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巴蜀辞赋学院律诗中级班第9讲
2021-06-11 | 阅:  转:  |  分享 
  
巴蜀辞赋学院律诗中级班第9讲收放·物象之间的关系(主讲:辛勤)先简单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学习内容。1.什么是象?在天上的(日月星辰)呈现出
它们的形象,在地上的(山泽草木)呈现出它们的形态,(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就体现出来了,说明象是可以变化的。2.象与物的区别象,在不
同阶段的表现是不同的,是移动中的,变化中的,换句话说,看得见摸不着的,这就是象。物是不变的,象是移动和变化的,万事万物都象天上的日
月星辰一样,都是周而复始的,这就是物和象的区别。3.什么是意?从意的字形来看,意就是心上之音。4.什么是境?境=土+竟,音是会传
播的,也就是说音是会延伸的,这种物象带来的物象以外的延伸,就是境。5.什么是意境?意境=意+境。“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
曰意境。6..意与境的关系意=物+情,所以,意和境的关系也得从物与境的关系,情与境的关系说起。情跟境的关系总结:在律诗创作中,
所选之物,他们延伸出来的境,是触发情的原因,这就是意和境的关系。物-境-情,三者和谐统一,就是意境,反之,就不能称作品有意境,或者
意境美。意境跟诗的关系一切作品都要“情与景相生,景与境相谐”,这就是意境,就是写诗的最高境界。反之,意境就是无从谈起。比如:写春天
的景,就不要写红叶,写冬雪,就不要写绿树成荫,这个境是不能成立的。境有很多,可以按时间来分,也可以按空间来分,写诗的时候,把这些时
间和空间的境打开,做到有收有放,才能把境发挥到极致;同样的,意也有很多,有天意,人意,情意,古意。所以说:意和境都是一个非常广阔的
概念,意或境的关系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下面开始今晚新课的学习!一、收放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怎么下笔,是“词穷”,还是围绕在一个地方打转
,走不出去呢。那我们今天就讲讲:收放。先看例1:早兴唐代: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半
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
气象的感受。晨光,屋梁,开门,鼓声,起句是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来了。此时晨光初照,早鼓正响,天气转暖了。晨光、屋梁是
眼前景,诗人感觉的,鼓一声是诗人听见的,在一定范围内的,一定区域,当然比眼睛看见的延伸的范围更大,更远。这个时候,我们的重点落在开
门后,作者眼光视线在往前延伸,并没有死死地停留在眼前。我们很多同学在没有学习这些章法时,写的起句,要不就是放不开,缩在一个地方,转
来转去转出不来;要不就是信马由疆跑的离题,拉不回了。当然,这只是初写律诗作品表现出的暂时现象,并非大家不想出来,而是不知道如何出来
,今天的内容,讲的就是如何出得出去,如何进得进来,我们把这种解决被缩、被锁的方法,或者说是律诗的章法,称之为“收放”。收放,简单
的讲,就是收回来与放出去。收放的目的:不仅是作者的目光,同时也是读者的眼球。具体是指在律诗实际写作中,为了所描写的景物不是锁定在某
一个地方,作者有意识地放宽视野,让自己的目光是处于运动状态,而不是固定状态,当作者的视线是由远而近的时候,我们称之为“收”,相反,
当作者的视线是由近而远的时候,我们称之为“放”。“收放”一共有4种:单个分句中的收与放,叫做“小收放”;在一个步骤中的收放,叫“中
收放”;在两个步骤中的收放,是大收放;四个步骤结合起来的收放,就是全篇收放;全篇收放,就是景+情的收放。这个收放的定义,同时也可以
是“放收”。并不是因为收字在前,放字在后,而先收后放。先收后放、先放而后收,都叫做“收放”。至于哪个先哪个后,视作品的需要而决定。
我们继续看白居易的早春。从近处的“屋梁”,到了远处“钟鼓”之后,假设在这个时候,作者还纠缠于室内的的一缕晨光,纠缠于“室内”的物什
,如何体现早春的景象,如何去亲身感受,又如何把这份喜悦传递给读者。如果是这样,后面的“物象”该怎么安排,安排不好,就会显得很突兀,
令读者感到很莫名其妙。所以,必须把视线慢慢地往远处送,送出去。结合我们之前讲过的内容,可以清楚的看到,第一联中的字,无一可替代,
而“收放”的过程与功能,“收放”所使用的字,与现代汉语的词性,毫无关系,因此,不要以词性来论收放。通过上面这首诗的描写,读者可以明
明白白的看到这样一个顺序:晨光→屋梁→开门→鼓声。请注意这四者的顺序,是一个逐渐由近及远递进的过程,四者相互之间的顺序,是绝对不
可以随便打乱,甚至颠倒的。否则,看似非常简单的四个景,不仅要求相互关联紧密,更重要的是,顺序切不可随便排列。这点,就是在实际写作中
,需要刻意去留心的细节。刚才讲到这首作品的起句,就是一个由近及远、由收到放的过程。我们接着看承句。“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我们刚才在起句看到了“开门”,当开门后,作品令我们眼前一亮,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
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承句非常自然的把读者的视线拉开了,这就是放出去。阶上贪睡的小狗跟窗前的欢叫小
鸟比,哪个更高更远呢?大家一定觉得不好分辨,那地和天那个更远,答案是很显然的,作者继续在承句把读者的眼光带向更远的前方,这就是扩展
和扩张,“宿酒”“脱冬衣”实际是因为春天来到,天气暖和,而“头仍重”和“体乍轻”,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也是美好
的春色令诗人陶醉。因此,总结起句和承句我们看到的是:晨光→屋梁→开门→鼓声→犬→地湿→天晴,这是一个非常清楚的由近到远的过程,这就
是放!第三联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放出去,还得收回来吧,“宿酒”“脱冬衣”实际是因为春天来到,天气暖和,而“头仍重”和“
体乍轻”,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也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若少了首联的“开门”,人就没有早春的体会,后面也不知道
