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0個中醫術語
2021-07-25 | 阅:  转:  |  分享 
  
想學中醫?先背背這200個中醫術語解釋!javascript:void(0);浩能康養?6月28日1、五心煩熱:指兩手兩足心發熱,並自覺心胸
煩熱。2、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無定處而發生於較深部組織的一類化膿性病症。多發于肌肉深處結成或漫腫,單發或多發,日久成膿。多患於
氣血虛弱者。3、肺金:傳統中醫學中的五行學說,用五行的屬性分別臟腑器官的特性,稱肺屬金。4、中風:指腦血管意外等疾患。病可因陰精虧
損,或暴怒傷肝,使肝陽偏亢,肝風內動;“類中風”是指類似於中風的。5、痰火:指無形之火與有形之痰煎熬膠結貯積於肺的病。6、君主之官
:君主,指心在臟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7、虛喘:是肺腎之虛,尤以腎不納氣為主。8、厥:即厥症。泛指突然暈倒。9、榮、已:營氣、衛氣
。10、肝痿:又稱筋痿。11、氣逆:指氣上逆而不順。12、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內,中焦指
膈下,臍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臟腑;下焦指臍以下的部位,包括腎膀胱,小腸大腸,從生理角度上講,還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腎並提。13
、真火:指腎陽。14、血為營,氣為已:營指營氣,是血中之氣,衛指衛氣起衛外作用,固表作用。15、龍雷之火:指腎火,肝火。心腎之火。
龍火,指腎火雷火,指心火。16、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對而言,一般指肝腎的相。17、神:神氣,傳統中醫有心藏神的說法。18、肝
氣:指肝臟的精氣。19、肝血:指肝臟所藏的血。肝血與肝陰不能截然分開。20、腎火:腎是陰髒,內藏水火(即真陰,真陽),水火必須保持
相對平衡。21、心火:廣義泛指心的功能活動,狹義指心臟推動血液環的功能。22、腎氣:腎精化生之氣,指腎臟的功能活動,如生長,發育及
性機能的活動。23、腎水:指腎臟的陰液也稱腎陰。24、先天:人身生命,發育生殖的本源,與後天相對而言。25、後天:指脾胃。人體的出
生後的生長,發育,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氣吸收水谷精微以滋養供。26、肝為腎之子:按五行學說,肝屬木,腎屬水,水生木
所以肝為腎之子,而腎為肝之母。27、骨蒸:“骨”表示深層的意思,“蒸”是薰蒸的意思,形容陰虛潮熱的熱氣自裡透發而出,故稱為骨蒸。2
8、心腎不交:心在上焦,屬火;腎在下焦,屬水。心中之陽下降至腎,能溫養腎陽;腎中之陰上升至心,則能涵養心陰。在正常情況下,心火和腎
水就是互相升降,協調,彼此交通,保持動態平衡。腎不交是指心陽與腎陰的生理關係失常的病態。心居上焦,腎居下焦。正常情況下,心與腎相互
協調,相互制約,彼此交通,保持動態平衡。如腎陰不足或心火擾動,兩者失去協調關係,稱為心腎不交。主要症狀心煩,失眠,多夢、怔忡,心悸
,遺精等。多見於神經官能症及慢性虛弱病人。29、任脈:起於小腹內(胞中)沿著脊椎骨內部上行。同時又出於會陰部,上至前陰,沿著腹部正
中線,通地臍部,上至胸部,頸部,是陰部經脈的總綱。30、君:即君藥。指這個處方中的主藥。31、真水:指的是腎陰,是與腎陽相對而言,
腎陽指本髒的陰液(包括腎臟所藏的精),是腎陽功能活動的基礎。32、肝木,脾土:中醫五行學說:把肝歸屬於“木”,因為肝主疏泄條達:把
脾歸屬於”土”,因脾主消化飲食,把飲食的精華運輸到全身,故同土的生化萬物的特化相聯繫。33、腠理:指人體皮膚,肌肉和臟腑的紋理,是
氣血流通灌注之處。腠理外連皮膚,為衛氣散佈和汗液等滲泄的通路。34、往來寒熱:惡寒和發熱交替出現,定時或不定時發體的情況。35、君
