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孤的山战斗始末一
2021-07-07 | 阅:  转:  |  分享 
  
孤的山战斗始末孤的山战斗是1940年10月11日(农历九月初九)发生在柏林村南孤的山的八路军与侵华日军的一次激烈的战斗。许多老一辈人亲眼目睹
,常把当年英勇抗击日寇的感人故事讲给青年人听。七十多年过去了,战斗亲历者大多相继作古,人们对当年战斗场景逐渐淡忘了。直至2009年
从寨上“石坡沟”挖出133具烈士遗骸,孤的山战斗才又重回人们的视野。为此,在烈士陵园工作的刘伟、王垂生查阅大量历史资料,访问了一些
知情人和目击者,基本弄清这场战斗的全过程。孤的山战斗是百团大战的一部分。百团大战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
,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反击日军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八路军一二九师、一二零师和晋察冀军区,在八路军总部朱德、彭德怀、左权
的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坏正太铁路(石家庄东正定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的第三天,参战的八路军部队已超过105个团,故称“百
团大战”。百团大战经过三个阶段——两个主动进攻阶段、一个反扫荡阶段。在第三个阶段(1940年10月6日至1941年1月24日),日
军为实施报复,部署了一场疯狂的“毁灭战”,编入战斗序列的部队多达5个师团、10个混成旅团和1个骑兵旅团,总兵力约15万人。八路军的
主要任务是反击日伪军的报复扫荡行动。这段时间,八路军先后粉碎了日伪军对太行、太岳等抗日根据地的大规模扫荡。期间,日军在阳邑、管陶川
扫荡的第一目标就是位于管陶川的八路军梁沟兵工厂。为了歼灭这股扫荡之敌,八路军发动了孤的山伏击战。当时,日军有个特点:行军不走回头路
,怕中伏击。但是,梁沟兵工厂三面环山,峰削壁立,唯有一面通向外界,阳邑是必经之路。所以,八路军选择在阳邑、柏林附近的孤的山设伏,打
击日军。这就是著名的孤的山战斗。资料一:战地通讯再现战斗细节。查阅当年的《新华日报》华北版,1940年11月17日第四版刊载一篇题
为《阳邑之战》的通讯报道,原文如下:“十月七日,盘踞在武安的敌独立混成旅之部约六百余,沿武涉道向阳邑进犯。从柏草坪到阳邑,是一段
险恶的山路,是打伏击埋伏最好的地形。事先,我某师某团之一部在柏、阳中间的小店布置好了。十日中午,日寇在山洼地里高傲地行进着。突然,
轰隆隆的,我们密集的手榴弹从山洼地里往外掷,灰色的烟雾笼罩了整个山谷,血花溅起了皇军,五、六十个敌人倒下。敌人给我们送来了一百多
头驼骡、大衣、军用品,残敌望风而逃。同日,某师随营学校两个连的战士在杜副校长率领下也参加了战斗。他们在阳邑附近的孤的山等着败退的敌
人。经过小店惨败之敌,往阳邑方向逃跑。可巧没从我们设伏的地区通过,且敌人一到,便立刻占据了位于柏林村南的孤的山,企图依此为据点向我
进攻。接到夺取高岗的命令后,李绪宏连长同志——一个年轻的布尔什维克,带领着青年学生向阵地出动了。“同志们,我们要往上冲啊!”李绪宏
同志奋勇当先,在敌人密集的火力下往上冲。惨败后的敌人是经不起打击的!我军终于胜利地占领了孤的山高地。十一日拂晓,李连长听到敌人快要
撤退的消息后,立即报告杜副校长,并请示要不要追击,回答是:“继续追击。”早晨,当我们追击的部队到达阳邑的时候,日寇尚未撤退,第一颗
