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自主心理学 94.下卷 46.心理冲突是一种能量
2021-07-14 | 阅:  转:  |  分享 
  
46.心理冲突是一种能量——为一工段长转化冲突为动力先后三次拨打过“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的热力公司一位工段长,说自己在三、四岁时,父母
关系不和,一次,他问母亲:“我爸哪去了?”“死了!”“母亲的这句回答,在我的幼年心理造成创伤。尽管父亲并没有死,母亲只是一时的气话
,可给我留下的伤痕至今不能消失。”他说:“所以,我现在做事常犹豫不定。有时做过了又后悔。我是工段长,应带头干,还得管理、要求
别人,可总是觉得不带头干,别人会说我不称职,干得迈劲,别人会说有所图谋;不要求别人,自己觉得没尽责,要求了别人,可能会得罪人。常为
此特伤脑筋,好多时候,睡不着,吃不香,很痛苦。做人真难,死也可能很容易,但又想到孩子。能不能有一种妙法解我之苦。”诚实的朋友
,你之所以为心理冲突,内心矛盾如此痛苦,是因为你太看重了冲突的现象,并固结在上面,认为只有你自己才会有困苦。其实,心理冲突是一种普
遍现象,几乎谁也不可避免。你想,谁没有左右为难,前怕狼,后怕虎的时候。想对同事提出批评性忠告,同时又怕得罪人或遭报复,弄巧成拙,究
竟提还是不提,反复思虑,难以决定式的内心冲突谁没有。你不知道是因为他没说出来,才造成自我冲突。所以,别人也有和你同样的冲突之苦,因
为心理冲突压抑之痛最苦。你说出来了,本身就是一种缓解。如果不想说,就是自认为不能说,这也正确。心理冲突是两种互相对立的情欲、
评价、态度和行动倾向同时并存于一个人的内心,自己既不能放弃其中之一,又无法将二者协调统一起来,从而体验着紧张、不安或其他不快甚至痛
苦。心理冲突,古今中外,人皆有之。我们在一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内心冲突的情境是经常发生的。当我们还是少年儿童时,在对
待父母的态度上就开始有了心理动机的冲突,一方面要从父母那里获得保护和供养,以满足某些饮食、衣着、玩具、抚爱和表扬等需要,但另一方面
,自己的行为又受到父母的限制和约束而不能自由自在,为所欲为。这时就出现了既要依赖父母又想摆脱父母的束缚而独立的两种相反的倾向。这种
少年儿童的心理动机冲突情境可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处理不好就会给少年儿童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影响。以致成人后还很难忘,这就是一种心灵
创伤。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谓的思想斗争、内心矛盾,就是一种心理动机的冲突,但这种本来很正常的现象,被自己误解了,看重了,就
会因心理冲突而造成挫折情境,这时就会心情烦恼、不安和痛苦。进而导致心理与行为变态。那么,这种心理创伤就是一种无知的自我残害。
人的心理冲突是非常复杂的。从大的方面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当我们在有目的的现实活动中,同时有两个并存的目标,而且这两个
目标对我们具有同样的吸引力或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可实际条件是,我们在某一时间内只能做某一件事或只能到达某一个地方。这是受时间、空间
的限制。有时经济的限制或个人能力的限制等也使我们无法同时获取两个目标,即所谓“二者不可兼得”。这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难以作出取舍的冲
突情境。便形成双趋式冲突。一男两女或一女两男的三角恋爱;一个人在周末同时收到晚宴邀请和优秀剧目戏票时需作出的选择等等,均属于双趋式
冲突情境。二是当同时有两个可能对我们具有威胁性的事件发生时。因为对自己都是不利的,当然对两者都想躲避。但迫于情势,如果想躲开
一件,则无法躲开另一件,而只能接受其中一件,才能避免另一件。这样在作出决择时,就会产生双避式冲突的情境。如“前有悬崖,后有追兵”的
处境便属于双避式冲突。三是当我们对于同一个目标有同时趋近与躲避的两种动机时,即同一个目标对于自己来说可能满足某种需要,但同时
也可能构成威胁。一个目标对自己形成了既有好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矛盾心理情境,即产生趋避式冲突。这种心理动机
冲突情境在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一位妇女爱吃糖果,可又担心发胖;青年男女急欲结婚,但又顾虑婚后的生活负担,等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
任何一件事情作决断时,都要考虑决断后的利害得失。从“利”与“得”一面看,自己倾向于作趋近的决定,但从“害”与“失”一面看,自己又倾
向于作躲避的决定。而所谓的失、害得失,又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只凭主观感受。每当自己作出趋近的正面决定时,“害”与“失”的感受就增高,