相二火:即君火和相火。君火,指心火。因心是所謂“君主之官”,故名。相火,與君火相對而言。二火相互配合,以溫養臟腑,推動功能活動。一
般認為命門,肝膽,焦均內有相火,而相火的根源主要發自命門。36、沖脈:奇經八脈之一。起於小腹內(胞中),沿著脊椎骨內部上行。同時由
陰部的兩側,夾臍兩旁向上,到胸部而止。37、惡血:即敗血。38、敗血:瘀血的一種,指溢於經脈外,積存於組織間隙的壞死血液。39、帶
脈:奇經八脈之一。起于季脅部,橫行環腰部一周。40、脾氣:指脾的運化功能。41、命門:有生命之門的含義,有生命的關鍵之意。它是人體
生命的根本和維持生命的要素,有指兩腎為命門。42、潮熱:發熱如潮水一樣有定時,每天到一定時候體溫就升高(一般多在下午出現)。43、
癰:病名,風瘡面淺而大者為癰,因氣血受毒邪所困而定塞不通所形成的。44、手汗:指手掌心潮濕多汗的症狀,多為脾胃濕熱引起。45、前陰
:又稱“下陰”指男,女外生殖器及尿道的總稱。46、後陰:即肛門部。47、死血:指瘀血。48、溫痰:痰證的一種。多由脾關健運,濕蘊釀
痰所致。症見痰多稀白,或黃滑而易出。49、木:即麻木。50、神明:即“神”的概念。“神”是神志。知覺,運動等生命活動現象的主宰,它
有物質基礎,由先天之精生成,由後天飲食所化生的精氣來充養,才能維持和發揮它的功能。在人體它位居首要地位。前人把大腦、中樞神經的部分
功能和心聯繫起來,故又有“心藏神”的說法。51、魂:為五臟精氣化生的精神情感活動,為肝所藏。52、魄:屬精神活動中有關本能的感覺和
支配動作的功能為五臟精氣所化生,為肺所藏。53、肝藏魂:“魂”屬精神活動,肝氣疏泄條達面情志正常叫做藏魂。”肝藏魂”體現了精神活動
和內在臟器的聯繫。54、心驚:指心中恐懼。55、真氣:即正氣,《靈樞刺節真邪》篇“真氣者,氣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56、內
熱生風:指陰虛熱熾,煎熬營陰,經脈失濡而動氣的證候。可出現動搖,眩暈,抽搐等症。57、心中火虛:指心陽虛弱。58、瞑:閉上眼睛。5
9、肝氣燥:指肝陰不足,肝陽上亢的症候。主要症狀有頭暈目眩,耳鳴,眼幹,面紅失眠等,多見於高血壓症。肝為剛髒,喜柔潤、忌剛烈。肝陰
不足,每致肝燥而陽60、熱厥:厥證之一。指因邪熱過盛,津液受傷,影響陽氣的正常流通,不能透達四肢厥冷的病症。多伴有口喝。煩燥,胸腹
灼熱,便秘等症狀。61、心包絡:簡稱“心包”,它為心臟的外膜附有絡脈,主要起保護心臟的作用。62、氣化:氣的運行變化。膀胱氣化,即
膀胱的排泄功能。63、膀胱之開合,腎司其權:膀胱的開合排尿功能,主要依賴於腎氣的作用。64、亡陰:陰液大量耗傷所出現的一種病理狀態
,可見皮膚乾燥,身體枯槁,眼窩深陷,精神煩躁,甚則昏迷,譫妄等症。65、清肅之氣:指肺氣。肺氣宜清淨肅殺,如秋令之氣,否則將上逆為
患。66、脾不攝血:脾氣虛弱,失去統攝血液的功能。67、脾土:脾的代稱。脾在五行屬土,故稱。68、心火:心的代稱,心在五行屬火,故
稱69、下元:指腎臟。70、假熱:指上部出現假熱的現象。顴紅如妝或口鼻出血或口燥齒浮等症狀。這是因為真陽浮越所致。71、肺熱不能克
肝:肺受熱邪而不能制約肝氣。按五行學說,肝木受克于肺金。72、氣逆:臟腑之氣上逆。指氣上逆而不順的病理。73、既濟:意指水火相互制
約,相互依存,以維持人體生理功能的動態平衡的規律。74、腎火沸騰:指腎陽偏亢,火盛煎熬津液,迫津上騰。75、亡陽:由於大汗不止,或
吐瀉過劇,或其他原因耗傷陽氣,以致陽氣突然衰竭,出現大汗淋漓的症狀,汗出如珠而微粘,畏寒,手足冷,呼吸微弱,面色蒼白,甚則口唇青紫
,脈微欲絕或浮數而空等。類似於休克現象。76、脾氣:主要指脾的動化功能,也包括脾的升清和統攝固身血液的功能。77、中滿:指胱腹脹滿
。78、水火相濟:心屬火,腎屬水,水火兩者相互制約,相互作用,以維持生理的動態平衡,稱為“水火相濟。79、相克:即相互約制,排斥或
克服。五行學說借相克的關係來說明事物有相互拮抗的一面。80、命門之火:即腎陽。是生命本元之火。寓於腎陰之中,是性功能和生殖能力的根