手榴弹扔过去,激烈的战斗打响了。李连长顽强地战斗着,最终不幸倒在了血泊中,牺牲时手榴弹依然握在他的手中。广大指战员是用英勇无比的布
尔什维克精神,终于战胜了顽抗的敌人,数十床大衣,几箱子弹,其它军用品无数,做了英勇死者的祭礼!《左权军事文选》也有同样的记载。这篇
报道虽然由于保密隐去了部队番号,仅仅描写了一个战斗片段,但还是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信息。第一,印证了《烈士英名录》里三十四团在小店、徘
徊镇附近的牛头村牺牲烈士的记载。第二,提供了参战部队三十二团、三十四团、涉县独立营外的第四支部队,还有129师随营学校的学生。虽然
隐去了番号,但这一地区只有129师,毋庸置疑。当年随营学校就驻扎在南丛井村。经查,杜副校长就是杜义德,1939年至1940年任12
9师随营学校副校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兰州军区司令员。遗憾的是,2009年7月至11月紧密筹备和挖掘烈士遗骨期间,杜义
德将军逝世。当年12月才找到这篇材料,没有机会再请将军核实了。第三,说明了导致八路军大量伤亡的原因。关于牺牲的李绪宏连长,目前没有
找到相关的记载。资料二:寻找目击者。在南丛井村,采访到两位当年这场战斗的目击者。村民龙有泉,据他说,当天上午,他正在村附近地里干活
,突然听到密集的枪声,夹杂着炮弹爆炸的声音。八路军和日被鬼子的战斗打响了。战斗结束后,他回到村里,看到村民正在收敛八路军战士的遗体
。大家把40至50具遗体一字排开,掩埋在本村附近。这一幕另一位村民赵成武也亲眼看到了。另据柏林村曾参加掩埋烈士的老人讲:在“孤的山
”山边地里掩埋了牺牲的八路军战士200余人,在阳邑东街黄泉路沟西岸掩埋了20余人。战斗结束后,抬到柏林村的重伤员300余人,医治无
效牺牲160余人,。几十年来,由于雨水冲刷、地形变化等原因,现在只找到133具遗体。这样算来,这次战斗牺牲的烈士超过400人。资料
三:参战的第五支部队。笔者偶然在一本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华北大扫荡》中看到一份反扫荡报告,即三八五旅于1940年12
月31日所作《太北三次反“扫荡”总结报告》。报告写道:在“扫荡”未开始前,十月六日由武安出来之敌约八百余,分经玉泉岭、冶陶进犯柏草
坪,于十日会窜阳邑。我十四团于十一日拂晓后进到东西豆庄集结,以第二营全部阻击敌人。该营先头刚出发时,敌已向武安退去,我即跟踪追击。
因三十二团、三十四团及随校一部在阳邑以南伏击,由于地形限制而未奏效,敌即占据要点,我追击部队只给敌以消耗。这篇报告综述了这次战斗的
过程。这是部队的正式作战总结报告,可信度非常高。此报告不仅与原有材料互为印证,还揭开那支未知的部队——三八五旅十四团。经查,当年十
四团团长孔庆德,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进一步查找得知:孔将军还健在,2010年3月在武
汉出席过为他举行的百岁寿宴,还发过言。得知此讯,笔者2010年8月18日迅即奔赴武汉。在孔将军所住干休所,与将军女儿联系后,其委托
干休所所长接待我们,告以将军病重住院,已不能说话。院长帮助寻找资料,并赠一本将军回忆录《一代将星孔庆德》。孔将军40天后逝世。尽管
没有采访到孔将军,但还是在回忆录里看到关于阳邑战斗的记载:“先是武安之敌800余进犯阳邑一带。继而辽县、武乡、潞城、襄垣之敌300
0进犯浊漳河两岸地区。孔庆德率领第十四团随三八五旅与三八六旅,决死一纵队,制止敌人的合围行动”。这直接证明了阳邑战斗中孔庆德率领的
