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瀉黃(脾)散 嘴唇乾裂、脫皮、疼痛
2021-06-19 | 阅:  转:  |  分享 
  
嘴唇乾裂、脫皮、疼痛,介紹一劑經典名方原創?溫暖中醫?javascript:void(0);溫暖中醫?20210618今天介紹的這個方子,創
始人叫錢乙,錢乙你可能不太瞭解,但是錢乙的六味地黃丸你一定聽說過。除了六味地黃丸,錢乙還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方子,叫瀉黃散。瀉是瀉火
的意思,黃色在中醫五行中屬土,對應脾胃,所以瀉黃散瀉的是脾胃之火。當然,你也可以叫它的另外一個名字,瀉脾散,瀉脾散聽上去就直白了許
多。以往的文章裡,我們總是在強調,中醫說瀉火一定要分清虛實,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過,這裡講的火,既不是實火,也不是虛火,而是伏火
。注意,這裡出現了一個新名詞“伏火”。伏火和實火還不太一樣,實火和虛火又不一樣,怎麼個不一樣呢?為了便於理解,我們來打個比方。在一
些沒有暖氣的地區,冬天取暖是個大問題,生爐子就成了最方便也最實用的辦法,爐灶裡熊熊燃燒的火焰就是實火,實火雖然燒得旺,但是滅起來也
很容易,一盆水澆下去就解決了。在中醫看來就是要清熱解毒。那什麼是虛火呢?虛火就是在爐子上坐一壺水,水馬上就燒幹了,這個時候,壺壁的
溫度就很高,要讓溫度降下來,就得往壺裡面添水,就是要滋陰降火。明白了這兩點,再來看伏火。會生爐子的老人都知道,爐子是不需要每天起火
的,只需要把火種保留,再把木炭燒出來的灰蓋在上面,第二天,撥開灰,再添點柴,很快火就燒起來了,屋裡也暖和了。這就是伏火,伏火是要藏
起來的,你看伏不就有潛伏、潛藏的意思麼?脾胃裡面有伏火了,火氣順著食道往上走,一直走到口腔。中醫說,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嘛。而脾和
胃的關係又很密切,可以說是不分你我。換句話說,脾胃好的人,嘴唇紅潤有光澤,脾胃虛弱的人,嘴唇就容易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從脾胃到
食道,到咽喉,再到口腔,走的是同一條路線。嘴唇受到火氣的薰蒸以後,就會出現乾裂、脫皮、疼痛的現象,甚至整個唇周都發紅,發癢,讓人不
由自主的想去舔嘴唇,越舔越嚴重。還會長瘡,最常見的就是口腔潰瘍,還會有口臭。瀉黃散就應用而生了,《醫方集解》說它專門治療“脾胃伏火
,口燥脣乾,口瘡口臭,煩渴易饑,熱在肌肉。”瀉黃散:山梔子1克、石膏5克、防風40克、甘草30克、藿香7克,把這些藥材研成細末,每
次服用3-6克。實火要瀉,虛火要補,伏火要怎麼滅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伏火是怎麼來的。一句話,鬱出來的。脾胃就像輪子
一樣,一刻不停的在轉動,脾主升,胃主降,脾把清氣升上去,胃把濁氣降下來,脾胃升降失常,氣機鬱在那裡,鬱久了化熱化火。對此,中醫有一
種獨特的治療思路,叫火鬱發之。首先上場的是藿香和防風,藿香和防風可以發散脾胃鬱氣。方才說了,這伏火是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氣機鬱結的
結果,所以用藿香和防風來恢復一下脾胃氣機,這一步很關鍵。另外,伏火伏火,精髓全在於一個“伏”字,假如沒有了爐灰的伏藏,那這個火種還
能保留下來麼?當然不能。防風又是風藥,可以把覆蓋在火種上面的那一層灰吹掉,藿香呢起到一個輔助的作用,藿香加防風,讓這個火無處藏身,
徹底的暴露在外面。緊接著,伏火也好,實火也好,總之是有火,既然有火,那就得滅火,對吧。梔子、石膏當仁不讓。這兩味藥一去,就像是在火
種上潑了一瓢水。有人可能要問了,前面講到滅實火的時候,要一盆水澆下去,怎麼到這裡就變成了一瓢水呢?實火燒得旺,是熊熊烈火,不信你丟
一塊木炭到爐灶裡去,很快就燒沒了。而伏火呢,你能隱隱的感受到它的熱乎氣,但是你看不到燃燒的明火,伏火的特點在於,它容易複燃,但是燒
得不是很猛烈,這一瓢水潑下去,輕輕鬆松就可以給它澆滅,所以梔子和石膏的用量都不大,石膏用到了5克,梔子就更少了,只用了1克。從正氣
的角度來講,這兩味藥都帶點寒性,用過了容易損傷脾胃的正氣。脾胃作為後天之本,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錢乙的意思就是用量要輕巧,四兩
撥千金,點到即止。甘草壓軸,調和諸藥的同時還能顧護一下脾胃。最後脾胃實火和脾胃伏火是兩碼事,治法也不一樣,實火的人食欲很好,吃得很多,餓得也快。伏火的人吃得不多,沒什麼胃口。這一點大家要注意區分。
献花(0)
+1
(本文系無友居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