本。還能溫養五臟六腑,對人身的生長,發育,衰老有密切關係。臟腑有命門之火的溫養,尤其是脾胃需要有命門火的溫煦,才能發揮正常的運化功
能。81、腎為肝之母:按照五行學說,腎屬水,肝屬木,水生木。故腎為肝之母。82、胃為腎之關:“關”可以理解為水液出入的關口。《素問
,水熱穴論》說:“腎者,胃之關也。”是指胃氣虛弱,胃口不開將引起二便失調,水液代謝障礙諸症。83、贏:瘦,弱。84、枯槁:消瘦比較
嚴重,並且乾枯無光澤85、真陰:即腎陰。又有“腎水”,“元陰“真水等名稱。是腎陽相對而言。腎陰指本髒的陰液是腎陽活動的物質基礎。8
6、陰虛陽亢:陰虛指精血或津液的虧虛一般在正常狀態下,陰和陽是相對平衡的,相互制約而協調。陰氣虧損,陽氣失去制約,就會產生亢盛的病
理變化,生理病理性功能亢進,稱為“陽亢”。因此,陰虛會引起陽氣亢盛,陽亢則能使陰液耗損,兩者互為因果。臨床表現:潮熱,顆紅盜汗,五
心煩熱,咳血,消瘦或失眠,煩躁易思,或遺精.性欲亢進,舌紅而乾等。87、肝氣:指肝本髒的精氣。常貝症狀為兩脅氣脹疼痛,胸悶不舒;兼
症較多見的是一些消化功能素亂的症狀。88、開鬱:是治療因情志抑鬱而引起氣滯的方法。89、腎氣:腎精化生之氣,指腎臟的功能活動,如生
長,發育及性機能的活動。90、真火證:即實火證,指火邪極盛引起的實證,熱證91、火越:指火邪熾發洩的病症。92、相濟:相互補益。9
3、肝氣無依:肝氣無處依附。肝氣依附於肝血,現心不行血,肝補無血可藏,故肝氣無依。94、元陽:即“腎陽”又有“真陽””命門之火”等
名稱。腎寓於命門之中,為先天之真火。是腎臟生理功能的動力。也是人體熱能的源泉。95、心君不守:心火不能守位。心主火,心火離散導致心
陽衰竭,血脈不行,故稱心君不守。96、腎火避出軀殼:指陰寒內盛,致陰陽分離,腎陽外脫。97、厥逆:四肢厥冷。98、傷寒:病名或證候
名。廣義的傷寒是外感發熱病的總稱:狹義的傷寒是屬於太陽表症的一個症型,主要症狀有發熱,惡寒,無汗,頭項強痛等。與現代醫學所稱的“傷
寒”不同。病因,指傷於寒邪。99、神農氏:傳說的上古帝王,為農業與醫藥的創始人。《淮南子,修務訓》載;神農“教民播種五穀,嘗百草之
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記三皇本紀》載“神農氏以赭鞭鞭草,始嘗百草,始有醫藥。”是本草之書
。多托之于神農。100、刀圭:舊時量藥之器具,以藉以指醫術。101、青囊:藥囊。後世常以青囊稱醫術。102、河車之路:謂腎氣運行之
路。103、泥丸:道家謂腦為泥丸。碎,破也。碎痛,疼痛如破如裂,極言其痛之105、大道如環:指陰陽消長運行的道路如園環一樣,周而
復始迴圈無窮。106、玄關:佛教謂出入玄旨之關門,即入道之門為玄關。107、仁聖工巧:當作“神聖工巧”。《難經六十一難》望而知之謂
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向而知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以外知之日聖,以內知之日神。108、五奪: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
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之後是五奪。109、亢龍有侮:指陽亢至極,物極必反之意。110、四海:
胃為水穀之海,沖脈為血海,膻中為氣海,腦為髓海。111、尾閭:道家謂精門,命門為。112、法言:玄理,深奧精好的義理。113、四氣
:指風,寒,暑,濕四種邪氣。114、四厥:四肢厥逆。115、華扁:指華佗與扁鵲。116、圭臬:指事物的準則。117、四象:《易,繫
辭上》:“兩儀生四象。”兩儀。即指陰陽,四象為太陰,太陽,少陰,少陽。118、面王:鼻准。119、中惡:謂中邪惡鬼崇致病者。120
、五常:指仁,義,禮,智,信。121、囊:古代鼓風吹火用的器具,此喻肺主氣,司呼吸,調節氣機的功能。122、覆轍:猶言覆車。此喻失