十四团参战。从集结地可以看出,十四团的任务是阻击刚从阳邑撤退的日军,而不是配合友军打埋伏。造成八路军重大伤亡的责任也不能归咎于十四
团救援迟缓。查阅《战史》,参战部队情况如下:阳邑所在地区为太行军区,由129师师部兼任,32团隶属129师新编第一旅;34团是原1
29师特务团,直属师部领导;14团隶属385旅,129师随营学校归129师直属领导;涉县独立营隶属涉县县政府。由此可以看出,参战部
队隶属不同,能调动不同旅的部队和地方政府部队的至少是129师师部。所以,指挥此战的是129师或八路军总部。关于参战人数在孤的山周围
伏击阵地有32团、34团(缺一部分,在小店设伏)、129师随营学校两个连,涉县独立营(参战人数不详),按1940年满编制营600人
算,不算战斗减员、缺编等情况,我军应该有3500余人。关于日军人数,比较明确的是600至800人,这也是日军一个大队的人数。关于八
路军伤亡情况,八路军至少有400人牺牲,伤者数量不详。目前在柏林挖出的八路军遗骨133具。日军伤亡:据左权《论百团大战第三阶段的新
胜利》所述,东线3000余日军被歼500至600人。其中本次战斗日军在小店被歼五、六十人,孤的山战斗虽然战死数量不详,但日军占据优
势,伤亡不会太多。勘察战场旧址,揭秘战败原因这场战斗不仅没有达到伏击目的,而且造成人员大量伤亡,原因何在?《阳邑之战》记载:“敌人
没从我们伏击的地区通过,且敌人一到立刻占据南山的高岗”。《太北三次反“扫荡”总结报告》写道:“地形限制而未奏效,敌即占据要点。”笔
者在战场旧址看到:八路军伏击地区位于阳邑东南四公里、柏林村南三公里、南丛井旧村西一公里处一个T型路口附近。八路军判断日军要拐弯东行
,经南丛井村、圡岭村直达日军据点——武安,这是最近的路(此路到2006年普阳钢厂在南坪建新厂区才废弃),所以选择在拐弯通过T型路
口一公里左右设了一个伏击圈。这里是大山环绕中的一个小盆地,地势平坦,中间孤零零地有一座100多米高的小山,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孤的
山”。此山比周围的山都要低,路和河就从山脚下经过。八路军埋伏在“孤的山”两侧的阳邑八里横和柏林南坪的庄稼地里,准备阻击路过的日军。
但是意外出现了,日军在T型路口没有拐弯,直行而去。在通过路口一、二百米后发现了埋伏的八路军,日军立即折回到“赵庄口”,此处是“凹型
”,高200米,距离“孤的山”一千余米。此距离已经超出步枪有效射程。日军居高临下,用射程比步枪更远的迫击炮和机枪向八路军伏击阵地攻
击。很多战士来不及撤出就受到猛烈的攻击。所以,有的烈士遗骨头部又被炮弹片击穿的大洞,或腹部有炮弹弹片。《烈士英名录》相应地把烈士牺
牲地记录为阳邑、阳邑东山、南丛井河滩、八里横。面对这一突变,八路军毫不退缩,冒着密集的子弹夺取日军的高地,随后双方又展开激烈的白刃
战。龙有泉老人回忆说:八路军很勇敢,在“智家旮旯”和鬼子拼刺刀,牺牲了很多人。造成八路军重大伤亡原因终于揭开:敌情变化、地形影响、
埋伏选址不周密等因素互相作用,使原本具有优势的埋伏战,变成了劣势地形、劣势装备下的攻坚战、白刃战。双方一直激战至孔庆德率领的第14
团赶来增援。14团集结地涉县豆庄距离战场仅7公里,发现日军出发后及紧急追击,感到时间不超过一小时,待援兵一到,日军随之撤出战斗,向
南撤退,经过徘徊镇退回武安。八路军一路追击,《烈士英名录》还记载徘徊镇附近的牛头村此战中牺牲的34团战士。再现战斗过程综合上述资料
,将战斗情况汇报如下:1940年10月6日,时值百团大战的第三阶段——反扫荡阶段。驻扎武安是日军独立第一混成旅团扫荡阳邑、柏草坪等
村,进攻八路军梁沟兵工厂。我八路军129师在日军返程必经之路,设置了三个阻击阵地,节节阻击。10月10日,129师三十四团一部在第
