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文论辽宁官方笔记1
2021-06-04 | 阅:  转:  |  分享 
  
中国古代文论第一节课官方笔记【辽宁】目录本章/教材结构图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配套练习题一、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第一节尚书
·舜典(选录)一、作家作品概况(1)《尚书》,是我过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
2)《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所以也称为《书经》。(3)《尚书·舜典》记载了我
国早期对文学的一些基本认识。如原始文艺的形态、诗歌音乐的特点、文艺的社会作用等,这些认识对我国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尚书·舜典(节录)-讲解(一)诗言志的观点:“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
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志”,指意志和感情。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
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朱自清认为“诗言志”是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对后来的中国
文学,特别是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二)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尚书·舜典》“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1)“志”既然是诗人的意志与情感,并且要通过一定的媒介传达出来,那么,言志的诗就应该具有从思想情感上给人以影响的力量。(2)另一
种与之对立的主要观点强调诗歌应当表现不受传统伦理道德束缚的真性情。在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志”长期被解释成合于礼教的思想,“
情”又常被视为与礼教对立的“私情”,这两种观点出现了“言志”观和“缘情”观的对立。实际上,“志”与“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并不
矛盾,不应该完全对立起来。(三)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尚书·舜典》“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反映了上
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除了诗以外,“乐”也起着教育的作用。乐与诗到后来才发展成为两种对立的文艺形式,以声音为媒介的
音乐和以语言为媒介是诗歌。(四)我们还可以从《尚书·舜典》中看到以下几点:(1)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
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的前身;(2)“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3)文中
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
4)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的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第二节论语(选录)一、作家作品概况
(1)孔子,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姓孔,名丘,字仲尼。晚年他致力于教育,相传其弟子先后有三千人,贤者
有七十余人。他又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论语》在汉代有三种
不同的本子,即《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2)《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主要是孔子的
弟子所记。南宋以后,合《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和《孟子》,称为《四书》。(3)《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这是符
合后来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的,因此,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利用孔子的思想来巩固其统治,而尊之为“圣人”。在世界观上,孔子强调“不知命,无
以为君子也”,但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又采取存疑的态度。在政治上,他提出“正名”、“复礼”的主张,意在恢复、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他
又大力提倡“仁”的学说,要求“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反对苛政和刑杀,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论点。
孔子的文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端。二、论语(选录)-讲解(一)论文孔子常说的“文”,一般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
和六艺。(1)“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文:泛指文化)(2)“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雍也》(文:学问、学术)孔子对这个包括文学在内的广义的文或文学极为重视,不仅自己熟悉《诗》《书》六艺,而且还作为重要的
教学内容之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二)论诗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兴观群怨”在孔子的文学思
想中最突出的是他对诗乐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1)孔子特别强调学诗的重要。他告诫自己的儿子伯鱼说:“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
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这是说不学诗就不能获得好的道德修养和处事本领。不学诗无以言。这是从言辞应对的角度强调
学诗的重要。同时孔子还特别注重诗的感情教育,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说在教授弟子诗书礼乐的教育顺序上应先从容易感发学
生情致的《诗经》开始,然后才是礼和乐。修身先学诗。诗就是以生动的形象,起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用。礼是立身行事的准则。音乐则可以陶
冶性情。(2)“兴观群怨”兴: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和感染作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观:诗歌是反映
社会现实生活的,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的得失,也就是说诗能起到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群:诗可以帮助人
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起到提高修养、增强团结的作用。怨:诗能起到讽刺时政,批评指资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起到表达民情
的作用。“群”和“怨”体现了孔子的礼治思想。总括来说,“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
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在“兴、观、群、怨”中,孔子强调了感情的作用和艺术的审美效果。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
兴,其观也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挚。——节选自王夫之《姜斋诗话》2.“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1)《
论语》中美是指艺术形式,善是指政治内容。孔子已懂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要从政治和艺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衡量,这是文艺批评的一大进步
。(2)孔子还主张文质并重,辞意兼顾。文质彬彬”完整地表达了孔子的质文观。孔子以后,质文并重便成了儒家的传统思想,并为后世学者所丰
富和发展。3.“思无邪”和“中和”(1)在思想内容方面:孔子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所说的“无邪”,一般有
他具体的阶级标准。但我们从《诗经》本身题材和内容的广泛、风格和感情的多样等这些特点来分析,可以认为,孔子提出的“思无邪”的本意不像
后来汉儒、宋儒那样保守和偏狭。相反,他的尺度还是比较宽泛的。(2)在诗的艺术标准方面:孔子很重视诗和乐的中和之美。孔子对诗和乐,对
后世传播“温柔教厚”的“诗教”曾发生一定影响。他欣赏“《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表示,“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因为“郑声淫”
,所以主张“放郑声”,而极力推崇雅乐。在孔子看来,雅乐是中和的,而郑声是淫声,与中和背道而驰。但孔子删诗,却保留了《卫风》、《郑风
》中许多描写男女爱情的诗篇。这说明后世封建卫道者所强调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说教,并不一定合乎孔子的原意。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在
他的礼治批评中,“中和”是一个重要原则。中和之美是儒家追求的审美理想。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实际上就是“中和”的原则。三、配套练习
题1.《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A:“义”B:“礼”C:“仁”D:“信”2.《论语》在汉代有三种不同的本子,不包括()A:《古论语》B:《韩论语》C:《齐论语》D:《鲁论语》3.“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出自()A:《毛诗序》B:《尚书·舜典》C:《典论·论文》D:《文赋》参考答案:CBB四、其余课程安排1、认真完成本节课的作业;2、知识点有疑问可以发在APP群里询问老师
献花(0)
+1
(本文系悦颜芮熙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