敗的教訓123、郡:指皮膚紋理縫隙。124、箴言:古代的一種文體,以規勸告誡為主。125、私淑:凡不及受業而宗仰其人者,私以其人為
師,以其書為治道修身之資者皆稱私淑。126、峴覦:非分的希望或企圖?127、憎寒:是一種外有寒戰,內有煩熱的症狀。這是由於熱邪內伏
,陽氣被阻,不能透達所致。128、痰嗽:又稱痰飲咳嗽。指因痰飲而致咳,並以咳嗽為主證者。本征一般指寒痰飲邪,停於肺胃,證見咳嗽多痰
,色白,或如泡沫。129、寒瀉:由於內臟虛寒所致,臨床表現有大便清冷而稀,有如鴨糞,腹中綿綿作痛,小便清白,或表現為腸鳴腹痛,完穀
不化。130、陰證:對一般疾病的臨床辨證,指陰陽屬性歸類,分“陰證”與“陽證”。凡屬於慢性的,虛弱的,靜的,抑制的,功能低下的,代
謝減退的,退行性的,向內的證候,都屬於陰證,如面色蒼白或暗淡,身重倦臥,肢冷倦怠,語聲低微,呼吸,微弱,氣短,飲食減少,口淡無味,
不煩不渴。131、暈在心:按中醫說法,“心藏神”,神經系統頭暈等疾病與心臟膽負供血等功能正常與否有關。132、少火:是一種正常的具
有生氣的火,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所必須的。133、壯火:是一種亢奮的病理之火。能損耗正氣。134、怔:是持續性心跳劇烈的一種症狀
。135、內熱生風:指陰虛熱熾,煎熬營陰,經脈失濡而動風的證候。可出現動搖,眩暈,抽搐等症。136、通人:學識淵博之人。137、私
智:一己之管見,偏而自矜。138、子書:凡著書立說,自成一家言者,統稱子書。139、大象:宇宙一切事物之本原。140、太極:指原始
混沌之氣。141、伐性之斧:指危害身心的事物。142、腐腸之藥:指損傷腸胃之藥物。143、桑榆:原指目落餘輝在桑榆間。此引伸為晚年
。144、委頓:極度疲困。145、理易:明白醫理。146、陽燧:向日光取火之凹面銅鏡。147、故宅:原來的居室。腎火之宅在於腎和命
門。148、先天:人身生命,發育生殖的本源,與後天相對而言。先天之本在腎,故有腎主先天之說。149、後天:指脾胃。人體出生後的生長
,發育,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能量,要靠脾胃之後天吸收水各精微以滋養供給。150、脫精:精關不固,精液滲入小便而下。151、左券:券
,契約,分左右二聯,主約雙方各執其一,左券即左聯。比喻有充分把握。152、金針度人:向嫡傳學子傳授深奧理論及絕技。153、兩儀:天
地。154、飧泄:完全不化之泄瀉。155、犀燭:傳說犀牛角放入水中會發光。156、理中:調理中焦脾胃的方法。多指脾胃虛寒証用溫中
祛寒法治療。詳見溫中祛寒條。157、理氣:是運用有行氣解鬱、降氣調中、補中益氣作用的藥物,治療氣滯、氣逆、氣虛的方法。氣虛用補益
中氣藥,見補氣條。氣滯宜疏、氣逆宜降,故又分疏鬱理氣、和胃理氣、降逆下氣等。詳各條。158、理血:?治理血分病的方法。包括補血、涼
血、溫血、祛瘀活血、止血等。詳見各條。159、推拿:?即按摩(見《小兒推拿秘旨》)。詳該條。正骨八法之一。包括推法和拿法。《醫宗金
鑒﹒正骨心法要旨》:“推者,謂以手推之,使還舊處也。拿者,或兩手或一手捏定患處,酌其宜輕宜重,緩緩焉以復其位也”。適用於骨折癒合後
或其他疾患所遺留的關節等處僵直者。160、營衛:?出《靈樞﹒營衛生會》。營氣和衛氣的合稱。兩氣同出一源,皆水穀精氣之所化。營行脈中
,具有營養周身作用﹔衛行脈外,具有捍衛軀體的功能。161、營氣:營運於脈中的精氣。生於水谷,源於脾胃,出於中焦,有化生血液和營養
周身的功用。《靈樞﹒邪客》:“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溫病辨証中,營分証和氣分証二者合稱。
如營氣同病。162、營分証:溫熱病邪氣內陷的階段。多由氣分証傳變或衛分証逆傳而來。以夜熱甚、心煩不寐,或神昏譫語,斑疹隱現,舌質
紅絳,脈細數為主証。營是血中之氣,營氣通於心,病傳營分,顯示正氣不支,邪氣深入,威脅心包,影響神志或病及厥陰肝經。疾病由營轉氣,表
示病情好轉﹔由營入血,表示病情更深重。163、營衛不和:?出《傷寒論﹒太陽病篇》。一般指表証自汗的病理而言。包括:衛弱營強,因衛氣
