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文论辽宁官方笔记3
2021-06-04 | 阅:  转:  |  分享 
  
中国古代文论第三节课官方笔记【辽宁】目录本章/教材结构图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配套练习题一、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第一节典论
·论文一、作家作品概况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谧号魏文帝。他的《燕歌行》是文人七言诗最早的优秀之作。《典论·论文
》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较早的一篇重要的学专论。《典论·论文》讨论多种文体和多位作家并且论述了作家和作品的关系以及文章的地位和作
用诸问题。二、典论·论文-讲解(一)曹丕反对“文人相轻”,提出了文学批评应持何种态度的问题。表明了自己写作这篇《典论·论文》的目的
。(一)文人相轻“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原因:(1)主观:“善于自见”,即只见己之所长,而不见人之所长,“又患暗于自见”,即不见
已之所短,面只见人之所短。(2)客观:一、“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对于一个具体作家来说,要求他各体兼擅的通才是很难的;二、“咸以自骋
骥骤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即对于一些杰出的作家来说,由于矜才自负,互不服气,也就难免彼此“相轻”。除此之外,再加上“常人贵远贱近
,向声背实”的积习。开展文学批评的正确态度:“审己以度人”。“审己”,可以理解为既见已之所长,亦见己之所短;“度人”可以理解为既见
人之所短,亦见人之所长。(二)文体论:“文本同而末异”“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
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本”,是指文章写作上的共同的根本的原则和规律。“末”,应当是指各类具体文章的体裁和表现手法,并连带
涉及到了风格问题。提出的八体文章的四种特点即所谓“四科八类”:奏、议用于朝廷公事,故重“雅”;书、论贵在辨析是非,故宜“理”;铭、
诔用于记载事功,悼念亲故,故应重“实”;诗、赋以抒情赋物为主,要能感人,故宜“丽”。(三)作家和作品的关系:“文气说“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气“:作家的才性,“体
”,是指作家天赋的本质。由于作家天赋的性、本质不同,形诸作品,便成为作品的不同风格。文气的合理:认为作品风格的形成主要决定于作家的
气质才性;文气的不足:过份强调了作家气质和才性的性和不可改变性,而忽略和抹煞了后天的生活实践和学习锻炼对作家所起的(四)文章的价值
和作出“文以致用”前人言辞、著作、文章,一般是指道德、政治和学术著作而言;曹丕所说的文章,还包括诗、赋、章、表等文学作品。曹丕在强
调文章的价值、地位和作用时称之为“经国业,不朽之盛事”,说作家可以“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自传于后”,在理论上突破了前代的
传统观念,给予文学创作崇高的评价,这是从来所未曾有过的,不能不说是建安时代文学中出现的新的倾向,也是我国文学趋于独立发展的标志。《
典论·论文》的诞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象征,从此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迈进一个新时期。第二节文赋一、作家作品概况(1)陆机,字士
衡,太康末,与弟陆云同至洛阳,文才倾动一时,时称“二陆”。曾官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陆机是西晋最负盛名的文人,太康文学的代表。诗重
藻绘排偶,且多拟古之作,也善骈文。(2)《文赋》,为古代的重要文学论文。《文赋》是用赋体写成的文论。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文赋》
是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论文。《文赋》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文赋》内容大致如下:(1)平
时阅读别人的作品或自己从事创作,对于写作的各种甘苦,颇有些感受和体会;(2)写作一事很难,不是“知之难”,而是“能之难”,即创作实
践难;(3)创作难具体表现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即作家的文思不能很好地反映客观事物,作家的文辞又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文思;(4
)表明本文写作目的,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分析“作文之利害所由”,以指导推动今后的写作。综合以上,陆机已经认识到文学创作是一种复杂而艰
苦的工作,这篇文章主要就是要讨论作家如何做到“意足称物,文足逮意”这一个中心问题。二、文赋-讲解(一)作家进行创作构思和布局谋篇的