该怎么写了。就如同天上飘舞的风筝,没有了中间连接的线,这个风筝,就是断了线的风筝。所以,我们也能清楚看到,转句是一个由放到收的过程
,这就是收。收回到自己的亲身感受。下面我们看一首唐诗:例2:滕王阁诗唐代: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这首诗附在作者的名篇《滕王阁序》后,概括了序的内
容。起句:“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滕王阁: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滨,江南
三大名楼之一。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江:指赣江。渚:江中小洲。佩玉鸣鸾: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首联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
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并遥想当年兴建此阁时的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第一句写空间,远景,第二句写时间,继续把读者的眼球引向过去繁华
的场面.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
括无余。阁→江→鸣鸾→歌舞这就是放。承句“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紧承第二句,进一步描写滕王阁的冷清寂寞。栋、云、帘、山
,雕着精美图画的梁木、用玉做成的门帘朝朝暮暮和南浦的云西山的雨为伴。这两句依然暗含着对比,过去,雕梁画栋的楼阁有王子的居住更显其气
势,珠帘有玉面相衬更显其温婉高贵,可如今人去楼空,一派苍凉。栋→云,大家认真看看,那个离我们更近,自然是画栋,珠帘→山,这句山应该
更远吧,第三句放,可不能一直放,对吧,作者逐渐把思绪拉回来,从云到山。第四句就是收。转句:“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此处
抒情手法极妙,不仅有前四句之景为情做铺垫,景与情的完美融合。“闲云、潭影、日悠悠”这是读者的感受,属于近景,是一个收的过程。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属于时间,由此看出作者内心的感叹,情感是饱满的、浓厚的、真实可感的,让读者不得不沉浸于其中与诗人共伤悲。颈联闲
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由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从而引出尾联
,是一个由收到放的过程。尾联“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人去阁在,江水永流诗人把读者的目光牵引到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把人的思
绪带领到了更加纵深的历史。长江不停地无情地流动,时间冷漠地永恒地流逝,历史上无论多么辉煌显赫的生命,都注定凄惨地悄然地逝去。“空”
把悲伤之情感抒发到了极致,把消沉之思绪凝结到了顶点,荣华富贵为空,功名利禄为空,情爱道义亦为空。阁中→帝子→今何在,收到放,槛外长
江→空自流,继续放。这首诗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
融混在一起,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通过上面两首例诗的讲解,分析了单个分句中的小收放,大收放就
是景+情的收放,这个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了,景,再远也只是景,都是有范围的,但是,人的思想是无边无际的,所以景+情的大收放实际就是大
放。同学们在以后律诗的创作中,一定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汉字的本义上,脑海中考虑的应该是字义,而不是词性,这,才是唯一的正确方式,只
有这样,才符合创作本身;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创作的作品越来越强大。通过字义,来完成收放,最终实现创作的目的,对律诗来讲,是一条创作的
捷径。了解和掌握了这种方式,写出来的作品,自然是不会断裂的,自然是非常连贯的。这些,就是通过“收放”来实现的。例3:送友人唐代:李
白青山横北郭(由远到近,收)白水绕东城(由远到近,收)此地一为别(由近到远,放)孤蓬万里征(由近到远,放)浮云游子意(放)落日故人
情(收)挥手自兹去(收)萧萧班马鸣(放)大家看看这样划分是对的吗那么,具体到自己的律诗创作,收放问题要怎么处理呢?实际上,对于收
放的问题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要求,至于说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并没有统一规定。只是我们自己在安排物的时候不能太过跳跃,比如从天上
突然写到地上,再突然回到写天上,这样收和放就是无序安排,没有章法,脉络也不清晰,想到哪就写到哪,就不符合收放的原理。二、物象之间的
关系针对如何写作律诗,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律诗中物、物象之间的关系,首先涉及到的概念分别是队长,队员。每一首诗都有要表达的主题
,这个主题是:诗是有题目的,我们把这个题目称为队长,诗中的物象就叫队员。我们知道,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队长)而去选择符
合主题的物象(队员),他们之间到底有没有什么关系呢?肯定是有的,所有的物象都是为主题服务,所有的队员都要服从队长的安排。1、队长
与队员的关系刚才我们说了,题目就是队长,队长只有一个,所有的队员,就应该统一服从于队长的领导,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
里说的队员,都是上章(起句和承句)中的的物象,因为转句和合句需要入情,就暂时不归入此列。例4:山中月夜寄无锡长官唐·皎然湖上凉风
早,双峰月色秋。遥知秣陵令,今夜在西楼。别叶萧萧下,含霜处处流。如何共清景,异县不同游。这首诗中起句和承句的物有湖、风、峰、月、陵
