言上,李渔主张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尤其要个性化1.李渔在忌填塞、宾白第四和语言肖似、少用方言、科浑第五中
论述了戏剧的语言问题。2.首先提出了语言要通俗易懂的问题,这是他根据戏剧雅俗共赏的特点提出来的。戏剧创作最忌铺填善境塞即引用古事,
叠用人名,直接用现成句,这样易造成隐晦。所以人们认识到这个缺点,很注意这一点,戏曲家可以上用古事,可以垂用人名,可以用现成的句子,
但应遵循一定的原则。3.但是一味的浅显也不可以,要浅显与粗俗区分开来,因人物而定,即语言要性格化。即作者要进人角色,这就要求作者善
于把握剧中人物主观感情的不同。4.为了达到语言的晓畅明白,通俗易懂,李渔还主张少用“古事”,少“直书成句”,少用方言,使用宾白和插
科打诨。“多引古事,叠用人名,直书成句”是戏曲创作的三大毛病。5.一句宾白如果写得好能引起无限的曲情,进而生出无限的话题。故宾白十
分重要。6.李渔“少用方言”中说,多使用方言令人费解,明确提出“凡作传奇,不宜频用方言”。7.李渔认为,戏剧是给人欣赏的,具有教育
和娱乐的作用,为了使剧本有更好的演出效果,主张重视插科打浑,因为前人以为这是末技。它的作用是“善驱睡魔”8.李渔的文章中还涉及到精
神专一对文思的促动问题。(四)评价李渔的戏剧理论,是对王骥德戏剧理论主张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我国元明以来戏曲艺术实践的总结,提出很
多有见地的观点,非常有价值。第六节人间词话(选录)一、作家作品概况1.王国维,字静安,一字伯偶,号观堂,清代秀才。2.《红楼梦评
论》是他早年评论文学的作品,1907年,他转向戏曲研究,写出了《戏曲考源》、《优语录》、《宋大曲考》、《曲录》等作品。1912年出
版的《宋元戏曲史》被称为我国近代戏曲研究的开山之作,对中外戏曲学者影响很。3.《人间词话》写于1910年,是西方文艺理论和中国文
艺理论的结晶,论词以境界说为核心,论述了关于艺术特征和创作方法的许多问题,从而建立了自己颇有独创性的艺术理论,即意境说。二、人间词
话(选录)-讲解(一)王国维把意境的高低有无作为评价文学作品成就高低的艺术标准1这也是王国维的审美标准。王国维论词与西方不同,他从
实践经验出发,在艺术鉴费上自就地渗人自己的主观感受。他十分推崇五代、北宋的词,认为是独具“意境”的作品。2.“境界为最上”是王国维
的艺术理论原则。什么是境界?“喜怒衰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1)王国维所谓的意境应包含:一
是真实性,二是情感性,三是格调高。(2)王国维的意境说是强调文学作品要有真切的感情和生动的画面,情景交融,形象鲜明,引发人们联想和
想象,有美感。他评价欧阳修的词说:“语语都在目前。”指的就是作品的形象性。(二)在创作原则上,王国维提出“造境”与“写境”及其二者
关系问题,即艺术作品都是写实与理想的结合1.处理创作和现实的关系“有造境,有写境。理想与现实二派之所由分。2.“造境”、“写境
”的概念是王国维的独创:(1)“造境”是偏重写理想的作品显现出来的美,即诗人通过虚构的方法所创造的意境。(2)“写境”是偏重写现实
的作品显现出来的美,即诗人通过加工现实的方法创造出来的意境。(3)“造境”实质是指艺术创作写景抒情的想象性和虚构性,反映人生的理想
;(4)“写境”实质是指反映现实的客观性,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3.在王国维看来,写“造境“的作家属理想派,写“写境”的作家属写实派
。按照今天理解,前者属于浪漫主义方法,后者属于现实主义方法。要从现实中取材,而现实生活有许多复杂限制的关系。4.艺术虚构也不能离开
现实生活材料。理想与写实没有分明的界限。王国维不但指明了两种创作原则的特征,而且阐述了两种创作原则的关系。(三)在意境的表现形态上
,王国维将其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1.“境界”是一个情景交隔的世界,其中有一个抒情主人公,这个主人公有时表现比较明显,有时
表现比较隐晦。2.有我之境:抒情主人公比较明显,主体阅世也很深,体物深切,经历丰富,内心情感激越,去感受和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景物,
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贯注到客观景物之中,使客观对象成为主体对象化的产物,物的本质成为人的本质,主体完全占有对象,而且主体不以写景为宗旨
,表现出强烈的主观精神,即“物皆著我之色彩”。主体的情感呈动态,按照王国维的理解,表现出的是壮美或崇高。3.无我之境也不表明作品中
无我,只是比较隐晦。是指诗人受到娴静优美和景物的感染,从而在冷静中回味的一种境界,是诗人以纯粹的感觉去领略客观景物的结果,无我之境
中的主客体完全融为一体,主体隐于景物之中。主体的心态是平静的,按王国维理解,是一种优美,主体先把自己隔入对象之中,与物互化,见物不
见人,人在物里,其特征是和谐、平静、优闲、自在、安详。4.王国维认为写有我之境的人多,写无我之境的人少。因为有我之境比较显而浅,写