虛弱,汗液自行溢出,症見身不發熱而時有自汗。衛強營弱,因陽氣郁於肌表,內迫營陰而汗自出,症見時發熱而自汗,不發熱則無汗。164、營
衛氣血:營、衛、氣、血本屬人體生命的四種精微物質和動力基礎,後世溫病學說借衛與營、氣與血的陰陽表裡相對關係,將溫病傳變由外而內由氣
及血的過程分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作為臨床辨証論治的綱領。《溫熱論》:“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也”。參見
衛氣營血辨証條。165、營氣不從:指血脈中營氣運行障礙,出現癰腫的病理。《素問﹒生氣通天論》:“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因
邪氣侵襲,營氣運行不暢,瘀阻於肌肉腠理之間,血鬱熱聚,便成癰腫。166、營氣同病:溫病辨証。邪熱已傳入營分,仍有氣分証,稱營氣同病
。參見衛氣營血辨証條。167、培土生金:也稱補脾益肺。土指脾,金指肺。借五行相生的理論用補脾益氣的方藥補益肺氣的方法。臨床多用於咳
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見食欲減退、大便溏、四肢無力、舌淡脈弱等肺虛脾弱証候。168、陰虛:指陰液不足。臨床表現有“五心煩熱”,或午後
潮熱,唇紅口乾,舌質嫩紅或絳乾無苔,大便燥結,小便黃短,脈細數等。169、陽虛:陽氣不足或機能衰退的証候。陽虛則生寒,症見疲乏無力
、少氣懶言、畏寒肢冷、自汗、面色淡白、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質淡嫩,脈虛大或微細等。170、虛火:真陰虧損引起的發熱。如兩顴潮紅、
低熱、五心煩熱或骨蒸勞熱、心煩失眠、盜汗、尿短赤、口燥咽幹、舌紅苔少或光紅無苔、脈細數無力,多見於熱病傷陰的後期,或陰虛勞損等。陰
盛格陽引起的假熱症狀。參見陰盛格陽條。171、虛邪:致病邪氣的通稱。因邪氣乘虛而侵入,故名。《素問﹒上古天真論》:“虛邪賊風,避之
有時”。五邪之一。某臟因母病及子而發病,即從母臟傳來的邪氣。見《難經﹒五十難》。172、虛勞:病名。出《金匱要略》。據《諸病源候論
》、《聖濟總錄》等文獻分析,虛勞包括因氣血、臟腑虛損所致的多種病症,以及相互傳染的骨蒸、傳屍。後世文獻多將前者稱為虛損,後者稱為勞
瘵。詳見虛損、勞瘵各條。173、虛脹:病名。見《醫宗必讀》。脾腎陽虛者,腹部脹滿,神疲納呆,畏寒肢冷,面色蒼白或萎黃,舌淡脈細。治
宜健脾溫腎,化氣行水。用附子理中湯合五苓散,或金匱腎氣丸。肝腎陰虛者,腹部脹滿,形體消瘦,面色黧黑,心煩口燥,齒鼻衄血,小便短赤,
舌質紅絳,脈細數。治宜滋養肝腎,涼血化瘀。用一貫煎合膈下逐瘀東加減。174、虛熱:陰、陽、氣、血不足引起的發熱。《素問﹒調經論》:
“陰虛則內熱”。《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煩勞則張”。虛証的發熱,必兼見其他虛性的症、脈、舌,從其他虛証中鑒別其屬氣虛、血虛
、陰虛、陽虛而施治。175、虛損:病名。見《肘後方》。因七情、勞倦、飲食、酒色所傷,或病後失於調理,以致陰陽、氣血、臟腑虛損而成。
虛損病情復雜,主要可概括為氣虛、血虛、陽虛、陰虛。氣虛多見肺脾虛損。症見四肢無力,懶於言語,動輒氣短,自汗心煩。宜用補中益氣湯。血
虛多見心肝虛損。症見吐血便血,或婦女崩漏,頭暈眼花,或成幹血癆。宜用四物湯、當歸補血湯。虛在心者,並用歸脾湯。虛在肝者,並用二至丸
。內有瘀血者,用大黃蟲丸。陽虛多見脾腎虛損,症見飲食減少,大便溏薄,或完穀不化,腰膝酸軟,神疲無力,畏寒肢冷,陽萎滑精,小便數而
清長,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脈沉細或沉遲,治宜溫補。虛在脾者,可用附子理中湯﹔虛在腎者,可用桂附八味丸、右歸丸等方。陰虛多見肺腎虛損
。肺陰虛者,症見乾咳,咯血,口乾咽燥,潮熱,盜汗,兩顴潮紅,舌紅少津,脈細數,治宜養陰清肺,可用沙參麥冬東加減。腎陰虛者,症見腰膝