过程是怎样的呢?1.陆机认为,进行文学创作必须观察万物、钻研古籍和怀抱高洁的心情。观察万物,可以丰富知识。钻研古籍,可以吸取间接经
验,学先土之盛藻,得才士之用心,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至于怀抱高洁的心情,即所谓怀霜之心、临云之志,在创作过程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有了这三方面的准备,要进入创作过程,还必须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文以情
生,情因物感,才是创作过程的起点。2.有了创作的要求,接着运用艺术的想象:“精骛八极,心游万彻”;“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艺术想象驰骋于穷高极远的空间,突破上下古今的限制,然后使得“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感情更加
鲜明,物象更加清晰。3.于是进入写作过程,在“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的众多形象中,作者进行了选择和概括:“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
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对艺术素材进行着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工作。4.最后,作者创造出具体而概括的形象:“函绵邈于
尺素,吐旁沛乎寸心”,“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5.陆机用诗一般的语言,生动而具体地描绘了艺术创作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从诗人感
物生情到穷情写物,自始至终是在具体的用象而不是在抽象的概念中进行的。尽管陆机没有用形象思维这个词,却通过对构思的形象化的描写,表达
了这样一种思想:艺术创作过程实质上是形象思维过程,从而触及到艺术创作中一个带有普规律性的问题。(二)内容和形式的关系:(1)要求以
意为主,以辞为辅,“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要求以思想内容为根本,确立文章的主体;以语言文字为辅助,编织文章的色彩。(2)在
内容方面,强调情;形式方面,强调丽。“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同时揭示了诗主情、赋写物的特点。诗、赋形式上“绮靡”、“浏亮”的
特点,反映了魏晋文学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陆机还在曹丕论文体的基础上,提出十种文体,并分别指出各体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3)陆机不仅
重视作品的内容,而且要求有真情实感,“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形式方面要求构思巧妙,辞采研丽:“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做到妍,就必须讲求对偶、辞采、音韵。《文赋》对六朝声律理论的形成和重视诗文艺术手法的风气,都起了先导的作用。(三)关于作文之利害
,陆机具体论述了以下几个问题:1.文章的层次结构:①“或仰逼于先条”,有时后段文辞与前段矛盾;②“或俯侵于后章”,有时理顺而辞
不妥;③“或言顺而义妨”,有时辞顺而理不通。④“离之则双美”,应断离而不断开不好;⑤“合之则两伤”,不应连续而硬要合写也不好。⑥“
考殿最于销铁,定去留于毫芒”文章层次结构,孰前孰后,孰留孰去,极其微妙,作家应仔细斟酌,认真对待。⑦“苟栓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
衡量的标准,以适当为宜。2.突出文章中心的重要性:①“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适读为“的”,当也。指适,顺适之意)”,这是说有时虽
然文繁理富,但文意(主题)并不能很好表达。②“极无两致,尽不可益”,这是紧接前两句申说文理虽富但主题必须集中(极)而不应分散(两
致);文采虽繁但必须一切环绕主题(尽)而不应画蛇添足(益)。③“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是强调在文章关键性的地方,突出警
句,纲举目张,增加全文的光彩。2.突出文章中心的重要性。④“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这是强调必须突出主题,众辞才能发挥其作
用。⑤“亮(信)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这两句带有总结性质,就是说:相信按上述要求突出主题,则必功多过少;作到言以足志,文以
足言,意能称物,文能逮意,文章恰到好处,就不必反复更易了。3.文章的意与辞贵在独创,文必己出,反对抄袭雷同。①“或藻思绮合,清丽
芊眠(绵)”,总说文章的构思巧妙,风格清丽,光彩鲜艳。②“炳若缚绣,凄若繁弦”,文章的辞藻富丽如锦绣耀眼,声调回旋如繁弦感人。③
“必所拟之不殊”,作家的思路有时相同,④“乃暗合乎袭篇”,与古代文士之所作暗合。⑤“虽轴于予怀,休他人之我先”,以织工喻文事
,说明作家在自己心中酝酿构思时,应警惕他人已先道过。⑥“苟伤廉而意义,亦虽爱而必捐”,是强调作家要避免抄袭,倘发现雷同,必须捐弃