有我之境需要人的机巧,写无我之境妙在卓然天成。(四)对待题材的大小与作品价值关系问题上,王国维提出境界大小说1.王国维认为写大题材
和写小题材,作品的价值不一样,作品就不同但不能以此来判断写大题材的作品就好,写小题材的作品就差,只能说明前者境界大,而后者境界小。
2.境界大小说也是王国维的独创。从他的《人间词话》中可以看出,王国维所谓的大境界是指那些有气象的诗词。(五)在创作的过程上,王国维
提出三种境界说他借晏殊、柳永、辛弃疾的写爱情题材的词来比喻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经过的三种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
涯路。”这是第一境界。词中是对远方亲人的苦望,但此境是对做学问、成就大事业的苦盼。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本意是苦
等,这里指苦练、苦求。3.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原意是在不经意间看到了,这里是说终于到了事
业、学问皆成的境界了。形象地说明了创作的艰苦过程,也说明了经过艰苦的努力、不断的锻炼,做学问才能成功。(六)在境界有无方面,王国维
提出了“隔”与“不隔”的区别1.主张诗词“隔”不好,“不隔”好,“隔”即无境界,“不隔”即有境界。2.“不隔”,指的是直抒胸臆地
表达感情,真实直观地描写景物,具体、真切,使人见到景物就感到一种意境,领悟到一种情趣,不能给人以模糊印象,要“语语都在目前”,其实
质就是强调诗的形象性、情感性和自然性。“不隔”的作品都出自大家之手,因为他们写出了真感情,所理解的思想也深刻,但通过平常的语言自
然写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所以有意境,使人获得美感。3.像“谢家池上,江淹浦畔”这类句子,不很准确,意义隐晦,写的景物不知所云,
因为这类诗是作著为了炫耀学间,硬凑典故,没有创造出“沁人心脾”、“豁人耳目”的明快显粉的意境。这即谓“隔”。(七)在诗词创作与现实
生活的关系上,王国维提出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艺术创作原则1.在诗词创造上,作家面对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王国维强调作家创作必须先深入生活。2.“人乎其内”,不仅指占有材料,丰富材料,主要是指与客观事物同喜同庆,深切地体验、体会其中的
悲欢离合,将个人的感情倾注到外物中去,达到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以便表现它。3.要“出乎其外”,站在更高的角度进行观察,透视一切。
“入乎其内”,指的是情感性的体验,“出乎其外”是以理性的方式去观照审视所体验到的宇宙人生作以哲学思考,才能使境界更高。4.“入乎其
内”,作品才有真情实感,有动人的内容;“出乎其外”,才会有更高的品格,有深度,含蓄深刻。按照这句话的理解,文学作品表现了更高的真实
。作品要写体验过的生活,就不能就现象而写现象,要“出乎其分外”,要在现有生活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创造出高于生活作品,这即艺术真实
。5.在文学的演变上,王国维认为文学总是向前发展的。文学从形式上向前发展,形式的发展也证明了内容也向前发展。内容发展,形式也发展。
因为“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有限的形式难以容纳无限的内容,所以不突破以前的形式,就在
内容上难以写出新意,“故通而作他体”,寻求别的形式,这是艺术发展的规律。王国维从文体演变本身指出了这种现象发展的原因,很有创见。(
八)评价1.王国维提出了意境、写境和造境、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隔与不隔、境界大小、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及文学发展的问题,给文艺理论界提出了很多很有创见性的观点,基本涉及到了文学艺术规律性问题。2.但不是说他的理论都正确,例如他的“主观诗人不可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的提法,就很复杂,可能是错误的。3.总体上他的《人间词话》在理论上很有贡献,可谓理论杰作。三、配套练习题1.提出剧本的结构要“果然奇特,实在可传”的是(?)A:皎然B:沈璟C:李渔D:谢脁2.“密针线”出自()A:《闲情偶寄》B:《六一诗话》C:《沧浪诗话》D:《与元九书》3.在对待题材的大小与作品价值关系问题上,王国维提出()A:肌理说B:兴观群怨说C:“隔”与“不隔”D:境界大小说参考答案:CAD四、其余课程安排1、认真完成本节课的作业;2、知识点有疑问可以发在APP群里询问老师
献花(0)
+1
(本文系悦颜芮熙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