一个阻击阵地——管陶乡小店村伏击日军,毙敌五、六十人。11日佛晓,十四团在豆庄村集结,准备以第二营在第二个阻击阵地——阳邑村南阻击
日军。该营先头部队出发时,日军已向武安退去,即跟踪追击。129师新编第1旅34团、34团一部(另一部在小店村设伏)、129师随营学
校2个连、涉县独立营等部至少3500余人在第三个阻击阵地——柏林村南的孤的山附近设伏。由于日军没有从伏击区通过,并发现我军作战意图
,迅速占据了有利高地,用优势装备向我进攻。由于敌情变化和地形限制,我军由对敌伏击战变成劣势地形、劣势装备下的攻坚战、白刃战。我军作
战勇敢,虽最终击溃日军,将敌追至徘徊镇附近,并在牛头村激战,日军向南经徘徊镇撤回武安。但造成造成自身伤亡惨重。此次战斗造成我军40
0多人牺牲,其中有50余人掩埋在南丛井村,200余人掩埋在孤的山周边的地里,20余人掩埋在阳邑东街黄泉路沟西岸。重伤员300余人被
抬至柏林村前街“张家场”进行抢救。经医治无效,牺牲了160余人。时任武委会主任的郭成忠组织村民将烈士掩埋到“石坡沟”东岸的荒地里。
关于“孤的山”战斗,《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辞典》中未作具体记载,但在第1374页“抗日战争战役、战斗表”上有:“战役、战斗名称:晋东南
军民‘反扫荡’作战;时间:1940年10月-11月;地点:山西东南部;作战对象:辽县、和顺、武乡、潞城、襄垣、武安------等县
的日伪军;参战部队:第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三八六旅、决死队一部;作战结果:毙伤日伪军2780人,俘日伪军42人”。通过上述记载可以知
道:梁沟当时属辽县,建国初划归武安县。武安县毗邻辽县,日军偷袭梁沟兵工厂,阳邑、管陶川是必经之地,把这场战斗列入“山西东南部”也在
情理之中。查《武安县志》,1940年10月,除偷袭梁沟兵工厂之敌外,再无大的对敌战斗。《军史大辞典》记载的发生在“1040年10月
-11月”一武安日伪军为“作战对象”的战斗当指孤的山战斗无疑。据左权《论百团大战第三阶段的新胜利》一文中,孤的山战斗是百团大战第三
阶段“反扫荡”阶段东线战斗的一部分,西线战斗就是著名的关家垴战斗。关家垴战斗,是由于日军进攻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使彭德怀下决心对日
军冈崎大队500人进行围歼。两万部队在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的督战下,血战两昼夜,伤亡2000余人。两次战斗如此相象,堪称姊妹战。建造烈士公墓2010年,武安市民政局投资50多万元,在柏林寨上“杏花坪”建了一座无名烈士公墓,称“阳邑烈士陵园”。陵园占地2000平方米,重新安葬了这些烈士。时任民政局局长的李成文题写“孤的山战役烈士公墓”。陵园正中是133位烈士安眠的墓穴,所以棺木全部用黑漆漆过,按照头北脚南依次存放。133名无名抗日英烈的遗骸,终于在2010年5月5日安详地入土为安了。在孤的山战斗中为国捐躯的烈士,遗骨被挖掘后,引起国家民政部领导高度关注,2011年4月24日,国家民政部副部长孙绍骋、河北省副省长宋恩华、河北省民政厅厅长古怀璞等人来到孤的山烈士公墓吊唁、缅怀133位烈士的丰功伟绩,告慰烈士英灵,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无限追思,并为烈士陵园揭牌。1
献花(0)
+1
(本文系昵称6218933...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