。4.文章的协调与剪裁。①一篇文章往往因出现一二警句,便如“茗发颖竖”,风神特异,佳句难再,绝响难续。②面对这种情况作家将陷入矛盾
之中:“心牢落(寥落)而无偶,意徘徊而不能挤(摘)”,是说因找不到与之相称的好句而感到心情落寞,又徘徊不忍将已经想出的好句剪裁舍弃
。③“石摄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是说在文中保留佳句,如水之怀珠,石之提玉,山川为之生辉增媚,文章亦为之生色。④最后是说文中珠玉
之句既存,故榛楷之辞亦美。虽然瑕瑜互见,美恶不论,但从总体来看还是好文章。5.陆机还论述了五种文病:第一种短韵小文,内容枯窘,拮倨
支离不能成篇。如偏弦独张”,病在“唱而靡应”。第二种文章枯燥乏味,“瘁音”意为憔悴之音,指文章辞徒浮靡,但无光泽。妍嫌混杂,瑕足累
瑜。如堂下吹管,其声偏疾,晶与升歌间奏相应,但并不和谐,病在“应而不和”。第三种文章无真情实感。“或遗理以存异”,是说文章有时不顾
内容,只追求诡巧和新奇;“徒寻虚而逐微”,是说舍本逐末,只在形式辞藻上下功夫。“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是说文辞泛泛,缺乏真实
情感,无所归宿。“犹弦么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是说譬如鸣琴弦么徽急,病在“和而不悲”。第四种文章格调卑下:有时作家为了迎合俗好,乃
奔驰纵其情思,为浮艳妖治之辞,调虽高而品极低下,轻险浮侈,譬如《防露》之词与《桑间》之音,病在“悲而不雅”。第五种文章淡而无味。为
文“清虚婉约”、“除烦去滥”,不为素多,固为优点;但文章倘如大羹之无余味,如朱弦之无余音,虽质补清散有余,亦可收一唱三叹之效,但终
觉淡乎寡味,病在“雅而不艳”。写作之妙在于:或抽辞寓巧意,或辞巧而理真,或腐朽化神奇,或点石而成金,或法露一览无余,或深奥愈研愈精
。种种复杂变化,譬犹舞者赴节之投袂,歌者应弦而进声”,个中奥妙,非轮扁所能言说,也很难用美言来表明。(四)论述文学创作之难:(1)
要说出文学创作的规律也许并不难,难的是掌握并自如运用创作规律遣词造句。(2)其次,即使自已精心创作出一篇作品,要得到知音的赏识也并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反而可能会遭到一些“拙目”者的嗤笑,难以获得公众的认可。(3)再次,那些像“琼花玉藻”般的秀美之作,虽然并非那
么可望而不可即,但必须付出辛劳,才可能使自己的作品“与天地乎并育”。(4)最后他指出,文学创作是一件学无止境的事情,不可以稍怀自满
自足之念,要尽量吸取好的创作经验,写出自己的新意。(五)感兴,即论灵感。(1)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物感我应,或通或塞,其机会极其神妙莫
测,不可理解,不易捕捉。“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灵感来去之突然倏忽;“藏若景灭,行犹响起”,灵感隐现之有踪有迹。(2)“方天机之骏
利”,当灵感通时,思维非常清晰明彻,一切纷扰都能理出端绪。“文徽徽以溢目,音冷冷而盈耳”,文章文采焕然,音韵清丽,“炳若缚绣,凄
若繁弦”,妙不可言。(3)”当灵感钝涩不畅时,文思寂然不动如枯木,豁然空虚如涸流,尽管自己冥思苦想,但是,神理愈加隐蔽不明,文思也
艰涩呆滞难得顺畅。(六)陆机论述了文学的社会作用:一是“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总论文之为用在于明理。二是“恢万里而无阂,通
亿载而为津”,文之为用既广且久,在空间和时间上说都是无限的,可以垂范后世,取法前修。三是“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文之为用还
可以起风化教育作用,维持文武之道,其指导意义非常深远,无远弗届;其理论之妙非常赅博,无所不包。四是“配沾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
文之为用可以感化人心,如春风化雨。五是“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目新”,最后总结文之为用,可以被之金石,流传不朽;施之管弦,传诵四方
。(七)对《文赋》的评价:优点:《文赋》,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阐述创作理论的文章。陆机对文学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规律的研究是具有一定开创意义的。陆机的《文赋》是从曹不的《典论·论文》到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之间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它不但开了从审美上具体研究文艺问题的先声,而且为这种研究奠定了基础。不足:陆机对文学和社会现实的关系,缺乏应有的重视,对文学的思想内容有所忽略,比较偏重于文学形式技巧的探讨。这些都说明陆机未能跳出当时文坛风气的局限。三、配套练习题1.王逸字()A:子才B:正三C:璱人D:叔师2.“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中“假”的意思是()A:凭借B:虚伪C:假定D:暂时参考答案:DA四、其余课程安排1、认真完成本节课的作业;2、知识点有疑问可以发在APP群里询问老师
献花(0)
+1
(本文系悦颜芮熙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