酸軟,頭暈耳鳴,遺精早洩,咽痛,顴紅,舌紅少津,脈沉細數。治宜滋補真陰,兼予降火。可用大補元煎、六味丸、大補陰丸等方。參見虛勞條。
本証可見於結核病、貧血、白血病、神經官能症以及多種慢性消耗性病証。176、虛煩:証名。指陰虛內熱,虛火內擾而見心中煩亂,精神不能任
持,似脹不脹,悒悒悶悶,飲食不甘美,睡眠不安寧的証候。多見於熱性病後期,或外感病經汗、吐、下後餘熱不清者﹔亦見於勞心思慮過度者(
見《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証並治》)。指狀如傷寒,但不惡寒,身不疼痛,頭不痛,脈不緊數,獨熱者(見《千金要方》)。177、虛喘:見
《醫林繩墨》。指氣喘由於正氣虛者。多因稟賦素弱、久喘或大病後真元耗損,致臟氣虛衰,肺氣失主,腎不納氣而致。一般起病較緩,病程較長,
呼吸氣短難續,聲音低微,以深吸氣為快或動則氣喘。根據病因和見症的不同,分為氣虛喘、陰虛喘、真元耗損喘等。178、虛風內動:由陰虛、
血虛內生的風証。多見於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傷陰者,由津液虧損,液少血枯,血不養筋,肝陰不足,陰不潛陽而肝風內竄所致﹔也有因
于腎陰不足,肝腎虧損,腎水不能涵養肝木,而致肝風上擾。臨床表現為眩暈、震顫或手足蠕動,或昏僕等。179、虛火上炎:腎陰虧虛,水不制
火,出現陰火上升的証候。表現為咽幹、咽痛、頭昏目眩、心煩不眠、耳鳴、健忘、手足心熱,或目赤、口舌生瘡、舌質嫩紅、脈細數等。180、
虛煩不得眠:病証名。出《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証並治》。指心煩失眠的病証。虛煩指心煩而心下無硬滿,與心下硬滿煩躁者有別。本証可由氣虛、
陽虛、陰虛、餘熱等不同因素導致。屬氣虛者,常兼見倦怠乏力,納少神疲,口幹少飲,脈象濡軟,治宜補氣為主。若更見肢冷畏寒、脈沉遲者,屬
陽虛,治宜溫補。陰虛者,常兼見舌紅口幹,脈細數,治宜滋陰清火。餘熱內擾者,常兼見身熱未淨,口苦舌幹,小便黃赤,治宜清解除煩。181
、清陽不升:指水穀化生的輕清陽氣不能正常濡養頭部、肌表、四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清陽出上竅”,“清陽發腠理”,“清陽實四肢
”。清陽不升多因脾胃陽氣不足,升清降濁的功能障礙所致。症見頭暈、眼花、視蒙、耳鳴、耳聾、畏寒肢冷、困倦乏力、食不知味、納減便溏、舌
淡嫩、苔白、脈弱或虛等。182、清熱解毒:適用于瘟疫、溫毒及多種熱毒病証的治法。使用能清熱邪、解熱毒的方藥,治療熱性病的裡熱盛及癰
瘡、癤腫疔毒、斑疹等病症。常用藥有黃連、黃芩、黃柏、石膏、連翹、板蘭根、蒲公英等,代表方有普濟消毒飲、黃連解毒湯等。183、清熱解
暑:用清熱藥結合解暑藥治療外感暑熱的方法。臨床表現頭痛、身熱、有汗、煩渴、小便黃赤,苔薄而黃,脈浮數等。常用藥如鮮荷葉、扁豆花、青
蒿、香薷、金銀花、連翹、蘆根、黃連等。184、驚風:兒科常見病証。臨床以四肢抽搐或意識不清為主要特徵。引起驚風的原因較多,一般分為
急驚風和慢驚風兩大類。以熱性、急性病引起的急驚風尤為多見,如小兒肺炎、中毒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腦炎等病,如持續高燒不退,均可出現驚風
,亦即劉完素所謂“熱甚而風生”。這與有些慢性病在後期因虛損而出現的慢驚風,有虛實之分。與癇証、痙証,亦有所不同。詳見急驚風、慢驚風
條。185、盜汗:証名。出《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証並治》。又稱寢汗。指入睡後出汗,醒後即止。多屬虛勞之症,尤以陰虛者多見。詳見虛
勞盜汗、陰虛盜汗條。此外,盜汗也有因于陰火盛者,宜正氣湯(《雜病源流犀燭》:炒知母、黃柏、炙甘草)﹔有因肝熱者,宜龍膽散(《雜病源
流犀燭》:龍膽草、防風)。186、熱入心包:溫熱病內陷營血階段的証型之一。主要証候有高熱、神昏、譫語、甚則昏迷不醒、四肢厥逆、或見