但如作躲避的反面决定时,则“利”与“得”的感受就增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作出正、反两面的反复考虑时,常常很容易陷入“左右为
难”、“前怕狼,后怕虎”、“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犹豫不决的趋避式冲突困扰情境之中。四是两个目标或情境对我们同时
具有好与恶,即吸引与排斥的两种力量。比如,单身生活有自由之乐,但也有寂寞之苦;结婚有家室之乐,但也有家务之累。又如,在挑选工作时,
一种是物质待遇优厚而社会地位却不高,另一种是社会地位高但物质待遇菲薄。使我们无论作何择决,或扮演什么角色都有“自寻烦恼”、“自讨苦
吃”、“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作茧自缚”的感觉。这种双重趋避式心理冲突是时常发生的。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动机的冲突情境不
仅经常发生,情况也错综复杂,而且常常不能轻易获得解决。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是一种重要的干扰因素,与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
心理动机冲突的情境中,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及时解决,就会造成强烈的情绪波动,给人的精神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心理冲突会使人陷入难以忍受的
困惑和苦闷,甚至颓废和绝望之中;并使矛盾冲突加剧,自己力图从这痛苦中摆脱出来,却反复失败,不能自拔。心理冲突妨碍了正常的心理功能(
如集中注意,良好的记忆,有条理的思考,相对稳定的心情,作抉择并付之于有效行动等)或社会功能受损(如不能上学,不能上班工作,不能操持
家务,造成人际关系不和或不能正常地与人交往等)。从而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甚至使人的精神状态趋于崩溃。康德的二律背反
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他们心理冲突的体现,但他们却从冲突中寻找到了归宿,并将这种冲突建设性地转化成了哲学论述。杜甫的“不眠忧战伐,
无力正乾坤”是描述他内心痛苦的感受。既然清楚地看到个人无能扭转乾坤,又何苦为之忧心,他也不能自主。陆游临死前写的“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也是心理冲突,使他死不瞑目。这些心理冲突充其量也只是给他们精神上带来了长时间的不能自拔的痛苦,不但没有妨碍
他们正常的心理功能,使社会功能受损,反而使之更加强。所以,正是这些心理冲突才使他们成为哲学家和诗人,他们把冲突转化为能量。古
人的实例,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实质性的奥秘:就是我们很厌恶的心理冲突能转化成心理能量带给我们幸福。心理冲突本身就是一种心灵能量的显现,
认识了它,理解了它,使顺其自然地发展,冲突就是激发剂,弹力球,就变为有益的建设性的正性能量显现;作用于学习、生活、工作,将有事半功
倍的效果,甚至会出现奇迹。不认识它,不理解它,压制它,阻抗它,躲避它,冲突就是腐化剂,定时炸弹,就会变为有损的破坏性的负性能量,使
人处于极度不安和痛苦之中。其实痛苦可使人悲观沮丧,也可催人进取向上。司马迁是最好的说明。他受腐刑(割去生殖器官的残酷刑
罚)后,感到极大的耻辱,经常忍受不住产生自杀的念头,心理冲突之持久与痛苦都达到了极严重的程度。他在《报任安书》中写到:受腐刑是极端
的耻辱,奴婢侍妾,还能够下决心自杀,何况我耻辱之强烈已很难使自己忍辱而不想自杀?每想到自己这种耻辱,总是汗流浃背湿透衣衫。我所以忍
耻苟活,监禁在肮脏的牢狱之中而不逃避,是因为个人的志愿还没有完全实现,如果碌碌无为了此一生,我的文采就不能显扬于后世了。可见长期持
续且极端痛苦的心理冲突,不但没有使司马迁消沉下去,反而激发了他撰写《史记》的强大动力。《史记》被鲁迅誉为“无韵之离骚”。这光耀千秋
的文采,难道不是尖锐心理冲突撞击出来的火花?司马迁的心理冲突尽管十分痛苦而持久,不但并未妨碍,反而加强了他的心理和社会功能。
可见,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冲突,包括严重的内心冲突,都能够撞击出来耀眼的火花,都能由破坏性转变为建设性,发挥一种有益的正性能量。事实上,没有一点痛苦感而极无聊的生活才是真正难以忍受的。谁整天泡在幻想之中,或者想方设法回避痛苦,谁也就无法体验到现实生活的真正幸福。那么,我应该不去管它冲突、矛盾和痛苦,只干自己的事情,就会得到幸福。对,好悟性!2000年12月4日
献花(0)
+1
(本文系李全春图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