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浅谈小学习作评改 孤山子张连福
2021-06-29 | 阅:  转:  |  分享 
  
浅谈小学习作评改通化市柳河县孤山子镇中心小学张连福《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习作教学提出了规定和要求,要求在习作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写作的目
的和意义,养成观察、思考、想象、阅读、积累习作素材的好习惯。而且还要重视学生习作后的评改和交流。学生习作的修改过程既是锤炼语言的过
程,也是整理思想的过程,对提高习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教学上不但强调习作前做的准备和指导,而且强调习作后的评
议、修改和交流。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
洁。”在“教学建议”中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在“评价建议”中强调“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
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还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习作水平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准确把握习作评改要求教师在习作教学评改中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确
定各个年级评议和修改的要点,每次习作的评改,还要突出本次习作的要求,注重单元语文要素习作方法的运用,避免面面俱到。总体上说,学生的
习作要多就少改,注意保护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更要体现以鼓励为主的思想,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千万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对高年级学
生习作的评改还要根握学生习作的个性差异,在评改内容和要求上,有的侧重材料,有的是侧重构想,有的侧重谴词造句,有的侧重书写等等。因此
,教师在批改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切忌“一刀切”。否则,习作教学将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二、引导学生自评自改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改的优先
权应属于作文的创作者。”他强调“学生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这也是叶圣陶先生语文教学思想“教是为了不教”在作文教学上
的体现,因此,我们应力改作文评改是教师专利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根据习作要求,制定习作评改要求做到“三读三改”即
一读,订正习作中的错别字,错误的标点。二读,修改习作中的不通顺的语句或运用不恰当的词语。三读,习作选材是否合理,习作是否符合本次单
元习作要求。“文章三分写七分改”,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学生养成了“三读三改”的习作自改习惯和能力,有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三、小组
合作,互评互改在习作评改课上,引导学生根据习作要求制定“习作互评互改要求”,互评互改要求具体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否完成自评自
改要求。二、主题(中心)是否明确、突出。三、选材是否适当,符合习作主题。四、思路是否清晰,层次是否清楚,结构是否完整。五、格式是否
规范,书写是否工整,习作是否整洁。每次制定互评互改要求时不要求面面俱到,而是根据单元教学重点,有侧重的制定评改要求,力求一次习作重
点训练一两种,达到点面结合,重点突出,精益求精的目的。学生互评互改,具体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互换独立批改一次其他人的习作,以
后依次互换。采用粗细“二八”批改法。就是学生互评互改时,每次习作评改找“八分”优点,用红笔画出习作中精彩优美的语句,具体分析作者运
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或习作方法,达到学习他人习作优点的目的。“二分不足”就是根据评改要求,找出一两处有突出语病的句子或习作方面的不足,
让学生自己修改,同时批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习作成功的喜悦,又让学生自己修改语病,发挥学生修改习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每位同学都能在互评互改中,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习作能力和水平也在互评互改中不断进步。四、教师评改,激发学生评改欲望俗话
说“乐此不疲”,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最重要。有了兴趣,他就能乐在其中。它是学生进行评改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习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
此,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评改作文的欲望。学生在习作评改中经历了自读自改、互评互改。可以说这篇习作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一篇作文了,他们
迫切的希望老师对他们的劳动成果给予评价。所以教师在习作评改中就要首先肯定学生的评改,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表扬,激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断提
高评改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站在教师的角度,站在习作教学目标的高度,评价学生的习作,根据习作要求提出有目的性的评改意见和建议,以达到
有效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目的。从作文评改入手,改变过去重写作不重评的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的方法,逐渐形成、生与生
、师与生之间的多向促进关系,使作文评改日益向学生自主,互动操作的模式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习作评改,创造良好的作文氛围,使全体学生都关心自己和他人的作文,形成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取长补短,习作能力不断提高。有效激发学生学生习作的兴趣,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献花(0)
+1
(本文系张连福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