抽搐等。可見於各型腦炎、化膿性腦膜炎、大葉性肺炎、中毒性痢疾、中暑等急性熱病的極期。187、熱入血室:病名。出《傷寒論》。指婦女在
經期或產後,感受外邪,邪熱乘虛侵入血室,與血相搏所出現的病証。症見下腹部或胸脅下硬滿,寒熱往來,白天神志清醒,夜晚則胡言亂語,神志
異常等。《金匱要略》有如下記載:“婦人中風,七、八日,續來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
小柴胡湯主之”。“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婦人中風發
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和,胸脅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陽明病下血
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然汗出者愈”。188、熱入血分:指邪熱侵入血分的病變。熱入血分是溫熱病入血
的深重階段,容易消耗陰血和迫血妄行。臨床表現為發熱夜重,神志昏迷,躁擾不安或抽搐。而以斑疹、出血、舌色深絳、神昏躁擾等症為特徵。《
溫熱論》:“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189、真實假虛:實邪結聚的病,反現類似虛証的假像。如熱結胃腸、痰食壅滯、大積大聚,
致使經絡阻滯,氣血不能外達,因而出現精神默默、身寒肢冷、脈象沉伏或遲澀等証。但細察患者,聲高氣粗,脈雖沉伏或遲澀但有力,體雖瘦而神
不疲,舌質紅絳,或有焦黃苔。《景嶽全書》:“大實之病,反有羸狀”。190、惡露不絕:病証名。見《婦人良方》。又名惡露不止(《肘後方
》)、惡露不盡(《諸病源候論》)。多因產後氣虛失攝,沖任不固﹔或餘血未盡,或感寒涼,敗血瘀阻沖任﹔或營陰耗損,虛熱內生,熱攏沖任,
迫血下行所致。氣虛者,惡露色淡,質清稀,量多,兼見面色蒼白,懶言,小腹空墜,宜補氣攝血,用舉元煎加減。餘血未盡者,惡露量少,淋漓澀
滯不爽,色紫暗有塊,伴有小腹疼痛,宜化瘀止血,用當歸益母湯(當歸、川芎、坤草、炮姜、元胡、紅花)加減。血熱者,症見量多,色紅,黏臭
,面色潮紅,脈細數,宜養陰清熱止血,保陰煎加減。191、破氣、破血:破氣,理氣法之一。使用較峻烈的理氣藥散氣結、開鬱滯的方法。藥用
青皮、枳實等。破血:使用祛瘀藥中比較峻烈的藥物,達到祛瘀的目的。如大黃、桃仁、紅花、水蛭、蟲等。192、健脾疏肝:治療肝氣鬱結引起
脾不健運的方法。臨床用於兩脅脹痛、不思飲食、腹脹腸鳴、大便稀溏、舌苔白膩、脈弦等肝盛脾虛証候。常用白朮、茯苓、薏苡仁、山藥等健脾藥
﹔柴胡、青皮、木香、佛手等疏肝藥。方用逍遙散之類。193、消渴:出《素問﹒奇病論》。又名渴、消癉。宋、元以後,又有稱三消者。病証名
。泛指以多飲、多食、多尿症狀為特點的病証。多因過食肥甘,飲食失宜,或情志失調,勞逸失度,導致臟腑燥熱,陰虛火旺所致。治療一般以滋陰
、潤燥、降火為主。根據病機、症狀和病情發展階段不同,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別。詳各條。指以多飲、多尿、尿甜為特徵的病証。見《外台秘要
﹒消中消渴腎消方》。証名。指口渴。《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証並治》:“太陽病,發汗後,……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194、流注:病名。出《素問﹒五常政大論》。肢體深部組織的化膿性疾病。由於其毒邪走竄不定,隨處可生,故名。常因氣血虛弱,使肢體深
部發病,肌肉組織結塊或漫腫,有單發或多發,久而成膿,潰後膿盡可愈。由於發病原因、部位及表現的不同,又分為濕痰流注、瘀血流注、暑濕流
注、縮腳流注等。195、流痰:病名。骨關節慢性破壞性疾病。在破壞過程中少有新骨形成。當膿腫形成後可以流竄,潰後膿液稀薄如痰,故稱流