令、夜、西楼,题目是《山中月夜寄无锡长官》,这些物象,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含义,全部题目有关,并且,各个物象之间关系很紧密,通过
月夜,遥思无锡长官,虽然天各一方,心中甚是挂念。例5:送魏万之京唐代: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
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此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
绪。这首诗中起句和承句的物有:游子,离歌,微霜,河,鸿雁,愁,云山,客,题目是《送魏万之京》,首联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
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
,黯然伤神,这些物象,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含义,全部和出远门有关,并且,各个物象之间关系很紧密,分别是友人出发的时间地点和场景。
由此可见,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
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
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由此说
明作者对物的选择标准很清楚,首选条件要符合主题,而不是看什么花美,鸟好听。很显然,作者放进作品的物象(队员),是按照符合主题(队长
)的要求来选的,更确切地讲就是,这首诗所选之物,都是完全服从和服务于主题的,没有一个物偏离了主题,没有一个队员不归在队长的统领之下
。总结:没有物偏离主题。队员与队员的关系例6:使至塞上唐代: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
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首诗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我
们刚才知道了什么是队员,就是每句中的物象,这首诗的物象有单车(轻车)、居延(今甘肃张掖县西北)、征蓬、汉塞、胡天、大漠、孤烟、长河
、落日、燕然(燕然前线),通过这些物象的罗列,这些物有什么特点呢?无论作者身在其中哪一处,都是可以看见另外的物象,这些物象,就象一
幅画,他们同时存在于一个画面里,而且非常和谐。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
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
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
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
劲拔、坚毅之美。之前为啥给大家讲了题画诗,就如这样的一幅画面,对吧!接着我们来分析另外一首例诗,例7: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
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
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的题目即队长是“春望”,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
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
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队员有:国、山河、城、草木、花、鸟、烽
火、家书、白头、簪。这些物象,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含义,全部和“春望”有关,并且,这个关系很紧密,分别是“长安”的时间地点和场景
。所有队员,都是按照是不是符合队长的要求来选的,更确切地讲就是,这首诗所选之物,都是完全服从和服务于主题的,围绕“望”字展开,没有
一个物偏离了主题,没有一个队员不归在队长的统领之下。总结:也是没有一个物偏离主题题。这就是队长与队员的关系。我们在看:国、山河、
城、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白头、簪,可以说,任何一个物象,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出来的,所以,队员与队员之间能非常和谐的,同时存在在
一个画面里,这就是队员与队员的关系。关于怎么选择物象,以后的课程再作详细交流!这个内容是一个新的内容,从今天开始,希望大家能学会
合理运用,特别说明,队长这些内容并不是所有唐诗都符合的,我们今天学习这样,是为了大家在安排物的时候,能够多一种选择,一种更好的,更
合理的选择,但这并不是唯一的一种,所以,最后还是要看内容,但是,不管是什么内容,我们在安排物的时候,一定要有主次分明,正面描写,侧
面烘托!只有主次分明才能让自己的所选之物能发挥它的应有的作用,我们的作品才能得到诗词界的认可!本讲提纲:收放二、物象之间的关系今天的课上到这里,下课!巴蜀学院律3中级班第9讲作业:请大家运用我们学过的格律基础知识,以“杏花”为题,作五律一首,韵部不限!作业要求:(1)替、粘、对,不得有误,不能有三平尾,三仄尾。(2)起句兴起景语,直入主题,不拖泥带水,不负面。(3)承句,偶句,景语,做到承上启下和扩展扩张。(4)转句偶句,情语。(5)合句前分句小结前面六个分句,后分句有实比扣回。(6)所选之物全部符合主题要求,不偏题,不能出现太阳雨。(7)连贯性:8个衔接;独立性:8个独立性。(8)要求符合韵律,一韵到底。尽量避免窄韵、倒韵、险韵、串韵的错误,注意遵守韵不入诗。(9)尽量不使用词组,承转句要符合1-4;2-5位置的词性。(10)首字平仄分配尽量做到4/4、5/3、3/5的规定,韵字阴阳要平衡,韵字的动静要相结合。(11)意境与诗要相生相谐,体现诗的最高境界。(12)合理收放和合理安排队长队员其它要求:作业的截止时间为次周日晚10点前,迟交的作业不予评阅!
献花(0)
+1
(本文系一张一弛P2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