痰。近代認為本病是無頭疽的一種,相當於骨與關節結核。多發于兒童和青年,患者常有肺結核病史,發病部位以脊椎、髖關節為多見,次為膝、踝
、肩、肘、腕關節。故因病位不同又有龜背痰、環跳流痰、鶴膝痰、穿踝痰等名稱。其病因多為先天不足,或久病腎陰虧損,骨髓不充,外邪乘虛而
入,痰濁凝聚﹔或跌撲損傷,氣血不和而誘發。病初局部酸脹微腫,不紅、不熱、不痛﹔久則漫腫疼痛,成膿,周圍肌肉萎縮﹔後期由於陰虧火旺,
可有午後潮熱盜汗、身困無力、少食,潰流清稀膿液及敗絮樣物,久則瘡口凹陷,周圍色紫,形成竇道,不易收口。初期宜補肝腎,溫經化痰為主,
用陽和湯之類﹔中期宜扶正托毒﹔後期瘡潰膿成,難於收口,當重扶正。氣血虧損者,用人參養榮湯﹔若陰虛火旺者,用大補陰丸之類﹔若竇道形成
,應配合外用七仙條(《藥蘞啟秘》:白降丹、紅升丹、熟石膏、冰片)或千金散(經驗方:制乳香15克,制沒藥15克,飛朱砂15克,白砒6
克,赤石脂15克,炒五倍子15克,雄黃15克,醋制蛇含石15克)粘附藥線插入管內,亦可行手術治療。196、潤肺化痰:化痰法之一。與
潤燥化痰同義。治療燥痰的方法。由於外感溫燥,或肺陰不足,虛火灼金,煉液為痰。症見咽喉乾燥哽痛,嗆咳痰稠難咯,舌紅苔黃而幹。197、
燥痰:痰証的一種。見《醫學入門》卷五。又名氣痰。多由肺燥所致。症見痰少色白,或咯出如米粒狀痰,澀而難出,或兼見面白色枯,皮毛幹焦,
口乾咽燥,咳嗽喘促等。治以清肺、潤肺為主。用貝母栝蔞散、潤肺飲(《醫宗必讀》:貝母、花粉、桔梗、甘草、麥冬、橘紅、茯苓、知母、生地
)等。如肺腎陰虧灼津者,用六味地黃丸加減。參見痰証條。198、肺勞:虛勞的一種。出《諸病源候論》。肺臟虛損所致。症見咽喉幹痛,聲音嘶啞,鼻不聞香臭,面腫,胸悶氣短,咳嗽吐血,飲食減少,消瘦乏力,發熱等。治宜益氣補肺。可用補氣黃耆湯(《聖濟總錄》:黃耆、人參、茯神、麥冬、白朮、五味子、桂、熟幹地黃、陳橘皮、阿膠、當歸、白芍、牛膝、甘草)、益氣補肺湯(《醫醇KT義》:阿膠、五味子、地骨皮、天冬、麥冬、人參、百合、貝母、茯苓、苡仁)等方。199、疳:病名。又稱疳証或疳疾。前人謂:“疳者幹也”。是泛指小兒因多種慢性疾患而致形體乾瘦,津液乾枯之証。古代列為小兒四大証(痘、麻、驚、疳)之一。臨床上以面黃肌瘦,毛髮焦枯,肚大青筋,精神萎靡為特徵。《小兒藥証直訣》:“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可見疳証多為脾胃虛弱的疾病,如營養不良、慢性消化不良等。同時,還包括其他疾病,如無辜疳(頸淋巴腺炎或淋巴結核)、疳癆(嬰幼兒結核病),以及多種寄生蟲病、五官疾患等,名目繁多,不少重復。較常見的,如以五臟分類及病理病因命名的有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腎疳、疳癆、蛔疳等﹔以症狀命名的有疳熱、疳渴、疳瀉、疳痢、疳腫脹等﹔以病變部位命名的有腦疳、眼疳、口疳、牙疳、脊疳、鼻疳等。詳各條。200、命門:有生命的關鍵之意。是先天之氣蘊藏所在,人體生化的來源,生命的根本。命門之火體現腎陽的功能,包括腎上腺皮質功能。《難經﹒三十六難》:“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命門有二說:A指右腎。《難經﹒三十六難》:“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B指兩腎,具體體現於兩腎之間的動氣(虞摶《醫學正傳》)。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屬累、精宮。屬督脈。位於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間。主治腰脊痛,遺精,陽萎,月經不調,痛經,帶下,慢性腹瀉,下肢麻痺。直刺0.5-1寸。灸3-7壯或5-15分鐘。石門穴別名,見《針灸甲乙經》。詳該條。兩眼睛明穴部位的別稱。《靈樞﹒根結》:“太陽根于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
献花(0)
+1
(本文系無友居首藏)